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夏戰爭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1月24日) |
遼夏戰爭,是北宋中期中國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和中國西北地區的党項族建立的西夏之間的戰爭。戰爭分為兩個時間段,一是在1044年(宋慶曆四年,遼重熙十三年)遼興宗為報復西夏在邊境地區的挑釁而發動,最後被西夏大敗。二是在1049年(宋皇祐元年,遼重熙十八年)夏景宗駕崩後西夏政權不穩遼國趁機為報復上次伐夏之敗再次發動的戰爭,但是因為輕敵導致遼軍先勝後敗,最後遼夏議和,到了遼道宗時期遼夏兩國關係恢復正常。
遼夏第一次戰爭
編輯背景
編輯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史稱「鎮戎三敗」。雖宋在屢敗之餘揚言要重整決戰,但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由於景宗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空如也、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貨幣上漲,百姓十分困苦,四處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出現矛盾等各種主觀原因,使西夏不得不與宋廷和談,因此,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景宗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東京議和,宋仁宗表示願意接受西夏議和建議,並將談判的全權交給左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事、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兼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龐籍。雙方自第二年開始進行正式談判。這時候遼國皇帝興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見宋朝在宋夏之間的不利地位,於遼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遼一面在邊界重兵壓境,一面派遺南院宣徽使蕭英和翰林學士劉六符與北宋交涉,提出府將原遼的藩屬北漢的領土及關南十縣地(此地之前被周世宗北伐幽雲的時候收回,後被北宋繼承)歸還,只有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懷,長守子孫之計」。宋遼兩國經過反覆教力之後,遼國放棄關南十地,宋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增加歲幣十萬兩、絹十萬匹,並且約束西夏儘快與宋朝講和。
早前時候,遼國為了用西夏來制約北宋,以興平公主下嫁景宗聯姻,以景宗為駙馬都尉。但夫妻二人關係一直不睦,後來,興平公主病重,景宗對公主不聞不問,公主憂鬱而死。興宗因景宗此前遣使朝貢時候未告知公主病情,直到得到公主病逝的消息後,遼於是遣使者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手持詔書去西夏詰問,豈料遭到了景宗的羞辱,引起興宗的不滿。所以遼國在得到宋增加歲幣的承諾後要求西夏儘快與宋朝議和。 而原來的計劃是西夏本與遼國約相左右以困宋朝,遼以南地十地來制約宋朝,當宋遼兩國媾和之後。西夏怨遼國背約,景宗故對遼國多次出言不遜。當看到遼國坐受所益歲幣,於是有隙。就在遼夏邊境地區挑釁,還策動遼境內的党項部落叛逃。興宗派遣使者去詰問,景宗態度傲慢說道:「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又曰:『請戢所管部落,所貴不失兩朝歡好。宗真既以強盛夸於『中國』,深恥之。』」1044年5月,遼西南面招討都監羅漢奴率軍討伐叛遼的党項部落,敲山震虎,以警告西夏。西夏不甘示弱,出兵還擊大敗遼兵,契丹招討使蕭普達、四捷軍詳穩張佛奴等將領戰死。興宗大怒,徵招諸路兵馬會與西南的遼夏邊境,決定親征西夏,同時派遣使者通告宋朝阻止宋夏和議。而宋朝因為在與西夏議和的時候討價還價處於不利地位時候,正好獲得遼夏開戰的機會,於是趁機提高籌碼。但宋既不想失去同西夏議和的機會,又不願意得罪遼國,就拖着不管,以西夏誓表「言辭不順」為由,於是扣留西夏使者,坐山觀虎鬥。
西夏看到遼國的動作之後,於是緊急派遣使者與遼國通好,向興宗發出求和的信號。而已經決定親征的興宗不肯這樣打道回府,召見夏使的時候以「納叛背盟」之罪,於是也扣留西夏使者。揮軍進入西屯寧仁、靜寇兩鎮,欲等到天寒黃河結冰之時踏河而過,進入西夏唐隆鎮內劫掠戶口、牛羊、財物。西夏此時也在派兵沿着黃河嚴加守備,並且派出使者出使宋朝,答應宋朝條件。
戰爭過程
編輯1044年(北宋慶曆四年,遼重熙十三年)十月。興宗親率騎兵十萬,出金肅城;遣皇太弟、天齊王耶律重元為馬步軍大元帥,率騎兵七千出南路;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將兵六萬出北路;東路留守、趙王蕭孝友率師為後應。而西夏與遼國僅隔一條黃河,向無城堡可守。遼軍兵分三路渡河,長驅直入四百里,無一路上沒有西夏軍阻擋。於是進入得勝寺南壁。西夏派遣党項諜者出覘敵,契丹獲之,射鬼箭。遂以左廂兵潛屯賀蘭山北。蕭惠遣殿前副檢點蕭迭里得、護衛經宿直古迭縱兵衝擊,西夏軍以打宋軍的模式與遼軍對抗,景宗親率親兵掩擊遼軍,將遼軍重重圍住,但遼軍的野戰能力比宋軍好。遼將迭里得奮勇力斗,左右馳射,躍馬直擊中堅,夏眾不能當,大潰而退。
西夏軍大敗之後,景宗退到賀蘭山中,見遼軍勢盛,就上表請和。興宗派遣右夷離堇蕭滴冽試探真偽,滴冽為陳禍福,景宗請求遼軍退師十里,以便自己收回叛逃遼國的党項,進獻方物。於是興宗命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迓之,進軍次於河曲,景宗親率党項諸部待罪,興宗命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詰問景宗以「納叛背盟」之故,並且賜之酒,許以自新。但是這時蕭惠等人認為西夏人狼子野心,於是說道:「夏人忘奕世恩,萌奸計,今車駕親臨,大軍併集,天誘其衷,使彼來迎,天與不圖,後悔何及!」興宗猶豫未決。景宗知道自己處境艱難,於是主動退兵三十里等待興宗的最終決定。等到遼軍前進的時候,西夏軍連續後退三次,總計百里。每一次後撤都實施焦土政策,使得遼軍深入夏境沒有後勤補給。看到此時興宗同意西夏的求和,而此時景宗又拖延數日,估計遼軍糧草將盡,人困馬乏的時候,突襲遼軍大營,顯然遼軍已經做好準備。遼軍主將蕭惠督數路兵掩擊,殺數千人。夏軍潰敗,蕭惠親率先鋒隨後追擊,有命右翼軍迅速包抄西夏軍後路。景宗只率以千餘殘兵敗將突圍而出,遼軍緊追不捨,眼看景宗就要被活捉,這時候忽狂風驟起,飛沙走石,沙塵暴來臨,遼軍士兵被眯住眼睛,自亂陣腳。夏軍趁勢反攻,遼軍大敗,自相踩踏者不可勝計。夏軍趁亂攻打興宗的南壁大營,遼軍再敗,全線崩潰,興宗單騎突出重圍,其御用的器服,車騎都被西夏軍俘獲。夏軍又攻入蕭孝友寨,執鶻突姑駙馬蕭胡睹及近臣數十人。
景宗擊敗遼軍之後。見好就收,一面乘勝遣使向遼求和,一面又向宋朝契丹獻俘,宋朝對景宗的心理洞察秋毫,故對其上表的對策是:僅受其上表而卻其獻俘。興宗新敗之餘,只得接受西夏的求和,西夏放還所俘虜的蕭胡睹等遼將,遼也放還被扣留的西夏使者。史書上記載西夏俘虜敵國軍隊就實施劓刑(割鼻子)示辱,故遼國中每以無鼻子為詬誚。
評價
編輯此戰鬥遼軍先勝後敗,根本原因在於輕敵。興宗雖然無奈接受西夏的求和,但並沒有付出一文錢的「歲幣」,而景宗雖然乘勝求和卻並未由此拒絕向遼國「稱臣」。而遼夏第一次戰爭又促使宋夏和議的加速簽訂。至此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形勢形成。
《西夏書事》評價:「曩霄之事契丹,雖世為甥舅,烏足得其志哉!興、靈負遠,納叛侵疆,乘隙輒動,貢使方至,事變隨生,問罪興師,自將親征,勝則無奇,敗則有悔。昔趙咨對魏主曰:「大國有征伐之師,小國有備御之固。亶其然乎。」
遼夏第二次戰爭
編輯背景
編輯景宗在簽訂宋夏和議後開始獨行專制、日益驕淫並且貪好女色。後宮之亂引來貴族衛慕氏的叛變(1034年)。又中種世衡的反間計而錯殺野利旺榮與野利遇乞,並且迷戀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沒藏氏,生李諒祚。太子李寧令哥與景宗因廢母(野利皇后)奪妻(沒𠼪皇后)之仇,被沒藏氏的弟弟沒藏訛龐教唆刺殺景宗。景宗駕崩後沒藏訛龐殺太子,立兩歲的李諒祚繼位,即夏毅宗。西夏的大權掌握在其母沒藏氏和其舅沒藏訛龐的手裏。沒藏訛龐分別遣使到宋遼兩國告知景宗「不幸」,新君繼位。而趁着上次大敗之後的遼國君臣一直在尋找「思雪前恥」的機會,於是趁着西夏「新君幼弱,強臣用事」之良機,興師復仇,而拒絕對毅宗的冊封,並且扣留了西夏使者。
戰爭過程
編輯1049年(宋皇祐元年,遼重熙十八年)初,興宗又一次會集逐路兵馬命北面樞密使蕭惠統領出征,同時也派遣使者去宋朝告知宋不要支援西夏,宋的態度和上次一樣,坐山觀虎鬥。
七月,興宗下詔親征,以天齊王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先為前鋒,韓國王蕭惠為河南道行軍都統,趙王蕭孝友、漢王貼不為副都統之,率兵渡過黃河攻入西夏的唐隆鎮,西夏地方官吏紛紛撤走。同時以耶律敵魯古為北道行軍都統,率阻卜諸部軍由北郡直趨涼州,突入西夏右廂地區。興宗親率中路軍,以皇太弟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先為前鋒,隨後跟進接應。
九月,蕭惠率領遼南路軍沿着黃河推進,聲勢浩大,戰艦糧艘,綿亙數百里。但是蕭惠此人十分輕敵,不設戒備,偵候不遠,鎧甲悉載車上,軍士不得乘馬,諸將請求嚴設戒備一方不測,蕭惠傲慢地說:「諒祚必自迎車駕,何暇及我?無故設備,徒自弊耳。」數日不立營柵,沒藏訛龐知其不備,遣兵從高坡衝下突擊,遼軍來不及披甲迎戰,西夏軍萬箭齊發,遼軍士卒死傷慘重,蕭惠幾乎不得脫身。 十月,遼北道行軍都統耶律敵魯古率阻卜諸部軍,由北路趨涼州,至賀蘭山,沒藏訛龐以三千騎扼險拒戰,遼烏古敵烈部詳隱蕭慈氏奴、南克耶律斡里等陣亡,耶律敵魯古大呼奮擊,夏兵敗潰,景宗皇后沒𠼪氏及官僚、家屬皆被遼軍俘虜。
次年年初(1050年),沒藏訛龐派人將所俘虜的遼軍士兵獻給宋朝,宋朝豈肯上當,命令邊境將領拒絕接受。
二月,西夏軍侵入遼國,圍住金肅城,被遼國南面林牙耶律高家奴、西南面招討使耶律仆里篤擊敗。西夏大將猥貨、乙靈紀等陣亡,窪普中創逃走。
三月,戰於三角川,復敗。欲偷襲遼國威塞堡的夏國士兵反遭到遼都檢點蕭迭里得率領輕兵襲擊,斬候者八人,夏軍諸將不及備,迎戰,大敗,訛都被擒,失輜重器械無數。興宗命西南面招討使蕭蒲奴、北院大王耶律宜新、林牙蕭撒末率師伐夏,以行宮都部署別古得監戰,北院同知樞密使蕭革按軍邊城為聲援,蒲奴等入境圍興州四面,縱兵大掠。 五月,遼軍深入西夏境內,四面圍攻西夏都城興慶府,縱兵大掠。沒藏訛龐不敢戰,令諸城堅壁拒之。西夏將軍窪普投降遼國,開始的時候,窪普因為圍攻金肅城兵敗,沒藏訛龐欲誅之,但是因為遼軍入侵,於是沒藏氏將其在賀蘭山練兵以責後效,後來遼軍侵入賀蘭山的時候夏軍懼怕遼軍而投降遼國。
六月,遼軍攻破攤糧城,此城在賀蘭山西北,是西夏的「國中儲糧處」。遼兵攻破之,盡發廩積而還。
秋九月,沒藏訛龐不甘心兵敗,發兵侵入遼國邊境,被遼將軍耶律敵魯古遣六院軍將海里等擊敗。當時,夏國主少國疑,戰而幸勝,即當服罪請和,息民保境,以圖自全。計不出此,致國母被擄,城邑瀕危,亦為不善變矣。乃猶收合燼餘,狡焉思逞,直自困而已,於契丹乎何損?兩書「侵」、書「敗」,譏其不知量也。
十月,沒藏訛龐深感力量不足,於是開始上表豈和,被興宗拒絕。
十二月,沒藏訛龐又一次上表求和,興宗還是不答應。
1051年(皇祐三年、遼重熙二十年)四月,遼來索取原來叛逃西夏的部族。當初景宗的時候納党項降戶數千。河曲之役,請率諸部待罪。後因戰勝,不遣。至是遼遣北院都監蕭友括來索,沒藏氏不與。沒藏氏既留降戶不遣,蕭友括還,恐契丹詰責,奉表乞代党項權獻馬、駝、牛、羊等物,遼主許之。
興宗因為數次攻打西夏勝負互見,損失不小,卻一時難以徹底擊敗西夏,也同意了西夏的議和,雙方各守原來疆界,但是遼國佔領西夏的唐隆鎮就不還給西夏了。史載:唐隆藩屏夏州,為東北重鎮,自經契丹殘破,族帳逃亡,契丹以地介河西,不置戍守。沒藏氏思經復其地,遣使請之,興宗不許。
九月,西夏進降表於遼國,但遼卻以「表不如式」,派遣南面林牙高家奴持詔諭意。
次年(1052年)正月,西夏派遣使者去遼國進貢,興宗以毅宗降非誠心,諭使者曰:「爾主若念國威,不忘姻好,當心懷恭順,不在貢獻勤怠間也。」卻其物不受。秋七月,請婚於遼。興宗以沒藏氏反覆,不許。冬十月,進誓表於遼。沒藏氏遣使上誓表,並請誓詔。興宗賜以車服,而不許誓詔。直到興宗駕崩,遼夏兩國一直沒有冰釋前嫌。
結果
編輯1055年道宗繼位之後,積極改變對外關係,遼夏關係開始改善。而在1058年,毅宗12歲,開始參與國政。沒藏訛龐又藉故殺害了毅宗的親信高懷正、毛惟昌。五年,沒藏訛龐父子陰謀殺害毅宗,毅宗因與沒藏訛龐的兒媳梁氏私通,因而獲此消息,隨即派大將漫咩擒殺訛龐父子及其家屬,又殺沒藏後,立梁氏為后,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毅宗親政之後也積極改善遼夏關係,至此,直到遼國滅亡遼夏關係一直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波折。
評價
編輯《西夏書事》評價:「契丹以諒祚幼弱,強臣用事,常置重兵諸邊,戒飭封堠。沒藏氏遣近臣吃多已貢物契丹,乞弛守備。契丹主使蕭友括慰諭之。」
軼聞
編輯興宗在第一次戰爭兵敗之後,倉皇逃命,這時候一個叫羅衣輕的伶官趁着興宗駐馬喘息時,刻意搞笑:「陛下您看看鼻子還在嗎?」遼夏之間發生戰爭時,西夏人總愛把被俘的遼人鼻子割掉再放歸,羅衣輕以此為樂想逗興宗開心。誰知興宗此時剛撿得性命,聽羅衣輕如此說,怒上心頭,便叱命旁人把羅衣輕宰了。幸虧當時還是太子的道宗趕緊解勸:「插科打諢的不是黃幡綽」,羅衣輕順口接腔:「行兵領隊的也不是唐太宗」,仍舊不肯服軟,繼續拿興宗取樂。興宗聞言也笑,知道此次大敗全因自己之故,於是就赦免了羅衣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