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經濟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7年10月26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是中國大陸地區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上海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4%,多年來位居中國大陸城市之首。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為19195.69億元[參1]。整個「十一五」規劃期間,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9054.99億元。而地方財政上,上海市2010年度達2873.58億元,地方支出達3302.89億元[參2]。而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317.67億元。目前上海的產業結構為倒金字塔結構。而傳統的支柱產業,如紡織業、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遷往郊區、外省或已結業。總而言之,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參3]。
模式
編輯經濟學家黃亞生認為上海模式的主要特點包括政府深度干預、盲目地追求地區生產總值、不注重居民收入的提高等[參4]。目前上海模式遭遇困境,一個重要因素便是不恰當的政策。上海的商業政策重心首先是國有企業,其次是外資企業,最後才是當地中小企業[參5]。
韓正表示上海要深刻認識變化中的四個不適應:對互聯網迅猛發展和科技快速變化帶來的挑戰和衝擊不適應;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發展不適應;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適應;對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適應。[參6]
截至2023年7月,在滬外資企業數量7萬家,貢獻了上海市約四分之一的GDP、約三分之一的稅收、二分之一以上的規上工業總產值、近三分之二的外貿進出口總額。[7]
經濟數據
編輯政府收入及開支
編輯財政年度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同比增速(%) |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 同比增速(%) | 盈餘(赤字) | 備註 |
---|---|---|---|---|---|---|
2023年 | 億人民幣 | 億人民幣 | ||||
2022年 | 7,608.2億人民幣 | 9,393.2億人民幣 | ||||
2021年 | 7,771.8億人民幣 | 8,430.9億人民幣 |
農業
編輯上海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5℃,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為40.8℃(出到在2013年8月7日)[參7],最低氣溫為-12.1℃。常年11月中旬初霜,次年4月上旬終霜,年均無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時達1934.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467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佔一半。年均有效積溫2630℃·日。雨量充沛,年雨日130天,平均年雨量1145.4毫米。光、熱、水基本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參8]。自古代以來,上海一直為魚米之鄉,水稻、漁業、蔬菜的產量都相對較高。早在上海開埠後,隨着城市化進程,農用耕地和產魚河流減少和被湮埋,依靠傳統耕種手法的農業一度受到很大影響。自1990年代起,上海農業開始向高科技和機械化發展。
傳統農業
編輯上海的傳統農業主要是精耕細作,以漁業、鹽業和種植業為主。早在秦漢時期上海地區就已經「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到了元代,江浙地區的34個鹽場中,松江府就獨佔五個,成為重要產鹽地區。此外,江南地區水網縱橫,氣候適宜,成為漁業和水稻種植的最適合地區。唐代,上海地區的薄稻米作為貢米送往京師長安[參9]。吳越國時期,華亭縣大肆興建堰閘等水利設施,使得農業種植得到更好的保障。宋代,華亭縣畝產稻穀更能達到兩至三石,成為當時中國糧食的高產區[參10]。進入明代以後,除糧食生產外,上海地區因為紡織技術的改革,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等經濟類作物。加上黃道婆的改革,松江棉布聞名國內,產量極高,被譽為「衣被天下」。
現代農業
編輯1988年,在時任市長的朱鎔基的主持下,為了解決城市糧農副食品的供應,開始建設「菜籃子工程」,由此上海的農業現代化開始高速發展[參11]。1990年代初,現代化農業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上海的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依靠高科技、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興建水利、農業園區和農業保險補貼等六個方面構成現代化農業網絡。
到200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89.9萬畝,夏糧種植面積110.1萬畝,秋糧種植面積179.8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21.7萬噸,水稻單產達到553.1公斤,創歷史新高[參12]。菜田面積60.3萬畝,播種面積187萬畝次,地產蔬菜總上市量341.9萬噸。此外,在10個郊區縣及光明食品集團建立了14個多項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區,面積達1.05萬畝,建立了單項綠色防控技術示範區45個,總面積1.46萬畝。全市實現機械耕種的面積達583萬畝,機耕率為98.21%;水稻種、收機械化程度分別為37.91%、99.43%;二麥種、收機械化程度分別為16.51%、99.22%[參13]。
工業
編輯輕工業
編輯輕工業是上海發展最早也是最為成熟的工業部門。絲綢與紡織行業是自明代就已經頗具規模。上海開埠後,由於倚靠的江南地區的富庶,加上輕工業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回籠快,中外資本紛紛在滬開設輕工業的工廠,並形成激烈競爭。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生產的輕工業品行銷全國,上海基本成為質量和時尚產品的代名詞。上海的一系列食品、日化、鐘錶、自行車、縫紉機、攝影器材、儀器、辦公耗材等等輕工業品共有90多大類,兩萬多種花色品種,成為中國輕工業生產最重要的基地[參14]。永久牌自行車、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六神花露水等等經典產品深深影響了幾代人。目前,上海在自行車製造、食品生產、日化用品中仍就保持較大規模。
重工業
編輯上海,自洋務運動伊始,便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而江南製造總局則是上海重工業的起點。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在全國遙遙領先。1911年,中國全部工廠的大約四分之一落戶在上海,1933年,將近一半的工廠位於上海,1949年上海戰役時,大約60%的工廠集中在上海[參15]。由於上海交通便利、科學文化發達,因此眾多重工業產品的科研基地和生產基地都位於上海。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快速發展,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隨着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汽車、航空、航天、超高速運算計算機、船舶製造等行業為主。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
目前,在交通工業方面,上海大眾[參16]、上海通用成為中小型乘用車生產的重要基地,申沃客車則是重要的大型車生產基地,而上海阿爾斯通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則承擔了軌道交通方面的生產。而在航空工業領域,目前上海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研發基地,是大型國產客機的生產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基地[參17]。此外江南造船廠等領銜的造船工業也是上海的一大支柱產業,年造船能力超過千萬噸[參18]。而在冶金和石油化工方面,上海寶鋼和上海石化也居於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寶鋼集團更是在全球鋼鐵企業中位列第三[參19]。
商業
編輯上海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商業中心。
上海自建城以來,由於處於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區,加之自身傳統自然經濟手工業的發達。因而早在宋明時期,便已經是有名的商埠。元朝政府在上海設市舶司,使得上海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明代,松江府成為全國紡織手工業和棉布貿易中心。清康熙年間,由於海禁解除,加之江海關的設立,上海棉布貿易迅速擴大。至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銷往英國的上海棉布就多達80萬匹[參20]。
上海開埠後,海外商品源源不斷的由上海進入內地。上海的進口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到1850年代中期起,上海已經超越廣州,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上海的市面也變得異常繁華。到1908年,據《上海華商行名簿冊》記載,租界內共有包括銀行、錢莊、商店、工廠、交通等各類企業、店鋪在內,總數已達10534戶[參21],如今世界知名的南京路在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一戰爆發後,民族商業也得到飛速發展,一些日後知名的環球百貨公司在此時入駐南京路和上海其他地區。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公司被合稱為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銷售許多全球各地最新穎的百貨。孤島時期,上海商業呈現出了畸形的繁榮。
1956年以後,由於計劃經濟和公私合營的實行。上海商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間內,主要都是國營商店維繫着上海的商業運行。居民日常購物,從糧食、副食品到電視機、自行車都依賴票證進行購買。1983年起到1993年,票證逐步退出上海的商業,市場開始實行敞開供應。從1990年代中葉起,超市、賣場、便利店等現代化商業模式開始進入上海。傳統的雜貨店和百貨商店開始逐步消失或轉變功能。
到1990年代,上海擁有三條主要商業街區和幾大商業中心,分別為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園、徐家匯等。後經過20年的再度高速發展,至2010年末,上海的商業中心已經擴展到十個[參22],分別為:南京東路商業中心、南京西路商業中心、淮海中路商業中心、四川北路商業中心、徐家匯商業中心、張楊路商業中心、豫園商城商業中心、五角場商業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業中心、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商業中心也從市區的市中心位置逐步擴展至市區的次中心區域,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根據上海市政府2010年出台的商業報告顯示,中山公園與五角場是在原八商業中心的基礎上新增的兩個商業中心。
金融業
編輯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亞洲和遠東的國際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匯集着號稱四行兩局一庫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和中央合作金庫的國家資本金融機構[參23],以及數量眾多的外資、私有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當時,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占銀行同業公會註冊會員的81%。經過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發展,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各類私有銀行、錢莊與信託已經達到了105家,在華外資銀行共32家。其中落戶上海的有27家,而同年香港地區只有17家。與外灘平行的江西路,則因坐落大批金融機構,如金城、鹽業、浙江興業等銀行,所收存款額佔全國存款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譽為「東方華爾街」[參24]。
當年,上海金融市場非常發達、金融工具品類繁多。除了證券市場以外,還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參25]。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折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超過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之和,也超過了法國的巴黎[參26]。「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印、日之上」[參27]。
1949年以後,一些上海的資本家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取代[參28]。195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因參與投機和外匯交易被上海市軍管會關閉[參29]。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
1987年4月1日,交通銀行在上海重新恢復對外營業[參30]。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上海金融市場開始恢復。到2009年年底,上證總市值為18.3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五、成交金額居全球第三、新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居全球第六,並在近幾年吸引了眾多優秀的大型企業來滬上市融資。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滬揭牌。目前總行設在上海的國有銀行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等。2010年2月21日,由全球著名的畢馬威諮詢公司參與制定,法國巴黎大區投資促進協會發表公佈的「世界最具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英國倫敦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中國上海[參31]。上海擁有的現代化研究中心數量和寫字樓數量甚至超過了英國倫敦。陸家嘴成為新的金融區,並且與浦江對岸的外灘金融街遙相輝映。
發展困境與機遇
編輯2008年後上海經濟增速變緩[參32],經濟總量在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中的排名從第七位跌至第十一位,經濟成長率成長除2010年因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外均位於全國末尾,人均GDP亦於2009年和2012年被天津市和北京市超越退居中國大陸第三,為1949年以來從未有過。2013年上海經濟成長目標為7.5%,亦為全國最低[參33]。
上海近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變化[參34]
年份 | 1978 | 1980 | 1982 | 1984 | 1986 | 1988 | 1990 | 1992 | 1994 | 1996 | 1998 | 2000 | 2002 | 2004 | 2006 | 2008 | 2010 | 十一五末 |
---|---|---|---|---|---|---|---|---|---|---|---|---|---|---|---|---|---|---|
生產總值(億元) | 272.8 | 311.9 | 337.1 | 390.9 | 490.8 | 648.3 | 781.7 | 1,114 | 1,991 | 2,958 | 3,801 | 4,771 | 5,741 | 8,073 | 10,572 | 14,070 | 17,166 | |
相對於1978年 | 1.00 | 1.14 | 1.26 | 1.43 | 1.80 | 2.37 | 2.86 | 4.08 | 7.30 | 10.84 | 13.93 | 17.49 | 21.04 | 29.60 | 38.75 | 51.57 | 62.92 | |
佔全國比重(%) | 7.48 | 6.86 | 6.33 | 5.42 | 4.78 | 4.31 | 4.19 | 4.14 | 4.13 | 4.16 | 4.50 | 4.81 | 4.77 | 5.05 | 4.89 | 4.48 | 4.28 |
另一方面,由於上海經正經歷發展陣痛期,因此使得上海經濟處於產業升級和機制創新的新階段,各行業的產業升級換代均在進行之中,逐漸擺脫了傳統依賴廉價勞動力和高能耗的發展模式,上海經濟再次起飛的基礎逐步打穩,而從GDP的含金量看上海經濟成長的含金量逐步提高且大幅領先於中國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依舊具有巨大潛力[參35][參36]。
年份 | 商品房 | 增長率(%) | 住宅商品房 | 增長率(%) | 別墅、高檔公寓 | 增長率(%) |
---|---|---|---|---|---|---|
2022 | 40,302.00 | ▲11.63% | 44,430.00 | ▲08.43% | ||
2021 | 36,102.00 | ▲06.82% | 40,974.00 | ▲11.52% | ||
2020 | 33,798.00 | ▲10.17% | 36,741.00 | ▲11.59% | ||
2019 | 30,677.00 | ▲14.08% | 32,926.00 | ▲13.61% | 64,003.00 | ▲02.22% |
2018 | 26,890.08 | ▲12.96% | 28,981.11 | ▲16.55% | 65,458.33 | ▲20.33% |
2017 | 23,804.00 | ▼03.81% | 24,866.00 | ▼04.03% | 54,399.00 | ▲27.29% |
2016 | 24,747.00 | ▲18.13% | 25,910.00 | ▲20.51% | 42,735.00 | ▲14.22% |
2015 | 20,949.00 | ▲24.79% | 21,501.00 | ▲30.98% | 37,415.00 | ▲11.97% |
2014 | 16,787.00 | ▲02.24% | 16,415.00 | ▲01.38% | 33,415.00 | ▲15.55% |
2013 | 16,420.00 | ▲16.77% | 16,192.00 | ▲16.74% | 28,917.00 | ▲02.56% |
2012 | 14,061.37 | ▼03.71% | 13,869.88 | ▲02.24% | 28,195.63 | ▲06.82% |
2011 | 14,603.24 | ▲00.96% | 13,565.83 | ▼05.07% | 26,396.13 | ▲05.79% |
2010 | 14,464.00 | ▲12.65% | 14,290.00 | ▲15.58% | 24,952.00 | ▲12.75% |
2009 | 12,840.00 | ▲56.68% | 12,364.00 | ▲52.36% | 22,131.00 | ▲73.01% |
2008 | 8,195.00 | ▼01.99% | 8,115.00 | ▼01.67% | 12,792.00 | ▼01.59% |
2007 | 8,361.00 | ▲16.19% | 8,253.00 | ▲17.25% | 12,999.32 | ▲19.98% |
2006 | 7,196.00 | ▲05.17% | 7,039.00 | ▲05.09% | 10,835.00 | ▲40.35% |
2005 | 6,842.00 | ▲16.86% | 6,698.00 | ▲16.26% | 7,719.83 | ▲18.06% |
2004 | 5,855.00 | ▲14.40% | 5,761.21 | ▲15.48% | ||
2003 | 5,118.00 | ▲23.80% | 4,989.00 | ▲24.51% | 6,539.00 | ▲12.99% |
2002 | 4,134.00 | ▲06.93% | 4,007.00 | ▲09.54% | 5,787.00 | ▼05.53% |
2001 | 3,866.00 | ▲08.44% | 3,658.00 | ▲09.98% | 6,126.00 | ▲00.29% |
2000 | 3,565.00 | 3,326.00 | 6,108.00 |
參考文獻
編輯- ^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2012-02-24 [201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10年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情况公布. 新浪上海. 2011-01-25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上海市情(中).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周政華. 上海即中国——经济学家黄亚生谈上海模式. 中國新聞周刊.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李華芳. 为什么上海出不了李嘉诚?. 上海證券報. 2009-06-12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談燕. 敢于革自己命,以改革突破发展瓶颈. 解放日報. 2014-07-18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40.8℃再次打破141年高温纪录.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农业志-总述. 上海地方志.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古镇历史. 朱家角.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2)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傍秋亭雜記》,作者為主纂明正德年間《松江府志》的顧清。
- ^ 上海农业志-蔬菜.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市种植业发展报告. 上海市農業委員會. 2010-05-19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 上海市農業委員會. 2010-05-19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轻工业志-总述.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美)韩起澜(Emily Honig)著;卢明华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第56页. [202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8).
- ^ 1984—2009 上海大众汽车发展历史回顾. 新華網. 2009-10-14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中航工业与上海市政府签约共建民机航电产业基地. 中國證券網. 2010-07-12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长兴岛年造船能力欲超千万吨. 上海國際海事信息與文獻網. 2010-11-03 [2011-03-12] (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宝钢500强排名上升39位 升至全球钢企第三. 騰訊財經. 2009-07-09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第01节五口开放后外国资本主义. 勸學網.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 中華文史網. 2008-05-08 [2011-03-12] (中文).[失效連結]
- ^ 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中山公园商圈酝酿“变脸”. 中購聯泛商網. 2010-04-01 [2011-03-12] (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黄浦区区志-金融.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老上海滩的东方华尔街----江西路. 上海檔案信息網. 2008-06-10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初探(文/陆红军).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官方網. 2005-12-12 [2009-07-21] (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创新凝聚力决定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文/杨威月,原载《国际金融报》). people.com.cn. 2002-10-18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0)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初探. www.ssfcn.com. 2005-12-12 [2011-03-09] (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生存与消亡:上海私营金融业的公私合营.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最后“攻破”的一座堡垒:取缔证券大楼[图]. 中華網軍事. 2009-12-11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交通银行详细资料. 鳳凰財經.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全球最吸引人城市:上海第二香港第三北京第五. 中國新聞網. 2010-02-24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副市长:沪经济放慢,加强与港合作,有助转型. 中經在線. 2012年1月16日 [2013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1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31省“经济军令状”:超七成GDP目标至少达10%. 鳳凰網. 2013年2月20日 [2013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26日).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年4月26日,
- ^ 《上海统计年鉴2011》表3.5/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978~2010). 上海市統計局. [201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上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查. 東方財富網. 2012年2月14日 [2013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3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内地GDP含金量排名上海第一 江苏山东河南居20名之后. 鳳凰網. 2012年2月28日 [2013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2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分省年度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