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墮落

《圣经》章节

人的墮落(英語:the fall of man / the fall)是基督教中用來形容第一個男人和女人從無罪、順服上帝的狀態轉變為有罪、悖逆的狀態的術語。儘管墮落的教義沒有在《聖經》中提到,但該教義來自釋經學對《創世記》第3章的解釋。起初,亞當和夏娃伊甸園與上帝同在,但誘使他們吃了伊甸園知善惡樹果實,這是上帝所禁止的。此後,他們為自己裸體感到羞恥,上帝將他們驅逐出伊甸園,以防他們再食用生命樹的果實而獲得永生

巴黎聖母院入口處亞當夏娃和一隻母蛇

在許多基督教派系中,墮落的學說與原罪的學說密切相關。他們認為,墮落將罪惡帶入世界,破壞了包括人類本性在內的整個自然世界,使所有人都生於原罪之中,沒有上帝的恩典,他們無法獲得永生。東正教接受墮落的概念,但基於《以西結書》18:20經文的一部分:「兒子不擔當父親的罪孽」,拒絕原罪會世代傳承的說法。加爾文主義的新教徒相信耶穌選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們可以從罪惡中得救猶太教沒有「墮落」或「原罪」的概念,對伊甸園敘事的解釋也不相同。對於一些加爾文主義者,上帝的律例相對於墮落的邏輯順序是區分墮落前預定論和墮落後預定論的標準。

伊甸園和人類墮落的故事代表着亞伯拉罕各民族之間的傳統,其表現或多或少地象徵着某些道德和宗教真理。[1]

基督教敘事

編輯

人類墮落的學說是從《創世記》第3章的基督教釋經中推論出來的。據其敘述,上帝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和第一個女人夏娃。上帝將他們放在伊甸園中,並禁止他們吃善惡樹上的果子。然而蛇引誘夏娃食禁果,她還與亞當分享了禁果,他們立刻為自己的裸體感到羞恥。隨後,上帝將亞當和夏娃驅逐出了伊甸園,命令亞當努力勞作以獲取他的生活所需,並加增夏娃懷胎的痛苦,還安設基路伯來保護入口,以使亞當和夏娃不會吃「生命之樹」的果子。

次經《禧年書》給出了導致人類墮落的事件的時間框架,指出蛇在亞當被創造後的第八年的第二個月的第17天說服夏娃吃禁果(3:17)。它還指出,他們是在當年第4個月的新月被趕出伊甸園的(3:33)。

詮釋

編輯

永生

編輯

對《創世記》2:17(「因為你吃它的日子必定死」)的解經已經運用日-年法則英語Day-year principle來解釋亞當如何在一日之內死亡。《詩篇》90:4、《彼得後書》3:8和《禧年書》4:29-31解釋說,對上帝來說,一日相當於一千年,因此亞當在同日之內死了。[2]另一方面,希臘語七十士譯本將「日」譯成希臘語中指「24小時」的詞(ἡμέραhēméra)。

根據《創世記》的敘述,在人類前世時期,人類的壽命已接近一千年,例如亞當活了930歲。因此,「死」被解釋為成為變得會死。[3]但是,語法不支持這種解讀,也不支持這種敘述: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以免他們從第二棵樹生命樹上摘果子吃並獲得永生。

[4]

原罪

編輯
 
西斯廷小堂中描繪的人類墮落,米開朗基羅

《創世記》3的天主教釋經聲稱,人的墮落是「原始事件,是在人的歷史開始時發生的事」。[5]傳統上,據說亞當夏娃的墮落給人性帶來了「四傷」。這些是聖比德等人——尤其是聖托馬斯·阿奎那(STh I-II q. 85, a. 3)——列舉的。它們是原罪(缺乏成聖的恩典和原始的公義)、自欺欺人(靈魂的激情不再完美地受靈魂的智慧支配)、身體的脆弱和死亡,以及智慧被蒙蔽和無知。它們否定或削弱了上帝給亞當和夏娃的原始恩賜或成聖的恩典、正直、永生和灌輸的知識。亞當夏娃把最初的罪惡「傳遞」給了他們的所有後代,作為原罪,使人類「遭受了無知、痛苦和死亡的統治,並傾向於犯罪」。儘管人類在原罪的原始事件之後所繼承的敗壞狀態被明確地稱為有罪或罪惡,但它被理解為全人類在亞當身上團結而來的一種罪惡,而不是人類的個人責任。甚至孩子也要承擔亞當罪惡的後果,而不是承擔原罪的責任,因為罪惡始終是個人行為。[6]洗禮被認為可以消除原罪,儘管其對人性的影響仍然存在,因此,天主教會甚至為未曾犯任何個人罪的嬰兒洗禮

東正教拒絕接受原罪世代相傳的觀點。其教義部分基於《以西結書》18:20,該段經文表明兒子不擔當父親的罪。教會教導說,除了良心和善行的傾向外,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有因世界墮落狀況而犯罪的傾向。它遵循懺悔者聖馬克西穆斯(Maximus the Confessor)和其他人的觀點,將人性的變化描述為一種「協商意志」(θέλημα γνωμικόν)的引入,它與上帝創造的向善的「自然意志」(θέλημα φυσικόν)相反。因此,根據聖保羅在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所說,非基督徒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

正教認為,儘管每個人都承擔着第一宗罪的後果(即死亡),但只有亞當和夏娃才犯有該罪。[7]亞當的罪不僅被理解為是對上帝誡命的違背,而是人類價值觀念的等級從上帝中心人類中心的轉變,這是由他在上帝以外的欲望客體所驅動的,在該情境下是「好作食物」的樹的果實,以及某種「被渴望的東西」。[8]

順服

編輯

傳統上,女人是人類墮落的主要罪魁禍首。關於順服的考釋是,上帝在這句話中預言了進入人類的自然後果:丈夫「必管轄你」。《提摩太前書》的話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解釋,其中作者解釋了女人要順服的原因:

女人要事事順服地安靜學習。我不許女人教導,也不許她管轄男人,只要安靜。因為亞當先被造,然後才是夏娃;亞當並沒有受騙,而是女人受騙,陷在過犯裏。

——提摩太前書

因此,對《創世記》第3章和《提摩太前書》第2章中這些經文的一些解釋得出了一種觀點,即女人被視為夏娃的罪的承擔者,且女人在墮落時的行為是她與男人之間普遍、永恆的從屬關係的主要原因。[9]:21

然而,理查德(Richard)和嘉芙蓮·克拉克·科洛格(Catherine Clark Kroeger)辯稱:「告訴女人,當她信靠基督時,她的個人的罪被寬恕了,但她必須繼續因夏娃的罪受到懲罰,這是一個嚴重的神學矛盾。」他們堅稱,引用夏娃以針對女性的武斷評論「從聖經神學和呼籲基督徒交託的角度來看都是危險的解釋」。他們認為,「如果使徒保羅因其在不信上的愚昧而被寬恕」,包括迫害和謀殺基督徒,「然後被賦予事奉,為什麼同樣的寬恕和事奉在女人身上就不行」(僅因為她們億萬年前的祖先的罪)?對此,科洛格夫婦得出以下結論:保羅指的是《創世記》3:15的允諾,即通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擊敗撒但,女人的孩子(耶穌)會壓碎蛇的頭,但蛇只會傷她後裔的腳跟。[9]:144

農業革命

編輯

人們墮落的象徵層面通常被認為與命運決定後的經驗積累相關。[10]《創世記》第3章敘事的某些象徵符號可能與農業革命的經驗有關。[11][12][13]蘇美爾埃及和其他創世神話一樣,《創世記》記述中的蛇可能代表季節的變化和更新。[14]中美洲的創世神話中,帶羽毛的農業蛇神克察爾科亞特爾與學習和更新有關。[15][16]夏娃在《創世記》中的主導作用可能是由於新石器時代婦女對擺脫採集者生活而轉向種植農作物的興趣。[17]在早期的農業定居點中,婦女也不可避免地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從而有效地領導了向農業社會的轉變。[18]儘管與現代社會相比,這些定居點可能是相對平等的,但《創世記》的敘述可以解釋為對失去狩獵、採集生活的傷感,視之為「失樂園」。[19]

類似傳統

編輯

諾斯底主義中,蛇因將知識帶給亞當和夏娃,從而使他們擺脫了造物主的控制而被感謝。造物主放逐了亞當和夏娃,因為現在人類已經成為威脅。

伊斯蘭教中,阿丹(漢譯《古蘭經》中「亞當」的譯法)和他的妻子被惡魔所誤導,惡魔長生和不朽園來誘惑他們,[20]說:「你倆的主禁你們倆吃這棵樹的果實,只為不願你倆變成天神,或永生不滅。」。[21]阿丹和哈娃(同「夏娃」)曾被警告不要被惡魔的計劃欺騙,[22]並已被真主命令避開惡魔提到的那棵樹。儘管真主已經提醒他們,他們有足夠的預備,「必不飢餓,必不裸露,必不口渴,必不感炎熱」,[23]他們最終還是屈服於惡魔的誘惑,食了書上的果實。犯了罪之後,「他倆的陰部就對他倆顯露了,他倆就以園裏的樹葉遮蔽身體」,[24]隨後被從樂園降下到大地並「互相仇視」。但是,真主也向他們保證:「如果正道從我降臨你們,那末,誰遵循我的正道,誰不會迷誤,也不會倒霉。」[25]

在伊斯蘭教內部,阿拉維派認為他們曾經是在光明的世界中崇拜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的明亮的星星,但由於犯下了驕傲的罪孽,他們被驅逐出了先前的狀態,並被迫移居物質世界。[26]

在經典的瑣羅亞斯德教中,人類是通過善意、言語和行為抵禦腐朽和破壞的力量。若不積極地這樣做,將給個人及其家庭帶來痛苦。這也是波斯神話的重要文本《列王紀》中許多故事的寓意。

文學與藝術

編輯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於1795年創作的《上帝審判亞當》的彩色印刷作品。該作品目前由泰特美術館收藏[27]。在聖經故事中,上帝的審判是人類墮落的結果。

威廉·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Henry V,1599年)中,國王將斯克羅普男爵(自幼的朋友)的叛變描述為「就像人的又一次墮落」,指的是叛國行為導致了他自己的信仰和純真的喪失。

C·S·路易斯的小說《皮爾蘭德拉星》(Perelandra,1943年)在一個新的伊甸園背景下探討了墮落的主題,金星上新的伊甸園中住着綠色皮膚的亞當和夏娃,主人公劍橋學者蘭塞姆博士被運送到那裏,承擔制止撒但並防止新的墮落的使命。

阿爾貝·加繆的小說《墮落》(La Chute,1956年)中,墮落的主題是以戰後阿姆斯特丹的一家稱作「墨西哥城」(Mexico City)的酒吧為背景、第一人稱視角來表達的。主角讓-巴蒂斯特·克拉芒斯(Jean-Baptiste Clamence)向一位熟人訴說了他因拒絕營救從橋上跳下摔死的一名婦女所留下的困擾。該作探索了現代西方良心的困境以及洗禮和恩典的神聖主題。

J·R·R·托爾金在他對《芬羅德與安德瑞絲的辯論》(辛達林Athrabeth Finrod ah Andreth,1993年去世後出版)的評論中提到「阿達奈爾的故事」,這是其在中洲神話中對人類墮落的重新想像。這個故事介紹了米爾寇(Melkor)通過誘使第一批人崇拜他而非一如·伊露維塔(Eru Ilúvatar),從而導致人類喪失了「伊甸園」狀態。該故事是《魔苟斯之戒英語Morgoth's Ring》的一部分。

丹尼爾·奎因(Daniel Quinn)的 《以實瑪利》(Ishmael,1992)和《B的故事》(The Story of B,1996)小說都提出,人類墮落的故事首先是由另一種文化思考的,它觀察了當今占統治地位的極權主義農業文化的發展。

菲力普·普曼( 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三部曲》系列(1995、1997、2000)中,墮落的出現是積極的,因為這是人類實現自我意識、知識和自由的時刻。普曼認為,以無知為代價的天真、無罪是沒有價值的。

小說《蠅王》探討了人類的墮落。故事情節描繪了純真的年輕孩子們被困在荒島上時變成野蠻人。《蠅王》最初題為《內心的陌生人》(Strangers from Within),也顯示了他對人性的看法。

該主題在歐洲歷史藝術中也經常出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荷蘭雕刻師兼畫家盧卡斯·范·萊頓創作了亞當和夏娃的幾個不同木刻作品(其中兩個是他的《女性的力量》系列的一部分)。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atholic Encyclopedia: Adam. www.newadvent.org. [2016-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2. ^ Archived copy. [200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4).  Online translation of Jubilees
  3. ^ Kugel 1998.
  4. ^ Harry Orlinsky's Notes to the NJPS Torah
  5. ^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390
  6. ^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404, 405
  7. ^ Q & A – Original S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CA. Retrieved on 2011-10-30.
  8. ^ Eastern Orthodox Catech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ublished by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Accessed February 16, 2008.
  9. ^ 9.0 9.1 Kroeger, Richard C. and Catherine C. Kroeger. I suffer not a woman: rethinking 1 Timothy 2:11–15 in light of ancient evidence". Baker Book House, 1992. ISBN 0-8010-5250-5
  10. ^ A Meta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all of Man. truthunity.net.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11. ^ Worst Mistake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livinganthropologically.com.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2. ^ Mulligan, Buck. Adam and Eve 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theleagueofnerds.co.uk.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13. ^ The creation myth is about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community.beliefnet.com.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14. ^ Mason, Robert T. The Divine Serpent. native-science.net.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15. ^ Briggs, Austin. Quetzalcoatl. austinbriggs.com.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16. ^ Weaver, Sandra. Quetzalcoatl is Deeper Than Just a Mayan Story or Myth. 2012-spiritual-growth-prophecies.com.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17. ^ How adam and eve went from hunter gatherers to artificers of fine gold and brass. the-fringe.com.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 
  18. ^ Tree of knowledge. thanksalwaysreturns.net.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19. ^ Shenfield, Stephen. Driven from Eden? Reassessing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stephenshenfield.net.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20. ^ [古蘭經 20:120 ]
  21. ^ [古蘭經 7:20 ]
  22. ^ [古蘭經 20:117 ]
  23. ^ [古蘭經 20:118 ]
  24. ^ [古蘭經 20:121 ]
  25. ^ [古蘭經 20:123 ]
  26. ^ Olsson, Tord; Özdalga, Elisabeth; Raudvere, Catharina (編). Alevi Identity: Cultural, Religious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England: Routledge. 1998: 214–215 [2019-10-22]. ISBN 97811357972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英語). 
  27. ^ God Judging Adam, object 1 (Butlin 294) "God Judging Adam". William Blake Archive. [October 27, 2013]. [失效連結]

參考書目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Thompson, William Irwin, The Time Falling Bodies Take to Light: Mythology, Sexuality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e, 1981, 2001 ISBN 0-312-8051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