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特定历史
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臺灣海峽在中國的位置
臺灣海峽
臺灣海峽
海峽西岸 時間 兩岸重大事件 海峽東岸
元朝 1281年 設置澎湖寨巡檢司 史前
1349年 汪大淵島夷志略
明朝 1603年 陳第東番記
1624年 澎湖之戰 荷西統治時期
1633年 崇禎明荷海戰
南明 1661年 鄭荷之戰 鄭氏時期
清朝 1667年 丁未漂人事件
1683年 澎湖海戰
1684年 設置台灣府 清治時期
1731年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184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85年 台灣建省
1895年 馬關條約 日治時期
1900年 廈門事件
中華民國 1911年 辛亥革命
1943年 開羅宣言
1945年 日本投降
與接管台澎
中華民國
1947年 二二八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國府遷臺
1978年 改革開放
1979年 停止炮擊金門
1987年 開放兩岸探親
1993年 辜汪會談
1996年 臺海飛彈危機
2001年 兩岸實施小三通
2010年 兩岸簽署ECFA
2014年 服貿存查爭議
太陽花學運
2015年 兩岸領導人會面
2022年 2022環台軍演
當前 臺海現狀

海峽兩岸關係史介紹了有史以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變遷。中國歷史上疑似關於台灣的記載最早追溯到《三國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書》中提到的流求。在時期,海峽兩岸已有貿易往來[1],1281年元世祖設立了澎湖寨巡檢司,開始對澎湖實行行政管轄。1349年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記載澎湖屬泉州晉江縣,而流求為海外諸國之一[2]。明朝陳第寫的《東番記》描繪了台灣西南地區原住民的風土人情[3]。自1620年代起,海峽兩岸關係受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滿人日本人的影響,中國大陸與台灣或統一,或分離,跌宕發展。[4]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日本接管台灣和澎湖,兩岸關係隨着國內、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曲折發展。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國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逐漸掌控整個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退居台澎金馬等島嶼。中國共產黨試圖以武力解放台灣中國國民黨也準備反攻大陸。兩岸開始了軍事對峙,並發生多次武裝衝突。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限縮。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的同時,宣佈停止砲擊金門[5],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1987年中華民國解除戒嚴開放兩岸探親後,兩岸關係一度緩和。但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美兩岸關係又趨緊張。進入21世紀後,海峽兩岸經濟關係已相當緊密。2008年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趨於緩和。2015年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被視為兩岸關係史上的重大突破[6]。而2016年民主進步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又趨緊張[7]

歷史分期

編輯

關於海峽兩岸關係的起始時間或歷史分期無公認的標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春英教授在《海峽兩岸關係史》書中將兩岸關係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史前時期到1620年代荷蘭人佔領台灣;第二階段為西明鄭清朝、日本統治台灣到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台灣;第三階段為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離中國大陸後形成的兩岸軍事對峙階段;第四階段是80年代以來兩岸結束軍事對峙,關係緩和發展的階段[8]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邵宗海教授則是將1949年後兩岸關係史劃分為軍事對峙、法統爭執、交流緩和、意識對立、互惠協商五個時期[9][10]

古代

編輯

三國時期(疑似)

編輯
 
有學者認為三國時的夷州是台灣,但該觀點存在爭議

中國史書《三國志·吳志》記載黃龍二年(230年)春正月,孫吳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將士萬人,從臨海郡的章安出發[11],渡海尋找夷洲,有數千人登陸夷洲後返還[12]。此外,孫吳丹陽太守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記載,夷州[註 1]臨海郡東南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有學者認為夷洲(或夷州)指的是台灣[13][14][15],但存在爭議[16][17]

隋唐時期(疑似)

編輯

隋書·流求傳》記載,流求國位於海島上,在建安郡以東[註 2],坐船五日可到達[19]。其中還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前後一共三次。第一次是607年,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只「掠一人而返」。次年,朱寬第二次進擊,但也僅「取其布甲而還」。第三次則是在610年,由陳稜和張鎮州領軍,「虜其男女數千人」而返[20]。有學者認為《隋書》中記載的流求國就是今天的台灣,但也有學者認為流求國指的是琉球群島[21]

宋元時期

編輯
 
南宋與澎湖、流求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任泉州知州,轄區內「有海島曰澎湖」[22],有不少漢人居住[23],經常被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每年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去防守,耗費軍資,但還是防不勝防[24]。於是造屋200間,派遣將士駐守[25]。關於宋元時期的兩岸貿易的文史記載很少[26],從出土的大量宋元時期的陶瓷器來看,澎湖應是當時中國大陸外貿的一個重要中途站[27]。據記載,宋元時期,鐵在台灣屬於高價商品,台灣原住民常常要等來自中國大陸的商船靠岸,用食物向船上的人換取鐵[28]。清朱景英在《海東札記》中說,曾在嘉義港口得數百宋錢。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師伐日本,遭颱風襲擊,軍艦大部分沉沒,殘部漂至台灣西岸及澎湖[29],遂設澎湖寨巡檢司,隸屬於福建泉州路[30],與琉求(台灣)相鄰[31]。1292年,元世祖遣使宣撫流求,但到達後跟當地人語言不通,無功而返。元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遣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赴琉求國,生擒130餘人而返[31]。第二年正月,又將所俘琉求人放回,要他們歸順元朝,此後不了了之[32]。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及元統五年(1337年),汪大淵兩度由泉州出發到各國貿易,他在《島夷志略》中記載澎湖屬泉州晉江縣,而琉球為海外諸國之一[2]

明朝前期

編輯

1384年,明朝廢除澎湖巡檢司,又於1563年復設澎湖巡檢司派兵駐守。《東番記》記載永樂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曾到台灣,當時東番夷族(台灣原住民)躲了起來不願意順從約束,於是鄭和給每家一個銅鈴,讓他們繫在頸上。銅鈴被他們當做寶物[33]宣德年間鄭和船隊曾到台灣西定坊大井頭汲水[34],還曾投藥於水給當地土番醫病[35]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泉州籍海盜林道乾聚眾反,被明朝都督俞大猷追剿,經澎湖逃到台灣雞籠定居[36]。他率領數百名隨從,奴役台灣原住民。原住民非常憤恨,商議殺死林道乾,卻走漏消息,被林道乾夜襲殺害[29]。繼林道乾之後,潮州籍海盜首領林鳳於萬曆二年(1574年)被明朝總兵胡守仁追擊,逃竄至澎湖,然後又到臺灣魍港(八掌溪口)作為其根據地[37]。胡守仁傳諭番人夾攻,林鳳等人逃散[38]

近現代

編輯

倭寇侵擾與明朝海防

編輯
 
位於北港的顏思齊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

據明海防將領沈有容在《閩海贈言》中記載,自己曾「三入東蕃,殲倭驅荷」[39]萬曆三十年(1602年)七月,倭寇流動劫掠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後,竄入東番以為巢穴[40]。福建泉州守將沈有容都司一方面派人偵察敵情,了解氣候、風向、海流情況,另一方面造船、練兵、儲糧。同年冬,福建巡撫朱運昌發密札令「剿東番倭」,沈有容率24艘軍艦渡海前往台灣,大破倭寇。焚沉倭寇船隻6艘,斬首15級,奪回被擄男女370餘人。沈有容在大員駐紮二十多天,隨行的陳第根據台灣當時的原住民風土民情寫成《東番記》一文。[3]

荷、西、漢人在台灣

編輯
 
海峽西岸的中國大陸為明朝,海峽東岸的台灣島由荷蘭、西班牙和原住民政權統治

1604年,荷蘭人韋麻郎佔領澎湖,明浯嶼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約兩千人)到澎湖,要求韋麻郎離開。由於雙方兵力亦相差懸殊,韋麻郎於12月15日離開澎湖,轉往台灣尋找據點。此事在澎湖天后宮內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上有記載[41]。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印尼的總督顧恩雷約生到澎湖,並建立風櫃尾城堡作為貿易據點[42]。1624年明將俞咨皋率軍包圍荷蘭人,經過八個月激戰,荷蘭人撤離澎湖,轉進至台灣大員設立熱蘭遮城作為據點[43]。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中國福建沿海及澎湖的漢人入台耕作,其中許多人後來定居台灣[42]。在《安平顏氏族譜》、《東石汾陽郭氏族譜》中都有遷家入台的記載[44]

相傳1621年,漳州顏思齊由日本長崎到台灣,在諸羅山一帶安寮設寨,從事耕獵和貿易活動。消息傳回大陸後,吸引了漳州、泉州大批貧民渡海前來投奔,人數多達3000人。1625年顏思齊病死,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繼承其事業。1628年(崇禎元年)九月,鄭芝龍受明廷招安,率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回大陸,任「五虎游擊將軍」,駐安海[註 3]。福建發生災荒時,鄭芝龍曾送數萬饑民到台灣謀生,相關費用再以租稅的形式還給鄭芝龍。此外,鄭芝龍打破官方的海禁,幾乎壟斷了中國大陸沿海與台灣、澳門、日本、菲律賓之間的貿易。[45]

1626年,西班牙人伐爾得斯率領艦隊從菲律賓馬尼拉出發,沿者台灣東海岸來到雞籠灣內的雞籠島上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46]。雖然西班牙人不被允許和明朝展開正式貿易,但卻以免關稅、免貨物稅,甚至免入關查驗的方式,吸引走私商到雞籠作生意[47]

1633年(崇禎六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台灣為基地對大陸福建沿海進行封鎖、掠劫,明朝水師在鄭芝龍率領下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海盜聯軍,史稱崇禎明荷海戰[48]。在台灣的漢人也曾反抗荷蘭統治,較知名的是1652年郭懷一事件[49]。當時有四五千漢人參與,約為台灣漢人總數的四分之一[50],歷時12天後被鎮壓,三四千名漢人死亡[51]

張廷玉所修《明史》中描述的台灣疆域是,「其地,北自雞籠,南至浪嶠,可一千餘里;東自多羅滿,西至王城,可九百餘里」[52]。值得注意的是,雞籠與琉球呂宋婆羅等同被寫入「列傳第二百一十一外國四」篇,不在明朝版圖之內[53]

鄭成功擊退荷蘭人

編輯
 
荷蘭人鄭成功投降的塑像

1644年明朝滅亡,而明朝宗室福王魯王唐王先後成立南明政權。其中唐王朱聿鍵由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1645年在福州擁戴稱帝。1646年,清軍入福建,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1647年,鄭成功正式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轉戰大陸東南沿海十餘年[54],並多次幫助明朝宗室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註 4],被永曆帝封為延平王。由於荷蘭人常劫奪漢人商船,鄭成功於永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停止劫奪商船,否則將不與其貿易[55]。 1661年4月,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經熱蘭遮城之戰,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56]。鄭成功在台灣設承天府,試圖反清復明,但不久即去世[57]鄭經繼位後由於擔心統治的正當性不足,於1663年從金門迎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到台灣,並將台灣改稱為東寧[58],名分上仍奉明朝為正朔[59],並於1665年在台南設孔廟[60]

1674年4月21日,清朝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隔海邀請鄭經西征。鄭經渡海後,向耿精忠索取漳州泉州,被拒後出兵佔領海澄同安,雙方開始交惡。然而,泉州、漳州以及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情勢不對便出兵進攻泉州,但卻被劉國軒擊退。1675年,耿精忠與鄭經談判,雙方以楓亭為界,北屬耿氏、南屬鄭氏,平息戰鬥。1676年,鄭經擊敗平南王尚之信,佔領惠州。鄭經擁有漳、泉、潮、惠四座州府後,又攻下汀州,腹背受敵的耿精忠只好降清。耿精忠降清後,獨自面對清朝軍隊的鄭經節節敗退,最後退回廈門。

1677年清朝再度與鄭經展開和談,清朝康親王傑書許諾,若鄭經從中國沿海的島嶼撤退,就答應比照朝鮮,讓東寧成為清朝藩屬,並與東寧通商,永無猜嫌。1678年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的書信中聲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台灣,則鄭氏可永據台灣,與朝鮮、日本地位相同,不必剃髮易衣冠、稱臣納貢全憑自願。但鄭經索要海澄為互市,導致談判破裂[61]。1680年,鄭經戰敗,從廈門撤守台灣[62]。從此,鄭經意志消沉,將國政全權交予監國世子鄭克𡒉與諮議參軍陳永華。1680年7月,陳永華逝世。1681年3月17日,鄭經去世,要員馮錫範殺死鄭克𡒉,立其弟鄭克塽,導致國政日劣,人心渙散。[61]

清朝納台灣入版圖

編輯
 
1894年福建臺灣省行政區劃範圍,黑色為未控制的番地,灰色為臺東直隸州宣稱的控制範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7月10日,清康熙帝施琅率領水陸官兵兩萬餘人、戰船200餘艘攻打臺灣。經過7天激戰,鄭軍精銳被全殲[63]。7月20日,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鄭克塽則於9月17日正式遞交降書,10月3日清軍進入台灣受降[56]。次年,台灣設台灣府,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於福建省臺廈道,並公佈「台灣編查流寓則例」,嚴格控制大陸漢人渡台人數[64]。台灣建府初期,清廷即授權福建巡撫從閩省內地與台地的官員互調。因此,清代台灣的官吏多是福州[65]

1721年,朱一貴在台灣自立為王,定國號為「大明」,但很快被清軍剿滅。1731年(清雍正九年)年末,台灣原住民道卡斯族大甲西社發動武裝抗官行動。當時署理福建總督郝玉麟臺灣總兵王郡親往督征,並先後從中國大陸本土徵調官兵六千多名來臺征討。事件歷經七個月,最終台灣各酋長率眾投降[66],林武力等十三名酋長依清律判決斬決梟示,沙轆土官被判成立唆謀罪名而杖斃[67]

清廷治理台灣後,台灣與大陸的貿易更加興盛。當時台灣主要的出口物品為稻米、鹿皮與蔗糖,進口物品為紡織品、藥材及其他日用品,最主要的貿易港口為府城(今台南安平)、鹿港(今彰化鹿港)、艋舺(今台北萬華)三地。俗稱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形容此時期最興盛的貿易港口。[68]清朝中期,大量移民來台,先來後到的族群之間存在諸多利益衝突。如福建的鶴佬人廣東客家人潮州人之間發生閩粵械鬥;來自福建的泉州人漳州人之間發生泉漳械鬥;以及戲曲門派之間的西皮福祿械鬥[69]。不過,這時期臺灣各族群間除分類械鬥外亦有合作。例如1796年,吳沙在拓墾蛤仔難時,有漳籍、泉籍與客籍人士共同入墾。[70]

清朝後期治理台灣

編輯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開放臺灣安平淡水通商,不久又開放打狗雞籠二港。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製造牡丹社事件。1875年,清政府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台灣巡閱,並調駐防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前往台灣駐守。最終,以中日簽訂《北京專約》暫告平息[71]。這次外交事件,促使清廷取消中國大陸人民渡台耕墾禁令,台灣全面開放[72]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海軍將領孤拔佔領基隆,進攻淡水,封鎖台灣海峽,並騷擾中國沿海各省[73]。1885年(光緒十一年)7月29日,左宗棠在《台防緊要請移福建巡撫駐台鎮攝折》中說明台灣必須迅速改建行省的理由[74]。同年10月,清廷設福建台灣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臺北府[75],原福建巡撫劉銘傳改任臺灣巡撫[76],臺灣建省經費主要由福建財政承擔[65]。劉銘傳在台灣巡撫任內,擴大撫番,增設郡縣,並推動一系列洋務改革[77],將臺灣建設成了當時大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行省[78]

清朝割讓台灣予日本

編輯
 
日本人繪製《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1945年10月25日於臺北公會堂安藤利吉將軍在陳儀將軍發佈署部第一號命令的受領證上簽名蓋章後,經由諫山春樹將軍(左)轉交給陳儀將軍(右)

大清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於1895年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予日本[65]。消息傳至臺灣,時任台灣巡撫唐景崧在5月25日發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但仍奉清朝為宗主國。6月2日,清日雙方完成臺灣交接,日軍於10月21日進入台南滅掉臺灣民主國政權[79]。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80],也是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基地[81]台灣總督府作為日本帝國實施南進政策的前鋒,專門針對福建制訂了政策[82],通過在大陸創辦學校、設置醫院、興建神壇和經營報社等方式進行文化滲透,對近代福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83]

1896年前後,時任日本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派時任台灣宜蘭蘭陽寺住持故加蘇廣法師到廈門布教。其後,東本願寺僧人水谷魁曜等建立「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1900年8月24日,該布教所被燒毀。25日,日本台灣總督派遣陸軍渡海,準備佔領廈門。西方列強反應強烈,英、德、美、俄都將戰艦開進了廈門港,英軍陸戰隊登陸英租界,日軍被迫撤軍。史稱「廈門事件[84]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台灣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85]。1928年台灣共產黨上海法國租界成立,由中國共產黨指導,主張推翻日本在台灣的統治,建立台灣共和國[86]。1931年9月後,因大批黨員被捕入獄,台共停止運作。1934年和1936年,福建省政府曾兩次組團赴台灣考察。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時,台灣的經濟規模尚不及福建。但台灣經過日本人近40年的經營,已遠遠超過福建。因此,《台灣考察報告》中建議福建學習台灣的經濟模式[87]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旅居中國大陸的台灣民間人士在李友邦的領導下成立台灣義勇隊進行抗日活動[88][89]。1938年2月23日,蘇聯航空志願隊中華民國空軍第一大隊的名義轟炸臺北松山飛行基地[90]。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並宣佈對日一切條約無效[91]。1943年11月25日,美國陸軍航空軍駐華的第十四航空隊中美空軍混合團第一大隊共出動14架B-25轟炸機從中國江西遂川起飛,轟炸了新竹日軍的飛行基地,毀損日本軍機共52架[92]。1943年12月,中、英、美聯合發表開羅宣言,聲明「日本竊自中國之一切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華民國」[93]。1945年7月,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明確「《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施」為日本投降的必須條件之一[94]。9月2日,日本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之條款[95]向盟邦投降[96]

中華民國接管台灣

編輯

1945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任命時任福建省主席的陳儀台灣省行政長官。10月15日,國民政府軍在基隆港登陸[97]。10月25日,中華民國正式接管台灣、澎湖,列該日為臺灣光復節,惟此光復論點存在爭議[98][99][100][101][102][103]。1946年1月12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宣佈「原有我國國籍」之臺灣人民於1945年10月25日起恢復中華民國國籍[104]:61[105],但此舉因戰後的和平條約尚未締結而遭到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政府反對[105][106][107]。1947年2月底開始,台灣各地接連發生軍民衝突,陳儀暗中請求蔣中正從中國大陸增派軍隊進行鎮壓,史稱二二八事件

1948年起,由於中華民國國軍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接連失利,蔣中正開始遷移國民政府軍隊、軍眷、故宮文物、國庫資產與相關檔案等到台灣[108]。1945年至1950年,中國大陸各地有近200萬軍民遷入台灣[註 5][109]。這些大陸移民在台灣被稱為外省人,以區別較早移民台灣的本省人

當代

編輯

軍事對峙

編輯
國共內戰雙方最高領導人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第一次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110]中華民國政府中樞於國共內戰失利遷往台北後,則提出「反攻大陸」、「消滅共匪」、「解救同胞」等口號,並頒佈《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嚴格限制台灣民眾與大陸人民交往聯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峽兩岸歷經了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1953年東山島戰役、1954年第一次金門砲戰、1955年1月一江山戰役、1955年2月大陳戰役,直到1958年八二三砲戰[111],雙方互有勝負。

其間,韓戰爆發,美軍進駐台灣[112],同時指出台灣地位未定[113]。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控訴台灣遭受武裝侵犯,同時抗議聯合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排除在外[114],但該案最終被否決[115]。在《三藩市和約》中,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116],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參與和約簽署。隨後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52年簽署《中日和約[117]。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署,也令解放軍有所忌憚[118]。195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外交部部長周恩來印尼參加萬隆會議[註 6],並發表聲明:「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談判,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李宗仁在美國獲悉後[註 7],於同年8月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建議》作為回應,中華民國政府則封鎖此文發表之消息。[120]:2

1958年10月初,解放軍宣佈放棄封鎖金門[121],後來改為「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兩岸角力轉而以法統爭執為主,爭奪國際社會上中國的代表權[122]。1963年周恩來將共產黨的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123]。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72年尼克森訪華簽署了《上海公報[124],同年9月中日建交[125];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26],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以《臺灣關係法》取代《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從台灣撤軍。兩岸外交形勢逆轉[10]。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國防部關於停止對大金門等島嶼炮擊的聲明》正式對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劃上了句號。

緩和交流

編輯
 
福州馬尾區海岸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標語與馬祖列島遙遙相望

1979年1月1日,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出《告台灣同胞書[127],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取代原來的「解放台灣」,對台灣的態度從強硬趨向緩和[128]。對此蔣經國於4月4日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作為回應[129]。5月29日台灣海峽復航[130]。1980年6月9日,蔣經國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81年第一家台資企業在福州落戶,福建開放4個口岸為台船停泊點和台胞接待站,開創了改革開放後兩岸貿易和人員往來之先河[127]。1981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指北京)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128]」1982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廖承志致信給蔣經國,呼籲兩岸展開和談,「相逢一笑泯恩仇」[131];中華民國政府未回應[132],且在1984年炮擊解放軍實控的角嶼,大陸保持克制並未還擊。1987年7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終於宣佈台灣地區解嚴

同年11月2日年台灣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兩岸民間經貿活動迅速升溫。1988年8月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成立,協調兩岸經貿交流。1989年6月,台灣地區正式開放大陸地區物品間接輸入。此後兩岸經貿往來中,台灣對大陸享有巨額順差,對大陸經濟的依存度也逐年攀升。1990年10月7日,中華民國時任總統李登輝宣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並於1991年2月23日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主張依據「民主、自由、均富」的原則推動中國統一[10]憲法增修條文將中華民國分成「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將「大陸地區」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133]

1991年,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相繼投入運作[134][135],1992年在香港進行會談,但無成果。1993年4月,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舉行汪辜會談[136]。1995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對此,李登輝總統於4月8日提出六項建議作為回應,被稱為李六條[137]

意識對立

編輯
 
世界台灣人大會旗被廣泛使用於臺獨活動場合,以彰顯台灣主體性

1990年閩平漁事件和1994年千島湖事件小金門高炮誤擊廈門事件的發生,引發了兩岸民眾的不滿情緒[138]。1995年6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問康乃爾大學,提出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家定位[139],引發臺灣海峽飛彈危機。1996年8月,中國大陸開放福州、廈門兩港作為兩岸直航港口,不過台灣僅僅開放高雄為境外營運中心作為回應,並採取不進貨、不通關的措施阻礙兩岸三通[10]。1996年9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台灣經營者大會上提出「戒急用忍」的主張,限制台灣企業界對中國大陸的投資[140]。1997年,福建建立「海峽兩岸(福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和「海峽兩岸(漳州)農業合作試驗區」。1999年5月,民進黨全代會通過了《臺灣前途決議文[141]。同年7月,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國論,主張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是「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

 
2008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手持「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旗幟參加遊行

2000年民進黨首次擔任中華民國的執政黨,陳水扁在就職典禮上提出四不一沒有,即「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142]。他在任內推進一系列「去中國化[143]、「去蔣化」等台灣本土化運動[144]。2001年,馬祖金門馬尾廈門之間實現了通商、通航和通郵。2001年5月,陳水扁出訪危地馬拉時拋出了關於兩岸關係的「新五不政策[145]。2002年8月2日,陳水扁在「世界台灣同鄉會」上透過視訊會議提出「一邊一國」,指台灣、中國不屬同一國家[146]。2004年2月22日陳水扁稱,大陸以496顆導彈對準台灣,每6天還增加一顆[147]。因此,台灣舉辦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反對中國大陸部署針對臺灣的飛彈設施[148]

2005年3月,陳水扁總統對歐洲議會議員及新聞媒體表示,做不到把中華民國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149]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則發表了對台工作的四個「絕不」,隨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3月26日,民進黨台聯等組織遊行表達抗議[150]。然而在4月至7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相繼訪問大陸,緩和了兩岸關係[151][152]。2005年8月2日,陳水扁提出了四階段論,即「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四天後,又提出了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作為處理兩岸事務的準則。2006年陳水扁宣佈《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153],並於2007年提出了「四要一沒有」,即:台灣要獨立,臺灣要正名[154],臺灣要新憲,臺灣要發展;臺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的問題。不過,這並未引起中美的強烈反應[155],兩岸經貿往來仍持續發展。2008年全年,「小三通」旅客運量達97.4萬人次。[127]

互惠協商

編輯
 
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會面於新加坡。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贏得中華民國總統選舉,5月20日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即「在馬英九任內,保證不推動兩岸統一,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兩岸之間不進行軍事戰爭」。同年10月、11月,曾任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及主任助理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會長陳雲林訪台,被台灣抗議民眾襲擊圍攻。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紀念會上提出「胡六點」。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海基會和海協會共進行了十一次「領導人會晤」,兩岸陸續簽署了二十三項協議及兩項共同聲明,其中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定期班機直航啟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合作等[156]。2013年陸委會首次被允許參與APEC會議被認為是兩岸關係進展大突破。

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遏制了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勢頭[157]。同年6月,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中國大陸時表示:「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中共中央臺辦則回應稱「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並且強調反對臺獨的立場不變[158]。同月,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會面,引發台灣國內一連串爭議和衝突。9月,中共中央台辦邀請20多個台灣統派團體訪問北京,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159]。對此,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中華民國從來不接受一國兩制的政策,我們的主張就是在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下,維持現狀」[160]。中國大陸則繼續推出新的統戰策略[161][162]。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註 8]習近平馬英九新加坡舉行會面[163],這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66年間,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164][165][166],雙方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167]民進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批評該會面「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168]

台海現狀

編輯
 
2016年12月2日的川蔡通話曾被認為是台灣外交突破[169]

2016年5月20日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以來,主張維持現狀,不承認九二共識[170],並於2016年底成功與美國候任總統川普通電話習近平政府不斷施壓蔡英文政府[171],企盼蔡英文能重回九二共識的軌道上[172]。蔡英文則在民進黨創黨30周年之際,以黨主席身分發給民進黨員的公開信中表示,要力抗中國大陸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173]。大多數台灣民眾不滿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的打壓[174],另一方面有半數民眾不滿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175]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的「《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時,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發表《習五條[176]。習近平針對台灣問題,重申「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九二共識[177]。同日下午,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召開臨時記者會表示:「拒絕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一國兩制」[178]。自2019年3月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斷在台海地區進行演練。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在2021年4月30日表示中方的行為已對臺海區域安全及現狀產生危害。202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稱,「台獨」頑固分子,惡意詆毀大陸,煽動兩岸對立,將受到嚴懲,並被依法終身追責。[179]。同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台辦點名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立法院長游錫堃和行政院長蘇貞昌為「台獨頑固分子」。對此,吳釗燮表示這是一份殊榮,游錫堃感覺光榮並表示感謝,蘇貞昌則表示不受恐嚇[180]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解放軍隨即圍繞台灣進行一系列軍演[181][182],發射多枚彈道飛彈[183]。演習區域不僅跨越海峽中線,甚至進入台灣領海。2022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新聞辦聯合發佈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提及「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以及「台灣特別行政區[184]。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台辦將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實施制裁[185]

2023年4月7日,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遠景基金會亞洲自由民主聯盟在國際上大肆兜售台獨主張,製造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等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事件。大陸方面決定禁止遠景基金會亞洲自由民主聯盟負責人進入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禁止大陸有關組織和個人與其進行合作。[186]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文件。文件提到暢通台灣人往來通道,取消台灣人在閩暫住登記,鼓勵台灣人在福建購房置業、鼓勵福建企業僱用台灣員工等。[187][188]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原文是「夷州」還是「夷洲」尚無定論。
  2. ^ 建安郡位於今福建省境內,下轄四縣:閩(今福建省福州市)、建安、南安、龍溪[18]
  3. ^ 崇禎十三年(1640年), 明廷擢升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從一品)。
  4. ^ 鄭成功來台後,接魯王世子朱弘桓、瀘溪王朱慈曠、巴東王朱江、樂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鋯等明朝宗室到台灣。
  5. ^ 1944年台灣總督府的人口調查顯示,台灣及澎湖人口僅627萬。
  6. ^ 途中座機被炸,周恩來由於臨時改變行程而倖免於難,史稱「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119]
  7. ^ 1949年,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未撤往台灣,卻經香港到美國。1954年被彈劾。
  8.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實行一黨執政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最高領導人中華民國目前實行直接選舉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身兼國家元首三軍統帥,為最高領導人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林滿紅. 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 一個經貿史的回顧. 國立中央大學. 臺北: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4 [2017-06-07]. ISBN 95759628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2. ^ 2.0 2.1 汪大淵.   島夷志略. 維基文庫. 彭湖,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琉球,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海外諸國蓋由此始。 
  3. ^ 3.0 3.1 周婉窈. 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 故宮文物月刊. 2003-04, (241): 22-45. 
  4. ^ 台湾与中国大陆:两岸关系的跌宕历史. BBC. 2021-04-16 [202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1). 
  5. ^ 徐向前. 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79年1月). 中國政府網. 中國台灣網. 2006-02-28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6.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亞商報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6). 
  7. ^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第277次委員會議報告.2016-10-31
  8. ^ 王功安. 《海峡两岸关系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著作. 人民網. 2005-06-09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9. ^ 邵宗海. 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 (PDF).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03-10, 4 (4)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14). 
  10. ^ 10.0 10.1 10.2 10.3 邵宗海. 兩岸關係史 (PDF).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22). 
  11. ^ 葉哲明. 东吴的海外拓展和卫温、诸葛直从章安出使台湾考略. 中國古代史. 1982, (23). 
  12. ^ 陳壽.   卷47.   三國志. 維基文庫. 吳書·孫權傳.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13. ^ 伊能嘉矩. 台灣文化誌. 1985: 25–26 (中文). 
  14. ^ 郭廷以. 台灣史事概說. 1954. 
  15. ^ 陳碧笙. 台灣地方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16. ^ 馮鉞. 夷洲問題再辨析 (PDF). 參閱文稿. 2013-08-08, (4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8). 
  17. ^ 史明. 台灣人四百年史. 2014-07-01. ISBN 9789574316441. 
  18. ^   卷31.   隋書. 維基文庫. 志第二十六. 
  19. ^ 魏徵等. 《隋書》 2010年重印本.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9570524994 (中文(臺灣)). 
  20. ^   卷81.   隋書. 維基文庫. 流求國. 
  21. ^ 柏楊. 《中國人史綱》. 同心出版. 2005: 170 [2011-06-06]. ISBN 7-80716-121-3 (中文(簡體)). 
  22. ^ 趙汝適.   卷上.   諸蕃志. 維基文庫. 毗舍耶. 1225. 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 
  23. ^ 台湾历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哥德堡總領事館.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5). 
  24. ^   卷400.   宋史. 維基文庫. 汪大猷. 起知泉州。毗舍邪嚐掠海濱居民,歲遣戍防之,勞費不貲。大猷作屋二百區,遣將留屯。 
  25. ^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台湾的汪姓. 福建省情資料庫. 2015-10-24 [2017-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26. ^ 林滿紅 1994,摘要
  27. ^ 四、漢人到來. 台灣歷史圖說.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1). 
  28. ^ 唐文基. 福建古代经济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35. 宋元時期台灣土著因缺鐵而貴鐵,大陸船至即競將食物求易釘鐵。 
  29. ^ 29.0 29.1 連橫.   卷1.   臺灣通史. 維基文庫. 開闢紀. 1918. 
  30. ^ 劉寧顏 (編). 重修台灣省通志. 臺北: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31. ^ 31.0 31.1   卷210.   元史. 維基文庫. 琉求. 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 
  32. ^ 屠薇君 2004,第二章 中國歷代王朝對台灣的開發
  33. ^ 陳第. 東番記. 明朝. 永樂初,鄭內監航海諭諸夷,東番獨遠竄,不聽約,於是家貽一銅鈴,使頸之,蓋狗之也。至今猶傳為寶。 
  34. ^ 蔣毓英. 卷一沿革. 台湾府志. 清康熙. 大井。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此,曾在此井取水,即今西定坊大井也。 
  35. ^ 邱清華. 郑和下西洋与台湾. 東方收藏.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3). 
  36. ^ 海盜林道乾遭明都督俞大猷追擊,逃來臺灣,匿跡打鼓山。. 台灣文學知識平台.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37. ^ 遠流台灣館. 台灣史小事典. 遠流出版. 2000: 13. ISBN 9573241617. 
  38. ^ 台湾——明代中国的海防要地. 中國新聞網. 2000-09-15 [2017-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39. ^ 百家講壇. 明万历年间大将沈有容:被遗忘的收复台湾第一人. 鳳凰網. 2010-04-27 [2017-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40. ^ 历史上的收复台湾:1602年沈有容挥师入台灭倭寇. 新浪網. 中國台灣網. 2005-10-24 [2017-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41. ^ 全台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澎湖資訊網. 澎湖時報. 2006-07-19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2. ^ 42.0 42.1 Wills, John E., Jr. The Seventeenth-century Transformation: Taiwan under the Dutch and the Cheng Regime. Rubinstein, Murray A. (編). Taiwan: A New History. M.E. Sharpe. 2006: 84–106. ISBN 978-0-7656-1495-7. 
  43. ^ 周婉窈. 〈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 (pdf]). 《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 (臺北市: 稻鄉出版): 267–293.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17). 
  44. ^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華夏經緯. [2016-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45. ^ 屠薇君 2004,第三章 明朝前期海峽兩岸關係的曲折發展
  46. ^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 李毓中等譯. 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6-12: 36 [2017-05-31]. ISBN 986007769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47. ^ 歐陽泰.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 遠流. 2007-03-07: 172. ISBN 9789573259404. 
  48. ^ 程紹剛譯,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聯經出版,2000年
  49. ^ 馬德茂, 鄭保國 & 張鵬程 2004,第139頁
  50. ^ 黃昭堂 〈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台灣淪陷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頁82
  51. ^ Johannes Huber原著,林偉盛譯,〈中國移民對抗東印度公司: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臺灣文獻》第53卷3期,頁119
  52. ^ 張廷玉.   卷323.   明史. 維基文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外國四 (中文). 
  53. ^ 周婉窈.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2-03-23: 151–152. ISBN 9570839554. 
  54. ^ 黃秀政; 張勝彥; 吳文星. 臺灣史. 台灣: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52. ISBN 9571127388. 
  55. ^ 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053-073。台北:向日葵文化。
  56. ^ 56.0 56.1 馬德茂, 鄭保國 & 張鵬程 2004,第四章 鄭成功收復台灣與清朝的統一
  57. ^ 先王實錄》:「承天府安平鎮,本藩暫建都於此,文武各官及總鎮大小將領家眷暫住於此。」
  58. ^ 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 末代王孙朱術桂. 穿梭府城今昔. 台南市政府. 2009: 64 [2022-07-16]. ISBN 97898685316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59. ^ 明郑王朝. 講歷史.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9). 
  60. ^ 林珮瑩. 臺南孔廟的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 2011. 
  61. ^ 61.0 61.1 連橫.   卷2.   臺灣通史. 維基文庫. 建國紀. 1918. 
  62. ^ 宋貴龍. 鄭氏王朝及其對台灣的統治.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 國立中山大學). 2008. 
  63. ^ 1683年康熙帝和平统一海峡两岸. 新浪網. 中國台灣網. 2005-10-24 [2017-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64. ^ 王泰升; 薛化元; 黃世傑.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 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07-17 [2017-06-04]. ISBN 9789571178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中文(臺灣)). 
  65. ^ 65.0 65.1 65.2 汪毅夫. 闽台缘与闽南凤: 闽台关系, 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016-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2). 
  66. ^ 周璽《彰化縣志》卷六·田賦志·番丁
  67. ^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雍正朝奏摺》二十輯
  68. ^ 從漁獵到現代化.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69. ^ 西皮福祿之爭. [2017-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8). 
  70. ^ 戴寶村. 移民臺灣: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 台灣月刊. 台灣省政府. 2008年8月 [2016-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9). 
  71. ^ 漁樵耕讀. 第八篇3.是是非非李鸿章. 这样读史更有趣.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7-05-01. ISBN 9787507418552. 
  72. ^ 梁伯華. 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變化的研究. 香港: 商務出版社. 1991. ISBN 9789570503968. 
  73. ^ 林君成. 十九世紀中國的禦侮戰爭-以中法戰爭臺灣戰役(1883-1885)為論述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臺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 2007. 
  74. ^ 台防紧要请移福建巡抚驻台镇摄折(1885年7月29日). 追學網. 2015-10-24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5日). 
  75. ^ 劉寧顏 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76. ^   卷416.   清史稿. 維基文庫. 卷四百十六 劉銘傳. 
  77. ^ 馬德茂, 鄭保國 & 張鵬程 2004,第194頁,台灣建省與劉銘傳「理番」
  78. ^ 顧瑞鈴. 劉銘傳新政之研究.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桃園縣: 銘傳大學). 2008. 
  79. ^ 王育德. 《臺灣:苦悶的歷史》 中文修訂版. 東京都: 臺灣青年社. 1979: 107 (日語). 
  80. ^ 矢內原忠雄; 林明德.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4-12-10. ISBN 9789868973749. 
  81. ^ 鄭政誠.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福建鐵路的規劃與佈局(1898-1912) (PDF). 《史匯》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6年9月, (第十期): 1頁 [2017-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05). 日人領臺後不久隨即以臺灣為基地,展開對福建的侵略 
  82. ^ 梁華璜 2001
  83. ^ 毛章清.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对厦门的新闻殖民活动.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0年, (第1期): 125 [2016-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1). 
  84. ^ 1900年美國報紙頭版的“廈門事件”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人民網. 1900年美國報紙頭版的「廈門事件」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2016年3月21日 [2016-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0月20日). 
  85. ^ 莊永明. 臺灣百人傳. ISBN 9571333271. 
  86. ^ 曾郁明. 巨變與衝擊:論社會主義思潮對台灣左翼運動的影響(以1920~1937年論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6. 
  87. ^ 李怡; 張堂錡.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第二輯. 2016年6月1日: 250 [2016-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0月25日). 
  88. ^ 馬德茂, 鄭保國 & 張鵬程 2004,第七章 從五四運動到台灣光復期間海峽兩岸革命情結
  89. ^ 王政文. 台灣義勇隊: 台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 1937-1945.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867332792. 
  90. ^ 周湘雲. 敵機來襲!──中美盟軍轟炸臺灣的歷史全記錄. Story Studio Inc. 2015-12-25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91. ^   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 維基文庫. 1941-12-09. 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 
  92. ^ 中美混合團成立70週年紀念特展-空襲日軍駐新竹基地(民國32年11月25日). 國軍歷史文物館. 國防部. 2014-03-31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93. ^   開羅宣言. 維基文庫. 1943-12-01.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94. ^   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維基文庫. 1945-07-26. (8) 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and Japanese sovereignty shall be limited to the islands of Honshu, Hokkaido, Kyushu, Shikoku and such minor islands as we determine. 
  95. ^   降伏文書. 維基文庫. 1945-09-02. 茲接受美、中、英三國政府首領於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在波茨坦所發表,其後又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所加入之公告所列舉之條款。中英美蘇四國在此文件中將被稱為盟邦。 
  96. ^ 蔡德金譯. 日本讀賣新聞社 , 編. 天皇和日本投降. 檔案出版社. 1992 [2017-05-31]. ISBN 9787800193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2). 
  97. ^ 馬德茂, 鄭保國 & 張鵬程 2004,第九章 台灣回歸祖國與國民政府對台灣的治理
  98. ^ 關於「臺灣主權未定論」之答客問.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5-08-27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99. ^ 異哉所謂「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請勿自我矮化國格.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1-09-28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100. ^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0-03-23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7). 
  101. ^ 林良昇. 國際法觀點 學者:台灣被中華民國政府佔領70年.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5年10月24日 [2015年1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2月22日). 
  102. ^ 民視新聞. 開羅宣言無法律效力 舊金山和約位階高. 民視 (高雄市). 2016年12月1日 [2017年6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8日). 
  103. ^ 林朝億. 蔣介石提台灣是托管地書信 國史館網站可查到. 新頭殼. 2017年1月3日 [2017年1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4日). 
  104. ^ 徐熙光. 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0月. ISBN 9570506997. 
  105. ^ 105.0 105.1 湯熙勇. 恢復國籍的爭議:戰後旅外臺灣人的復籍問題(1945-47) (pdf).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5年6月, 17 (2): 393–437. ISSN 1018-189X. 
  106. ^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 VIII,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英語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pp. 358–359 (英語). 
  107. ^ 何義麟. 戰後台灣人之國籍變更與國家認同──以澀谷事件之考察為中心 (PDF) (報告). 臺北市: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第6, 11頁. 2002年2月 [2017-06-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16). 
  108. ^ 林桶法. 1949大撤退.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9-08-24. ISBN 957083451X. 
  109. ^ 《文史參考》2011年第22期. 寶島眷村背后的國共恩仇. 人民日報社. 
  110. ^ “一定要解放台湾”. 人民網. [201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111. ^ “八二三炮战”. 深圳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2016-10-12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9). 
  112. ^ 徐京利. 解密中国外交档案.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10-06-23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8). 
  113. ^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Situation in Korea, Truman library, 1950-06-27 [2007-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 
  114. ^ 伍修權.   伍修权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发言. 維基文庫. 1950-11-28. 
  115.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紀錄 第七十二號 第五三0次會議. 紐約發拉星草場: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1950-11-30 [2015-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 
  116. ^   舊金山和平條約. 維基文庫. 1951-09-08. 
  117. ^   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維基文庫. 1952-04-28. 
  118. ^ 北明. 韩战中美国第七舰队与中国. 華夏快遞. 2003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5). 
  119. ^ 徐京利. 暗杀周恩来:“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始末. 觀察者. 解密中國外交檔案. 2013-04-11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120. ^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40輯.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0-02. ISBN 978-7-5034-1065-9. 
  121. ^ 毛澤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 維基文庫. 1958-10-06. 為了人道主義,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 
  122. ^ 邰言. 海峡两岸关系六十年(三).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統一論壇. 2015-06-23 [2017-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4). 
  123. ^ 郝保權. 從“一綱四目”到“一國兩制”. 人民網. 人民政協報. 2012-09-13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1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972年). 維基文庫. 1972-02-26.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英文版: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1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 維基文庫. 1972-09-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1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維基文庫. 1979-01-01.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knowledges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127. ^ 127.0 127.1 127.2 單玉麗. 福建在海峡两岸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PDF). 東亞論文. 2010年2月1日 [2016-1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年3月5日). 
  128. ^ 128.0 128.1 邵宗海. 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下) (PDF).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04-01, 5 (1): 99–100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05). 
  129. ^ 許雪姬. 《臺灣歷史辭典》. 臺北: 遠流出版. 2004: 64-65. ISBN 9570174293. 
  130. ^ 新中国三十年第一程——记眉山轮首航台湾海峡. 中遠航運宣傳網. 2011-03-28 [2017-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簡體中文). 
  131. ^ 廖承志.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新華社. 1982-07-24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2). 
  132. ^ 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下,台北「國史館」出版,2009年,第278-284頁
  133.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5-06-17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3). 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134. ^ 歷次會談總覽.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135. ^ 两岸对话与商谈一览表.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 2008-06-05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136. ^ 辜汪會晤.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137. ^ 江八點與李六條對照表. 新國會政策研究中心. 1996-04-10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2). 
  138. ^ 陳玲. 从“千岛湖事件”与“闽平渔事件”的比较看两岸对和平统一的诚意. 民革中央.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 2008-10-23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139. ^ 楊鎮全; 葉俊宏. 國家定位 李前總統︰ROC在台灣. TVBS. 2003-12-21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8). 
  140. ^ 第三屆全國經營者大會演講全文.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141. ^ 民进党党纲 (PDF). 民主進步黨官方網站. [2017-06-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年1月12日). 
  142. ^ 邵宗海 2001,五二○演說
  143. ^ 劉文斌. (二)台湾“去中国化”. 為人民服務: 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 秀威出版. 2011: 155–158. ISBN 9862217359. 
  144. ^ 陳其祿. 蒋介石在当今的台湾. 褚鈺泉 (編). 悦读MOOK(第三十七卷).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4: 179. ISBN 753918826X. 
  145. ^ 2001年5月:“新五不”政策. 華夏經緯網. 2002-08-05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1). 
  146. ^ 兩岸關係 歷任元首詮釋不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民視新聞,2012-03-23
  147. ^ 陈水扁称大陆496颗导弹对准台湾 每6天增加1颗. 新浪網. 華夏經緯網. 2004-02-23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1). 
  148. ^ 李欣芳. 和平反飛彈 二二八全台「發聲」. 自由新聞網. 2004-02-26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0). 
  149. ^ 總統晚上透過視訊會議與歐洲議會議員及新聞媒體進行對話.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 2005-03-01 [201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我必須要坦誠,我不能夠騙自己,我也不能夠騙別人。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在我的任期之內,要把我叫的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我也相信,李登輝前總統在他的12年總統任期內,他也沒有做到;縱使今天總統給他做,他也做不到。 
  150. ^ 「326遊行」充分反映臺灣人民愛和平、反暴力之心聲.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官網. 2005-03-26 [2017-06-07]. 「326民主、和平、護台灣」遊行活動是台灣人民自發性的行動。 
  151. ^ 安華. 连战:05年破冰之旅由胡锦涛促成,不愿提及马习会. 美國之音. 2013-11-13 [2017-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連戰因在促進兩岸關係的改善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獲頒終身成就大獎。 
  152. ^ 2005年5月12日 胡锦涛和宋楚瑜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 中國共產黨新聞. [2017-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9月22日). 胡錦濤指出,台海緊張局勢出現了某些緩和的跡象。 
  153. ^ 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點選開啟法規查詢).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54. ^ 陳幼臻. 護照九月起加註Taiwan. 蘋果日報. 2003-06-13 [2017-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155. ^ 陳一新. 美中如何看待陳水扁「四要一沒有」. 中評社. 2007-04-12 [2017-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156. ^ 邵宗海. 兩岸談判與協商—從白手套到官方接觸再到?. 唐山出版社. 2016-08-30 [2017-05-29]. ISBN 9789863071273. 
  157. ^ 李允傑. 两岸新青年-陆方要倾听台湾民眾心声. 中時電子報. 2016-02-15 [2017-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58. ^ 威克. 「台灣未來由台灣2300萬人民決定」. BBC中文網. 2014-06-11 [2017-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59. ^ 習近平晤台灣統派 重申一國兩制方針. BBC中文網. 2014-09-26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60. ^ 江揆: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不接受一國兩制. 2014-09-26. 新聞傳播處.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61. ^ 「台車入閩」陸委會拒評方案. 中新社. 東方日報. 2015-01-11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62. ^ 林楠森. 卡式台胞證上路在台引起抗議. BBC中文網. 2015-09-23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2). 
  163. ^ 馬總統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將共同努力持續鞏固臺海和平及維護兩岸人民福祉. [201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164. ^ “习马会”第一句话说啥?双方打什么颜色领带?晚饭吃啥?. 央視新聞. 2015年11月7日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8日). 
  165. ^ Lee, Shu-hua; Chang, S.C.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中央通訊社英文新聞網. [2015-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7). 
  166. ^ 20151104 焦點對談 兩岸史上最大突破! 馬習會周六登場. YouTube.com. 2015-11-04 [201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167. ^ 鄧鴻偉.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 Gwytb.gov.cn. 2015-11-04 [201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168. ^ 港报社评:"习马会"框限未来台湾新总统. 2015-11-09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169. ^ 尼古拉·史密斯. “川蔡”通话令台湾人欢欣鼓舞. FT中文網. 英國金融時報.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170. ^ 蔡英文:大陆施压不会双赢. 聯合早報. 2016-10-08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 
  171. ^ 大陸施壓信曝光:「中國台灣省」不應參與WHA. 香港經濟日報. 2017-05-22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2). 
  172. ^ 2017台湾前瞻——两岸关系篇. 新華網. 2017-01-03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 
  173. ^ 蔡英文:力抗中国压力 发展其他关系. BBC中文網. 2016-09-29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8). 
  174. ^ 綠智庫民調:八成民眾不滿中國打壓台灣參與WHA. 蘋果日報. 2017-04-21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1). 
  175. ^ 張永泰. 台民调:58%民众不满蔡英文处理两岸关系. 美國之音. 2017-06-27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 
  176. ^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两岸关系发展定向领航. 中國日報網. 2019-01-03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77. ^ 鍾麗華. 習近平新解「九二共識」 學者:給國民黨難堪. 自由時報. 2019-01-02 [2020-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178. ^ 李俊毅; 彭媁琳; 楊馨. 回應習五條 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 不接受一國兩制. 中時電子報. 2019-01-02 [2020-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179. ^ 劉歡. 国台办:依法终身追责“台独”顽固分子. 新華社. 2021-05-12 [202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180. ^ 国台办公布“台独”惩戒 国民两党齐反对. 德國之聲. 2021-11-08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181. ^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 導彈飛越台灣上空、累計203架次共機侵擾 第4次台海危機恫嚇一次看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www.ettoday.net. [2022-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7) (中文(繁體)). 
  182. ^ 【台美日反制軍演】報復裴洛西訪台中國抓狂軍演 蔡政府聯手美日反制戰略曝光. 鏡週刊 Mirror Media. 2022-08-08 [2022-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1) (中文(繁體)). 
  183. ^ 共軍2小時射11枚飛彈! 國防部:落在台灣3海域. 鏡週刊 Mirror Media. 2022-08-04 [2022-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中文(繁體)). 
  184. ^ 詳解第三份統一白皮書 北京發出「台灣特區」談判芻議原文網址: 詳解第三份統一白皮書 北京發出「台灣特區」談判芻議. [202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185. ^ 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受权宣布对列入清单的一批“台独”顽固分子等人员实施制裁. 新華社. [202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7). 
  186. ^ 国台办宣布对宣扬“台独”的有关机构予以惩戒. yicai.com.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7) (中文). 
  187. ^ 中国发文支持福建探索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早報. 2023-09-13 [2023-09-13] (中文). 
  188. ^ 中国强化福建对台地位 鼓励台湾人前往买房.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3-09-12 [202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3) (中文). 

來源

編輯
書籍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