鰈形目

双眼位于身体同一侧的辐鳍鱼类

鰈形目學名:Pleuronectiformes)是輻鰭魚綱的一,包含一支肉食性底棲魚類,統稱為比目魚[註 1],現存600餘,典型特徵是身體扁平寬闊,且雙眼位於身體同一側。

鰈形目
化石時期:古新世晚期 → 現代[1]
250px
一幅刻有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的雕刻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派: 櫛鱗派 Ctenosquamata
亞派: 棘鰭亞派 Acanthomorphata
類: 棘鰭類 Acanthopterygii
亞類: 鱸形亞類 Percomorphaceae
系: 鰺形系 Carangaria
目: 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模式種
歐洲鰈 Pleuronectes platessa
下級分類
見正文

比目魚是可食用的經濟魚類,多為海產,棲息於熱帶寒帶中等深度的大陸架海域,少數生活在淡水中。長有雙眼的一側身體為背面,顏色較深;另一側為腹面,顏色較淺。沿背腹緣分別具長形的背鰭和臀鰭。休息時平臥在海底,部分身體經常埋入泥沙中,有些比目魚的背面顏色會變得接近於環境色,以與環境融為一體,避免被捕食者發現。

名稱

編輯

古漢語中,比目魚又稱ㄑㄩ(或作[4]

鰨亞目的比目魚,在現代漢語中俗稱鰨沙魚(又訛作「撻沙魚」)。因雙目塌陷,中國北方官話俗稱鰨目拼音北京方言白讀 tǎ má→tǎ ma,文讀 tǎ mò→tǎ mo,又訛作「塔瑪」)。粵語俗稱大地魚龍脷;「脷」為舌頭之意,因魚身扁平,貌似舌頭,故有此俗稱。

此外雙眼位於身體左側的比目魚又稱左口魚,其中鰈亞目的左口魚通稱魚,而鰈亞目中雙眼位於身體右側的則稱為魚。

分類

編輯

鰈形目共有600餘種,可分兩個[5]或三個亞目[6][7][8][9]

文化

編輯

相傳在東亞古代,比目魚被誤傳為僅有一隻眼睛,活動時必須雙魚並遊且形影不離,因而成為了愛情的象徵,常用來比喻出雙入對的戀人或夫妻(也可比喻交往密切的朋友)。初唐詩人盧照鄰的詩作《長安古意》中,便有「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的千古名句。古代中國古人還常將比目魚和比翼鳥[註 2]並稱為「鰈鶼(ㄐㄧㄢ)」或「鶼鰈」,衍生出「鶼鰈情深」「鰈鰈鶼鶼」「鶼交鰈合」等熟語,都成為恩愛情侶的代名詞。

民間傳說中所說的「皇帝魚」,指的也是比目魚,魚眼長在同一邊,魚身一邊厚一邊薄。傳說朱元璋吃一半後,放入水中還能遊走,故台語又稱「半旁魚」(pòaⁿ-pêng-hî; 切成一半的意思),即「半邊魚」。

「皇帝魚」的傳說還有很多版本,但傳說很難考究,比較有趣的一個傳說是,話說當時朱元璋皇覺寺出家當和尚時,有一天想吃魚肉的慾望突然莫名出現,便趁師父不在時外出,在河邊偷偷抓了一隻淡水比目魚火烤來吃,但是正當他在讚嘆此魚味道美味、無比可口時,突然被師兄弟發現並稟告主持和尚,為了避免被住持和尚責罵、挨罰,真命天子朱元璋開了金口,把吃了一半的魚即時丟入河中,並指著那剩下半邊的魚說:「住持師父。你看!這魚不是活得好好的嗎? 」想不到那剩下半邊的魚,竟然緩緩的游動起來,貼地而遊。從此,這美味無比的魚,就被稱作「皇帝魚」。

圖冊

編輯
 
歐洲鰈歐洲主要商品魚
 
無臂鰨美洲的淡水和海水中都有發現
 
大比目魚是體型最大的比目魚,為漁業提供了豐厚的利潤
 
大菱鮃是一種大型左口魚,常見於歐洲各地沙灘附近的淺海
 
一隻左口魚

註釋

編輯
  1. ^ 此處的「比」字舊讀去聲,意為「相合,相鄰,靠近,挨着」。中國古人認為鰈形目的魚類僅有一隻眼睛,須兩兩相併始能遊行,故稱之為比目魚。[2][3]
  2. ^ 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目一翼的鳥,需兩隻靠在一起飛。[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apleau, Francois; Amaoka, Kunio. Paxton, J.R.; Eschmeyer, W.N. , 編. Encyclopedia of Fishe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xxx. ISBN 0-12-547665-5. 
  2. ^ 2.0 2.1 爾雅· 卷六· 釋地第九》:「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 郭璞 註:「狀似牛𦜉(同『』),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東又呼爲王餘魚。」】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ㄐㄧㄢ)。【郭璞 註:「似,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 邢昺 疏:「雲『東方有比目魚焉』,言東方水中有魚,其形狀似牛𦜉,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兩目相比乃得行,故曰比目魚。雲『不比不行』者,比,合也,言一片不能行,須兩片相合乃行,故云『不比不行』也。雲『其名謂之鰈』者,言鰈為比目之名也,一名比目魚,一名鰈。郭雲『江東又呼爲王餘魚』。案《山海經》云:『崇吾山有鳥,狀如鳧,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郭雲『比翼鳥也,色青赤,不比不得飛。』《爾雅》作鶼鶼者,正謂相比也。」
  3. ^ 李時珍本草綱目· 卷四十四· 鱗四· 比目魚》:「比,並也。魚各一目,相併而行也。」
  4. ^ 康熙字典》「魼」字條:「《唐韻》:『去魚』,《集韻》:『丘於切』,𠀤音墟。《說文》:『魚也』。《類篇》:『一曰比目魚』。《前漢· 司馬相如傳》:『禺禺魼鰨』,註『魼,比目魚也,狀似脾,細鱗,紫色,兩相合乃得行。』……《玉篇》亦作鰈。《類篇》或作鱋。」
  5. ^ Taxon: Order Pleuronectiformes Bleeker, 1859 - flatfishes.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6. ^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鲽形目.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7. ^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鰈形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李思忠、王惠民編著,科學出版社,1995年,ISBN 9787030041470
  8. ^ Nelson, J. S. Fishes of the World 4.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06. ISBN 978-0-471-25031-9. 
  9. ^ J. S. Nelson; T. C. Grande; M. V. H. Wilson. Fishes of the World 5th. Wiley. 2016: 752 [2020-10-09]. ISBN 978-1-118-3423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8).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比目魚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Sepkoski, Jack. A compendium of fossil marine animal genera. Bulletins of American Paleontology. 2002, 364: 560 [201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 Gibson, Robin N (Ed) (2008) Flatfishes: biology and exploitation. Wiley.
  • Munroe, Thomas A (2005) "Distributions and biogeography." Flatfishes: Biology and Exploitation: 42-6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