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德
生平
編輯參加革命
編輯楊斯德出生在今滕州南沙河鎮楊家行村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省吃儉用供楊斯德讀書。幼年時,楊斯德就目睹了地主和官府欺壓和盤剝百姓。從私塾到師範學校,楊斯德一邊讀書,一邊接受新思想。[1][2]
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斯德在學校報名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決定棄學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3月,楊斯德參加八路軍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八路軍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期間曾一度負責與鐵道游擊隊的聯絡。不久,被中共黨組織選拔參加山東縱隊政治部開辦的敵工幹部訓練班。1939年春,楊斯德回部隊任蘇魯支隊政治部敵工股股長兼特務大隊政委。此後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部敵工幹事,濱海軍區一分區政治部敵工股股長兼膠高辦事處副主任。[1][2]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歷任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科科長,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前方政治部聯絡部部長,華東野戰軍十三縱隊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民聯部部長,第三野戰軍三十四軍一〇二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2]
萊蕪戰役
編輯1946年冬,蔣介石調集三十多萬部隊組織「魯南會戰」,計劃南北對進夾擊華東野戰軍。會戰由李仙洲指揮,參謀總長陳誠坐陣徐州督戰。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決定採取「聲南擊北」的方針,在南面阻擊敵人,同時隱蔽運動至北線萊蕪地區,利用內線工作促國軍第四十六軍策應,一舉消滅李仙洲部。國軍第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與中共建立了聯繫,陳毅司令員決定派楊斯德秘密打入國軍第四十六軍,經楊斯德建議,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科副科長解魁與他同往。楊斯德化名「李一明」,對外稱是復旦大學畢業生,解魁化名「劉質彬」。在國軍第四十六軍,起初楊斯德、解魁的名義是軍部高級情報員,不久楊斯德被韓練成任命為「軍長秘書」。[1]
1947年2月20日,萊蕪戰役打響。2月21日,王耀武飛至戰場上空直接指揮,命韓練成率部在黃昏前靠近萊蕪城,同李仙洲總部、七十三軍、十二軍合為一股。此時韓練成對掌握自己的部隊並率其投向華東野戰軍沒有把握。2月22日拂曉,楊斯德勸說韓練成脫離部隊,這樣可造成國軍失去指揮,以利華東野戰軍消滅之。當晚,李仙洲召集韓浚、韓練成等將領開會,研究決定翌日拂曉突圍。2月23日拂曉,華東野戰軍開始行動。趁四十六軍部隊在東關集合之際,楊斯德、解魁藉口「軍長到後邊看看部隊」,把韓練成帶進萊蕪城保護起來。國軍自此無法找到韓練成。直到七十三軍軍長韓浚來催趕緊行動,李仙洲才發出突圍命令。此時已是上午8時,突圍行動因此延誤了一個多小時。因軍長韓練成脫離部隊,四十六軍剛突圍便陷入混亂,還將七十三軍的戰鬥隊形搞亂了。華東野戰軍隨即切斷國軍後路,自東西兩面猛攻。炮火最猛時,楊斯德將韓練成藏在萊蕪城牆的一個牆洞裏,直到陳毅、粟裕派來的偵察營營長章宏將他們送往華東野戰軍後方。萊蕪戰役中,華東野戰軍殲滅國軍一個指揮部、兩個軍、七個師共五萬餘人。這是自全面內戰爆發以來,共軍殲敵建制最大、兵力最多的戰役。2月2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專門致電陳毅、粟裕、譚震林、劉伯承、鄧小平、饒漱石:「李仙洲五萬人被殲,極力欣慰。全體將士應予嘉獎。」萊蕪戰役勝利後第五天,陳毅司令員在蒙陰城會見了韓練成,楊斯德在座。韓練成表示想回南京,在國軍內部為中共工作,陳毅經過考慮後同意。楊斯德幫韓練成構思了一個「魯中戰場脫險記」的故事,然後又按陳毅指示,選派華東野戰軍敵工人員張保祥以韓練成世侄「王忠傑」的身份陪同回南京。韓練成一到南京,便上報了自己的所謂「魯中戰場脫險記」,隨即獲得蔣介石召見安慰,嘉譽為「獨膽英雄」。一個月後,蔣介石任命韓練成為高級侍從參謀。1948年11月初,韓練成脫離國軍,隻身赴香港,經中共華南黨組織安排,秘密轉赴解放區。[1]
1948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粉碎了國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之後,在全中國各戰場上轉入全面反攻。這時粟裕提出了淮海戰役的設想,獲得毛澤東批准,毛澤東親自製定的作戰方針要求:「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此時楊斯德已任華東野戰軍十三縱隊政治部聯絡部長兼民運部長。1948年9月,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命楊斯德以陳毅司令員代表的身份,去和國軍第三綏靖區副司令長官何基灃、張克俠聯繫,爭取策動該部一部或大部在淮海戰役開始時起義。舒同強調,陳毅司令員要求力爭第三綏靖區司令長官馮治安能和部隊一道起義,以便擴大政治影響。[1]
楊斯德即到曲阜的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在曲阜,陳士榘參謀長又向他介紹了情況。隨後,楊斯德經兗州、濟南抵達在滕縣活動的魯中南軍區前線辦事處,由辦事處敵工科副科長孫秉超陪同,經第三綏靖區七十七軍三十七師一一一團(團長張兆芙)的防地,秘密進入徐州賈汪地區。楊斯德化名「陳惠國」,名義為該部少將高參,孫秉超化名「李夢雲」,充任楊斯德的秘書。楊斯德先在賈汪會見了何基灃(第三綏靖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方指揮所主任),後到徐州見了張克俠。楊斯德在賈汪半個月內,摸清了第三綏靖區主要軍官的態度,並開展了初步的宣傳、組織工作。[1]
1948年10月下旬,華東共軍各部向南移動,徐州外圍形勢日緊。第三綏靖區內中下層軍官日益強烈地要求另謀出路。何基灃、張克俠也想趕快行動。五十九軍軍長劉振三勸綏靖區司令長官馮治安將部隊拉走,被馮治安拒絕後,憤而離開部隊去上海。馮治安及七十七軍軍長王長海等人仍想把部隊穩定住。這時,陳士榘參謀長向楊斯德指示:淮海戰役將在1948年11月8日發起,屆時七縱、十縱、十三縱從第三綏靖區正面渡運河南進,分隔徐州同黃伯韜兵團間聯繫。要求何基灃、張克俠部按計劃在淮海戰役發起時起義,讓開運河防線,並且力爭控制運河橋樑。同時還研究了聯絡方式,夜間識別標誌、開進路線及中共方面幾名幹部的位置,並決定起義部隊聯絡口令是「楊斯德部隊」。[1]
1948年11月4日,華東野戰軍司令部下達戰役進攻命令。二十一師於11月8日晨2時許攻佔萬年閘橋北陣地。這時,何基灃與楊斯德突然來到已陷入驚慌的五十九軍軍部,聽了何基灃與楊斯德的講話,在場的五十九軍官兵紛紛表示要起義投奔華東野戰軍。張克俠隨後趕赴賈汪,來到五十九軍軍部講話,隨後即率五十九軍軍部按預定路線行動。下午14時,何基灃對賈汪指揮所及干訓團官兵講話,隨即出發,向東沿五十九軍的路線開進。此前,三十八師已與華東野戰軍十三縱取得聯絡;一三二師及三十七師一一一團也先後按計劃行動,與華東野戰軍十縱取得聯絡。11月9日夜至11月10日凌晨,起義部隊全部渡過運河,並且相互取得聯絡。至此,第三綏靖區一個指揮所、一個軍部、三個半師共二萬三千名官兵成功起義。被毛澤東稱為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大勝利」。[1]
楊斯德深入國軍內部策反,促使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的故事,先後被改編為大型話劇《淮海決戰》和電影《佩劍將軍》。[1]
共和國時期
編輯萊蕪戰役和淮海戰役後,楊斯德參加了渡江戰役。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楊斯德先後任三十四軍兼南京警備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南京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職。[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斯德奉命參與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空軍師,並擔任政委。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楊斯德參與了瓦解美軍和李承晚軍隊的任務。其後,楊斯德長期從事對台工作。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兼廣州聯絡局局長,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台港澳僑聯絡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顧問。1955年9月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7月獲獨立功勳榮譽章。[1][2]
文化大革命期間,楊斯德遭受迫害,被關押5年。粉碎「四人幫」後,楊斯德獲落實政策,重返工作崗位。1986年5月,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簡稱華航)一架貨機在機長王錫爵駕駛下飛至中國大陸,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按照中央指示,楊斯德率領「華航事件」小組到香港和台灣當局談判,由此打破了台灣當局長期堅持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海峽兩岸關係由此開啟新篇。[1]
逝世
編輯2018年9月7日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辭世,享耆壽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