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
序列ATA(英語:Serial ATA,全稱: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又稱SATA)是一種電腦匯流排,負責主機板和大容量儲存裝置(如硬碟及光碟機)之間的數據傳輸,主要用於個人電腦。序列ATA與序列SCSI(SAS: Serial Attached SCSI)的兩者排線相容,SATA硬碟可接上SAS通訊埠。
英文全名 |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
---|---|
中文全名 | 序列ATA |
發明日期 | 2003年1月7日 |
發明者 | 國際序列式ATA組織 |
最多連接 | 1 |
頻寬 | 半雙工 1.5Gb/s, 3Gb/s, 6Gb/s, 16 Gb/s |
類別 | 序列 |
熱插拔 | 支援,需要其他系統組件配合 |
外置介面 | 支援,eSATA |
2000年11月由國際序列式ATA組織所制定,取代舊式PATA(Parallel ATA或舊稱IDE)介面的舊式硬碟,因採用序列方式傳輸資料而得名。在數據傳輸上這一方面,SATA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捷,並支援熱插拔,使電腦運作時可以插上或拔除硬件。另一方面,S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脈訊號,具備比以往更強的糾錯能力,能對傳輸指令(不僅是資料)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提高資料傳輸的可靠性。不過,SATA和以往最明顯的分別,是使用較細的排線,有利機箱內部的空氣流通,某程度上增加整個平台的穩定性。
現時,SATA分別有SATA 1.5Gbit/s、SATA 3Gb/s和SATA 6Gb/s三種規格。2013年推出更快速的SATA Express規格。
特色
編輯頻寬速度換算
編輯在一些新的技術標準中,為了防止資料在高速傳輸中出錯而加入校驗碼,比如PCI-E 2.0、USB 3.0和SATA 3.0中採用的是8/10編碼,每10位編碼中只有8位元是真實資料,這時單位換算就不再是1:8而是1:10,USB 3.0的5Gbps速度實際上是理論500MB/s而非理論625MB/s,SATA 6Gbps的理論速度則是600MB/s而非750MB/s。
所謂3Gb/s的演算法,3000MHz的頻率x每次傳送一個數據x 80%(8b/10b的編碼) / 8 bits per byte = 300MBytes/s,同理1.5Gb/s也是這樣可算成150MB/s,也就是一般我們在買硬碟時,有時候會看到SATA 150MB/s / 300MB/s,有時候又會看到SATA 1.5Gb/s / 3Gb/s的緣故。
以USB 3.0而言,它擁有5Gbps的頻寬,每次傳送一個數據x 80%(8b/10b的編碼) / 8 bits per byte = 500MBytes/s,所以USB 3.0的頻寬比SATA 3.0的600MB/s還來的小。
版本 | 頻寬 | 理論速度 | 編碼 |
---|---|---|---|
SATA Express | 16Gb/s | 1969MB/s | 128b/130b |
SATA 3.0 | 6Gb/s | 600MB/s | 8b/10b |
SATA 2.0 | 3Gb/s | 300MB/s | 8b/10b |
SATA 1.0 | 1.5Gb/s | 150MB/s | 8b/10b |
排線和電源線
編輯Pin # | 功能 |
---|---|
1 | Ground |
2 | A+(傳送) |
3 | A−(傳送) |
4 | Ground |
5 | B−(接收) |
6 | B+(接收) |
7 | Ground |
SATA排線 |
傳統的Parallel ATA使用單模訊號放大系統「single-end-signal-amplified-system」。在這種系統中,雜訊會隨着正常訊號一起傳輸、放大,不易被抑制;在高速時尤其嚴重,為了有效的減少雜訊的干擾,我們只好使用高達5V的電壓來傳送正常訊號,使大電壓的正常訊號蓋過小電壓的雜訊訊號。雖然大的電壓可以有效的抑制雜訊,但是大的電壓同時也表示驅動電路的生產成本將因此上升,大電壓更不利於高速傳輸系統的設計和製造,高達5V的傳輸電壓限制追求高速和低成本的可能性。
和Parallel ATA相比,新的Serial ATA使用差分訊號系統(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這種系統能有效的將雜訊從正常訊號中濾除,良好的雜訊濾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電壓操作即可,和Parallel ATA高達5V的傳輸電壓相比,SATA只要0.5V(500mv)的峰對峰值電壓即可操作於更高的速度之上。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峰對峰值『差模電壓』。
和Parallel ATA的5V驅動電壓相比,0.5V的SATA系統節省電力,其驅動IC的生產成本也較為便宜。
有些排線附有小金屬片可以卡住插座,比較不會發生不小心將排線拔出的問題。
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
編輯版本
編輯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SATA 1.0
編輯SATA 1.0於2003年1月7日推出,為第一代SATA介面,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1[1],傳輸速度為1.5Gbit/s。
SATA 2.0
編輯SATA 2.0於2004年正式推出,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2(SATA-II),符合ATA-7規範,傳輸速度可達3.0Gbit/s。顯示SATA的速度提升是以幾何級數增長,這點和PATA的算術級數增長是不同的。
SATA 3Gb/s比SATA 1.5Gb/s進步的地方在於:
- 3.0Gb/s的高傳輸速度
- 支援真正的SATA指令排序(NCQ)
- SATA 3Gb/s資料線長度最多2m。SATA 1.5Gb/s只是1m,PATA更短到50cm
- 全新的圍擋式介面更穩固。
SATA 3.0
編輯SATA 3.0於2009年5月26日完成最終規格發佈,比上一代提升一倍速率至6Gb/s,此外增加多項新技術,包含新增NCQ指令以改良傳輸技術,並減低傳輸時所需耗電量。
依據Serial ATA Revison 3.0規格白皮書,AHCI底下改善(NCQ)序列指令NCQ的指令數目、NCQ的指令優先權及演算法SATA 3.0亦會增加,包括為即時性的資源提供優先處理,主要用於影像及音像傳輸方面。此外SATA 3.0同時會為正被系統處理中的資源作優先安排,大大提升系統的執行效率。
為了降低耗電,SATA 3.0採用全新INCITS ATA8-ACS標準,不但可相容舊有的SATA裝置、改良傳輸訊號技術,亦大幅減低SATA2.0傳輸時所需功耗。
針對手提電腦(NB)市場對體積的需求,SATA 3.0提供較一般SATA2.0介面細小的LIF介面(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專門針對1.8吋的儲存裝置,包括僅厚7mm光碟機。
2011年7月18日SATA-IO公佈SATA3.1規格,3.1版帶來諸多特性,例如節電測量,TRIM效能提升和一些雜項調整。
3.1版帶來一個新的mini SATA介面,主要用於為移動計算裝置增強互操作性,Zero-Power Optical Disk Drive(ODD)的發明減少閒置光碟機的耗電量,用新的電源管理策略降低整個系統的電力需求。TRIM改進允許SATA固態硬碟在不影響效能的前提下自行修剪,改善SSD的效能,同時還帶來讓主機識別裝置的硬件裝置功能,提升SATA的相容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SATA通用儲存模組(USM)和熱插拔SATA驅動器模組,它讓SATA硬碟的熱插拔機制更為成熟,目前希捷GoFlex部分型號的硬碟已經開始支援。
SATA 3.1
編輯- mSATA,SATA在移動計算裝置的固態硬碟,外型與 Mini PCI Express 相同(但兩者並不相容)。[4]
- 零功耗光碟機,閒置時的SATA光碟機可以不消耗電力。
- 排隊TRIM指令,提高固態硬碟的效能。
- 所需的連結電源管理,減少整體的電力需求。
- 硬件控制功能,使裝置功能的主機標識。
- 通用儲存模組(USM),用於無纜外掛程式(槽)供電儲存消費電子裝置的新標準。[5][6]
SATA 3.2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2016年1月24日) |
為解決固態硬碟的資料傳送瓶頸,國際序列式ATA組織正着手制定下一代序列ATA的標準——SATA 3.2。SATA Express最大傳送速率為16Gb/s,使用兩條PCIe 3.0總線連接SSD。連接埠和格式向下相容前三代SATA的標準。[7][8][9][10][11]
SATA 3.3
編輯於2016年2月22號提出,主要為優化SMR技術,將硬碟儲存密度提升到25%,還可將SATA遠程斷電(Power Disable)。
SATA 3.4
編輯SATA 3.5
編輯eSATA
編輯External Serial ATA的略稱,是為面向外接驅動器而制定的Serial ATA 1.0a的擴充規格。雖然規模比較小,但已經有相對應的產品在市面流通。它最大的缺點是沒有電力供應,競爭對手USB, FireWire, Thunderbolt都能傳輸數據及電力。這使得eSATA硬碟需要連接一個獨立變壓器才可運作。
- 為了防止誤接,eSATA的介面形狀與SATA的介面形狀是不一樣的
- 連接線的最大長度為2m
- 支援熱插拔
- 傳輸速度可以達到現在主流的USB 2.0的傳輸速度的2倍以上,但依然比USB 3.0為慢
- 提高接頭的插拔耐用度
-
官方標誌
-
左:SATA
右:eSATA -
eSATA插座
-
eSATAp插座結合了eSATA和USB
為了解決供電問題,SATA-IO於2008年推出了eSATAp (Power over eSATA),它結合了eSATA的七個針腳及USB 2.0的四個針腳,利用USB針腳提供5V及12V(可選)電壓。此插座主要在硬碟外接盒中使用,既可以插入eSATA,也可以插入USB。
mSATA
編輯mSATA (mini-SATA)是迷你版本SATA介面,外型和電子介面與mini PCI-E完全相同,但電子訊號不同,兩者互不相容。mSATA介面多用於固態硬碟,適用於需要尺寸較小的記憶體的場合(例如Ultrabook)。
mSATA固態硬碟形似mini PCI-E擴充卡,尺寸很小,有助於節省機器內部空間。官方標準為MO-300 mSATA,也有自訂長度的mSATA固態硬碟。
SATA與其他規格的比較
編輯Name | 原始頻寬 | 傳輸速度 | 排線最長長度 | 電源 | 連結的裝置數量 |
---|---|---|---|---|---|
eSATA | 6 Gbit/s | 600 MB/s | 2 m with eSATA HBA (1 m with a passive adapter) | 否 | 1 個 (15 with a port multiplier) |
eSATAp | 3 Gbit/s | 300 MB/s | 2 m with eSATA HBA (1 m with a passive adapter) | 5 V/12 V[12] | 1 個 (15 with a port multiplier) |
M.2 | 最快8GB/s(PCI Express 4.0 x4) | 最快8GB/s | ? | 是 | 每插座 1 個 |
SATA Express[錨點失效] | 16 Gbit/s | 1.97 GB/s[a] | 1 m | 否 | 每條線 1 個 |
SATA revision 3.2[錨點失效] | 16 Gbit/s | 1.97 GB/s[b] | 1 m | 否 | 1 個 (15 with a port multiplier) |
SATA revision 3.0 | 6 Gbit/s | 600 MB/s[13] | 1 m | 否 | 1 個 (15 with a port multiplier) |
SATA revision 2.0 | 3 Gbit/s | 300 MB/s | 1 m | 否 | 1 個 (15 with a port multiplier) |
SATA revision 1.0 | 1.5 Gbit/s | 150 MB/s[14] | 1 m | 否 | 每條線 1 個 |
PATA (IDE) 133 | 1.064 Gbit/s | 133.3 MB/s[c] | 0.46 m (18 in) | 5 V (44-pin for 2.5" drives only) | 2 個 |
SAS-3 | 12 Gbit/s | 1.2 GB/s | 10 m | 否 | 1 - 8 個 (> 65k with expanders) |
SAS-2 | 6 Gbit/s | 600 MB/s | 10 m | 否 | 1 個 (> 65k with expanders) |
SAS 300 | 3 Gbit/s | 300 MB/s | 10 m | 否 | 1 個 (> 65k with expanders) |
SAS 150 | 1.5 Gbit/s | 150 MB/s | 10 m | 否 | 1 個 (> 65k with expanders) |
IEEE 1394 (FireWire) 3200 | 3.144 Gbit/s | 393 MB/s | 100 m (more with special cables) | 15 W, 12–25 V | 63 (with a hub) |
IEEE 1394 (FireWire) 800 | 786 Mbit/s | 98.25 MB/s | 100 m[15] | 15 W, 12–25 V | 63 (with a hub) |
IEEE 1394 (FireWire) 400 | 393 Mbit/s | 49.13 MB/s | 4.5 m[15][16] | 15 W, 12–25 V | 63 (with a hub) |
USB 3.1 | 10 Gbit/s | 1.21 GB/s[d] | 3 m | 100 W, 5, 12 or 20 V[17] | 127 (with a hub) |
USB 3.0[e] | 5 Gbit/s | 400 MB/s or more (protocol overhead, flow control, framing excluded)[18] | 3 m[19] | 4.5 W, 5 V | 127 (with a hub)[19] |
USB 2.0 | 480 Mbit/s | 35 MB/s | 5 m[20] | 2.5 W, 5 V | 127 (with a hub)[19] |
USB 1.1 | 12 Mbit/s | 1.5 MB/s | 3 m | 是 | 127 (with a hub)[19] |
SCSI Ultra-320 | 2.56 Gbit/s | 320 MB/s | 12 m | 否 | 15 (plus the Host Bus Adapter/Host) |
10GFC Fibre Channel | 10.52 Gbit/s | 1.195 GB/s | 2 m – 50 km | 否 | 126 (16,777,216 with switches) |
4GFC Fibre Channel | 4.25 Gbit/s | 398 MB/s | 12 m | 否 | 126 (16,777,216 with switches) |
InfiniBand Quad Rate |
10 Gbit/s | 0.98 GB/s | 5 m (copper)[21][22]
<10 km (fiber) |
否 | One with point-to-point, many with switched fabric |
Thunderbolt | 10 Gbit/s | 1.22 GB/s | 3 m (copper) 100 m (fiber) |
10 W (copper only) | 7 個 |
Thunderbolt 2 | 20 Gbit/s | 2.44 GB/s | 3 m (copper) 100 m (fiber) |
10 W (copper only) | 7 個 |
Thunderbolt 3 | 40 Gbit/s | 4.88 GB/s | 3 m (copper) 100 m (fiber) |
100 W (copper only) | 7 個 |
與 PATA 不同,SATA 和 eSATA 都支援熱插拔,但此功能需要主機、裝置和作業系統的支援。基本上所有 SATA 裝置(硬碟)都支援熱插拔(基於裝置的需要),絕大部分的 SATA 主機適配器都支援此指令。[23]
註解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SATA Naming Guidelines. SATA-IO. [2008-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31).
- ^ SATA-IO Releases Revision 3.1 Specification (PDF). SATA-IO. 2011-07-18 [2013-07-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22).
- ^ Hilbert Hagedoorn. SATA 3.1 specific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guru3d.com. 2011-07-20 [2012-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7).
- ^ Msata Faq. forum.notebookreview.com. [201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 ^ 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ATA Universal Storage Module (USM). sata-io.org. [201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1).
- ^ Perenson, Melissa J. New Universal Storage Module Promises to Evolve Portable Data. PCWorld.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 ^ SATA3也落後了? SATA新介面標準將到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zol.com.cn
- ^ 打破傳輸瓶頸SATA Express介面標準即將登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ydrivers.com
- ^ SATA的下一代「SATA Expr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oolaler.com
- ^ Speedy 8Gbit, 16Gbit SATA Express systems coming this ye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omputerworld.com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erial ATA國際組織
- ^ eSATAp Application. delock.de.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 ^ Fast Just Got Faster: SATA 6Gbit/s (PDF). sata-io.org. May 27, 2009 [2011-10-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8).
- ^ Designing Serial ATA For Today's Applications and Tomorrow's Storage Needs (PDF). sata-io.org. [2011-10-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1-01).
- ^ 15.0 15.1 FireWire Developer Note: FireWire Concepts. Apple Developer Connection. [2009-07-13].
- ^ 16 cables can be daisy chained up to 72 m
- ^ Howse, Brett. USB Power Delivery v2.0 Specification Finalized - USB Gains Alternate Modes. AnandTech. September 17, 2014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4).
- ^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3.0. 20 December 2012: 75 (4–4.11) [14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 ^ 19.0 19.1 19.2 19.3 Frenzel, Louis E. USB 3.0 Protocol Analyzer Jumpstarts 4.8-Gbit/s I/O Projects. Electronic Design. September 25, 2008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 ^ USB hubs can be daisy chained up to 25 m
- ^ Minich, Makia. Infiniband Based Cable Comparison (PDF). 25 June 2007 [11 February 2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10).
- ^ Feldman, Michael. Optical Cables Light Up InfiniBand. HPCwire (Tabor Publications & Events). 17 July 2007: 1 [200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9).
- ^ Software status — ata Wiki. ata.wiki.kernel.org. 2008-08-17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