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以視為描述一個事件經過一段時間後所變化的結果,和過去相對。從時間是線性的角度來說,是時間線上將要發生的那部分,也就是說,在時空上表示尚未發生的事的那部分。

光錐中,水平方向表示空間,豎直方向表示時間;「未來」以未來光錐表示,中點代表觀測者

未來是過去現在之後的時間。由於時間的存在物理定律,未來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現實的明顯性和未來的不可避免性,現在存在和​​將要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歸類為永久的(意味着它將永遠存在)或暫時的(意味着它將終結)。[1]在使用線性時間概念的西方文化觀點中,未來是預計會發生的投影時間線的一部分。[2]狹義相對論中,未來被認為是絕對未來,或未來光錐[3]

時空哲學中,現在論相信只有現在存在,認為只有當下存在,未來和過去都是不真實的。宗教在處理諸如因果報應、死後生活和研究時間盡頭和世界末日會是什麼情況的神學時,都會考慮到未來。[4]

先知占卜師等宗教人物聲稱能看到未來。未來研究或未來學是假設可能未來的科學、藝術與實踐。現代從業者強調替代性和多元未來的重要性,而非單一的巨型未來,以及預測和概率的局限性,而不是創造可能和更好的未來。前定論是一種信仰,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已經被決定了。

未來的概念已在文化產業中得到廣泛探索,包括致力於闡明未來概念的藝術運動和流派,例如:20世紀的未來主義運動。

在物理學上

編輯

在物理學中,時間被認為是第四維。物理學家認為,時空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因重力等力而彎曲的彈性織物。

經典物理學中,未來只是時間線的一半,對所有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在狹義相對論中,時間的流動相對於觀察者的參照系是相對的。觀察者遠離參考物體的速度越快,該物體通過時間移動的速度就越慢。因此,未來不再是一個客觀的概念。一個更現代的概念是絕對的未來,或者說是未來光錐。雖然一個人可以在三個空間維度上向前或向後移動,但許多物理學家認為你只能在時間上向前移動。[5]

狹義相對論的一個結果是,一個人可以通過極高的速度旅行到未來(但永遠不會回來)。雖然這種影響在一般的情況下可以忽略不計,但極高速度的太空旅行可以大大的改變時間的流動。正如許多科幻故事和電影(例如:《時空線索》)所描繪的那樣,一個人即使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了一小段時間,也會回到未來許多年後的地球。

一些物理學家聲稱,通過利用蟲洞連接兩個時空區域,理論上人類可以進行時間旅行。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指出,要為這假想的時間機器提供動力並「在時空結構上打一個洞」,需要恆星的能量。另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可以利用宇宙之繩進行時間旅行。

在哲學上

編輯

時間哲學中,現在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只有當下存在,未來和過去都是不真實的。過去和未來的實體被理解為邏輯構造或虛構。現在主義的相反觀點是永恆主義,即相信過去和未來的事物永恆存在。另一種觀點(並非許多哲學家持有)有時被稱為時間的增長塊理論,該理論假設過去和現在存在,但未來不存在。[6]

現在主義與伽利略相對論相容,其中時間獨立於空間,但可能亨德里克·洛倫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及許多人認為無可爭議的某些其他哲學論點不相容。希波的奧古斯丁提出,現在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刀刃,不能包含任何延長的時間。

希波的奧古斯丁相反,一些哲學家認為意識體驗是隨着時間而延申的。例如:威廉·詹姆士說時間是「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一種連續且不可分割的體驗,其中包含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對現在的體驗實際上是一種由短暫時間段組成的感覺,並且這種體驗是動態且不斷變化的。」[7]希波的奧古斯丁認為上帝超越時間,存在與永恆的所有時間中。其他早期哲學家是現在論者,包括佛教徒(印度佛教傳統)。現代佛教哲學的一位傑出學者是施特爾巴茨基,他撰寫了大量關於佛教現在論的文章:

一切過去都是不真實的,一切未來的都不是真實的,一切想像的、不存在的、精神的都是不真實的……最終真實的只有物理效率的當下時刻(即因果關係)。[8]

在心理學上

編輯

人類的行為被認為包括對未來的預期。預期性的行為可能是由於對未來的心理態度,例如:樂觀、悲觀和希望。[9]

樂觀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即一個人認為世界保持積極的看法。例如:對於一個裝滿一半水的水杯,杯子是半空還是半滿?樂觀主義者看到的是半滿的水杯,而不是半空着的水杯。它是悲觀主義哲學的對立面。樂觀主義者通常認為人和事件本質上都是好的,所以大多數情況最終都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希望是一種相信與生活中的事件和環境相關的積極結果的信念。希望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絕望、渴望、希望、痛苦或堅持(即相信即使有相反的證據,也有可能出現更好或積極的結果)。「充滿希望」與樂觀主義有些不同,因為希望是一種情緒狀態,而樂觀主義是通過深思熟慮的思維模式得出的結論,從而產生積極的態度。

如前所述,悲觀主義樂觀主義的對立面。他傾向於只看到、預期或強調不好或不理想的結果。該詞源於拉丁語,Pessimus(意為最壞)和Malus(意為壞)。

在宗教上

編輯

宗教在討論因果報應死後生活末世論等問題時,會考慮到未來,末世論考慮是時間的盡頭和世界末日會是什麼樣子的。在宗教中,大先知被認為有能力改變未來。普通宗教人物聲稱能夠預見未來,如小先知和占卜者。[9]

「末世」一詞指的是人類(或動物)在肉體死亡後,靈魂、精神或思想繼續存在,通常是在精神或鬼魂般的來世。人們通常認為死者會在這個來世中去往特定的區域或存在層面,這通常取決於他們生前的行為。

有些人認為來世包括某種形式的準備,以便靈魂轉移到另一個身體(轉世)。關於來世的主要觀點來自宗教西方秘契主義形而上學。有些人對來世的存在持懷疑態度,或者認為來世絕對不可能,例如:唯物主義還原論者,他們認為這個話題是超自然的,因此並不存在或不可知。在形而上學模型中,有神論者通常相信死後會有某種來世。無神論者則通常不相信死後有來世。一些非有神論者(例如:佛教)的成員傾向於相信來世,如轉世,但不相信上帝

在宇宙學上

編輯

兩個最大的宇宙學問題:

  1. 宇宙如何誕生?
  2. 它何時結束?

對於第二個問題,有下列提交的答案:

  1. 不管觀察如何,宇宙永遠這樣存在

線性與循環文化

編輯

線性時間觀(在西方哲學中常見)比印度等文化中更常見的循環時間更能區分過去和未來,在這些文化中,過去和未來更容易融合。[10]

未來研究

編輯

未來學或未來研究是一門科學、藝術和實踐,它假設可能、很可能和更理想的未來,以及這些未來背後的世界觀和神話。未來研究力求了解哪些事情可能會繼續,哪些事情可能會改變,哪些事情是新穎的。 因此,該學科的一部分是尋求對過去和現在的系統和模式的理解,並確定未來事件和趨勢發生的可能性。這一過程的一個關鍵部分是了解個人、組織和政府所決定對未來的潛在影響。領導者利用此類工作的成果來協助決策。

把握未來,否則未來就會把握你。 —— 帕特里克·迪克森,《Futurewise》

在藝術和文化領域

編輯

未來主義

編輯

未來主義作為一種藝術運動,起源於 20 世紀初的意大利。它主要在意大利俄羅斯發展,儘管在其他國家也有追隨者,例如:英國葡萄牙。未來主義者探索了每一種藝術媒介,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建築甚至美食。未來主義者對過去思想,尤其是政治和藝術傳統,懷有強烈的厭惡之情。他們還崇尚速度技術暴力。未來主義者將對過去的熱愛稱為過時主義。汽車、飛機和工業城鎮對未來主義者來說都是傳奇,因為它們代表了人類對自然的技術勝利。 1909 年的未來主義宣言宣稱:「我們將美化戰爭,世界上唯一的衛生手段——軍國主義愛國主義自由帶來者的破壞性姿態、值得為之獻出生命的美麗思想以及對女性的蔑視。」[11]儘管它的許多特點和一些思想都歸功於激進的政治運動,但直到 1913 年秋天,它才開始涉足政治。[12]

科學幻想

編輯

人們可以將科幻小說視為一種廣泛的小說類型,它通常涉及基於當前或未來科學技術的推測。科幻小說出現在書籍藝術電視電影遊戲戲劇和其他媒體中。科幻小說與奇幻文學的不同之處在於,在故事的背景下,它的虛構元素在科學確立或科學假設的自然法則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能的(儘管故事中的一些元素可能仍然是純粹的想像推測)。背景可能包括未來或替代時間線,故事可能描述新的或推測性的科學原理(例如:時間旅行或異能),或新技術(例如:納米技術超光速旅行或機械人)。探索這些差異的後果是科幻小說的傳統目的,使其成為一種「思想文學」。[1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愛丁堡:T. & T. Clark。. 宗教与伦理百科全书: 第 335-337 頁。. 
  2. ^ Moore, C.-L. & Yamamoto, K. (1988)。超越語言:運動觀察與分析。紐約:Gordon and Breach。第 57 頁。(參見將時間表示為線性、單向進程是明顯的西方觀點。)
  3. ^ 愛丁頓,AS (1921)。. 空间、时间和引力;广义相对论概述: 第 107 頁 –透過劍橋:大學出版社。. 
  4. ^ 时空哲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2-06-29 (中文). 
  5. ^ 科学家称:你无法回到过去旅行。. 生活科學網. 2007-03-07 (英語). 
  6. ^ Broad, C.D. (1923). Scientific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英語). 
  7. ^ 威廉·詹姆士. 《心理学原理》. 維基百科 (英語). 
  8. ^ 《佛教邏輯》第 1 卷,1962 年,多佛:紐約。70–71。
  9. ^ 9.0 9.1 翻譯至英文維基百科「Future」
  10. ^ 里德博斯,卡廷卡(2002年). 《时间》达尔文学院讲座,在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每一个事件都既存在于当前时刻的过去,也存在于它的未来。. 2015-09-03 –透過劍橋大學出版社。第2頁。ISBN 978-0521782937(英語). 
  11. ^ “未来主义的创立与宣言”. 2008-08-22 –透過italianfuturism.org(最初發表於 1909 年 2 月 20 日巴黎《費加羅報》) (英語). 
  12. ^ Martin, Marianne W.,第 186 頁
  13. ^ Gilks, Marg. 《科幻小说:思想文学》. 

參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