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武山
南大武山(排灣語:Itamilimilingan[2],或簡稱 Milingan[註 1],又稱 Paruljinai,意為「像斗笠一樣(的山)」[3]),位於臺灣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佳興村與臺東縣金峰鄉歷坵村之交界[4][5]。標高2,841公尺,處於中央山脈南南段的山峰南大武山與北大武山同視為「大武山」,而南大武山在排灣語裏稱作「Miljingang」或「Tjakaraus」,「Tjakaraus」是山神之意,因排灣族視其為神域,「Miljingang」意指古典、古老的[6][7]。日治時期,曾測得標高9,343日尺(2,829公尺) [5]。在屏東縣境內,南大武山為僅次於北大武山的第二高峰,二山彼此對峙互望,同屬於大武地壘的地形上[4][8]。全境皆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內[9]。
南大武山 | |
---|---|
最高點 | |
海拔 | 2,841米(9,321英尺) |
地形突起度 | 539米(1,768英尺) |
列表 | 台灣百名山 |
座標 | 22°34′20″N 120°44′55″E / 22.57222°N 120.74861°E |
地理 | |
位置 | 臺灣屏東縣泰武鄉與臺東縣金峰鄉之交界 |
所屬山脈 | 中央山脈南段 |
地質 | |
岩石年代 | 始新世[1] |
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又記作 Miljingang。
參考資料
編輯- ^ 胡忠恆. 臺灣地質概論. 臺灣貝類化石誌. 第四卷 第十九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995: 2177–2179. ISBN 957-8503-39-3.
- ^ 汪明輝. 泰武鄉. 原住民族傳統山川名稱調查研究 第二期:南投魚池鄉以南 (報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37–142. 2003.
- ^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 排灣族土地應用與流失. 環原台灣系列講座:土地權利的消失與回復. 2017-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6) 使用
|archiveurl=
需要含有|url=
(幫助). - ^ 4.0 4.1 楊天攢. TOPS.085南大武山. 台灣山嶽雜誌 第100期. 台灣山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 ^ 5.0 5.1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 從南大武山看大武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6-04-24] (中文(臺灣)).[永久失效連結]
- ^ 排灣語 文化簡介. 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中文(臺灣)).
- ^ 童春發. 大武山.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教育部、原民會. [2016-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中文(臺灣)).
- ^ 周邊景點 泰武鄉. 潮州鎮公所全球資訊網. 潮州鎮公所. [2016-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 ^ 自然保留區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自然保育網. 林務局. 2012-04-03 [2016-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