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遙光(468年—499年9月6日),字元暉南朝齊宗室,始安靖王蕭鳳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姪孫、齊明帝蕭鸞之侄,齊帝蕭寶卷的堂兄和託孤大臣之一。後起兵作亂圖謀奪位,敗亡。

蕭遙光
性別
出生468年
逝世499年9月6日
南齊都城建康
國籍南齊
職業諸侯
活躍時期5世紀
親屬叔祖 齊高帝蕭道成
父親 始安靖王蕭鳳
叔 齊明帝蕭鸞
經歷
  • 始安王

早期仕途

編輯

蕭遙光先天跛腳,蕭鳳去世後,齊高帝認為蕭遙光不堪奉拜祭祀,想讓蕭遙光的弟弟襲爵,因太子蕭賾(後來的齊武帝)勸諫,才由蕭遙光襲爵。[1]蕭遙光的三叔安陸王蕭緬曾悲傷地對二哥蕭鸞說,不擔心蕭遙光、蕭遙欣蕭遙昌兄弟數人不富貴,只擔心自己看不到。[2]

初為員外郎,轉給事郎、太孫洗馬,轉中書郎,[2]豫章內史。蕭遙光的叔父西昌侯蕭鸞輔政,蕭遙光愛好天文,秘密勸進。隆昌元年(494年),除授驍騎將軍、冠軍將軍、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仍除南彭城太守,將軍如故;又除輔國將軍、吳興太守。[1]

輔助明帝

編輯

494年,蕭鸞想廢掉皇帝蕭昭業,問蕭遙光的意見,蕭遙光表示支持。蕭鸞每次有大的誅殺賞賜,蕭遙光都會參與預謀。[1][2][3]

蕭鸞輔政後,蕭遙光與蕭遙欣都參與朝政。同年七月,蕭鸞殺蕭昭業,追廢其為鬱林王,另立蕭昭業之弟新安王蕭昭文為帝。八月,除授蕭遙光冠軍將軍、南蠻校尉、西平中郎長史、南郡太守。蕭遙光雖然屢次被授予地方官職,但都不曾去地方赴任。[1]當月,蕭鸞以蕭遙欣為兗州刺史。[3]

高帝子江夏王蕭鋒曾見蕭鸞,蕭鸞說蕭遙光有才力可以委任,蕭鋒答:「遙光之於殿下,猶如殿下之於高皇,衛宗廟、安社稷之事確實可以託付於他。」蕭鸞失色。[3][4]

十月,蕭鸞再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是為明帝,改年號為建武。十一月,以蕭遙光為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前將軍、揚州刺史。[5]皇子晉安王蕭寶義為南徐州刺史,因蕭寶義殘疾,實際上仍以蕭遙光領事。[6]當月,蕭遙欣調任荊州刺史,蕭遙昌亦出鎮豫州,明帝在便殿秘密設宴,蕭遙光也在座,明帝慘然對蕭遙欣曰:「昭王(蕭緬)說『不擔心你們兄弟不富貴,卻來不及看到』,如何!」於是忍不住悲慟,都嗚咽,連侍者也淚如雨下。蕭遙光請求解南徐州都督職,獲准。明帝因諸子年幼,長子蕭寶義又殘疾,故以諸侄任要職,以蕭遙光居中,蕭遙欣坐鎮上流。[3][7][8]二年(一作三年),進蕭遙光號撫軍將軍,[2]加散騎常侍,給鼓吹。[1]

蕭遙光好吏事,處事分明,也頗多慘害。[1][2]曾讓手下沈瑀押送民夫,速度很快,民夫也沒有怨言,蕭遙光對同使者說:「你為何不學沈瑀所為?」於是令沈瑀專知州獄事。沈瑀奉明帝命令整治湖熟縣方山埭道路,攔截路人修路,有揚州書佐秘密路過,詐稱是州使,不肯修路,被沈瑀處以鞭刑三十(一作四十)。書佐回去找蕭遙光告狀,蕭遙光說:「沈瑀必不會枉對汝用鞭刑。」並查明了真相。[9][10]在任內,蕭遙光引明山賓為行參軍,[11]裴邃為參軍,[12][13]庾於陵為行參軍兼記室。[14]崔慰祖歷任蕭遙光屬下墨曹行參軍、刑獄、兼記室,蕭遙光愛下棋,數次召他下棋,但崔慰祖不善言辭,非朔望日不與他相見。[15]蕭遙光還召張率為主簿、賈淵為諮議,但二人都沒有去。[16]蕭遙光在蔣山南為儒學家吳苞立館,學者都歸附吳苞。[17][18]建武初年,明帝下詔求異士,蕭遙光表薦秘書丞王暕、候官令王僧孺[19]王暕被除授驃騎從事中郎,[20][21][22]王僧孺被除授儀曹郎。[23]

尚書令王晏是齊明帝篡位的功臣之一。明帝即位後,王晏自認為對新朝有功,又做了尚書令,位居朝臣首位,因此對事情多數專斷裁決。在內外重要的職位,都任用自己親近的人,因此常和明帝在用人方面出現爭執,明帝開始嫌惡他。明帝登基之初蕭遙光就勸明帝誅殺王晏。明帝說:「王晏於我有功,且未有罪。」蕭遙光說:「王晏尚不能效忠武帝,安能效忠陛下。」明帝默然變色。[8][24][25]建武四年(497年),齊明帝誅殺王晏,並牽連到其他大臣。

太子蕭寶卷不好學,只愛遊玩,朝議令蔡仲熊為他講禮,還未講到一半,蕭遙光從容說:「文義之事是士大夫作為伎藝要求官的罷了,皇太子用講嗎?」明帝以為然,於是停講。[2]

南齊永泰元年(498年),蕭遙光以本官為大將軍,給油絡車。當年,明帝生病,因此忌憚高帝、武帝的子孫,於是想殺盡他們。他詢問蕭遙光的意見,蕭遙光認為應該按順序殺死他們。蕭遙光因跛腳不能同朝議事,明帝曾命他乘輿從望賢門入殿,常與明帝屏退他人閒談良久,明帝索要香火,嗚咽哭泣,次日必誅殺他人。恰逢明帝病勢突然非常嚴重,氣絕了又蘇醒。數次入內侍疾的蕭遙光於是施行殺戮諸侯王的計劃。正月二十五日,蕭遙光殺了河東王蕭鉉、臨賀王蕭子岳、西陽王蕭子文、永陽王蕭子峻、南康王蕭子琳、衡陽王蕭子珉、湘東王蕭子建、南郡王蕭子夏、桂陽王蕭昭粲、巴陵王蕭昭秀,於是殺盡了高帝、武帝、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兒子們。[1][2]明帝指使蕭遙光、臨川王蕭子晉、武帝孫竟陵王蕭昭胄、太尉陳顯達、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沈文季、尚書沈淵沈約王亮奏蕭鉉等罪行請求誅殺,又不認同,眾人再奏,才認同。[8][26]

四月,會稽太守王敬則起兵作亂,聲稱擁立高帝孫南康縣侯蕭子恪。蕭子恪出逃不知所在。蕭遙光因而又勸明帝盡誅高帝、武帝諸孫,明帝敕蕭昭胄等六十餘人入永福省,令太醫煮椒二斛,並命辦數十具棺材,對舍人沈徽孚說:「等椒熟了就同時賜死。」期待在三更殺死他們。明帝暫時睡下,主書單景雋請求依旨殺死諸侯,沈徽孚堅持要再看形勢。三更天,蕭子恪赤腳跑到建陽門,明帝驚醒,得到沈徽孚、單景雋的回答,撫床說:「遙光幾誤人事。」於是哭着與蕭子恪相見,賜諸侯飯菜,還任蕭子恪為太子中庶子。[8][27]蕭遙光告訴明帝擔心正領軍北伐的陳顯達為變,想追回陳顯達軍,因王敬則很快被平定,此事未果。[28][29][30]

八月三十日,明帝在正福殿駕崩。遺詔內外政事可以委託徐孝嗣、蕭遙光、右將軍蕭坦之、右僕射江祏、侍中江祀(江氏兄弟都是明帝表弟)及衛尉劉暄(明帝內弟)等人。[31]遺詔加蕭遙光侍中、中書令,給扶(給予扶侍之人,古時君主賜給大臣的一種禮遇),[1][2]稱「內外眾事,無大小委徐孝嗣、遙光、坦之、江祏」。[5][8][32][33]

輔助東昏侯

編輯

太子蕭寶卷即位,改年號永元。五月,給蕭遙光班劍二十人,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1][30][32][34]

蕭遙光多猜忌之心,有人送他鞋子,他以為是諷刺自己,因而十分責難對方。劉繪給他寫箋:「智不及葵。」[35]他也認為劉繪是忤逆自己。[2]

這時,蕭遙光等六位輔政大臣專權,每天輪流下達敕命,人稱「六貴」。雍州刺史蕭衍聞之,對從舅張弘策說,政出多門是亂象,只有在雍州才能避禍,可做西伯侯,只擔心弟弟們在京城遇害,需要與兄長益州刺史蕭懿一起想辦法。後來蕭懿罷益州刺史,行郢州刺史事,蕭衍又派張弘策對他說天下形勢,將政局比作晉惠帝時,說蕭遙光想要做司馬倫,形跡已現,但他是個跛子,沒有登基的道理,且性格很猜忌狹隘,徒取亂機;並預言六貴不久都將敗亡。[30][36][37]

蕭遙光諮議劉渢為蕭遙光心腹,朝野依附他的人很多,劉渢為避禍請求出為丹陽丞。蕭遙光以素來禮待的蕭衍之弟蕭暢代為諮議參軍,領錄事。[38]

因蕭寶卷失德,江祏圖謀廢帝,立蕭寶卷胞弟江夏王蕭寶玄。劉暄與蕭寶玄有隙,不與江祏同謀,想另立蕭寶卷另一胞弟建安王蕭寶寅。江祏又找蕭遙光密謀,蕭遙光自以為年長,想自立為帝,暗示江祏。[31]江祀也認為年少的皇帝難保,勸江祏立蕭遙光。[1][2]江祏、江祀秘密勸吏部郎謝朓擁戴蕭遙光,說蕭寶玄年少,如果不堪大任就不便再行廢立,而蕭遙光年長,當皇帝符合人望;此舉不是為了富貴,是為了安國家。蕭遙光又遣劉渢秘密緻意於謝朓,想以為自己一黨,謝朓自認為受恩於明帝,不認同劉渢,沒有回答。蕭遙光以謝朓兼知衛尉事,謝朓害怕被牽連,以江祏之謀告訴太子右衛率左興盛,左興盛不敢說出去。謝朓又對劉暄說:「始安一旦南面(登基),則劉渢、劉晏(蕭遙光城局參軍)處在卿現在的地位,只當卿是反覆人。」劉暄假裝吃驚,騎馬告訴蕭遙光和江祏。蕭遙光想出謝朓於東陽郡,但因謝朓常輕視江祏,江祏設計欲除之,他已得知謝朓把自己的圖謀告訴了左興盛,就將謝朓泄密給左興盛的事告訴蕭遙光,蕭遙光大怒,發敕書抓捕謝朓付廷尉,與徐孝嗣、江祏、劉暄等連名彈劾謝朓「扇動內外,妄貶乘輿,竊論宮禁,間謗親賢,輕議朝宰」,[39]於是謝朓死於獄中。[40][41]二江又秘密對蕭坦之說欲立蕭遙光,蕭坦之說:「明帝取天下已非次,天下人至今不服。今若復作此事,恐四海瓦解。我不敢言。」並借喪母之機回家。[24][30]

劉暄認為如果蕭遙光登基,自己就失去身為皇帝舅舅的尊榮,不肯認同江祏所議,導致江祏遲疑久不決。蕭遙光大怒,遣左右黃曇慶刺劉暄於青溪橋,但黃曇慶見劉暄隨從隊伍多,不敢發作,卻被劉暄察覺,於是劉暄揭發江祏所謀,蕭寶卷命收捕江祏、江祀兄弟,皆殺之。[24][30][31]

作亂敗亡

編輯

先前蕭遙昌在壽春去世,他在豫州的部曲都歸屬於蕭遙光。蕭遙光曾回城,風將其儀傘吹得飄出城外。蕭遙光想篡位,自立為帝,與蕭遙欣秘密呼應。蕭遙光密謀舉兵佔據東府,讓蕭遙欣從江陵火速發兵,正要發作,蕭遙欣卻病死了。江祏被誅時,蕭寶卷召蕭遙光入殿,告以江祏之罪。蕭遙光害怕,回到中書省就裝瘋號哭,從此稱病不去中書省履職。而護送蕭遙欣喪車到武進下葬的眾多荊州部眾也在東府前渚暫停。[1][2][30]

蕭寶卷誅殺江祏後,擔心蕭遙光不安,想轉他為司徒讓他回府,召他入內諭旨。蕭遙光害怕被殺,收集荊、豫二州部曲聚集在東府門,眾人驚異不知他想做什麼。蕭遙光佔據東府,[32][34]召親信劉渢、劉晏、中兵參軍曹樹生等,聲言討伐劉暄,[31]蕭暢正色拒不從命,還說到蕭遙光之前一年曾暴得精神病,很久才痊癒,如今是又要復發了,叫左右急忙喊醫生給蕭遙光診脈。蕭遙光厲聲說:「諮議想作怪啊!」叱責他出去。須臾劉渢入內,蕭暢對他說:「公昔年的風疾如今又復發了。」劉渢說:「卿視今夕處分,為什麼說這話。」蕭遙光夜間遣數百人殺進東冶(建康城東的煉鐵處)釋放囚犯,從尚方(兵工廠)奪取兵器,又召驍騎將軍垣歷生。垣歷生應召到,與劉渢都勸蕭遙光率城內兵趁夜攻台城(中央機構所在地),用車載蘆葦火燒城門,說「公只要乘輿隨後,天下反掌可得。」但蕭遙光有疑心不敢出兵。天稍亮,他才着戎裝登城行賞賜,垣歷生又勸他出軍,他還是不肯,希望台城內部自己生變。[1][2][30]劉渢、垣歷生都撫膺道:「如今想做賊卻坐守此城,今年要被公連累滅族了。」[38]

蕭遙光又派人去劫持蕭坦之,蕭坦之裸身跳牆從東冶到南渡進入台城,路遇游邏主顏端,被擒,蕭坦之說蕭遙光反了,顏端不信,親自前往小街得知情況,就把馬給蕭坦之,一同入台城,[24]途經新亭,又收編了未被蕭遙光劫持的大約二百人,都持有兵器,於是從西掖門入殿。[2]蕭遙光又派三百人去沈文季家欲劫持沈文季為都督,但沈文季也已入台城。[30][42][43]

四更,主書馮元嗣叩北掖門,說蕭遙光反了,殿內有所準備。天亮後,禁衛軍也稍稍聚集,台城中眾人原本惶惑,在徐孝嗣奉詔入台城後也開始安心。[42][44]時任左將軍的沈約也騎馬入西掖門,擔心自己被認為蕭遙光同黨,不肯穿戎裝,穿着朱衣入內。[2]於是尚書符遙光口述蕭遙光罪狀,[45]蕭寶卷下令戒嚴並赦免京城囚徒。徐孝嗣以下屯衛宮城。蕭坦之奉命假節督六軍討伐蕭遙光,[32][34]屯湘宮寺,[24]鎮軍司馬曹虎屯青溪大橋中,[46][47]左興盛屯東府東籬門,三面圍東城,火燒司徒府。蕭遙光遣垣歷生從西門出戰,禁衛軍屢敗,軍主桑天愛被殺。[1][2][30]

蕭遙光起兵之時,在城內抓住沈文季兄子撫軍長史沈昭略。這時蕭遙光又逼蕭暢入東府,蕭暢與沈昭略偷偷出南門渡淮水逃入台城,[42][48]蕭遙光軍士氣大損。垣歷生從南門出戰,棄槊投降曹虎,被殺。[49][50]蕭遙光知其被擒,大怒,在坐具上跳起,命殺垣歷生的兒子。晚上,禁衛軍射火箭燒東府東北角樓,夜間攻克。蕭遙光回到小齋,穿上衣服和帢帽坐着,點亮蠟燭照自己,關上一重重房門,令部下拒敵,左右都逃出屋。禁衛軍軍主劉國寶、時當伯等先入,蕭遙光聽見外兵到了,吹滅燭火,匍匐躲在床下,禁衛軍破門而入,在黑暗中拽出蕭遙光,斬之,[1][2][30][32][51]傳其首級。[34]

蕭遙光舉事才四天就敗亡了。敗亡當夜有月蝕,顯紅色,[52]有識者認為月是大臣,月蝕是必滅之道。他敗亡前,城內人都夢見群蛇沿着城四出,互相說着都覺得是異事。官軍入城,燒盡房屋。[2]司馬端時為府佐、掌書記,為曹虎所獲,曹虎呵斥他離開,他卻自認為受蕭遙光厚恩,甘願被殺,說:「死生有命也,君見事不捷,就把義師當作賊軍。」被曹虎解送台城,被直閣驍騎將軍徐世檦所殺(一作曹虎釋放了他,他被官兵所殺)。[53]蕭遙光起兵時,有人勸當時已因精神病不參與州務的揚州治中別駕陸閒離去,陸閒說自己是屬吏,無處逃死,最終與其次子陸絳也因被牽連被擒,徐孝嗣稱陸閒沒有參與,但徐世檦仍殺死陸閒,陸絳乞求代父而死,親擋兵刃,也遇害。[11][54][55][56]荊州中兵參軍劉山陽副將潘紹想響應,西部郎司馬夏侯詳喊他議事,斬之。[57]裴邃回到壽陽[12][13]東府被攻破前一天,崔慰祖還在城內,劉渢說:「卿有老母,應該出去。」命守門者放他出城。崔慰祖去宮門自首,被囚禁於尚方,病死。[15][16]劉渢逃回家中靜坐,其弟度支郎劉溓也逃亡,遇到劉渢,劉渢說:「我為人作吏,不避死,你可離開,別和我一起死。」劉溓答:「之前若沒遇到兄長,也就在草間苟免了,如今已經相逢,何忍獨生。」於是用衣帶和哥哥的衣帶打結,一同被殺。[30]何胤聞之,嘆服稱美。蕭遙光諮議參軍柳叔夜左右扶柳叔夜上馬,想一起逃亡,柳叔夜答:「吾已許始安以死,豈可負之。」於是自殺。[38]此外,名士崔慶遠等也因參與蕭遙光之亂而伏誅。[2]

范元琰曾被征為曹虎參軍,沒有前去。當時蕭遙光對徐孝嗣說:「曹虎參軍豈是禮賢之職。」欲聘為西曹書佐,但因他自己敗亡了,此事不果,時人以為憾。[18]

小將馬仙琕也參與平定蕭遙光。[58]蕭寶卷下詔斂葬蕭遙光屍首,赦免蕭遙光諸子,而以堂弟江陵公蕭寶覽為始安王,奉靖王后。追贈桑天愛輔國將軍、梁州刺史[12]賞賜平定蕭遙光之功,以徐孝嗣為司空,加沈文季鎮軍將軍,蕭坦之為尚書右僕射、丹陽尹,劉暄為領軍將軍,曹虎為散騎常侍、右衛將軍。[30]並復以蕭寶義為都督揚南徐二州軍事、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持節。[7]加封蔣侯神為相國[32]陸閒長子後軍行參軍陸厥被父親連累,本也被囚禁於尚方,蕭寶卷不久就下赦令,陸厥遺憾父親未能等到赦令,悲痛而死。[16][55]

蕭遙光年幼時堅貞端方,明帝傾心待他,蕭寶卷還是孩童時,明帝讓他與蕭遙光同住,蕭寶卷呼蕭遙光為安兄,很有恩情。蕭遙光被誅後,蕭寶卷登舊宮土山望東府,愴然呼道:「安兄!」且嗚咽,左右不忍視。[2]

蕭遙光所納妾阮令嬴被蕭寶卷沒入宮中,後來蕭衍稱帝,史稱梁武帝,又納她為采女,生下蕭繹梁元帝[59][60]

江祏、蕭遙光伏誅後,蕭寶卷愈發無所忌憚,日夜在後堂騎馬,鼓譟為樂[32][34];制局監茹法珍梅蟲兒等開始專權。[61]然而先前對抗蕭遙光的臣子陸續被蕭寶卷處決;蕭遙光死後才二十多天,蕭寶卷便誅殺蕭坦之[2][24];後蕭寶卷又賜徐孝嗣沈文季沈昭略毒酒,沈昭略罵徐孝嗣無才而有如今的結局,徐孝嗣面不改色對沈昭略說:「始安事,吾欲以門應之,賢叔若同,無今日之恨。」[44]

評價

編輯
  • 《南史》論曰:明帝取之以非道,遙光濟之以殘酷,其卒至顛仆,所謂「亦以此終」者也。[2]

軼聞

編輯

建武初年,蕭遙光造廟,截東安寺屋為廟垣,截房梁時出現了水,像淚一樣。永元元年,有童謠說:「洋洋千里流,流翣東城頭。烏馬烏皮袴,三更相告訴。腳跛不得起,誤殺老姥子。」千里流指江祏,東城、跛腳都指蕭遙光,「烏馬烏皮袴,三更相告訴」指垣歷生着黑袴褶夜間投奔之,老姥子指「孝」字,意指徐孝嗣。[62]

先前,東陽女子婁逞女扮男裝,粗通圍棋,懂文章大義,與公卿交遊遍,官至揚州議曹從事,事發被明帝迫令回鄉。婁逞才穿上婦人衣服離去。此事中,女人想做男人,卻事泄,被視為王敬則、蕭遙光、陳顯達、崔慧景等作亂的徵兆。[29]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南齊書》卷四十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南史》卷四十一
  3. ^ 3.0 3.1 3.2 3.3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
  4. ^ 《南史》卷四十三
  5. ^ 5.0 5.1 《南齊書》卷六
  6. ^ 《南史》卷四十四
  7. ^ 7.0 7.1 《南齊書》卷五十
  8. ^ 8.0 8.1 8.2 8.3 8.4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一
  9. ^ 《梁書》卷五十三
  10. ^ 《南史》卷七十
  11. ^ 11.0 11.1 《梁書》卷二十七
  12. ^ 12.0 12.1 12.2 《梁書》卷二十八
  13. ^ 13.0 13.1 《南史》卷五十八
  14. ^ 《梁書》卷四十九
  15. ^ 15.0 15.1 《南史》卷七十二
  16. ^ 16.0 16.1 16.2 《南齊書》卷五十二
  17. ^ 《南齊書》卷五十四
  18. ^ 18.0 18.1 《南史》卷七十六
  19. ^ s:上明帝表薦王暕王僧孺
  20. ^ 《梁書》卷二十一
  21. ^ 《梁書》卷三十三
  22. ^ 《南史》卷二十二
  23. ^ 《南史》卷五十九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南齊書》卷四十二
  25. ^ 《南史》卷二十四
  26. ^ 《南齊書》卷三十五
  27. ^ 《南齊書》卷四十二
  28. ^ 《南齊書》卷二十六
  29. ^ 29.0 29.1 《南史》卷四十五
  30.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二
  31. ^ 31.0 31.1 31.2 31.3 《南史》卷四十七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南史》卷五
  33. ^ 沈約《為齊明帝遺詔》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南齊書》卷七
  35. ^ s:與始安王遙光箋
  36. ^ 《梁書》卷一
  37. ^ 《南史》卷六
  38. ^ 38.0 38.1 38.2 《南史》卷七十三
  39. ^ s:誅謝朓啟
  40. ^ 《南齊書》卷四十七
  41. ^ 《南史》卷一十九
  42. ^ 42.0 42.1 42.2 《南齊書》卷四十四
  43. ^ 《南史》卷三十七
  44. ^ 44.0 44.1 《南史》卷一十五
  45. ^ s:討始安王遙光符
  46. ^ 《南齊書》卷三十
  47. ^ 《南史》卷四十六
  48. ^ 《梁書》卷二十二
  49. ^ 《南齊書》卷二十八
  50. ^ 《南史》卷二十五
  51. ^ 《魏書》卷九十八
  52. ^ 《南齊書》卷一十二
  53. ^ 《南史》卷七十一
  54. ^ 《南齊書》卷五十五
  55. ^ 55.0 55.1 《南史》卷四十八
  56. ^ 江總《梁故度支尚書陸君誄》
  57. ^ 《梁書》卷十
  58. ^ 《梁書》卷一十七
  59. ^ 《梁書》卷七
  60. ^ 《南史》卷一十二
  61. ^ 《南史》卷七十七
  62. ^ 《南齊書》卷一十九

外部連結

編輯

[]

 南史·卷41》,出自李延壽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