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郡中國西晉時設置的

建置沿革

編輯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進封南宮縣王司馬承為武邑王[1],分長樂國武邑國,屬冀州,治武邑縣(今河北省武邑縣),領武邑、武遂、觀津三縣,後析置武強縣。晉惠帝時期,武邑王薨,無後,武邑郡成為長樂國的支郡[2]

十六國時期,武邑郡相繼為後趙及其殘存勢力(314年-354年)、前燕(354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3]

北魏時,勃海郡阜城縣改屬武邑郡,武強縣併入武邑縣,觀津縣改稱灌津縣。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復置武強縣。[4]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廢武邑郡,省併武邑、武遂、灌津三縣,武強縣劃入長樂郡,阜城縣劃入勃海郡[5][3]

人口

編輯

行政長官

編輯

武邑內史(289年-314年)

編輯
  • 邵存,魏郡安陽人,西晉末為武邑內史,後前往濟南郡堅守黃巾固,太興三年(320年)又假武邑太守,次年南奔途中被殺。[6][7]

武邑太守(314年-318年)

編輯

武邑內史(319年-330年)

編輯

武邑太守(330年-556年)

編輯

國主

編輯
  • 武邑王司馬承,289年-290年代在位。
  • 趙公石勒,318年-319年在位,武邑郡為趙國封內的十三郡之一。
  • 趙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武邑郡為趙國封內的二十四郡之一。[17]

註釋及徵引文獻

編輯
  1.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
  2. ^ 《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冀州〉:「晉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佑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惠帝時,承薨無後,省還長樂。」
  3. ^ 3.0 3.1 牟發鬆等,2017,《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 ^ 4.0 4.1 《魏書 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5. ^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6. ^ 《晉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7. ^ 《資治通鑒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8. ^ 《魏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9. ^ 《魏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10. ^ 《魏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11. ^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12. ^ 《魏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13. ^ 13.0 13.1 《魏書 卷九十四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14. ^ 《魏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15. ^ 《魏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16. ^ 《北齊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17. ^ 《晉書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並前……武邑……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戶二十九萬為趙國,封內依舊改為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