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毓秀(1918年11月4日—2012年7月7日),上海人,中國花腔女高音音樂教育家。其父為攝影家郎靜山

郎毓秀
出生(1918-11-04)1918年11月4日
 中華民國上海閘北
逝世2012年7月7日(2012歲—07—07)(93歲)
四川成都
國籍 中華民國(1918-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2012)
籍貫杭州
知名作品《天倫》、《鄉愁》、《早行樂》、《滿園春色》、《飄零的落花》、《在那遙遠的地方》
配偶蕭濟 (-2006)
父母郎靜山 (父)
榮譽
經歷

生平

編輯

1918年11月4日,郎毓秀出生於上海閘口;她的父親是郎靜山。自幼年即開始學習鋼琴演奏。1933年夏郎毓秀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舉辦的暑期培訓班;在課程結束後,因個人音色及音域特色而被錄取進入該校就讀,同時開始其電影配音錄製及演唱生涯。後來,她陸續在百代唱片公司錄製《杯酒高歌》、《鄉愁》、《滿園春色》、《早行樂》、《飄零的落花》等二十張餘個人專輯。1937年8月,郎毓秀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修習聲樂。

1941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返回中國,於上海、天津、北平等地舉行巡迴個人音樂會。因日軍進逼並統治華北地區,郎毓秀與其丈夫肖濟離開北平,並在數番波折中抵達西安。1944年,郎毓秀開始擔任四川省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聲樂教授。1945年,夫妻倆人開始定居於成都

1946年,郎氏前往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師範學院及音樂學院修習聲樂,並於1948年返回中國。

此後,郎氏先後任教於華西協合大學音樂系及西南音樂專科學校。1952年,郎氏於院系調整時調任至四川音樂學院。1953年,郎氏參加第三次赴朝鮮慰問團,並在戰場前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舉行為期四個月的慰問演唱。1954年,郎氏與小提琴家張季時和鋼琴伴奏家石中強前往中國西南地區演出。此後,郎氏逐漸從以西洋古典音樂技巧為主的風格轉變,學習並融合中國傳統樂器及唱腔,如京韻大鼓、四川清音、京劇、評彈、粵劇唱腔等。

1956年,郎氏參加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的文化代表團,先後訪問瑞士、意大利、法國,並於羅馬、伯爾尼、日內瓦、巴黎、里昂等地巡迴舉辦個人演唱音樂會。1957年,郎氏開始擔任四川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及聲樂系系主任。

1981年冬,郎氏舉辦個人「告別舞台音樂會」,於昆明、重慶、成都、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巡迴演出。1987年冬和1988年9月,郎氏應邀至美國紐約擔任羅莎·龐賽爾國際聲樂比賽評委。1994年,郎氏自四川音樂學院退休。2001年5月,郎氏獲得由中國文聯及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頒發的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

2012年7月7日,郎氏於四川成都逝世,享年94歲。[1]

代表作品

編輯
  • 《天倫歌》(1935年)[2]
  • 《飄零的落花》(1936年)[3]
  • 《滿園春色》(1937年)[4]

參考

編輯
  1. ^ 音樂泰斗郎毓秀逝世 曾演唱《在那遙遠的地方》_娛樂頻道_新浪網-北美. dailynews.sina.com.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2. ^ a75567556, 天倫歌-郎毓秀, 2008-06-10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3. ^ 鄭景元, 飘零的落花 - 郎毓秀(1936), 2012-09-12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4. ^ 鄭景元, 滿園春色 - 郎毓秀/蔡绍序(段一), 2012-12-17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