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陟(?—270年),字子上丹陽郡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要官員,孫皓時官至光祿大夫。

紀涉
光祿大夫
國家孫吳
時代三國時期
主君孫權孫亮孫休孫晧
姓名紀陟
子上
籍貫丹陽郡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不詳
逝世不詳
親屬
父親紀亮
紀孚、紀瞻
《紀陟集》三卷(已佚)

生平

編輯

起初紀陟擔任中書郎一職,建興二年(253年,魏嘉平五年,蜀延熹十六年),權臣孫峻曾派遣他去向廢太子孫和問罪,令孫和自殺,但紀陟卻私下派人讓孫皓上疏為自己申訴。孫峻得知後大怒。紀陟害怕被孫峻加害,從此閉門不出。[1]永安元年(258年,魏甘露三年,蜀景耀元年)十月,孫休即位,後將紀陟的父親紀亮任命為尚書令,紀陟任命為中書令,父子二人備受禮遇。後紀陟又出任豫章太守一職。[2]

元興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孫皓即位,將紀陟任命為光祿大夫。次年三月,紀陟受命與五官中郎將弘璆一起受任出使曹魏,並與曹魏議和,於次月抵達魏都洛陽。[3][4]紀陟與弘璆進入魏境後,沿途注意觀察民情,詢問各地風俗。紀陟善於辭令,曾智對有意刁難他的壽春守將王布,巧妙地還以顏色。在洛陽時,面對魏帝曹奐及晉王司馬昭示以大國之威時,他也多般維護了吳國國威。司馬昭曾向紀陟問及吳國的守備,他回答說:「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司馬昭又提出這麼長的防線防守應當難以堅固,他回應:「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耳。」司馬昭對紀陟的回答十分讚賞,對其禮遇有加。[5]

後來,孫皓曾將涉及其父孫和事件的人全部治罪,家屬流放到東冶(今福建省福州市)。但因紀陟當年曾遣人通報孫和,因而特封紀陟的兒子紀孚封為都亭侯。[6]

家庭

編輯
紀陟家系
紀亮
紀陟
紀孚紀瞻
紀景紀鑒
紀友
  • 紀亮,紀陟父,孫休時曾任尚書令。
  • 紀孚,紀陟子,孫皓追念紀陟維護孫和的功勞,封紀孚為都亭侯。
  • 紀瞻,字思遠,紀陟子,紀孚弟,仕晉後官至驃騎將軍。

註釋

編輯
  1. ^ 《吳錄》:初為中書郎,孫峻使詰南陽王和,令其引分。陟密使令正辭自理,峻怒。陟懼,閉門不出。
  2. ^ 《吳錄》:父亮為尚書令,而陟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座。出為豫章太守。
  3. ^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甘露元年三月,晧遣使隨紹、彧報書曰:「……今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宣明至懷。」
  4. ^ 《三國志•魏書•陳留王紀》:咸熙二年夏四月,吳遣使紀陟、弘璆請和。
  5. ^ 《晉紀》:陟、璆奉使如魏,入境而問諱,入國而問俗。壽春將王布示之馬射,既而問之曰:「吳之君子亦能斯乎?」陟曰:「此軍人騎士肄業所及,士大夫君子未有為之者矣。」布大慚。既至,魏帝見之,使儐問曰:「來時吳王何如?」陟對曰:「來時皇帝臨軒,百寮陪位,禦膳無恙。」晉文王饗之,百寮畢會,使儐者告曰:「某者安樂公也,某者匈奴單于也。」陟曰:「西主失土,為君王所禮,位同三代,莫不感義,匈奴邊塞難羈之國,君王懷之,親在坐席,此誠威恩遠著。」又問:「吳之戍備幾何?」對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問曰:「道裏甚遠,難為堅固?」對曰:「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耳。」文王善之,厚為之禮。
  6. ^ 《吳錄》:晧以諸父與和相連及者,家屬皆徙東冶,唯陟以有密旨,特封子孚都亭侯。孚弟瞻,字思遠,入仕晉驃騎將軍。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