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寺
化城寺,位於安徽九華山化城峰的一座佛寺,為九華山「全山百寺之首」。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化城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池州市青陽縣 |
分類 | 古建築、歷史紀念建築及其它 |
時代 | 清 |
編號 | 7-1057-3-355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 |
簡介
編輯化城寺建造於唐朝,寺名系出自《法華經》[1]。又因為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駐錫九華居於化城寺,風餐露宿刻苦修行,壽近百歲終成正果,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2][3][4],該寺又被稱為地藏寺,九華山逐漸成為著名的地藏道場。雖然該寺歷代被毀,其地位始終位居九華諸寺之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宣德十年(1435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相繼重修,興盛之時,該寺曾有僧侶三四千人之多[5]。1981年,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6]。
建築風格
編輯化城寺坐北朝南,中軸線分別為靈宮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其藏經樓建於明朝,內藏完好的明朝《涅槃經》,明代無瑕和尚曾刺血書寫《華嚴經》[7]。此外,還有清朝梵文《貝葉經》、以及宋朝瓷器、明清皇帝御書手跡等[8]。
參考文獻
編輯- ^ 化城寺. [200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 ^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無知愚人,妄謂地藏菩薩是暹羅國太子,其肉身塔,遇閏大七月,彼國之王親來開塔。豈知此係新羅國王族出家,姓金名喬覺,於唐玄宗時來九華。居數十年,後坐脫,肉身不壞,遂以全身入塔,絕無開塔之說。當唐之時,高麗有三國:一高勾麗,二新羅,三百濟。後高勾麗吞滅二國,而但名高麗耳。近時愚人,不知新羅,遂訛作暹羅。唐時亦無暹羅之名,彼系兩國:一暹國,一羅斛國,後並為一,遂名暹羅。
- ^ 《神僧傳》(卷八):「釋地藏。俗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於時落髮出家。涉海徒行振錫觀方。至池陽睹九子山。心甚樂之。乃徑造其峰而居焉。藏嘗為毒螫(音拭)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雲。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言訖不見。視坐左右間沛然流衍。時謂為九子山神為湧泉資用也。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磣(初甚切)如面。而共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龍潭之側有白墡(時闡切)硎。取之無盡。一日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塢石隕扣鍾嘶嗄(所訝切)跏趺而滅。年九十九其屍坐於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舁之際骨節若撼金鎖焉。」
- ^ 《宋高僧傳》(卷二):「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特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於時落髮涉海舍舟而徒。振錫觀方。邂逅至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逕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棲澗汲趣爾度日。藏嘗為毒螫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雲。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言訖不見。視坐左右間潗[涾-水+(孱-屍)]然。時謂為九子山神為湧泉資用也。其山天寶中李白游此。號為九華焉。俗傳山神婦女也。其峰多冒雲霧罕曾露頂歟。藏素願持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為繕寫。得以歸山。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雲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建中初張公嚴典是邦。仰藏之高風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磣如面而供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龍潭之側有白墡硎。取之無盡。以貞元十九年夏。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嗚石隕扣鍾嘶嗄。如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屍坐於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舁之動骨節。若撼金鎖焉。乃立小浮圖於南台。是藏宴坐之地也。時徵士右拾遺費冠卿序事存焉。大中中僧應物亦紀其德哉。」
- ^ 清·周贇《九華山志·化城寺僧寮圖記》:「天下佛寺之盛,千僧極矣。乃九華化城寺,當承平時。寺僧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則分東西兩序;又不能容,各分十餘寮至六七十寮之多。」
- ^ 慶雲生處梵王宮——九華山化城寺[永久失效連結]
- ^ 化城寺. [200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九华山化城寺. [200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