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超(1958年),祖籍江西弋陽,出生於南昌,中國物理學家。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

湯超
出生南昌
母校中國科技大學
芝加哥大學
知名於自組織臨界性
Bak-Tang-Wiesenfeld sandpile英語Bak-Tang-Wiesenfeld sandpile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生物學
機構北京大學
博士導師利奧·卡達諾夫

生平

編輯

湯超祖籍江西弋陽,出生於南昌。1977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此前在南昌洪都中學就讀[1]。1981年通過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1986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凱維里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1年前往NEC普林斯頓研究所工作。1997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Fellow)。2005年加盟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任終身正教授。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與北京大學合作,2001年幫助創立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現為定量生物學中心)並任主任,2002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B類)。2003年被聘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11年入選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全職到北京大學工作。[2][3]

學術工作

編輯

湯超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非線性科學、系統生物學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工作。近年來着力用物理學思想及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發表文章百餘篇,被引用二萬多次[4]

  • 1996年將統計物理思想引入蛋白質摺疊理論,提出可設計性原理;[7][8]
  • 2004年將非線性科學的理論應用到生物調控網絡的研究,提出了生物系統穩定性的理論解釋;引用錯誤:<ref>標籤有衝突或無效的屬性
  • 2006年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生物網絡功能模塊,發現生物功能對網絡拓撲結構存在強限制;[9]
  • 2009年用理論與計算的方法研究生化適應性網絡,找出了其中具有普適性的設計原理;[10][11]
  • 2013年與張奇偉創刊《定量生物學》,任共同主編。[1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我系77级校友汤超的创新性"跷跷板模型"荣登《Cell》封面文章. 中國科大手機報. 2013-05-29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3). 
  2. ^ 汤超:定量生物学路上的自由探索者 (PDF). 科學中國人. 2012-12 [2020-05-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3. ^ 用物理来发现新的世界. 神州學人. 2012-12 [2014-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 ^ 汤超-谷歌学者引用. 谷歌學者.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6). 
  5. ^ Bak, P.英語Per Bak, Tang, C. and Wiesenfeld, K.英語Kurt Wiesenfeld.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an explanation of 1/f nois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7, 59 (4): 381–384. doi:10.1103/PhysRevLett.59.381. 
  6. ^ Bak, P.英語Per Bak, Tang, C. and Wiesenfeld, K.英語Kurt Wiesenfeld.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Physical Review A英語Physical Review A. 1988, 38 (1): 364–374. doi:10.1103/PhysRevA.38.364. 
  7. ^ Li, H.英語Hao Li, Helling, R., Tang, C. and Wingreen, N.英語Ned Wingreen. Emergence of Preferred Structures in a Simple Model of Protein Folding. Science. 1996, 273 (5275): 666–669. doi:10.1126/science.273.5275.666. 
  8. ^ Li, H.英語Hao Li, Tang, C. and Wingreen, N.英語Ned Wingreen. Are protein folds atypical?.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95 (9): 4987–4990. 
  9. ^ Ma, W., Lai, L., Ouyang, Q. and Tang, C. Robustness and modular design of the Drosophila segment polarity network.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英語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06, 2: 70. doi:10.1038/msb4100111. 
  10. ^ Ma, W., Trusina, A., El-Samad, H. Lim, W.英語Wendell Lim and Tang, C. Defining Network Topologies that Can Achieve Biochemical Adaptation. Cell. 2009, 138 (4): 760–773. doi:10.1016/j.cell.2009.06.013. 
  11. ^ 北大汤超教授课题组对生物适应性规律的研究发表在《Cell》杂志上. [2014-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Shu, J.;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in Mouse Somatic Cells with Lineage Specifiers. Cell. 2013, 153 (5): 963–975. doi:10.1016/j.cell.2013.05.001. 
  13. ^ 邓宏魁与汤超研究组在《细胞》(Cell)发表封面论文报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创新方法和理论.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4. ^ 《定量生物学》杂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