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王廷相(1474年—1544年),字子衡,別號平厓,又號浚川,諡肅敏,河南儀封縣人(今蘭考縣),明朝政治人物、思想家、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前七子之一。
王廷相 | |
---|---|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 |
籍貫 | 河南儀封縣 |
字號 | 字子衡,別號平厓,又號浚川 |
諡號 | 肅敏 |
出生 | 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二十五日 河南儀封縣 |
逝世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九月初七日 河南儀封縣 |
配偶 | 娶劉氏,累封一品夫人 |
出身 | |
|
生平
編輯王廷相自幼丰姿發秀,聰慧奇敏,13歲補邑庠生。弘治八年(1495年)廿二歲舉於鄉,弘治十五年(1502年),29歲考中進士[1][2],被選為翰林庶吉士。
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科給事中,蒙古韃靼部進犯大同等地,王廷相上《擬經略邊關事宜疏》。弘治十八年(1505年)丁父憂三年,因曾忤中官劉瑾,正德三年(1508年)以亳州判官起復,隔年升高淳縣知縣,不久改監察御史,巡按陝西,任內懲治權閹廖鏜,正德八年(1513年),提督北畿學政,權閹三王二劉者及廖鏜誣其貪墨,吏部尚書楊一清等大臣抗疏論救,正德九年謫贛榆縣縣丞。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寧國縣知縣,隔年升松江府同知,旋改四川按察司提學僉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升任山東提學副使,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升任湖廣按察使。嘉靖三年任山東布政司右布政,旋丁母憂,嘉靖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嘉靖七年兵部左侍郎、嘉靖九年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嘉靖十二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嘉靖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升太子太保。
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因受郭勛一案牽連,革職為民,被罷免官職回歸故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埋葬於儀封城東二里許(即今儀封鄉老君營村南),直到穆宗隆慶初年才得以平反昭雪。諡肅敏。
影響
編輯王廷相一生銳意改革,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3],而且在教育、哲學、文學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在山東任職期間,提介文教,改變士風,主張改革教育及科舉制度,提出「學習讀書當以經國濟世為務」,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
博學好議論,因為文學理念相近,加上同時尊崇復古文風,因此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等人並列為前七子之一。王廷相對李夢陽推崇備至,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反問:「秦漢以來,掩蔽前賢,牢籠百代,獨空同一人乎」[4][5]。王廷相還是一名哲學家,繼承了王充、范縝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在宇宙觀上,他否定佛道「有生於空、無」的說法,揚棄了宋明理學大家程頤、朱熹以理氣、心性為本體的二元觀點。除此,他對自然科學也有過人的見解,他對夢的解釋是:「夢,思也、緣也、咸心之跡也」(《慎言‧見聞篇》)。文學評論也頗有見地。
家族
編輯子王旒,累封後軍都督府經歷。孫王徵逸(1513年-1574年),字思彥,別號中渠,以祖父蔭入為國子生,五年後拜後軍都督府都事,遷後軍經歷,出為慶遠府知府,庚戌入覲,遂乞致仕歸,卒年六十二[7]。
著作
編輯著作有《王氏家藏集》、《內臺集》、《慎言》、《雅述》、《橫渠理氣辯》等。
參考書目
編輯-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 ^ 蘇玉昇. 《王廷相之氣論與經世思想研究》(The Studying of Yuanqi and Political Thinking of Wang Ting Xiang) (PDF).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2007年5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
- ^ 葉曄. 材料的声音: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选材策略.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2016年5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
- ^ 謝佩真. 製作明代前後七子 — 以清初、中期三書為探討核心 (PDF).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1年7月.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
-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弘治十五年進士登科錄》
- ^ 張鹵《慶遠府知府中渠王公墓誌銘》:母曹氏,封宜人,以正德八年六月二十七日生公。
- 許贊:《王公墓誌銘》
- 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延伸閱讀
編輯[編]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九》,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 《明史卷一百九十四》,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