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鼎新(1828年—1888年),琴軒安徽廬州府廬江縣廣寒鄉人,後遷居合肥縣三河鎮,淮軍將領,清朝政治、軍事人物。

仕途

編輯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舉人,三十年(1850年)春闈會試至國史館承修臣傳。後在家鄉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受曾國藩賞識,令募勇立「鼎」字營。同治元年(1862年)署江蘇常鎮通海道,後加按察使、布政使銜。

剿捻軍

編輯

同治四年(1865年)率部北上,赴山東鎮壓捻軍,後任山東布政使。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雲南布政使。光緒二年(1876年)升任巡撫,與總督劉長佑不合,次年調至京城另候任用。

中法戰爭

編輯
  • 19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推行帝國擴張殖民主義,派軍佔領越南,繼而準備佔領中國的西南腹地。光緒九年(1883年)九月,法軍向清守軍劉永福部進攻。在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形勢下,清政府除加強兩廣防務外,並命潘鼎新為湖南巡撫,在二線佈防。
  • 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二十九,由湖南巡撫調任廣西巡撫。潘鼎新馳抵南寧接印後,即奏請調兵遣將,駐守前錢。六月二十五日,清軍大創法軍於觀音橋。潘鼎新隨即駐軍諒山,扎兵於屯梅、谷松、堅牢等處要隘,與法軍初戰船頭、祗社,獲勝。但是清政府面對法軍武裝侵略,不主張抗擊到底,而乞求議和,李鴻章密令潘鼎新「戰勝不道,戰敗則退」,使清軍坐失戰機,處於防守挨打的被動地位。
  •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一月,法軍大舉來犯,諒山陷,師退,潘自請罪,清廷命其帶罪立功。二月,潘令楊玉科援軍守鎮南關,自駐海村為後援。海村為龍州要隘,背靠大河,命撤舟橋,示死決戰。二十三日,法軍攻鎮南關楊玉科陣亡,鎮南關失守。潘鼎新率騎奪關,傷肘墜馬,經營救,繼續指揮戰鬥,以蘇元春為先鋒,經苦戰復拔鎮南關,把法軍趕到文淵。隨即法軍又由艽封繞道攻龍州,潘令淮、鄂兩軍迎擊,法軍退,又令馮子材、蘇元春二軍駐防扣坡。
  • 三月,法軍從北寧調兵三千至諒山,派越夫萬人運子彈糧食,揚言初八攻龍州。潘鼎新即會商諸將,採取先發制人,令馮部初四日出關攻文淵,王孝祺軍副之,蔣宗漢、陳嘉二軍分起設伏,蘇元春軍在關外往來援應,並誘敵深入,淮、鄂各軍居中截擊。馮、王二軍進戰,自山後攀崖越險,破敵兩壘,盡斃守敵。初七日,法軍分三路攻鎮南關,激戰兩晝夜,法軍大敗潰逃,沿陣屍橫遍野,清軍奪其輜重,奮起追擊,初十日克文淵,次日進駐巴平。追躡至諒山城下,潘鼎新騎馬指揮攻城,十三日克諒山,急率淮、鄂二軍追擊,連克觀音橋、屯梅二要隘,十七日克谷松。不斷這日夜龍州送到潘鼎新被革職諭旨,十八日他回京山交卸,曾作悲歌「兄弟一軍歸故里,河山百戰送蠻夷」。鼎新俟和議定後,乃由桂林歸無為僑寓。撫職由按察使李秉衡暫行護理[1]

返鄉廬江

編輯

同治七年(1868年)潘鼎新捐資重修家鄉安徽廬江城內文昌宮、奎星樓,以後又資助建南京廬江試館。中法戰爭後,潘鼎新到安徽無為定居。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廷賞還潘鼎新原銜,是年五月十二日感暑觸發舊傷逝世,終年61歲。

參考

編輯
  1. ^ 廣西地方志. 《广西通志 政府志 第一篇 晚清广西省政府及农民政权 第一章 政府机构》. 廣西地方志. [201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官銜
前任:
徐延旭
清朝廣西巡撫
光緒十年二月二十九 - 光緒十一年二月初八
1884年3月26日 - 1885年3月24日
繼任:
張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