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茂
馬漢茂教授(德語:Helmut Martin,1940年3月5日—1999年6月8日),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先後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文學士)、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1966年),曾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任職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畢生所撰專著、譯著、論文逾40種,主要研治中國文學、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以及臺灣文學等範疇。[1][2][3][4][5][6]
Professor Helmut Martin 馬漢茂 教授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納粹德國卡瑟爾 | 1940年3月5日
逝世 | 1999年6月8日 德國哈廷根 | (59歲)
墓地 | 德國科隆梅拉頓公墓 |
國籍 | 德國 |
語言 | 德語、英語、普通話 |
母校 | |
職業 | 教授、漢學家、翻譯家、編輯 |
知名於 | 教育界、文學界、翻譯界 |
研究領域 | 中國文學、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臺灣文學 |
配偶 | 廖天琪 (1969年結婚—1999年結束) |
生平
編輯1940年3月5日,馬漢茂出生於納粹德國黑森州卡瑟爾。1961年,馬氏考入德國慕尼黑大學,修讀漢學及斯拉夫學,其後曾先後遊學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及德國海德堡大學。[1][2]:733[5]:195-196 1966年,馬氏師承鮑吾剛教授及迪米崔·崔斯基教授,於海德堡大學修得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李笠翁論戲曲》;論文除研究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戲曲作品及戲曲理論外,亦對李漁是否《肉蒲團》等作品之作者提出獨到的論證和見解。[5]:196-197
博士畢業後,馬漢茂先於1966至1967年間獲海德堡大學頒發中文助教獎學金,不久又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博士後研究獎學金,以支持他先後於1967至1969年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及於1970年到京都大學深造,並繼續從事中國文學研究。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馬氏編撰了《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2冊)及《李漁全集》(15冊)等書,分別為清人何文煥所輯《歷代詩話》中歷朝共28種詩話,以及李漁著作等文獻編訂詳細索引及加上標點。[1][5]:196-197
1969年,馬漢茂於臺灣進修時結識了當時於臺灣大學就讀英文系的廖天琪。同年,廖氏畢業後,二人於臺灣結婚,並在1970年代初回到德國。[7][8][9] 然而,馬氏並未能即時重回學術崗位,而須暫時為報章雜誌撰稿以維持生計,當時不穩定的生活處境曾使其健康受損,既飽受失眠困擾,亦患上重度抑鬱症。[5]:195,198 1972年,中德建交,馬氏曾獲德國外交部聘為翻譯。同年,馬氏夫婦獲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聘任為臨時研究員;後馬氏兼任該研究所之中國顧問直至1979年,期間專注研究中國現當代的政治和經濟,尤其着重於毛澤東及其著作的研究和翻譯工作,先後創立了《當代中國》學報,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等論著,又與廖氏合編辭書《中德政治經濟詞彙》,向德國學術界引介了不少當時中國大陸的政經術語和概念。此外,馬氏夫婦亦與亞洲研究所的一個共有十數名成員的工作小組,着手編纂《毛澤東選集》,將毛澤東1945年以後的著作翻譯成德文。[1][5]:198[6]:283-284[10] 1977年,馬氏隨傅吾康教授完成了德國教授資格論文,其題目為《中國的語言政策》。[4]:224[6]:284
1979年,馬漢茂受聘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此後一直於該系擔任教研工作,曾多次赴東亞和美國不同大學出任客席教授。[1] 1982年,馬氏完成編纂並出版合共7冊的《毛澤東選集》後,重新聚焦於文學研究和翻譯,關注更多中國現代文學乃至臺灣文學作品。他曾多次邀請中國大陸作家到德國交流訪問,於德國主持「中國新時期文學討論會」,又組織翻譯不同中國及臺灣現當代文學名家例如魯迅、巴金、錢鍾書、白先勇、馮驥才、李昂等人的著作,以擴大中國文學於德國的影響力。馬氏也是最早向西方引介高行健作品的漢學家之一,並推動了高氏長篇小說《靈山》的翻譯,對高氏於200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助益。[5]:198-199[6]:284-289[9][8] 1990年代,馬氏先後創辦了北萊茵-西法倫州「阿拉伯文、中文與日文語言中心」(Institute of Arabic,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和波鴻魯爾大學「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Richard-Wilhelm-Übersetzungszentrum)創辦人,積極推動德國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學翻譯工作。1995年起,馬氏出任德語地區漢學協會(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Chinastudien e.V., DVCS)主席。[11][5]:196
除學術事務外,馬漢茂亦關注中國政治及社會。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馬氏夫婦於德國收到北京民運的消息後,工餘時間幾乎均投入海外民運,既舉辦研討會,向德國政府及議會寫信抗議,又曾組織德國學生上街遊行,聲援中國大陸境內民運人士,並為死者舉辦追悼會。[9] 二人也積極發表評論文章,如馬氏曾於《法蘭克福匯報》對六四事件作出公開譴責,並表示對民運人士的支持。[12][13] 馬氏夫婦對中國民運人士的高調支持,使二人遭禁止踏足中國,然而他們仍繼續為流亡海外的民運和異見人士奔走支援,當中包括方勵之、魏京生等人。[12][14][9][13]
逝世
編輯1999年6月8日,馬漢茂因重度抑鬱症病發而於德國哈廷根一所醫院跳樓自殺身亡,終年59歲。[5]:195[8]
事後,廖天琪曾致函德國《明鏡周刊》,藉回應一篇該周刊曾刊登的有關第三代抗抑鬱藥及其副作用的文章,透露馬漢茂自殺的原由。事緣馬氏之精神科主診醫生曾向其處方第三代抗抑鬱藥,然馬氏懼於其副作用而並未服用藥物的完整治療劑量。廖氏遂向該醫生要求讓馬氏入住精神病院接受精神科治療,但不果,而該醫生只轉介馬氏予一所位於哈廷根的醫院的自然療法部門,接受一名主治婦科和內科的自然療法醫生診治。最終,馬氏在求診期間,在位於該醫院五樓並被院方形容為「一個細小但安全的房間」("ein kleines, aber sicheres Zimmer")內攀窗一躍而下,其後不治。[15]
主要著述
編輯註:以下列出馬漢茂已出版之主要著述其主要通行版本,單篇論文恕未能盡錄,故不收入下列書目。[5][6]
著作中文名稱 | 著作原文名稱 | 著者 | 出版地 | 出版社 | 出版年分 | 書寫語言 |
---|---|---|---|---|---|---|
《李笠翁論戲曲》 | Li Li-weng über das Theater: Eine chinesische Dramaturgie des siebzehnten Jahrhunderts | 馬漢茂著 | 臺北 | 美亞出版社 | 1968 | 德語 |
《李漁全集》(15冊) | 不適用 | 馬漢茂主編 | 成文出版社 | 1971 | 漢語 | |
《蘇聯的中國研究》 | Chinakunde in der Sowjetunion | 馬漢茂著 | 漢堡 | 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 | 1972 | 德語 |
《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2冊) | 不適用 | 馬漢茂主編 | 臺北 | 成文出版社 | 1973 | 漢語 |
《毛澤東內幕》 | Mao intern | 毛澤東原著,馬漢茂、廖天琪譯 | 慕尼黑 | Hanser | 1974 | 德語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 | Die Massenorganisationen der VR China | 馬漢茂著 | 漢堡 | 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 | 1975 | |
《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 Das machen wir anders als Moskau | Reinbek | ||||
《中德政治經濟詞彙》 | Chinesisch-Deutscher Wortschatz: Politik und Wirtschaft der VR China | 馬漢茂、廖天琪主編,烏德·費立克(Ute Fricker)編 | 柏林 | 朗氏出版社 | 1977 | 漢語 德語 |
《毛澤東選集》(7冊) | Mao Zedong Texte | 馬漢茂、廖天琪等主編 | 慕尼黑 | 大眾汽車基金贊助計劃 | 1979-1982 | 德語 |
《崇拜與經典:國家毛主義的起源與發展》 | Cult and Can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 Maoism | 馬漢茂著 | 紐約 | M. E. Sharpe Inc. | 1982 | 英語 |
《臺灣短篇小說》 | Blick über Meer: Chinesische Erzählungen aus Taiwan | 馬漢茂、W. Baus、C. Dunsing 編譯 | 法蘭克福 | Insel | 德語 | |
《中國的語言政策》 | Chinesische Sprachplanung | 馬漢茂著 | 波鴻 | Studienverlag Brockmeyer | ||
《小小說——中國的諷刺短篇》 | Kleines Gerede: Satiren aus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 馬漢茂、C. Dunsing 編譯 | 科隆 | Diederichs | 1985 | |
《巴金:隨想錄》 | Ba Jin, Gedanken unter der Zeit | 巴金原著、馬漢茂譯 | ||||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 | Bai Xianyong, Einsam mit Siebzehn | 白先勇原著、馬漢茂譯 | 1986 | |||
《錢鍾書:紀念》 | Qian Zhongshu, Das Andenken | 錢鍾書原著、馬漢茂譯 | ||||
《張辛欣、桑曄:北京人》 | Zhang Xinxin/Sang Ye, Pekingmenschen | 張辛欣、桑曄原著,馬漢茂譯 | ||||
《李昂:殺夫》 | Li Ang, Gattenmord | 李昂原著、馬漢茂譯 | 1987 | |||
《世界中文小說選》(2冊) | 不適用 | 馬漢茂、劉紹銘編 | 臺北 | 時報文化 | 漢語 | |
《鄧小平——改革革命》 | Deng Xiaoping, Die Reform der Revolution. Eine Milliarde Menschen auf dem Weg | 馬漢茂編 | 柏林 | Siedler Verlag | 1988 | 德語 |
《中國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之起源與後果——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社會與文化批評》 |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PRC | 馬漢茂著 | 科隆 | 德國東方及國際研究所 | 1990 | 英語 |
《當代中國作家的自畫像》 | Modern Chinese Writers: Self-portrayals | 馬漢茂、Jeffrey Kinkley 著 | 紐約 | 勞特里奇 | 1992 | |
《大陸當代文化名人評傳——公民社會的開創者》 | 不適用 | 馬漢茂、齊墨編 | 臺北 | 正中書局 | 1995 | 漢語 |
延伸閱讀
編輯- Christina Neder, Heiner Roetz, Ines-Susanne Schilling (編). China in seinen biographischen Dimensionen. Gedenkschrift für Helmut Marti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1. ISBN 3-447-04492-6.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Sektion Sprache und Literatur Chinas - Geschichte des Lehrstuhls.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8).
- ^ 2.0 2.1 Brunhild Staiger. In Memoriam: Helmut Martin (1940-1999) (PDF). ASIEN. 1999-07, 72: I–III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17).
- ^ Bonnie S. McDougall; Michel Hockx. Obituary: In memory of Helmut Martin (1940-1999).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09, 159: 733–734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 4.0 4.1 Christiane Hammer; Karen Finney-Kellerhoff. Obituary: Helmut Martin (Ma Hanmao) (1940-1999).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0-02, 59 (1): 224–225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Bernhard Fuehrer; 葉采青 (譯). 〈追思漢學家馬漢茂(Helmut Martin)(1940年3月5日至1999年6月8日)〉.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0-03, 10 (1): 195–201.
- ^ 6.0 6.1 6.2 6.3 6.4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編輯部. 〈馬漢茂教授著作簡目〉 (PDF).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0-06, 10 (2): 283–289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17).
- ^ 琴台. 琴台客聚:漢學界的另一顆星——馬漢茂. 文匯報. 2007-09-26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 ^ 8.0 8.1 8.2 呂書練. 【獨家風景】漢學家與中國. 文匯報. 2020-12-31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 9.0 9.1 9.2 9.3 吳婉英. 在德國,為中國獨立作家點起一盞燈 廖天琪. 眾新聞. 2018-12-25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 ^ Helmut Martin 1940-1999.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k China (Taiwan).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DVCS Rundbrief 2/1999 mit ausführlichem Nachruf auf Helmut Martin. 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Chinastudien e.V.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6).
- ^ 12.0 12.1 馬漢茂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通告. 大紀元時報. 2009-05-19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 13.0 13.1 廖天琪. 【歐洲之聲】往事憶舊 依稀如煙——追念余英時先生. 民報. 2021-08-09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9).
- ^ 因代言六四獲罪大陸 馬漢茂逝世十周年(圖). 自由亞洲電台. 2009-06-09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 ^ Briefe: Hilfreiche Selbsthilfegruppen. Der Spiegel. 1999-03-15, 33: 12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 尚道明. 公益看板. 新新聞周刊. 1999-07-01, 643: 67.
外部連結
編輯- 馬漢茂(德國國家圖書館目錄相關文獻)
- 在WorldCat聯合目錄內的著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