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自由 (羅斯福)
四大自由(英語:The Four Freedoms)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於1941年1月6日星期一闡明的目標。在「四大自由演講」(準確而言是1941年國情咨文演講)中,他提出了「世界各地(everywhere in the world)」的人們應該享有的四項基本自由:
-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 信仰自由(Freedom of worship)
- 免於匱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
- 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羅斯福在日本偷襲夏威夷珍珠港的美軍前11個月發表講話,日本偷襲導致美國於1941年12月8日向日本宣戰。在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講主要是關於美國國家安全以及肆虐東半球的二戰對其他民主國家構成的威脅。演講中,他打破了長期以來美國奉行的不干預政策的傳統。他概述美國對於幫助參戰盟友所做出的貢獻。
在此背景下,他總結了兩黨對待當時存在的國際干預的共識背後的民主價值觀。演講中的一句名言就概括了這樣的價值觀:「如同人們並不單靠着麵包生活,他們也不單靠着武器來作戰。」在演講的後半部分,他列舉了民主的好處,包括經濟機會、就業、社會保障和「充分的醫療保健」的承諾。前兩項自由:言論和宗教自由受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他將後兩種自由納入,則超出了《美國權利法案》保護的傳統憲法價值。羅斯福還贊同經濟保障方面更廣泛的人權,並作出展望,這些展望成為了後來數十年社會科學和經濟發展的「人類安全」範式。他還納入了反對國家侵略的「免於恐懼的自由」,並把它帶到了他正着手創辦的聯合國。
歷史背景
編輯在20世紀30年代,許多美國人認為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錯誤的,堅決反對繼續干涉歐洲事務。[1]隨着1935年以後《中立法》(Neutrality Acts)的立法,美國法律禁止對戰爭中的國家出售武器,並限制搭乘交戰船隻旅行。[2]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開始時,《中立法》仍然有效,並確保不會給予英國和法國實質性的支持。隨着1939年《中立法》的修訂,羅斯福採取了「methods-short-of-war政策」,即如果不能宣戰並且沒有派出軍隊,就可以向歐洲盟國提供物資和軍備。[3]1940年12月,歐洲基本落入阿道夫·希特拉和德國納粹政權的支配。隨着德國在1940年6月擊敗法國,只有大英帝國還能反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軍事同盟。溫斯頓·丘吉爾作為英國首相,呼籲羅斯福和美國向他們提供軍備,以便繼續戰爭。
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慶祝了四大自由:宗教、言論、新聞和集會自由,並委託利奧·弗里德蘭德創作代表它們的雕塑。紐約市市長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將這些雕像描述為「博覽會的核心」。後來,羅斯福宣佈了他自己的「四大基本自由」,並請求沃爾特·鮑曼·拉塞爾創作一個四大自由紀念碑,後來該紀念碑獻給了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4]
宣言
編輯四大自由演講於1941年1月6日進行。羅斯福希望為美國放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孤立主義政策提供理由。在講話中,羅斯福批評孤立主義說:「任何現實的美國人都不能期望從一個獨裁者的和平中獲得國際上的寬容,或者回歸真正的獨立,或世界裁軍、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甚至是良好的商業。這種和平不會給我們或我們的鄰國帶來任何安全。『那些願意放棄基本自由以求一時安全的人,不配享有自由和安全。』」[5]
演講恰逢《租借法案》的出台,該法案促使羅斯福計劃成為「民主的兵工廠」[6]並為盟軍(主要是英國)提供急需的物資。[7]此外,這一講話確立了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意識形態基礎,所有這些都以個人權利和自由為框架,這是美國政治的標誌。[1]
羅斯福總統發表的講話包括了以下內容,它們後來被稱為「四大自由」:[5]
“ | 在未來我們力求安定的日子裏,我們期待一個建立在四大人類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個是言論和表達的自由——在世界各地。 第二個是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敬拜上天的自由——在世界各地。 第三個是免於匱乏的自由——翻譯成世界經濟的表達,這意味着保障每一個國家的居民健康和平的生活的經濟理念——在世界各地。 第四個是免於恐懼的自由——其中,從全球的角度說,意味着世界範圍的裁軍是如此徹底,以至於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做出任何對鄰居的物理攻擊行為——在世界任何地方。 這不是對遙遠的千禧年的幻想。 它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世代的人可以達到的世界的堅實基礎。 那樣的世界和暴政下獨裁者企圖用炸彈的威力創造的所謂新秩序是截然對立的。 |
” |
——富蘭克林·D·羅斯福,節選自面向國會的國情咨文演講,1941年1月6日 |
四大自由的宣佈作為戰爭的辯護,在戰爭剩下的期間內引起共鳴,並作為紀念的框架又繼續了數十年。[1]自由成為美國戰爭目標的主要目標,也是所有團結公眾支持戰爭的努力的中心。隨着戰時新聞處(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1942年)的創建,以及諾曼·洛克威爾的著名畫作出版,自由被宣傳為美國生活的核心價值和美國例外論的例子。[8]
反對
編輯四大自由演講很受歡迎,其目標在戰後政治中也頗具影響力。然而,在1941年,演講受到反戰派的激烈批評。[9]批評者認為,四大自由只是羅斯福新政、社會改革的憲章,而這些新政和改革已經在國會內部產生了嚴重分歧。反對社會事業和加強政府干預的保守派反對羅斯福將戰爭合理化並描繪為捍衛崇高目標之需的企圖。[10]
雖然自由的確成為了美國戰爭思想的有力層面,但它們從來都不是戰爭唯一的辯護理由。美國戰時情報局(OWI)的民意調查顯示,「自衛」以及對偷襲珍珠港的報復仍然是戰爭最流行的理由。[11]
局限性
編輯羅斯福總統在1942年的一個廣播講話中宣稱,「四大自由」體現了「無論生活在哪裏,所有信仰和所有種族的人的權利」。[12]
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總統用第9066號行政命令授權了日裔美國人囚禁和意大利裔美國人囚禁,允許當地軍事指揮官將「軍事區」指定為「禁區」,「任何或所有人都可以被排除在外」。這種權力被用來宣佈除拘禁營中的人以外,所有日本血統的人都會被排除出整個太平洋沿岸,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地區。[13]到1946年,美國已經監禁了12萬名日本血統的人,其中約有8萬人在美國出生。[14]
聯合國
編輯四大自由的概念啟發了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主導起草的聯合國人權宣言,即大會第217A號決議。事實上,這四大自由被明確地納入了《世界人權宣言》的序言:「鑑於對人權的無視和侮蔑已發展為野蠻暴行,這些暴行玷污了人類的良心,而一個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已被宣佈為普通人民的最高願望……」[15]
裁軍
編輯羅斯福呼籲「在世界範圍內裁軍」,作為「在未來我們力求安定的日子裏」的目標,而這一目標是「這個時代、這個世代的人可以達到的」。不過,他立即呼籲大規模擴大美國軍火生產:
“ | 每個現實主義者都知道,民主的生活方式,此時此刻正在世界各地受到直接攻擊……此刻的需要是我們的行動和政策應該主要——幾乎完全——致力於應對這種外國的危險……當下迫切需要的是我們軍備生產的快速增長……我還要求國會授予權力和資金,以便製造多種軍火和軍需物資,並供給那些與侵略國實際發生戰爭的國家……讓我們對民主國家說…… | ” |
——富蘭克林·D·羅斯福[16] |
富蘭克林·D·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
編輯富蘭克林·D·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是由建築師路易·康(Louis Kahn)為羅斯福島南部設計的公園。[17]公園讚美了這個著名的演講,在最終版設計中,演講的文字刻在了公園的花崗岩牆上。
獎項
編輯羅斯福研究所[18]向對這些理想的終生奉獻的傑出人士致敬。四大自由獎的頒獎典禮在紐約海德公園和荷蘭米德爾堡交替舉行。該獎首次頒發於1982年,即羅斯福總統誕辰一百周年暨美國與荷蘭建交兩百周年。
獲獎者包括:
流行文化
編輯- 約翰·克勞利的小說《四大自由》(2009)主要基於羅斯福演講的主題。
- 羅斯福委託雕塑家沃爾特·羅素設計了一座紀念碑,獻給戰爭的第一位英雄。四大自由紀念碑設於1941年,並於1943年獻給了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
- 藝術家Kindred McLeary繪製了國務院的哈里·S·杜魯門大樓中的《America the Mighty》(1941年),也被稱為《Defense of Human Freedoms》。[19]
- 藝術家雨果·巴林繪製了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市政廳的會議廳的《四大自由》壁畫(1942年)。[20]
- 新澤西州的壁畫家米高·倫森 (1903-1972)為新澤西州紐瓦克的第十四街學校繪製了《四大自由》壁畫(1943年)。[21]
- 壁畫家Anton Refregier繪製了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的林孔中心的《三藩市歷史》 (1948年完成);第27板描繪了四大自由。[22]
- 藝術家Mildred Nungester Wolfe畫了一幅四面板《四大自由》壁畫(1959年完成),描繪了密西西比州里奇頓一家鄉村商店的四大自由。這些板現在懸掛在密西西比藝術博物館。[23]
- Allyn Cox畫了四幅《四大自由》壁畫(1982年完成),掛在美國眾議院的大實驗大廳里;四板中的每一板都描繪了代表四大自由的寓言形象。[24]
- 自1986年以來,虛構的四大自由廣場一直是漫威漫畫超級英雄團隊神奇四俠的總部。
- 20世紀90年代初,藝術家大衛·麥克唐納(David McDonald)將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畫作為四幅大型壁畫複製在俄勒岡州錫爾弗頓市中心一座舊雜貨店的一側牆面。 [25]
- 2008年,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Wolfsonian博物館舉辦了「民主思想」(Thoughts on Democracy)展覽,展示了由60位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創作的海報,他們被邀請創作靈感來自美國插畫家諾曼·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海報的新圖形設計。[26]
諾曼·洛克威爾的畫作
編輯羅斯福的演講為諾曼·洛克威爾的一套四幅畫作提供了靈感。
繪畫
編輯該系列的作品統稱為《四大自由》,連續四期出版於《星期六晚郵報》。[27]隨後四幅畫作由美國財政部在美國各地展出。
-
宗教自由(1943年2月27日,星期六) - 來自諾曼·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系列
-
免於匱乏的自由(1943年3月6日,星期六) - 來自諾曼·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系列
-
免於恐懼的自由(1943年3月13日,星期六) - 來自諾曼·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系列
隨筆
編輯- 《言論自由》,布斯·塔金頓(1943年2月20日)[29]
- 《宗教自由》,威爾·杜蘭特(1943年2月27日)[30]
- 《免於匱乏的自由》,卡洛斯·卜婁杉(1943年3月6日)[31]
- 《免於恐懼的自由》,斯蒂芬·文森特·貝尼特(1943年3月13日,貝尼特逝世之日)[32]
郵票
編輯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畫作於1943年[33]、1946年[34]和1994年[35]由美國郵政署複製成郵票,其中1994年是洛克威爾誕辰一百周年。
參見
編輯- 四大自由(歐盟):商品、服務、人員和資本自由流動
- 《免於恐懼的自由:1929-1945年處於大蕭條和戰爭之中的美國人民》,獲得普立茲獎的歷史書
- 美國自由主義
- 第二權利法案,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提出於1944國情咨文演講
- 自由軟件定義常被自由軟件社區稱為「四大自由」,指其基本原則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背面有「四大自由」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Bodnar, John, The "Good War" in American Memory.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11
- ^ Kennedy, David M.,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93–94
- ^ Kennedy, David M.,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1999) 427–434
- ^ Inazu, John D. Liberty's Refuge: The Forgotten Freedom of Assembl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019-07-07]. ISBN 03001731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5).
- ^ 5.0 5.1 FDR, "The Four Freedoms," Speech Text |. Voicesofdemocracy.umd.edu. January 6, 1941 [August 14,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 ^ 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New York: Random House and Harper and Brothers, 1940) 633–44
- ^ Kennedy, David M.,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69
- ^ Bodnar, John, The "Good War" in American Memory.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
- ^ Kennedy, David M.,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70–76
- ^ Bodnar, John, The "Good War" in American Memory.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14–15
- ^ Bodnar, John, The "Good War" in American Memory.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14
- ^ Foner, Eric, 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 (New York: W.W. Norton, 1998) 223
- ^ Korematsu v. United Sta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issent by Justice Owen Josephus Roberts, reproduced at findlaw.com.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6.
- ^ Park, Yoosun, Facilitating Injustice: Tracing the Role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 World War II Internment of Japanese Americans. (Social Service Review 82.3, 2008) 448
- ^ White, E.B. & Lerner, Max & Cowley, Malcolm & Niebuhr, Reinhold. The United Nations Fight for the Four Freedom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2. ASIN B003HKRK80.
- ^ Roosevelt, Franklin Delano. Four Freedoms speech. 維基文庫. 1941.
- ^ About the Park. Four Freedoms Park Conservancy. [July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 ^ 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 Institute, 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 Institute,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 ^ Vo, Tuan, Forgotten Treasure, State Magazine: 20–23, October 2010 [June 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City Council Chamber & Murals, [June 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 ^ Official Website of Michael Lenson - WPA Muralist and Realist Painter, [June 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1)
- ^ War and Peace (1948), SF Mural Arts, [June 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Lucas, Sherry. Richton mural donated to Miss. Museum of Art. Hattiesburg American. May 21, 2014 [June 1, 2014].
- ^ The American Story in Art: The Murals of Allyn Cox in the U.S. Capitol,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 Historical Society, [June 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Silverton Mural Society,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 ^ Thoughts on Democracy. Wolfsonian FIU. 2008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On February 20, 1943; February 27, 1943; March 6, 1943; and March 13 1943.
- ^ Perry, P., (2009a) "Norman Rockwell’s Four Freedoms",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uary/February 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erry, P., (2009b) "Norman Rockwell’s Four Freedoms",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uary/February 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Booth Tarkington’s ‘Freedom of Speech’,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uary/February 2009..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 ^ Will Durant’s ‘Freedom of Worship’,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uary/February 2009..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0).
- ^ Carlos Bulosan’s ‘Freedom from Want’,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uary/February 2009..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9).
- ^ Stephen Vincent Benét’s ‘Freedom from Fear’,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uary/February 2009..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 ^ Scott Catalog souvenir sheet of four stamps (908),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 ^ Scott Catalog souvenir sheet of four stamps (933),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 ^ Scott Catalog souvenir sheet of four stamps (2840),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外部連結
編輯- "Four Freedom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esson plan for grades 9–12 from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 Text and audi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DR4Freedoms Digital Resour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of 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Park
- "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Pa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41 Four Freedoms Speech (via YouTub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前任: 1940年國情咨文演講 |
四大自由 1941 |
繼任: 1942年國情咨文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