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
荀林父(?—?),子姓,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將,以官為氏,別為中行氏,諡桓,又稱荀伯[1]、荀桓子[2]、中行伯、中行桓子[3]、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長子[4],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晉國中軍將。
荀林父 | |||||
---|---|---|---|---|---|
晉國上軍將 晉國中軍佐 | |||||
君主 | |||||
子嗣 | 荀庚 | ||||
| |||||
政權 | 春秋時期 | ||||
父親 | 逝敖 |
仕晉時期
編輯勸阻不成
編輯晉文公三年(前633年),其擔任晉文公的御戎出兵解宋之圍。晉文公四年(前632年),晉文公出三支軍隊以抵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從此以中行為氏。其後任上軍佐、中軍佐,至晉景公時出任中軍元帥,主持國政。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後,晉人討論立嗣君,都主張立年長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國迎接公子雍。後因襄公夫人穆嬴大鬧朝廷指責朝臣:「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執政大臣趙盾等人就背棄先蔑而立了太子夷臯,是為晉靈公,引發秦晉令狐之戰。晉以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敗秦於令狐。次日,先蔑和士會逃亡到秦國。
先蔑出使秦國的時候,荀林父曾勸阻他,說:「夫人和太子還在,反而到外邊去求國君,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藉口生病而辭謝不去,免得禍患降臨到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同僚,我既曾經和你是同僚,豈敢不盡我的心意呢?」先蔑沒有聽從。等到先蔑逃亡出國,荀林父將他的妻子兒子和器用財貨全部送到秦國,說:「這是爲了同僚的緣故。」
慘遭戰敗
編輯晉成公七年(前600年),晉與楚爭強,荀林父率師伐陳,以救鄭,擊敗楚師。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軍元帥,執掌國政,率師與楚進行邲(今河南滎陽東北)之戰(即邲之戰)。
荀林父統兵救鄭,到黃河,瞭解到鄭已和楚講和,就想回師,而將領之間意見分歧,中軍副將先縠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軍盡渡,駐軍於邲。楚軍由楚莊王親自統領,莊王起初無意與晉決戰,後採納伍參的意見,認爲荀林父新主中軍,號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他們的三個統帥,也各自主張,因此打起仗來,晉軍必敗。莊王遂命孫叔敖揮軍北上,與晉軍對抗。
此時,晉將魏錡求為大夫未成,趙旃求為卿未成,便擅自向楚軍請戰,希望能造成晉軍的失敗。此時楚軍中亦有和戰的爭議,楚莊王採納伍參的意見,決定與晉軍決戰,並採納令尹孫叔敖的意見突襲晉軍。
孫叔敖見晉軍來挑戰,決意先發制人,命左、中、右三軍及楚王親兵布好陣式,掩襲晉軍。荀林父不意楚大軍迫近,驚慌失措,下令晉軍渡河後退,擊鼓宣佈說:「先渡河者有賞。」中軍、下軍爭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亂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斷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晉上軍因主帥士會早有準備,在敖山設伏應敵,得以不敗。楚莊王由此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權,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重任原職
編輯荀林父在這次大戰中指揮不力,未能說服主要將領服從他的意圖,也未能約束全軍統一行動,失敗慘重。晉師回國之後,荀林父請求處自己以死罪。晉景公打算答應,士渥濁(士貞子、士伯)勸諫說:「不行,城濮一戰,晉軍三天吃着楚軍留下的糧食,文公還面有憂色,左右問有了喜事爲什麽還憂愁?文公說是因爲楚國的子玉還在。一頭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作最後的搏鬥,何況是一國的宰相!等到楚國殺了子玉,文公才喜形於色,說:『沒有人能再來害我了。』這是晉國的再次勝利,也是楚國的再次失敗;楚國由此兩世不能強盛。現在上天懲戒晉國,如果殺了林父以增加楚國的勝利,恐怕會好久使我們不能強盛吧!林父事奉國君,進,想着竭盡忠誠;退,想着彌補過錯,是國家的長城,怎麽能殺他呢?他的戰敗,如同日月之蝕,哪裏會損害它的光明!」晉侯於是讓荀林父官復原位。此為「困獸猶鬥」之典故。
連續獲勝
編輯其後荀林父接受教訓,注意要使全軍貫徹一個明確的軍事意圖。他又指揮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鄭,目的是威脅鄭國脫離與楚國的同盟,與晉國重修舊好,晉軍很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晉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率師攻滅赤狄的潞氏(現今山西省潞城東北方)。因此戰功,晉景公賞賜他狄國臣屬一千家,也賞士貞子晉國的瓜衍之地,並且對他說:「寡人得到狄國的土地是你的功勞,要不是你的勸諫,寡人已失去荀林父了。」
參考資料
編輯無 原因:新立之氏 |
晉國中行氏宗主 ?—前593年 |
繼任: 子荀庚 |
前任: ' |
晉國御戎 前633年—? |
繼任: 不明 |
無 原因:初次設置 |
晉國中行將 | 無 原因:裁撤合併 |
前任: 郤缺 |
晉國中軍將 前597年—前593年 |
繼任: 士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