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
一类多样化的声音,通常意指任何不被需要的声音
本條目是關於噪音作為一種不受歡迎的聲學現象。對於其他釋義,請參見噪音(消歧義)。
噪音,從物理角度上看,是指聲波的頻率、強弱變化無規律、雜亂無章的聲音。絕大部分噪音都是准隨機波,如果符合數學上的隨機過程,那就屬於白雜訊[1]:55。
噪音常意指令人生理或心理上覺得不舒服的聲音或影響人的交談、思考、工作、休息的聲音[2]。
在信號學中人們用信噪比(S/N)來衡量噪音對有用信號的影響程度。
特徵
編輯- 對噪聲的感受因各人的感覺、習慣等不同;對於某人喜歡的聲音,可能對於另一個人是噪聲;噪聲是一個主觀的感受。
- 噪聲一般帶有局部的特點,在空氣中傳播時衰減快;但有時噪聲的影響範圍也很廣。
- 噪聲在環境中不會產生殘剩污染,一旦停止發聲,噪聲污染立即消失。
噪音污染
編輯噪音污染是環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各國政府一般有相應的法律、規定管制噪音。噪音的可能來源有飛機、汽車、工廠、建築工地、日常生活等。
對健康的影響
編輯長時間地聽取大音量噪音可以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噪音可能發生各種不同程度的聽力喪失,而不自覺,長時間處於85分貝以上的噪音可以影響人的聽力,響於130分貝的噪音可以使人失聰。噪音還會提高人體內皮質醇的分泌,進而導致高血壓、心臟病和胃潰瘍;影響心血管的健康、睡眠的品質、甚至胎兒的發育。
噪音所引起的聽力損傷、心血管傷害,也會造成生殖能力、睡眠、心理的影響。
控制
編輯為減低噪音對四周環境和人類的影響,主要噪音控制方式對噪音源、噪聲的傳播路徑及接收者三者進行隔離或防護,將噪音的能量作阻絕或吸收。
- 從噪音源控制,是最徹底的措施。一是分析噪音源發聲機理,消除噪音發生;比如改進結構、生產工藝、提高機械加工精度、改變氣流等。二是採用吸聲、隔音、減振等措施;例如馬達加裝防震的彈簧或橡膠,吸收振動,包覆整個馬達等。
- 傳播的路徑中,可以採用合理佈局,改變機器設備安裝方向,或使用隔音牆阻絕噪音的傳播。
- 對於接收者,除了減少人員在噪聲環境中暴露的時間,一般是隔音窗,耳塞等。
技術
編輯- 吸聲:利用某些吸聲材料、結構吸聲,降低噪聲強度。吸聲材料多是一些多孔材料,當聲波進入多孔材料的孔隙中,引起空隙間空氣分子、纖維振動,由於空氣與孔隙的摩擦阻力、空氣的粘滯阻力、熱傳導等作用,使大部分聲能變為熱能耗散,起到吸聲作用。一般密度小、孔隙多的材料,吸聲效果好;結構緊密、光滑、堅硬的材料,吸聲效果差。一般對於低頻聲音的吸聲性隨着材料的厚度增加而增加;但是高頻聲音在吸聲材料表面就被吸收,所以厚度增加一般對高頻聲音的吸收影響不明顯。還可以利用共振原理吸收低頻聲音,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常用有薄板、穿孔板兩種共振吸收結構。
- 隔聲:用屏蔽物使入射聲波反射,或用圍護結構將噪聲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在單層均勻結構的隔聲性能上,頻率很低時,勁度起控制作用;隨着頻率升高,質量效應增大,在某些頻率處產生共振,隔音量出現數個低谷,阻尼大,結構振幅大,隔音量降低小;頻率繼續升高,構件質量起主要作用,面密度越大,慣性阻力大,不容易發生振動,隔音量大。常用的方法有隔聲罩(間)、隔音屏障等。
法規
編輯根據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噪音超過95分貝的工作環境必須要為勞工提供降低環境噪音的保護設備。
參考文獻
編輯- ^ 朱曉農. 语音学. 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7100066815.
- ^ 護理與健康第三節噪音. 幼獅文化事業.
外部連結
編輯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