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英語:Hyde Park)位於英國倫敦中心的西敏市,是倫敦最大的皇家庭園,同時也是一級登錄公園。該公園被九曲湖及長湖分為兩部分。許多人認為其近鄰肯辛頓花園是海德公園的一部分,嚴格來說它們是兩個公園。從肯辛頓宮的入口起,穿過肯辛頓花園及海德公園,由海德公園角來到綠園,途經白金漢宮,到達聖占士公園,四座御苑連成一片。
海德公園 Hyde Park | |
---|---|
基本資料 | |
類型 | 公共公園 |
座標 | 51°30′31″N 0°09′49″W / 51.508611°N 0.163611°W |
面積 | 350英畝(140公頃) |
建造 | 1637年[1] |
營運者 | 御苑局 |
狀態 | 全年開放 |
網站 | www |
地圖 | |
1536年,亨利八世解散西敏寺,得到了這塊土地,並將其用作狩獵場。1637年,公園對公眾開放後迅速獲得歡迎,五朔節巡遊更是吸引眾多市民。18世紀初,在卡羅琳皇后的指導下,公園進行了多項重要改造。這一時期,海德公園內發生了多場決鬥,常常有皇室成員參與其中。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在此舉行,建築師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的主要展館水晶宮也同時落成。
自19世紀起,海德公園便成為人們舉行各種演講、政治集會等群眾活動的場所。從1872年開始,公園內著名的演說者之角常有自由演說和辯論,改革聯盟、憲章運動、婦女參政論者、反戰聯盟都曾在此舉行抗議。20世紀末,該公園以舉辦大型免費搖滾音樂會而聞名,平克·佛洛伊德、滾石樂團和皇后合唱團等音樂團體都曾在此演出。直至21世紀,商業音樂會仍在持續舉辦,如2005年的現場八方。
地理位置
編輯海德公園是倫敦最大的皇家庭園。北側為貝斯沃特路,臨近柏靈頓;東側為公園徑,臨近梅費爾;南側則為騎士橋,臨近貝爾格萊維亞。[2]公園的東南面為海德公園角,由它可通往綠園、聖占士公園以及白金漢宮花園。[3]自1987年起,海德公園便註冊為一級登錄歷史公園和園林。[4]
海德公園西側與肯辛頓花園相連。二者分界線大致沿西行車線,由亞歷山大門途經九曲橋至維多利亞門。九曲湖在海德公園南部。[2]1728年,卡羅琳皇后將肯辛頓花園從原海德公園中分離,成為獨立的公園。海德公園面積為1.4平方千米[5],肯辛頓公園為1.1平方千米[6],總計2.5平方千米。[a]白天,兩個公園自然地融為一體,但肯辛頓花園在入夜後關閉,海德公園則持續開放至午夜。[3]
歷史
編輯早期歷史
編輯海德公園的名字繼承於海德莊園。《末日審判書》記載道,海德莊園屬於靄園的東南部分。[7]而海德這個名字則來自撒克遜人的土地計量單位海德,一海德的土地大約能維持一個家庭及其隨從的生活。[8]整個中世紀,它都是西敏寺的財產,莊園中的樹林既可以拿來當柴火,也可以作遊玩時的庇護。[7]
16世紀至17世紀
編輯1536年,亨利八世解散西敏寺,得到這塊土地並將其圍作狩獵用的鹿苑。[9]占士一世則允許部分名門貴族出入公園[10],還指派了一名管理員進行管理。查理一世建造了現九曲湖船塢北部的環道。1637年,他令公園對公眾開放。[11]公園迅速成為了熱門的聚會場所,五朔節巡遊更是吸引眾多市民。1642年,英國內戰初期,公園東側沿線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如今的大理石拱門、蒙特街、海德公園角等地在當時都建有堡壘。現仍存留有供遊客觀賞的據點。[2]
1652年,英國處於無政府狀態,議會要求出售當時面積為620英畝的海德公園,用於籌集「預備金」。公園以17000英鎊的價格售出,公園內的鹿則額外售得765英磅6先令2便士。[12][13]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查理二世奪回海德公園的所有權,建造磚牆將其封閉,並在現肯辛頓花園內重新引進了鹿。五朔節巡遊繼續成為受歡迎的活動,1663年,想要得到國王賞識的英國海軍局法案秘書塞繆爾·皮普斯參加了公園的慶祝儀式。[14]1665年,倫敦大瘟疫期間,海德公園內建立了軍事營地。[2]
18世紀
編輯1689年,威廉三世移居至海德公園一端的肯辛頓宮,於是在公園南角建造了一條道路,名為國王私家路(King's Private Road)。其至今仍然存在,是一條寬闊的碎石直線道路,由海德公園角沿南側邊界向西延伸至肯辛頓宮,名為騎馬道,可能是rotteran(聚集)[7]、Ratten Row(環道)、Route du roi或rotten(鋪設道路的柔軟材料)的謬傳。[15]騎馬道是倫敦第一條擁有夜間照明的道路,用以驅逐攔路強盜。1749年,藝術史學家霍勒斯·渥波爾從荷蘭宮出發途徑公園時遭到搶劫。[16]19世紀初,富貴人家常騎馬經過這條道路。[17]
18世紀期間,海德公園是著名的決鬥地點,共發生了172場決鬥,造成63人死亡。[18]咸美頓–莫恩決鬥發生於1712年,第四代莫恩男爵查理斯·莫恩與第四代咸美頓公爵占士·咸美頓在公園內進行決鬥。莫恩男爵當場身亡,咸美頓公爵也在不久後去世。1770年,第一代瑟洛男爵愛德華·瑟洛與安德魯·史超域進行決鬥。1772年,激進主義政治家約翰·威爾克斯與政治家塞繆爾·馬丁之間發生了決鬥。[16]同年,作家理查·布林斯利·謝立丹與托馬斯·馬修斯(Captain Thomas Mathews)也決定在這裏進行決鬥,起因於後者對謝立丹的未婚妻伊利沙伯·安·林莉發表了誹謗性言論。但後來決鬥地點改到高雲花園。[19]在此期間,軍事處決也在海德公園很常見。1746年版約翰·羅克倫敦地圖中,公園裏泰伯恩行刑場附近標記了一個點,寫着「士兵開槍的地方」。[20][b]
1726年,海德公園開始系統地造景。園林設計師查理斯·布里奇曼奉佐治一世之命主持工程,次年國王去世後,他的兒媳卡羅琳同意繼續進行園林美化工作。[16][22]工程在樹木、森林、公園和獵場總勘測員查理斯·威瑟斯(Charles Withers)的監督下進行。工程的主要結果為拆分海德公園,建立肯辛頓花園。[23][c]1733年,工程完工。1739年,第二代韋茅斯子爵被任命為海德公園的管理員,開始挖掘九曲湖。原本由基爾伯恩流向泰晤士河的韋斯特伯恩河在公園內攔下,形成了九曲湖。[25]1805年,九曲湖北部建立了一座彈藥庫。[16]1826年,工程師佐治·倫尼設計了一條橋,分隔出長湖。[16]
19世紀至21世紀
編輯1814年夏天,為了慶祝反法同盟君主訪問英國,海德公園舉辦了盛大的展會,展示了各色商品和演出。九曲湖上再現了特拉法加海戰,樂團演奏國歌的同時,法國艦隊沉入湖中。1821年,國王佐治四世的加冕儀式同樣在公園內舉行,儀式中還有熱氣球和煙火表演。[16]
海德公園內舉辦過最重要的盛會之一是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公園的南側建造了水晶宮。[16]民眾並不希望這座建築在展會結束後留在公園內,於是水晶宮的建築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籌集資金將其購入,轉移至倫敦南部的先鄧咸山。[26]另一個重要的事件則是1857年6月26日,第一次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授勳儀式在海德公園舉行,維多利亞女皇向62人授予勳章。儀式由亞厘畢親王與其他皇室成員共同見證,包括他們未來的女婿,德意志皇帝兼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三世。[27]
海德公園露天泳池位於九曲湖南岸。1930年,天然主義團體日光聯盟(Sunlight League)要求公園提供沐浴和日光浴支持,於是公園建設了露天泳池。泳池及附屬的亭子由工務專員佐治·蘭斯伯里設計,市長科林·庫柏(Colin Cooper)為工程捐贈5000英鎊(現336,000英鎊)。到了21世紀,泳池仍在夏季正常使用。[28][29]
海德公園還曾是許多皇家慶典的舉辦場地。例如1887年6月22日在此舉辦維多利亞女皇登基金禧紀念,邀請約26000名學童免費就餐。活動中,女皇和威爾斯親王意外現身。維多利亞女皇晚年十分喜愛海德公園,常常每天驅車兩次入園。[30]1977年,伊利沙伯二世登基銀禧紀念在此舉辦,女皇與菲臘親王於6月30日親臨園內的紀念展會。[29][31]2012年,伊利沙伯二世登基鑽禧紀念的部分慶祝活動在此舉行。[32]2月6日、女皇登基60周年當天,皇家騎馬炮兵團在海德公園角鳴響41發禮炮。[33]
1982年7月20日,海德公園及攝政公園發生爆炸案,兩枚爆炸物共造成八名皇家近衛騎兵和皇家綠夾克步兵團的士兵以及七匹戰馬死亡。爆炸物與臨時愛爾蘭共和軍有關。[34]為了紀念爆炸中犧牲的士兵和馬匹,亞厘畢門(Albert Gate)左側建造了一座紀念碑。[35]
2007年起,每年冬天海德公園都會舉辦海德公園冬季仙境活動。活動包含許多旅遊路線、景點、聖誕節主題的市場以及酒吧和餐廳,現已是歐洲最盛大的聖誕節活動之一,2016年活動吸引了超過1400萬名遊客[36][37],並增加了馬戲團、現場表演和倫敦最大的溜冰場項目。[38]
2010年9月1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訪問英國時,海德公園舉行了祈禱儀式,約80000人參加。人群聚集在步道觀看教宗到達公園、發表演說。[39][40]五名計劃刺殺教宗的清潔工在距離海德公園不足一英里處被發現,連同第六名嫌犯一同遭到逮捕。[41]
主入口
編輯18世紀末,隨着海德公園周邊逐漸紳士化,公園計劃在海德公園角建造更宏偉的入口代替久有的關卡。羅拔·亞當最早於1778年提出拱形大門的設計,約翰·索恩則於1796年提議在臨近綠園的角落建造一座新的宮殿。[42]
白金漢宮建造後,改造計劃被重新提上議程。海德公園角的主入口由德西莫斯·伯頓設計,於19世紀20年代修建。[42]伯頓的設計包括行人路、行車線、門房、1825年建造的海德公園角的大門和屏障(也被稱為主入口或阿普斯利門)[16]以及1828年開放的威靈頓拱門。[43]屏障和拱門連為一體,共同構成了連接海德公園與綠園的紀念性通道,拱門上放有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的騎馬雕像,但拱門於1883年搬遷至海德公園角,雕像則移至奧爾德肖特。[43]
一份早期的報告描寫道:
「它包括一面富麗堂皇的愛奧尼柱、三座供馬車行走的拱形入口、兩座行人入口、一間門房等等。整個入口的正面約有107英尺(33米)寬。中央入口的造型十分大膽:四根柱子支撐着柱頂;大門外側柱子的渦形裝飾折成一個夾角,能在兩個方向上展示出完整的面貌。兩座側入口的正立面各有兩根分離的愛奧尼柱,側面則為壁角柱。所有這些入口都修建為一個整體,中央入口側面使用美麗的飾帶進行裝飾,象徵軍人凱旋的隊伍。飾帶由亨寧先生設計,他是復刻埃爾金石雕的雕塑家約翰·亨寧的兒子。門由鎖匠約瑟夫·布拉馬先生建造,材料為鐵和銅,使用炮銅製成的環將其固定、懸吊於支柱上。門上佈置了美麗的棕葉飾,飾件經過精細雕琢,以最非凡的方式描繪出樹葉的形狀。」[44]
1999年至2001年,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對威靈頓拱門進行大幅修復。現已對公眾開放,遊客可以在柱廊上的平台看到公園的景致。[43]
景觀
編輯海德公園內的景觀包括東北角大理石拱門附近的演說者之角以及北部邊界水晶宮遺址處的騎馬道。[3]
植物
編輯1860年,景觀建築師威廉·安德魯斯·納斯菲爾德最早在海德公園種下花卉。次年,維多利亞門附近建造了意大利水園,內有噴泉和安妮女皇式涼亭。涼亭由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設計,原本位於肯辛頓花園,後移至海德公園。[16]
20世紀末,海德公園爆發荷蘭榆樹病,超過9000棵榆樹死亡,包括卡羅琳皇后沿主幹道種下的許多樹木,最終公園重新種植了青檸樹及楓樹。[42][45]如今,公園擁有4英畝(1.6公頃)的溫室,用於培育御苑的花壇植物。在公園種植樹木需經過一系列流程,以幫助管理、養護樹木。[42]公園內還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名為垂枝山毛櫸,也被稱為「上下顛倒樹」。[46]1994年,公園建造了一座玫瑰園,由科爾文和莫格里奇景觀建築公司(Colvin & Moggridge Landscape Architects)設計。[47]
雕塑
編輯海德公園有各種各樣的雕像和紀念碑。斯坦霍普門(Stanhope Gate)的騎兵紀念碑建於1924年,後於1961年公園徑擴建時移動至九曲湖路。[48]九曲湖的南邊是威爾斯王妃戴安娜紀念噴泉,它是一座橢圓環形的石制噴泉,於2004年7月6日開放。[49]九曲湖的東邊、水壩之外是倫敦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50]公園內的七七紀念碑則是為了紀念2015年倫敦七七爆炸案中的遇難者。[51]
海德公園東部小山谷中央有一塊重達7公噸(7.7英噸)的磐石,名為立岩(The Standing Stone),主要成分是瓷石。其源於一口飲用泉,也有都市傳說認為它是被查理斯一世從巨石陣移動到此處的。[42]
各式特異的雕塑散落在公園各處,《靜止的水》是一個巨大的馬頭正在低頭舔舐清水;《軟糖寶寶一家》(Jelly Baby Family)是巨大的軟糖寶寶家庭站在黑色立方體之上;《嗡嗡》(Vroom Vroom)描繪了一個巨大的人手在地上推玩具車的畫面。[52]雕塑家雅各布·埃珀斯坦也在海德公園內創作了一些作品。為了紀念作家威廉·亨利·哈德森,埃珀斯坦雕刻了他筆下的人物瑞瑪,1925年雕塑揭幕時引起了公憤。[16]
1863年,格羅夫納門(Grosvenor Gate)處建造了一座噴泉,由雕塑家亞歷山大·蒙羅設計。公園的東側則有另一座噴泉。[16]
爭議
編輯海德公園的演說者之角因其容許言論自由、示威、抗議而享譽國際。[53][54]1855年,英國侍臣羅拔·格羅夫納意圖禁止星期日購物、限制酒吧營業時間。為了表達反對意見,抗議者在公園內組織了一場抗議,卡爾·馬克思估計約20萬人參與了這場抗議,人群對着上層階級的馬車車廂嘲諷、奚落。一星期後發生了第二起抗議,但這次警察開始攻擊人群。[55]
1867年,由於演說者之角可能發生混亂,公園的警衛工作交由倫敦警務處負責,是唯一一個這樣安排的御苑。警察廳在公園中央設立了一個警察局。1872年,公園管理法案新增「公園管理員」這一職位,並且規定「每一位警察都擁有轄區內公園、花園或該法案適用之土地的公園管理員控制權、優先權及豁免權。」[56]
19世紀末,演說者之角逐漸受到歡迎。人們帶來標語、梯子及講台,以彰顯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演說者之間也常常互相質問。20世紀期間,當奴·索珀男爵常常出現在演說者之角,直至1998年去世。互聯網的興起、博客的流行削弱了演說者之角的政治平台作用,使其漸漸成為了一個普通的遊覽景點。[57]
除了演說者之角外,海德公園內還發生了許多重要的大型示威活動。1886年7月26日,改革聯盟為了爭取提升公民選舉權而組織了一場示威活動,由他們的總部遊行至海德公園。雖然警察關閉了公園,但人群仍然破壞了公園的圍欄進入園內,導致了「海德公園圍欄事件」(The Hyde Park Railings Affair)。抗議活動逐漸出現暴力行為,三個中隊的皇家騎兵衛隊及大量步兵衛隊由大理石拱門前往現場控制事態。[58]1908年6月21日,為了爭取婦女參政權,倫敦舉行了「女性星期日」示威活動,據報道,75萬人由泰晤士河堤岸遊行至海德公園。2002年9月28日,第一輪反對2003年侵略伊拉克的抗議在海德公園舉行,約15萬至35萬人參加。[59]隨後,全球爆發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示威活動,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到達頂峰。[60]報道稱,僅在海德公園就有超過100萬示威者參加。[59]
音樂會
編輯海德公園的室外音樂演奏台原本於1869年建於肯辛頓花園,但於1886年移至現在的位置。19世紀90年代,它逐漸成為熱門的音樂會地點,每周舉行三場演唱會。進入20世紀,軍樂團和銅管樂團仍有演出。[61]
1968年6月29日,音樂經紀公司黑山企業在海德公園舉行了第一場搖滾音樂會。平克·佛洛伊德、羅伊·哈珀、傑思羅·塔爾樂團都有出演,約翰·皮爾表示那是「我去過最好的音樂會」。隨後,海德公園舉辦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搖滾音樂會。1969年6月7日,盲目信仰樂團在海德公園舉行了他們的處女秀(由艾瑞克·克萊普頓和史蒂夫·溫伍德擔任嘉賓)。同年7月5日,在創始成員布萊恩·瓊斯去世兩天後,滾石樂團也舉行了音樂會(後稱公園裏的石頭),被追憶為20世紀60年代最著名的現場演唱會之一。1970年7月18日,平克·佛洛伊德回到了海德公園表演新專輯《原子心之母》中的曲目。1968年至1971年間所有的現場演唱會都是免費活動,與後來的商業嘗試形成鮮明對比。[62]
1976年9月18日,皇后合唱團在錄製專輯《A Day at the Races》過程中,李察·布蘭遜為他們安排了一場免費音樂會。樂團吸引了20萬至50萬觀眾,至今仍是海德公園觀眾人數最多的音樂會。警察不允許樂團表演加演節目,並威脅主音歌手費迪·墨格利如果他敢這麼做就逮捕他。[63]
2005年7月2日,英國現場八方音樂會在海德公園舉行,由鮑勃·格爾多夫及米茲·尤瑞組織,目的在於提高人們對第三世界債務和貧窮問題的認識。演出者包括U2樂團、酷玩樂團、艾頓·莊、R.E.M.、麥當娜、誰人樂團以及保羅·麥卡尼,而最受期待的則是1981年後平克·佛洛伊德70年代成員(包括大衛·吉爾摩和羅渣·沃特斯)首次重組。[64]這場演出是平克·佛洛伊德最後一場現場演出。[65]
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中,來自英國四個國家的表演者在公園中共同演出,杜蘭杜蘭代表英格蘭,立體音響樂團代表威爾斯,保羅·努提尼代表蘇格蘭,雪巡警代表北愛爾蘭。[66]自2011年起,每年9月都會舉行海德公園廣播二台音樂會。[67]
由於噪音問題,附近居民反對在海德公園舉辦音樂會,要求將最大音量控制在73分貝以內。[68]2012年7月、海德公園硬式搖滾呼叫音樂節期間,布魯斯·史普林斯汀進行了超過三個小時的表演,超過了10點30分的宵禁時間,他和保羅·麥卡尼發現麥克風遭人關閉。[69]
體育
編輯海德公園擁有許多體育設施,包括足球場和網球中心,此外還有一些單車徑,騎馬也十分受歡迎。[70]
1998年,英國藝術家慕禮恩·庫茨對海德公園、巴特錫公園以及攝政公園進行改造,設置了一系列不對稱的乒乓球台,名為《潔淨空氣》(Fresh Air)。[71]
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海德公園舉辦了鐵人三項比賽以及10公里馬拉松游泳比賽。[72]英國代表團的阿利斯泰爾·布朗利和喬納森·布朗利兄弟分別獲得鐵人三項的金牌和銅牌。[73]公園還曾舉辦世界鐵人三項系列賽總決賽。[74]
交通
編輯海德公園和毗鄰的肯辛頓花園附近共有5個倫敦地鐵站。由南至東按順時針順序分別為[75]:
環線和區域線的卑士窩打站臨近公園西北角的女皇道站。另一個環線和區域線的地鐵站高街肯辛頓站也臨近肯辛頓花園西南角的肯辛頓宮。貝克盧線、環線、區域線、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的柏靈頓站則與蘭加士打門站距離較近,步行一小段距離就能到達海德公園。[75]
海德公園周邊環繞着一些主幹道。公園徑屬於倫敦內環公路的一部分,位於倫敦交通擁擠稅區域邊緣。穿越倫敦西部的A4公路經過公園的東南角,前往米爾頓凱恩斯和英格蘭中部地區的A5公路則經過大理石拱門西北方。[3]
行動不便的遊客可以在三角形停車場免費搭乘觀光車遊覽公園,服務由自由駕駛(Liberty Drives)提供。[76]
3號單車超級高速公路由蘭加士打門出發,沿海德公園北部邊緣延伸,是一條由倫敦運輸局負責管理的單車徑。3號單車超級高速公路往倫敦市及西敏方向途經海德公園角。這條單車徑於2018年9月開放,獨立設置了路牌,並與其他道路交通隔離開來。[77][78]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Hyde Park History. Royalparks.org.uk. 2003-12-15 [201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3).
- ^ 2.0 2.1 2.2 2.3 Weinreb et al. 2008,第423頁.
- ^ 3.0 3.1 3.2 3.3 London A-Z. A-Z Maps / Ordnance Survey. 2004: 164–165. ISBN 1-84348-020-4.
- ^ Historic England, Hyde Park (100814),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2017-07-11]
- ^ Hyde Park. Royalparks.org.uk. [201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 ^ Kensington Gardens. Royalparks.org.uk. [201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 ^ 7.0 7.1 7.2 Walford, Edward. Hyde Park. Old and New London 4 (London). 1878: 375–405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8).
- ^ Dictionary of British Place Na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1-7394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 ^ Self 2014,第28頁.
- ^ Humphreys & Bamber 2003,第284頁.
- ^ Porter 2000,第279頁.
- ^ Timbs, John. Curiosities of London: Exhibiting the Most Rare and Remarkable Objects of Interest in the Metropolis. D. Bogue. 1855: 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4).
- ^ House of Commons Journal Volume 7: 27 November 1652. British History Online. [201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Weinreb et al. 2008,第423–424頁.
- ^ E Cobham Brewer.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Henry Altemus, 1898; Bartleby.com, 2000. [2009-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0).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Weinreb et al. 2008,第424頁.
- ^ Dunton, Larkin.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Silver, Burdett. 1894: 30.
- ^ Rabbitts 2015,第49頁.
- ^ Wheatley 2011,第19頁.
- ^ Rabbitts 2015,第37頁.
- ^ John Rocque's Map of London (地圖). 17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4).
- ^ Rabbitts 2015,第112頁.
- ^ Rabbitts 2015,第40頁.
- ^ Peter Willis. Charles Bridgeman and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London and New York: The Book Service Ltd. 1978-07-01. ISBN 978-0302027776.
- ^ Timothy Mowl, "Rococo and Later Landscaping at Longleat", Garden History 23.1 (Summer 1995, pp. 56–66) p. 59, noting Jacob Larwood, The Story of London Parks 1881:41.
- ^ Purbrick, Louise: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New Interdisciplinary Essays: 2001: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p. 122
- ^ Crook, M. J.: The Evolution of the Victoria Cross: 1975: Midas Books, pp. 49–52.
- ^ Rabbitts 2015,第137頁.
- ^ 29.0 29.1 Hyde Park History & Architecture. The Royal Parks. 2007 [200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0).
- ^ Rabbitts 2015,第91頁.
- ^ Court Circular .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1977-07-01: 20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4).
- ^ Sainsbury's announces Jubilee Family Festival. Royal Parks. 2012-02-17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7).
- ^ Gun salutes mark Queen's Diamond Jubilee. The Daily Telegraphy. 2012-02-06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2).
- ^ 1982: IRA bombs cause carnage in London. BBC News. [201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8).
- ^ Rabbitts 2015,第137-138頁.
- ^ London Hyde park hosting annual family-friendly Winter Wonderland. Press TV. [2016-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8).
- ^ Hyde Park Winter Wonderland. PWR Events. [2016-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Addison, Harriet. Get your skates on this weekend .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2011-11-26: 3 [S1]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4).
- ^ Pope tells Hyde Park crowd that 'they too suffer for their faith'. The Guardian. 2010-09-18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7).
- ^ Owen, Richard. Not bad for a man maligned as a Teutonic hardliner .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2010-09-20: 8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4).
- ^ Brown, David; Gledhill, Ruth; Fresco, Adam. Pope's rallying cry .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2010-09-18: 1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4).
- ^ 42.0 42.1 42.2 42.3 42.4 Weinreb et al. 2008,第425頁.
- ^ 43.0 43.1 43.2 Weinreb et al. 2008,第996頁.
- ^ Davy, Christopher. New Grand Entrance into Hyde Park. Mechanics'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Arts, and Manufactures 8 (65–68). 182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0).
- ^ Rabbitts 2015,第113頁.
- ^ Trees. Royal Parks.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 ^ Hyde Park. GardenVisit.com. [201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8).
- ^ Weinreb et al. 2008,第540頁.
- ^ Timeline: Diana memorial fountain. BBC News. 2005-11-02 [2012-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8).
- ^ Garden in London's Hyde Park is Britain's Holocaust Memorial.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83-06-28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6).
- ^ 7 July Memorial. The Royal Parks. [2015-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3).
- ^ Search – Lorenzo Quin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 ^ German & Rees 2012,第294頁.
- ^ Cheetham & Winkler 2011,第371頁.
- ^ German & Rees 2012,第115–116頁.
- ^ An Act for the regulation of the Royal Parks and Gardens, 1872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27).
- ^ Weinreb et al. 2008,第860頁.
- ^ 26 July 1866: The Hyde Park Railings Affair. The Guardian. 2011-05-12 [2017-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8).
- ^ 59.0 59.1 Vevers, Dan. Not in our name : Marches and protests against the Iraq War. STV. 2016-07-06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7).
- ^ Nineham, Chris. Ten demonstra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CounterFire. 2015-05-27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5).
- ^ The bandstand in Hyde Park. Royal Parks.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The Hyde Park free concerts (1968–1971). Music Heritage. [2017-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6).
- ^ Queen Play Hyde Park. BBC Music. [2017-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 ^ DeRiso, Nick. The story of Pink Floyd's Reunion at Live 8.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5-07-02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0).
- ^ Povey, Glenn. Echoes : The Complete Story of Pink Floyd. 3C / Mind Head Publishing. 2007: 287. ISBN 978-0-9554624-1-2.
- ^ London 2012: Stereophonics play Hyde Park Olympic gig. BBC News. 2012-05-01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8).
- ^ BBC Radio 2 Live in Hyde Park confirms some huge names. Ticketmaster. [2017-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 ^ Westminster Council cuts Hyde Park concert numbers. BBC News. 2012-02-17 [201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 ^ Williams, Lisa. Springsteen and McCartney cut off because of sound curfew. The Independent. 2012-07-15 [201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Hyde Park : Sports and leisure. Royal Parks.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9).
- ^ Arnaud, Danielle. Fair Play. Danielle Arnaud.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 ^ Alistair and Jonny Brownlee dominate London 2012 triathlon. BBC Sport. 2012-08-07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 ^ The best of London 2012: Alistair Brownlee on his triathlon gold medal performance. The Daily Telegraph.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9).
- ^ ITU World Triathlon London 2015. International Triathlon Union. [201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1).
- ^ 75.0 75.1 Tube map (PDF).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7-0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6-25).
- ^ Liberty Drives.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4).
- ^ East-West Cycle Superhighway (CS3) – Tower Hill to Lancaster Gate – Route alignment (PDF). TfL.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3-28).
- ^ London Cycling Campaign. lcc.org.uk. [2019-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7).
參考書目
編輯- Cheetham, David; Winkler, Ulrich (編). Interreligious Hermeneutics in Pluralistic Europe: Between Texts and People Volume 40 of Currents of encounter. Rodopi. 2011. ISBN 978-9-401-20037-0. ISSN 0923-6201.
- German, Lindsey; Rees, John. A People's History of London. Verso Books. 2012. ISBN 978-1-844-67914-0.
- Humphreys, Rob; Bamber, Judith. London. Rough Guides. 2003. ISBN 978-1-843-53093-0.
- Porter, Roy. London: A Social History. Penguin UK. 2000. ISBN 978-0-140-10593-3.
- Rabbitts, Paul. Hyde Park: The People's Park. Amberley Publishing Limited. 2015. ISBN 978-1-445-64301-4.
- Self, Andrew. The Birds of London. A&C Black. 2014. ISBN 978-1-408-19404-1.
- Weinreb, Ben; Hibbert, Christopher; Keay, John; Keay, Julia. The London Encyclopaedia 2nd. Pan Macmillan. 2008. ISBN 978-1-405-04924-5.
- Wheatley, Henry Benjamin. Round about Piccadilly and Pall Mall: Or, a Ramble from the Haymarket to Hyde Parkvb illustra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108-03650-4.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英文)
- 顯示海德公園和肯辛頓公園的地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在Google Maps上的海德公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世紀的海德公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