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196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在台灣推行的一項文化復興政治運動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民國政府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為了維護傳統中華文化,發揚革命精神[1]:186。與中國共產黨文化大革命運動分庭抗禮,以顯示中華民國為正統中華文化之代表。1966年11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啓天孔德成張知本等1,500人聯名給行政院寫信,建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要求規定每年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2]:229。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現名為中華文化總會)發起大會,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任會長,運動即在臺灣和海外推行[2]:230

緣起

編輯

由於中國大陸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之災難中,在「破舊立新」口號下,一批中國文化之遺產遭到巨大破壞,整個中國大陸文化知識界飽受凌辱和摧殘;這是中國共產黨建政後的又一次重大災難,對中國文化之正常發展造成十分消極之影響;中華民國政府遂揭起復興中國文化之旗幟,希望樹立為中國文化承繼者和捍衛者之形象[3]

運動宗旨與目標

編輯

運動行則與成果

編輯

從教育改革為文化復興奠基

編輯

教育來促進國民知識水平普遍提高,增加國民就業機會。推進人民順利的適應生活環境,改善生活。

教育方面,號召以德、智、體、羣四育並重;重視生活教育,改訂國小國中學生生活教育課本,將倫理道德貫注於學生日常生活中。同時加大學生的科技教育,除在國民中學內實施試探性的職業陶冶,而在高中則側重於職業學校的發展,以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及生產工作的需要;中華文化復興會並設立科學技術研究發明獎,獎助社會普通人士對科技的研究發明。

體育方面,推委會注重全民體育的倡導與推行,團隊的合作與運用,改進學校與社會的體育設施,加強體育組織及團隊的訓練與活動,並經常舉辦國際體育活動與聯繫。並大力發展體育學術研究,提高全民體育技能。

從學術整理為文化復興開路

編輯

蔣中正號召「以心物羣己關係的和諧,造成新中國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的社會藍圖,是導致文化的整合。」

在整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推委會目標「對傳統文化作一番整理,去蕪存菁。同時選擇西洋文化的精華,吸取採用,合中西文化融於一爐,而造成一種更新的能造福人類的中和文化」。在蔣督導下,推委會創建眾多專門機構和委員會,如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輕一代普及學術精華,前後出版大量中國古籍書目,像《周易今注今譯》、《老子今注今譯》、《詩經今注今譯》、《孟子今注今譯》、《白話史記》、《白話資治通鑒》等[4][5] 整理大量古籍,使文字顯明易懂化,讓普通民眾能讀得懂。中國古代典籍大量影印出版,對保存中國文明成果有所貢獻。[6]

編印中華文化概述,出版中國歷代思想家(一百位),介紹其生平思想行誼及其著作的影響作用,使國人對中國學術思想之演變,有較深入之認識。編印中國歷代忠孝人物故事(一百位)及忠孝文選,以發揚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宏偉風範。重新英譯四書,並向海外發行,以加強國際學者對中國文化之了解與景崇。

譯介西方名著,有關於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等各方面者,已有多種出版。翻譯英國人李約瑟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編印「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中國史學論文選集」、「中國人文及社會科學史叢書」、「中國近代法制研究」、「中國文獻西譯書目」、「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專輯、「中華文化總論書目」、「中華文化復興論叢」、「研訂標準行書模板」等書,均已出版。

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吸收新的科學知識,以加強國家現代化的行程。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俾收文化整合之幫助。這些學術上的整理工作,是光大中華文化所必循的途徑,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所必采的方法。

從文藝研究為文化復興發皇

編輯

從民族文化人文主義所掀起文藝思潮:第一是宏揚倫理道德的具體行為,以表現國民的忠孝仁愛精神。第二是倡導反共產反奴役反迫害的民主意識,以穩固民主思想與制度。第三是發展科學技術,促進科技進步,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與現代文明。具體方案如下:

  • 設立國家文藝基金會。
  • 擬定文化政策。
  • 國劇推行委員會對國劇的進行改進與推行,如國劇的定期演出,劇本的整理與創作,場面人員的訓練,國劇課程的設計與課本的改進,舉辦各大專青年暑期國劇研習會等。
  • 設立由中央到地方各文化中心機構,聯合全國文藝界舉行文藝座談,舉辦各種文藝季,獎勵文藝創作,設立文藝研究班,輔導各種文藝活動,如書畫展覽、戲劇演出、舞蹈表演、音樂演奏,各種文藝創作比賽,改進與弘揚傳統藝術。
  • 辦理國際文藝交流,研習國際文藝創作技巧。
  • 編印中華文藝史,糾正部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藝的破壞。
  • 製作大量配合大眾傳播的文藝節目,發揚文藝工作的多彩多姿。
  • 精印中國當代名家書畫專輯。

從國民生活輔導為文化復興紮根

編輯

推委會提出,文化是生活的表徵,修明倫理,發揚道德應從輔導國民的生活做起,使國民了解立身處世、為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應把倫理道德的真義涵詠於國民日常生活行為中。訂立相應規範與準則使人與人相處的交互關係,有一定的標準尺度和適當的依據,才不致逾越常軌,有所歧擾。

推委會還頒佈推行《國民生活須知》,訂立包括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之九十九條具體規則,作為國民生活準則。[7]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負責倫理道德發揚工作,發起「復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定《國民生活須知》,對人們提出衣食住行諸多生活基本要求,以期弘揚禮儀之邦文明。《國民禮儀範例》經過修訂,1970年正式頒行,擴展培養青年為全社會生活理想[4]

從融合中西文化達成文化創新的目的

編輯

為光大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促進中華文化持續創新發展,推委會擬訂「中華文化與現代西方學術思想融合發展推行計劃」,並復擬訂「中華文化叢書編印實施計劃」來肯定中華文化價值,復興民族文化,闡揚國父遺教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精義,並宣揚三民主義建設成績,貫徹反共復國國策。

運動過程

編輯

1966年11月12日,孫中山一百週年誕辰。在台北陽明山新建之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儀式上,蔣中正發表《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繼續宣揚三民主義與中國傳統相揉合之文化宗旨,宣稱「三民主義思想,不惟為中華文化之匯歸,而三民主義之國民革命,乃益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保衛者」。[8]其中言曰:「余篤信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基石。」當時參加這次紀念會的全體人士,遂聯合簽名籲請政府明定每年11月12日作為國父誕辰紀念日,同時為中華文化復興節[2]:229

1966年12月25日:蔣中正主持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憲政研究會」開會。在會上宣佈將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行三民主義,憑藉傳統人本精神與倫理觀念,喚醒理性良知。12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九屆四中全會在台灣省台北市舉行,會議通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方案》[2]:230

1967年2月14日,行政院長嚴家淦立法院提出推行文化復興運動的施政方針。4月9日,蔣中正就孔孟學會召開年會致函會議,稱發揚孔孟學說有助三民主義的實行,革新國民生活,實現文化復興。7月28日,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大會」。[9]會議通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領和章程,推選組織機構。[9]中華民國行政院成立「中華復興運動委員會」,蔣中正任委員長,孫科王雲五錢穆于斌左舜生林語堂王世憲錢思亮謝東閔組成主席團[2]:230

1967年7月3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頒佈《推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辦法》,提出加強學術研究、推動社會生活、舉辦文藝活動、教育配合、倡導大眾傳播、加強婦女工作。並頒佈措施,加強三民主義教育、堅定戰鬥意志、弘揚傳統文化。

1967年8月24日,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為「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副委員長。[9]谷鳳翔秘書長[9]

1967年8月28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為推動九年國民教育發佈十點指示:

  • 推動文化復興運動。
  • 國民學校制定長期規劃。
  • 學校按教育部規定,安排教學時數。
  • 學校不准買賣未經審核的補習材料。
  • 教師盡心教育,不得做有收入之輔導。
  • 制定學生作業指導方法,低年級學生課外作業不高於半小時,高年級學生不高於1小時。
  • 加強藝能教育,培養實際工作能力。
  • 學校中發揮教師專長,實施分科教學。
  • 學校中成立各種教學研究會。
  • 國民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1967年11月21日,中國國民黨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尊重人格獨立、尊重民主自由、實行耕者有其田、推動社會福利、保障擇業自由、維持家庭倫理關係、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平等、維護國際和平。

1968年3月29日,蔣中正就青年節發表《告青年書》,提出「以科學報國,發展民族文化之精義。倫理、民主、科學一脈相聯,民主不興、科學與倫理便不興。國家建設以發展科學為第一要務,要以做一個中國人為榮,對民族國家負責,對人類負責」。

1968年4月30日,中華復興運動推動委員會頒佈《國民生活須知》。10月15日,中華復興運動推動委員會制定幾項工作重點:推行國民生活須知、加強體育運動、訂定國民生活禮儀、貫徹教育改革、設定標準文藝活動中心、建立大規模國民社會教育館、整理國劇國樂、編譯今譯今注古籍作為國民讀本、翻譯介紹世界名著。

1968年11月12日,蔣中正就孫中山誕辰和中華文化復興節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提出「復興中華文化,造成三民主義新時代,發揚倫理、科學、民主精神,明禮義、知廉恥;貫徹三民主義憲政,從推廣廉能政治開始,民生建設的要務在於發展科學;一齊搶救國家,同胞,文化」。

1969年4月8日,中國國民黨十屆全會大會通過《現階段社會建設綱領》明示「社會建設目標:發揚科學功能,培養企業精神。運用人力資源加強社會福利措施,建立社會安全,謀求社會發展,平衡社會建設,均衡財富,建設安和樂利社會。養成國民守法,守秩序的精神,推廣地方自治,發展民族精神。繼承優秀文化傳統,明禮尚義,重廉知恥」。

1969年12月25日,蔣中正就行憲紀念日致函國大代表:「努力弘揚民主憲政,闡揚科學與倫理相結合的觀念,培養道德與精神力量,促進人類健全發展。掌握中華文化仁本精神,消弭世界物本主義流毒」。

1970年7月2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愛國建國教育綱領》提出加強師範教育,發揚民族文化傳統,提倡民族自尊,鼓勵教師進修,發展職業與技術教育,改進大專教育,鼓勵學人回台任教等。

1971年7月26日,蔣中正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守經知常,創新應變,溫故而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難興邦,殷憂啟聖"。進一步推動運動發展。

1972年6月13日,蔣經國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提出:「從大處着眼,從實際重點着手,發展團隊精神,樹立愛民、便民風氣;一切施政以發揚民族大義,奮發民族精神為要,在三民主義旗幟下團結海內外人士」。

1973年4月22日,中華民國孔孟學會開會,蔣中正提出:「國人應明禮守法,踐行仁義,三民主義以孔孟為源」。12月17日,蔣中正告中華民國同胞擴大好人好事運動,稱發揚人性是最佳武器,中華民國以人本主義從事精神戰、文化戰、主義戰,攻人之心、奪人之魄。

1975年3月28日,蔣經國發表文章《為國獻身,為民獻心》,紀念青年節。提出「發揚民族道德、文化、傳統與智能,中國的命運應由青年人掌握」。

1976年9月16日,蔣經國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強調「教育之道在於鞏固國本,行政之本在於為民服務,共同努力創造純潔、樸實的社會」。

為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台灣的顏氏宗親會在1970年代末在台北市松山區開始興建顏子廟[10]; 鄭氏宗親總會則在內湖區建立開臺聖王成功廟[11];孟氏宗親會也在該年代也計劃內湖區金龍禪寺附近籌建孟子廟[12]

評價

編輯
  • 陳立夫: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推行,迄今已十三年,成績如何?社會人士自有公正之定評;惟在此有必要一言者:
    • 第一,文化復興導向了正確的路線,倫理民主科學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亦為三民主義思想的本質;復興中華文化,卽須切實的實踐三民主義。
    • 第二,文化復興促進了文化的蓬勃,過去國際人士謂臺灣是文化沙漠,現在臺灣各種文物活動,各種書刊印行、各種演講會、座談會、觀摩會、展覽會...的擧辦,幾乎每日都有,隨時可見,造成國家一普遍中興景象。
    • 第三,文化復興抬高了我國的文化聲譽和地位,在國際上,臺灣被認為是保存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地方,增加了國際學者仰慕臺灣,崇敬臺灣,甚至熱愛臺灣而增加了來臺觀光人士的數量,改變了國際學者對臺灣的觀感。
  • 牟宗三:「民族文化精神教育」與其他方面教育一樣「資料化」、「教學化」,根本沒有「精神」,自然也稱不上「教育」[13]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2. ^ 2.0 2.1 2.2 2.3 2.4 李松林. 《蔣介石的台灣時代》.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 1993. ISBN 957-645-416-6. 
  3. ^ 陳鐵健、黃鐵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香港: 中華書局. 1992: 122. 
  4. ^ 4.0 4.1 大陆文革期间 蒋介石在台湾干些什么|多维新闻|中国. 多維新聞. 2015-09-05 [202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7) (中文(簡體)). 
  5. ^ 蒋介石晚年曾坚决镇压台独分裂势力. m.sohu.com. [202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6. ^ 陳鐵健、黃鐵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175頁
  7. ^ 陳鐵健、黃道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123頁
  8. ^ 陳鐵健、黃鐵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120頁
  9. ^ 9.0 9.1 9.2 9.3 陳鐵健、黃鐵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121頁
  10. ^ 復聖顏子廟 昨破土奠基. 《聯合報》. 1976-08-21 (中文(臺灣)). 
  11. ^ 宗親活動. 《聯合報》. 1978-10-08 (中文(臺灣)). 
  12. ^ 亞聖孟子明誕辰紀念 各界籌備在內湖興建孟廟. 《民生報》. 1978-05-06 (中文(臺灣)). 
  13. ^ 牟宗三講演,〈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終極關心問題〉,《中國文化的省察》,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第126頁,ISBN 957-08-1200-1

來源

編輯
書籍
  • 蔣復璁 編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出版.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
中國相反的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