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是一所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長沙的臨時性大學。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 |
---|---|
The National Changsha Provisional University | |
創辦時間 | 1937年9月10日 |
停辦時間 | 1938年4月2日 |
學校類型 | 國立大學 |
院長 | 胡適、顧毓琇 |
教師人數 | 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金岳霖、潘光旦、吳有訓、顧毓琇等 |
校址 | 中華民國湖南省長沙市 中華民國湖南省衡山 |
隸屬 | 中華民國教育部 |
籌劃
編輯1935年,北平的局勢日益危急。為了防止突發的不利情況,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湖南長沙[1]。當年清華撥約40萬元巨款在長沙嶽麓山山下的左家壠(今址為中南大學)動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預計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1935年冬,清華大學又從清華園火車站,連夜秘密南運幾列車圖書、儀器等教學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漢口暫時保存,隨時可以運往新校址。[2]
1936年春,清華大學決定在湖南籌設分校。2月,梅貽琦與顧毓琇親自赴湖南與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建立分校。因應湖南省要求,清華擬先設農業研究所,並將逐漸改為農學院。原本分校選定的校址為湖南聖經大學舊址,但因需60萬,清華無力承擔,校地改為長沙嶽麓山山下空地100餘畝。[3]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至28日北平淪陷[4]。南京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討論戰局問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在廬山會議後並未立即返回平津,而暫時留在南京和上海。[5]
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6]。
成立與發展
編輯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第16696號令正式宣佈建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7]。10月,1600多名來自三校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8]。1937年10月25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學。11月1日學生開始正式上課[9],這一天被定為西南聯合大學校慶日[10]。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金岳霖、潘光旦、吳有訓、顧毓秀等一批教授來到長沙[8]。由於之前清華大學所建立的校舍未完工,學校的校址位在長沙韭菜園的湖南聖經學院,工學院在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文學院在湖南衡山,理學院和法商學院學生住在協操坪的舊營房內。[8]
因三校各有不同的傳統作風,辦學物資也缺乏,當時社會上很多人質疑是否臨大能繼續合作辦下去[8]。為了增強「臨大」的社會影響力,校方邀請了一批社會名流來校講演。這些人物包括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大公報總編張季鸞、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和陳誠、前中共總書記陳獨秀、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等,他們的演講深受學生歡迎,也產生重大社會影響[8]。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長沙臨時大學學生1067人,在韭菜園臨大校本部沉痛集會,許多學生決定投筆從戎,奔赴前線。這是國立長沙臨大學生從軍第一波熱潮。臨大常委會迅速成立國防工作介紹委員會,決定凡參與國防者,將保留學籍。在此期間,至少有295名學生決定申請保留學籍,前去參加抗戰。[11]
學校在長沙正常辦學僅一學期。11月20日,全校共有學生1452人,其中清華631人,北大342人,南開147人[3];教師148人,其中北大55人,清華73人,南開20人。[12]
轉移
編輯1938年1月,南京被日軍佔領,中華民國政府遷都重慶,武漢危急,學校不得不遠遷雲南昆明。2月,第一學期結束後,器材書籍已陸續分批運往昆明[13][14]。2月19日,師生在長沙韭菜園的聖經學院召開誓師大會,開始了搬遷過程。[15]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從長沙聯大於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6]。
遷移路線
編輯1938年2月中旬到同年4月28日,長沙臨時大學從長沙搬遷到昆明。師生主要有三條路線遷入昆明[17][18]。
- 香港越南路線
經廣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市,再坐火車到昆明。走這條路線的重要教授有陳寅恪等。陳教授的妻子因為心臟病被留在香港由許地山照顧。大多數教師、家眷及部分女同學選擇了這條路線。
- 廣西越南路線
廣西政府曾經邀請長沙臨大師生遷移到桂林等地辦學。臨大常委採納了北大經濟系主任秦瓚教授的建議,決定仍然遷往更加安全的雲南。
為了向廣西政府解釋學校不遷移到廣西的原因,學校派遣陳岱孫教授去向廣西說明。同行的有朱自清、馮友蘭、錢穆、湯用彤、賀麟等十多人,由朱自清任團長。他們一行從長沙乘坐汽車經過桂林、柳州到南寧,再經過鎮南關到越南河內,最後順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經濟條件較好的男同學和少數女同學也選擇了這條道路。他們從長沙坐火車到桂林,再從桂林換乘汽車途經柳州、南寧到越南。最後也順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 湘黔滇旅行團
這是最艱苦的遷移路線。1938年2月19日師生開始遷移,共計336人。旅行團團長為黃師岳中將。其中重要教授有聞一多、黃鈺生、袁復禮、李繼侗、曾昭掄、吳征鎰等。師生徒步經過湖南湘西進入貴州,最後抵達雲南昆明。湘西的土匪眾多,路途不安全。張治中佈置出生於湘西的作家沈從文先行與湘西各方勢力協商,最終土匪沒有為難師生。
4月28日,師生經過艱苦跋涉到達昆明。遷移全程約三千里,可能為學生大規模遷徙路程之最。師生把這次遷移辦成教學任務,在途中對抗日救國進行積極宣傳,同時也不忘記在途中學習與實踐。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訓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事後紀念以及舊址
編輯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正式開學日期11月1日被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慶日。每到周年日,三校都會開展校慶活動。50周年校慶時,南開大學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19]
長沙臨大的教學樓舊址為長沙韭菜園東原湖南省政府西側第三辦公樓,其原本為湖南聖經學校教學樓,臨大理學院租用湘雅醫學院房子,電機系和機械系在湖南大學上課。其他保存至今的還有圓亭等建築。理工學院舊址嶽麓書院保存完好。1935年清華大學在左家壠(今址中南大學)所建的校舍為民主樓和和平樓,今仍保存完好。現有界碑一條,正面鐫刻的「清華」二字,背面為界樁序號「一三一」。[20]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金富軍. 清华校史连载之七: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一). 清華校友網.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09-02-26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中文(中國大陸)).
- ^ 蘇向東. 初迁长沙组临大(一). 文化中國-中國網. [201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中文(中國大陸)).
- ^ 3.0 3.1 金富軍. 1937年前后的清华大学. 清華大學校史館. 文史春秋. 2014-07-09 [201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7) (中文(中國大陸)).
- ^ 肖名焰 王鴻良. 二十一天,北平淪陷. 人 民 網. [201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中文).
- ^ 王向田. “七七事变”中的清华大学. 清華校史館.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09-02-26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中文(中國大陸)).
-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在臺建校60週年校慶.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中文(臺灣)).
- ^ 人民出版社. 西南联大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 —— 兼与西北联大比较. 清華大學學報百年刊慶. 2015-05-22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中文(中國大陸)).
- ^ 8.0 8.1 8.2 8.3 8.4 黃禹康. 抗日战火中的“长沙临大”. 文史拾遺2014年第四期(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編). 2016-10-08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中文(中國大陸)).
- ^ 《新清華》編輯部. 图说清华抗战那些事儿(二)辗转西南,离乱弦歌不辍. 清華新聞網. 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 [201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中文(中國大陸)).
- ^ 南開大學. 首页 学校概况 历史回眸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南開大學. [2021-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中文(中國大陸)).
- ^ 任大猛. 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起点. 清華校友總會. 《長沙晚報》. 2015-06-05 [2021-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上篇,長沙臨時大學時期
-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史:西南联大时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中文(臺灣)).
- ^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清华漫话, 第 1 卷.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29–33 [2017-08-06]. ISBN 978-730-212-86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中文(中國大陸)).
- ^ 吳與點. 联大论语. 北京: Beijing Book Co. Inc. 2016-03-01 [2021-07-01]. ISBN 97875404749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中文(中國大陸)).
- ^ 楊萍. 《档案中的西南联大》公开出版发行. 雲南省檔案局. 2017-02-20 [2021-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1) (中文(中國大陸)).
- ^ 方惠堅,張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 678–694. ISBN 7-302-04319-1 (中文(中國大陸)).
- ^ 史軒. 清华校史连载之八: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二). 清華新聞網.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07-10-25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中文(中國大陸)).
- ^ 南大落成西南联大纪念碑三大高校校长揭幕. 中廣新聞. [201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 ^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 岳麓山上的清华界碑.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 [202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