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又作伊拉克-科威特戰爭,或作科威特戰爭,是伊拉克復興黨政權科威特酋長政權間的一次軍事衝突。該衝突導致了伊拉克對科威特長達7個月的佔領,及接下來由美國主導的直接軍事干預,即波斯灣戰爭,以及科威特油田大火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波斯灣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90年8月2日-3日(1天)
地點
結果

伊拉克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伊拉克  科威特
指揮官與領導者
薩達姆·侯賽因 賈比爾·艾哈邁德·薩巴赫
謝赫·法赫德·艾哈邁德·薩巴赫英語Fahad Al-Ahmed Al-Jaber Al-Sabah 
兵力
88,000 科威特陸軍:16,000
科威特空軍:2,200
科威特海軍:1,800
科威特國家衛隊
科威特警察部隊

 美國承包商
傷亡與損失
39架飛機(估算)
295死、361傷
大約120輛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被遭毀或被俘
4艘艦艇沉沒或被俘
57架飛機
420死、12,000被俘
大約200輛坦克被遭毀或被俘
超過850輛其他裝甲車輛被遭毀或被俘
17艘艦艇沉沒、6艘艦艇被俘

1990年,伊拉克譴責科威特通過定向鑽孔技術竊取伊拉克蘊藏的石油。不過,一些伊拉克消息來源顯示薩達姆·侯賽因早在開始入侵行動前幾個月就作出了攻擊的決定[1]。伊拉克無力支付超過$140億美元的兩伊戰爭貸款,以及科威特超量生產石油導致的伊拉克石油利潤下降這兩個事件,可能導致了伊拉克採取入侵行動[2]。入侵行動始於1990年8月2日,經過兩天的激烈交戰,大多數科威特軍事力量要麼被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擊破,要麼撤退到鄰國沙特阿拉伯巴林。至此,科威特酋長國被吞併。幾天後,薩達姆·侯賽因宣佈其成為伊拉克第十九個行省

財政貸款的紛爭

編輯

兩伊戰爭爆發時,科威特一開始保持中立,並嘗試從中調停。1982年,何梅尼公然嘗試向科威特輸出革命,科威特因而支持伊拉克以避免伊朗霸權。在1982-1983期間,科威特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大量經濟援助,並因此受到伊朗的敵視。伊朗多次對科威特油輪以及在布比延島的安保人員開火[3]。在兩伊戰爭期間,當巴斯拉港口因戰爭而關閉時,科威特起到了伊拉克的主要對外港口的作用[4]。然而,當戰爭結束後,這兩個阿拉伯鄰國的友好關係卻由於經濟和外交因素而惡化,並最終導致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當兩伊戰爭結束時,伊拉克的財政狀況並不足以支付科威特在戰爭期間給予的$140億美元的戰爭貸款,因此請求免除債務[2]。伊拉克認為兩伊戰爭成功的阻止了伊朗對科威特的霸權。然而,由於科威特拒絕免除伊拉克的債務,導致兩國關係越來越緊張。在1989年下半年,伊拉克與科威特領導人間組織了幾次會議,但並未能解決債務爭端。

經濟摩擦及跨境開採

編輯
 
科威特油田分佈

1988年,伊拉克的石油部長伊薩姆·沙拉比阿拉伯語عصام الجلبي向OPEC國家施壓,希望降低原油生產配額以結束1980年代的原油供應過剩的局面[5]。沙拉比主張拉高油價,認為此舉將幫助伊拉克提高其石油利潤並支付$600億美元的債務[5]。然而,因為科威特擁有大量下游石油產業,所以並不擔心原油價格過低,並因此於1989年向OPEC提出將國家總石油生產限額提升50%,到135萬桶/日[6]。整個1980年代,科威特的原油產量都大量的超過了OPEC的強制配額,也因此阻止了原油價格的進一步上升[6]。因OPEC內部無法達成一致,導致伊拉克無法成功的拉升油價,結束供應過剩,也因此難以恢復被戰爭拖垮的經濟[7]。根據伊拉克前外交部長塔里克·阿齊茲所說:「每桶原油價格下降$1美元,就會導致伊拉克石油年收入降低$10億美元,並在巴格達引發劇烈的財政危機「[4]。據估算,從1985至1989年,伊拉克因科威特的石油政策每年損失達到$140億美元[8]。科威特拒絕石油減產被伊拉克看作是一種侵略行為。

兩國不斷緊張的關係在伊拉克聲稱科威特對伊所有的魯邁拉油田進行跨國境線的定向鑽井時更加惡化。對魯邁拉油田的爭論從1960年便開始了。當時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公告將伊拉克-科威特的國境線標記在距離魯邁拉油田最南端以北兩英里處[9]。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在魯邁拉油田的鑽井行動不斷下降,與此同時,科威特在此的鑽井活動不斷增加。在1989年,伊拉克譴責科威特使用「先進鑽井技術」來開採伊拉克在魯邁拉油田所佔的份額。伊拉克同時估算了大約有價值$24億美元的伊拉克石油被科威特「偷采」,並要求科威特予以賠償[10]。科威特將此次譴責駁斥為伊拉克合理化其軍事行動的手段。多個在魯邁拉油田經營的外國公司同樣把伊拉克的聲明看作是「掩蓋其雄心勃勃的目的的煙霧彈」[9]。1990年7月25日,伊拉克入侵的幾天前,OPEC官方人員宣佈科威特與沙特阿拉伯達成石油減產協議,將石油日產量限制在150萬桶,可以看作是潛在的解決了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石油爭端[11]。但與此同時,已有超過十萬伊拉克軍隊在伊拉克-科威特邊界整裝待發。美國官方人員則表示,儘管達成了OPEC內部的協議,但是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兩國間緊張的關係得到了緩解[12]

伊拉克霸權聲明

編輯
 
1909年鄂圖曼巴斯拉州範圍(橙色)

許多人認為伊拉克對科威特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得到科威特境內的大量石油資源。伊拉克政府則為其入侵正當化。他們聲稱科威特自古就是伊拉克的領土一部分,科威特是因為英國的殖民而分裂出去的。英國通過簽署1913年盎格魯-鄂圖曼公約而將科威特從鄂圖曼帝國的領土分裂為獨立的酋長國。伊拉克政府還宣稱科威特酋長是非常不受科威特人民歡迎的人物。伊拉克宣稱,他們通過推翻科威特酋長,給予了科威特人民更多的經濟和政治自由[2]

科威特曾經鬆散地被置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巴斯拉州的管理之下。雖然當時的統治階層薩巴赫家族與英國在1899年締結了一項保護協議,讓英國負責其外交,但是英國並沒有作出任何企圖分裂使科威特脫離鄂圖曼帝國的嘗試。 因此,科威特與巴斯拉省的邊界從未明確界定或取得共識。但科威特脫離鄂圖曼帝國被大英帝國保護的時代甚至沒有伊拉克這個國家,伊拉克王國是由英國將鄂圖曼帝國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三個省合併而成的。

美國的忽視

編輯
 
艾普·格拉斯皮與薩達姆·侯賽因第一次會面

1990年7月25日,美國駐伊大使艾普格拉斯皮要求伊拉克最高指揮部對正在邊境附近集結的伊拉克部隊的軍事準備工作做出解釋。美國大使代表華盛頓向伊拉克方面的對話者宣佈,「我們從友好的,而不是對抗的角度看待科威特與伊拉克之間的分歧」並指出,「我們不發表關於阿拉伯國家間衝突的意見。」[13][14]

美國駐伊大使向薩達姆·侯賽因表示,美國不打算「對伊拉克發動經濟戰爭」這些發言可能造成薩達姆認為美國從外交上默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根據理查德·魯本斯坦英語Richard E. RubensteinRichard E. Rubenstein)所說,英國記者後來曾經向格拉斯皮詢問她發表上述言論的目的,她的反應是「我們沒想到他會走到這一步」而「這一步」指的是入侵和吞併的整個科威特。雖然記者並沒有繼續問下去,但是人們可以猜想美國政府認為,在1990年七月,薩達姆·侯賽因僅僅是希望迫使科威特免除債務並降低石油產量[15]

入侵

編輯
 
伊拉克展出的69式坦克
 
1990年,科威特士兵和BMP-2戰車打擊伊拉克軍隊,沙漠盾牌行動。科威特繼續與波斯灣戰爭聯盟國家保持牢固的關係。

伊拉克當地時間1990年8月2日凌晨2時[16],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四個精銳師以及相當於一個師兵力的特種部隊發動了入侵科威特的行動。其主攻的科威特市方向由裝備了直昇機和艦艇的突擊隊負責(詳見條目達斯曼宮戰役英語Battle of Dasman Palace),其他幾個師則負責佔領機場以及兩個空軍基地。

為了支援這些部隊,伊拉克陸軍派出了一個中隊的Mil Mi-25 戰鬥直昇機,若干單位的Mi-8Mi-17型運輸直昇機,以及一中隊的Bell412型直升飛機。直昇機單位的首要任務就是運輸和支援伊拉克突擊隊進入科威特市,以及隨後支援地面部隊推進。伊拉克空軍至少有兩個空軍中隊的蘇霍伊Su-22,一架蘇-25,一架幻影F1和兩架米格-23戰鬥轟炸機參與了行動。伊拉克空軍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兩個空軍基地有限的空中打擊來建立空中優勢。科威特空軍主要由幻影F1sA-4天鷹式攻擊機組成。與此同時,首都科威特市的某些目標受到了伊拉克飛機的炸彈襲擊。

儘管伊拉克幾個月來磨刀霍霍,科威特卻並沒有警惕,並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伊拉克最初的地面部隊推進痕跡是由裝備了雷達的浮空器發現的,當時伊拉克裝甲部隊正在向南推進[17]。科威特海、陸、空三軍進行了抵抗,但是寡不敵眾。在科威特中心地區,第三十五裝甲旅部署了大約一個營的酋長坦克,裝步戰車,以及炮兵連以反擊和阻滯伊拉克部隊在西科威特城附近的行動[18]。在南部,第十五裝甲旅迅速的將部隊撤退到沙特阿拉伯境內。海軍方面,兩艘導彈快艇避免了被俘虜或破壞的下場。

儘管科威特空軍緊急升空英語Scrambling (military),但仍有大約百分之二十的飛機損失或被俘。在科威特城外一場與伊拉克直昇機空降部隊的戰鬥中,伊拉克精銳部隊遭受了大量的損失,同時也有幾個架次的飛機對伊拉克地面部隊進行了攻擊。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的飛機被疏散到了沙特阿拉伯和巴林,在機場跑道超負荷的時候,甚至有一些飛機是在鄰近基地的高速公路上直接起飛的。這些飛機在波斯灣戰爭中並沒有直接投入戰鬥,而是以「自由科威特空軍」的身份協助沙特阿拉伯在也門南部邊界進行巡邏。也門當時因為也門-伊拉克協約而被沙特阿拉伯視做潛在威脅[2]

伊拉克軍隊攻擊了皇家住所代斯曼宮,爆發了代斯曼宮戰役。科威特埃米爾衛隊協同當地警察以及裝甲部隊設法擊退了伊拉克特種部隊的空降攻擊,但宮殿最終在伊拉克海軍陸戰隊登陸後陷落(宮殿坐落於海邊)。儘管科威特國家衛隊以及增援的埃米爾衛隊到達,他們最終未能奪回宮殿。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坦克在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後開進科威特城[19]

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艾哈邁德·薩巴赫此時已經逃離到沙特阿拉伯沙漠之中。他的弟弟謝赫·法赫德·艾哈邁德·薩巴赫英語Fahad Al-Ahmed Al-Jaber Al-Sabah在保衛代斯曼宮的戰鬥中中彈身亡,同時根據一名伊拉克士兵所言,他的屍體被特意放置在坦克前碾過[20]

當入侵的第一天快要結束時,整個科威特只剩下孤立的幾處抵抗。到8月3號,最後的一些部隊絕望的佔據咽喉要道和防禦工事進行反抗,直到彈盡糧絕或被伊拉克軍隊擊敗。阿里·薩利姆空軍基地英語Ali Al Salem Air Base是到8月3號為止唯一還在科威特空軍手中的基地,因此科威特空軍從沙特阿拉伯補充了該基地的供給以嘗試建立一個防禦點。然而,截至黃昏時刻,阿里·薩利姆基地最終被伊拉克軍隊佔領。至此,所有的科威特部隊被擊敗或被迫撤退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科威特抵抗運動

編輯

科威特隨後成立了地區武裝抵抗運動組織[21][22][23]。大多數在佔領時期被逮捕、折磨、以及處死的科威特人都是平民。而科威特抵抗人員的死亡率大大超過部隊以及西方人質[24],因為這些抵抗組織大多由缺乏軍事訓練和引導的平民組成,且伊拉克部隊在兩伊戰爭後早已對巷戰與反游擊戰有充足經驗[24]

餘波

編輯
 
超過600口科威特油田被撤退的伊拉克軍隊縱火燒毀,對科威特造成了極大的環境和經濟損失[25]
 
對油井縱火這一行為是伊拉克軍隊撤退時焦土政策的結果。
 
着火的油井

伊拉克勝利後,薩達姆·侯賽因指派阿拉·侯賽因·阿里出任「自由科威特臨時政府」的名義首相,以及阿里·侯賽因·馬吉德作為科威特政府實際執行長官[26]。被驅逐的科威特皇室開始嘗試說服其他國家向伊拉克施壓使其撤出科威特。聯合國安理會發出了12道決議要求伊拉克軍隊立刻撤出科威特,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27]

隨着伊拉克-科威特戰爭的爆發,大約一半科威特的人口逃離了科威特,其中包括40萬科威特公民以及數千外國人[28]。印度政府在59天的時間裏通過大約488架次航班撤離了超過17萬印度海外公民。這是歷史上最大的海外公民撤離行動[29]

在伊拉克7個月的佔領期中,薩達姆·侯賽因的軍隊搶劫了大量屬於科威特的財富並有違反人權的行為[30]。一份2005年的研究指出,伊拉克的佔領行為對科威特國民的健康造成了長期的負面影響[31]

國際譴責及波斯灣戰爭

編輯
 
1991年2月24-28日,沙漠風暴行動中地面部隊的移動
 
沙漠風暴行動期間美國第三裝甲師坦克

當伊拉克軍隊佔領且吞併科威特之後,薩達姆·侯賽因罷黜了科威特酋長,並任命阿里·哈桑·馬吉德作為科威特政府實際執行長官[32]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佔領遭到了世界主要國家的一致譴責。甚至是傳統上被認為與伊拉克關係良好的國家,像是法國和印度,都呼籲伊拉克立即從科威特撤退[33][34]。一些國家,比如蘇聯和中國,對伊拉克實施了武器禁運[33]。北約成員國對伊拉克的入侵行為採取了尤為嚴厲的態度。到1990年末,美國向伊拉克發出了戰爭的最後通牒,要求其軍隊於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12]

1990年8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660號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為,並要求伊拉克無條件的將所有軍隊撤出科威特[35]

在主要國家與伊拉克的一系列協商失敗之後,1991年一月中旬,由美國領導的聯盟向伊拉克以及駐紮在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軍事打擊。截至1月16日,聯盟空軍摧毀了伊拉克空軍,並瞄準了幾處伊拉克軍事目標[36]。敵對行為持續到2月底,到2月25號,科威特正式宣佈被解放[37]。1991年3月15日,科威特酋長在被驅逐超過8個月後回國[38]。在伊拉克佔領期間,超過1000名科威特公民被殺,並有超過30萬公民逃離科威特[39]。據紐約時報指,科威特動物園內的一些動物,如羚羊、駱駝、非洲冕豪豬,被伊拉克士兵於獸籠內射殺,並當野味烤來吃。[40]

波斯灣戰爭後

編輯
 
科威特電視塔又被稱作自由塔因為它是在解放科威特之後建成的。

在2002年12月,薩達姆·侯賽因就1990年對科威特的入侵之事道歉[41]。兩年後,巴勒斯坦領導人同樣對在戰爭時期支持薩達姆而道歉[42]。薩達姆長期的同盟,也門的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支持了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因此,當伊拉克在波斯灣戰爭中失敗後,所有的也門人都被科威特政府驅逐出境。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頁面

編輯
  1. ^ Gause, F. Gregory, III.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Gulf. Louise Fawcett (編).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Middle East. Oxford: Th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63–274. ISBN 0-19-926963-7. 
  2. ^ 2.0 2.1 2.2 2.3 Cooper, Tom; Sadik, Ahmad. Iraqi Invasion of Kuwait; 1990. Air Combat Information Group Journal. 2003-09-16 [2015-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6日). 
  3. ^ "Iran reportedly fires on Kuwaiti island", Lakeland Ledger, 30 March 1988.
  4. ^ 4.0 4.1 Stork, Joe; Lesch, Ann M. Background to the Crisis: Why War?. Middle East Report. 1990, (167) [2022-08-02]. ISSN 0899-2851. JSTOR 3012998. doi:10.2307/30129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5. ^ 5.0 5.1 "Iraq strains OPEC consensus", New Strait Times, 8 October 1988
  6. ^ 6.0 6.1 "OPEC pressures Kuwait to moderate quota demand", New Strait Times, 7 June 1989
  7. ^ Hindy, Lily. Interrogator: Invasion surprised Saddam. The Boston Globe. Associated Press. 2008-01-25 [2010-04-17]. 
  8. ^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 The Manitoban – 5 February 2003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07年5月2日,
  9. ^ 9.0 9.1 Hayes, Thomas C. Confrontation in the Gulf; The Oilfield Lying Below the Iraq-Kuwait Dispute. The New York Times. 1990-09-03 [201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7). 
  10. ^ Gregory, Derek. The Colonial Present: Afghanistan, Palestine, Iraq. Malden, MA,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156 [2016-06-07]. ISBN 1-577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0). 
  11. ^ Ibrahim, Youssef M. Iraq Said to Prevail in Oil Dispute With Kuwait and Arab Emirat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0-07-26 [201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12. ^ 12.0 12.1 Friedman, Thomas L. Standoff in the Gulf; A Partial Pullout By Iraq is Feared as Deadline 'Ploy'. The New York Times. 1990-12-17 [201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3. ^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CONFRONTATION IN THE GULF; Excerpts From Iraqi Document on Meeting With U.S. Envoy. The New York Times. 1990-09-23 [2022-08-02].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美國英語). 
  14. ^ Saddam's Message of Friendship to President Bush. 1990 July 25, 12:46 (Wednesday) [202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7). 
  15. ^ The Leonard Lopate Show: Why Americans Choose War. WNYC. 2010-11-11 [202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7). 
  16. ^ The Iraqi Invasion; In Two Arab Capitals, Gunfire and Fear, Victory and Cheers. The New York Times (Kuwait: Reuters). 1990-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6). 
  17. ^ Gulf States – Kuwait – Regional and Nation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永久失效連結]. Countrystudies.us. Retrieved on 12 June 2011
  18. ^ Eyewitness, Col. Fred Hart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sers.lighthouse.net. Retrieved on 2011-06-12.
  19. ^ Kenneth M. Pollack, Arabs at war: Military Effectiveness (1948–91),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Lincoln and London, 2002
  20. ^ FRONTLINE/WORLD. Iraq – Saddam's Road to Hell – A journey into the killing fields. PB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BS (24 January 2006). Retrieved on 12 June 2011
  21. ^ Iran, Israel and the Shi'ite Crescent (PDF). S. Daniel Abraham Center for Strategic Dialogue: 14–15. [2016-06-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1-06). 
  22. ^ Saddam's Security Apparatus During the Invasion of Kuwait and the Kuwaiti Resistance. The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History: 74–75. Winter 2003. 
  23. ^ Two ethnicities, three generations: Phonological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Kuwait (PDF). Newcastle University. 2010 [2016-06-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9). 
  24. ^ 24.0 24.1 The Kuwaiti Resistance. Middle East Forum. March 1995 [201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25. ^ Damage Assessment – Kuwait O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6. ^ al-Marashi, Ibrahim (April 9, 200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ath" of Ali Hassan al-Maji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27. ^ Iraq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lobalSecurity.org.
  28. ^ Kuwait Britann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ritannica.com (1961-06-19). Retrieved on 2011-06-12.
  29. ^ Rohan Venkataramakrishnan. The Berlin airlift was remarkable, but the smallest civilian evacuation in history is by India The Berlin airlift was remarkable, but the largest civilian evacuation in history is by India. Scroll.in.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7). 
  30. ^ State of Kuwa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lapedia.com. Retrieved on 2011-06-12.
  31. ^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1990 Iraq invasion of Kuwa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edical News Today. July 4, 2005.
  32. ^ CNS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ath" of Ali Hassan al-Majid. [201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6-09). 
  33. ^ 33.0 33.1 "World Acts Against Iraqi Invasion of Kuwa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lobalSecurity.org.
  34. ^ Hirst, David; Tisdall, Simon. Superpowers unite on Iraq. The Guardian (London). 1990-08-03 [201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0). 
  35. ^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60 (Condemning the Invasion of Kuwait by Iraq), S.C. res. 660, 45 U.N. SCOR at 19, U.N. Doc. S/RES/660 (199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mn.edu. Retrieved on 12 June 2011
  36. ^ Fairhall, David; Walker, Martin. Allied planes bomb Iraq: Kuwait's liberation begun, says US. The Guardian (London). 1991-01-17. 
  37. ^ 25 February 1991: Iraq withdraws from Kuwa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ify Retrieved on 12 June 2011
  38. ^ Murphy, Kim. Emotional Emir Returns to Kuwait Royalty: He covers his face and stoops to kiss the ground. But not many citizens turn out to greet him. The Los Angeles Times (Kuwait City). 1991-03-15 [201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39. ^ The Use of Terror during Iraq’s invasion of Kuwa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afi (15 May 2005). Retrieved on 12 June 2011
  40. ^ Lorch, Donatella;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AFTER THE WAR; War Takes a Devastating Toll at the Kuwait Zoo. The New York Times. 1991-03-11 [2024-08-02].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美國英語). 
  41. ^ Saddam Sends Apology to Kuwait for Inva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eople's Daily. 8 December 2002.
  42. ^ PLO apologises over Kuwa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2 Decembe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