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剪

交换手段

價格剪(英語:price scissors)是一種經濟學現象,指一個羣體、經濟部門或產業,產出、銷售至羣體或產業外的價值,在一段時間的合理的平衡後,下降至低於自羣體或產業外需求、購買的價值。在折線圖趨勢圖上,價格剪的現象形成類似一把剪刀的形狀,故此得名。例如,一個國家出口價值下降、進口價值不變,自貿易平衡或順差,變爲貿易赤字、逆差。蘇聯早期工業品價格高漲、農產品價格暴跌,史稱「剪刀危機」。1930 年代初,東歐國家亦有廣泛、普遍的價格剪的現象。

起源

編輯

「剪刀」這個形象是托洛茨基在第十二次黨大會上首次說出來的。他以此形象描述蘇聯當時工業品價格的昂貴與農產品價格的低廉。這兩種價格好像一把剪刀上的兩瓣刀片。他認為問題之解決應該像剪刀之收攏,不要像它的張開。[1]

按照馬克思經濟理論,價格剪是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價格剪是發達國家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體現在以掌握高端生產技術為主的資本密集產業利用壟斷地位來獲得相較於勞力密集產業的產品利潤優勢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透過專利保護法案等一系列防止己國較先進技術流入到其他國家的有效保護措施來提高自身生產的擁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成品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價格走勢圖表示出來就像一把張開的剪刀。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鏈所產出的相關產品在遵循國際貿易法規的前提之下通過跨境交易的手段賺取高額利潤。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新路向》第四章 官僚主义与革命. www.marxists.org. 1923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