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野戰縱隊。1947年8月5日在山西晉城由豫鄂陝軍區部隊改編組建。
歷史
編輯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圍開始,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從北路突圍,行程近千公里,1946年7月15日中原局接到中央指示:胡宗南有強兵節節堵擊,北上很難通過,且牽制大批敵軍,在敵後創立根據地應是中原解放軍的光榮戰略任務。中央軍委也電示鄭位三、李先念、戴季英、王震:建議考慮是否可能在陝南建立臨時根據地,並通報了陝南敵情和陝南遊擊隊的情況:陝西省工委已在商縣、洛南、山陽、柞水和河南盧氏之間,搞起數支「武裝」,統一歸鞏德芳指揮,已由陝甘寧邊區派去50餘名幹部幫助其發展,積極活動,準備建立根據地;當地已組成中共商洛工委,負責人為劉庚、鞏德芳、秋宏、王力,可找鞏德芳接頭,一切情況可知。7月17日進抵南化塘時,又遭到了埋伏在此地和玉皇山一帶的敵軍胡宗南部的阻擊。與敵軍展開了頑強搏鬥,摧垮了敵人的防線,突出重圍。7月23日部隊到達商南縣白魯礎時,見到前來接應的陝南遊擊隊第三大隊分隊長劉山;中原局在商南縣白魯礎召開會議,討論貫徹中央指示,在陝南建立根據地的問題。會議決定將部隊分散為7支,在鎮安、鄖西、商南、山陽等地開闢地域,發動並依靠群眾,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7月24日到達山陽縣龍山地區桐木溝口,根據中央指示精神,中原局決定:中原局書記鄭位三與夫人蒲雲、中原局組織部長陳少敏離隊養病,由陝南遊擊隊負責掩護;為此,劉占山過桐木溝上南坡,找到游擊大隊長譚道鵬的親戚朱達德,朱達德將鄭位三和陳大姐等領進自己家所在的查灣小溝隱蔽住了約有十二三天,又轉移至桐木溝垴的張世開家。25日抵達今丹鳳縣毛栗崗李家村時,與陝南遊擊隊中隊長張青山所帶的30多名游擊隊員相遇。李先念於7月28日在丹鳳縣花園嶺油房坊會見了陝南工委書記、陝南遊擊隊政委王力。陝南遊擊隊下轄三個大隊,兩個獨立大隊,共1000餘人。8月2日在留仙坪與鞏德芳率領的陝南遊擊隊會師。8月3日,李先念主持中原局會議部署創建豫鄂陝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的問題,初步確定分三個軍分區,並委派了各個軍分區的負責人。在會上李先念指出:要認真貫徹中央指示,將部隊以營團為單位化整為零,分散發動群眾,打擊民團小部隊,建立根據地。8月上旬,陝西省工委書記汪鋒奉中央命令,到陝南主持豫鄂陝邊區工作。中原局派幹部旅旅長張文津、幹部旅政治部主任吳祖貽為中原解放軍的談判代表,毛楚雄化名李信生作為張文津的警衛員隨行,攜帶軍調部武漢第九執行小組旗幟、符號、文件,由楊泗廟剛參軍的青年農民肖善義做嚮導帶路,8月7日從鎮安縣楊泗廟出發赴西安與胡宗南談判,行至寧陝縣東江口鎮,被駐守該鎮的胡宗南部整編第61旅181團四連連長李清潤扣押。經胡宗南電准團長岑運應,於8月10日四連連長李清潤帶人在東江口城隍廟旬河旁的河灘里挖了4個坑,當夜秘密將4人推入沙坑中活埋。[1]
8月上旬,李先念與鞏德芳派陝南遊擊隊參謀韓彬山去山陽縣中村、銀花地區,聯繫當地黨組織、游擊隊與中原突圍部隊配合建立基層政權。隨後,三分區政委方正平率部至中村一帶活動。迅速建立了銀花、中村等六個鄉政權。原國民黨中村鄉長席學孔率部投誠,隨即被任命為山陽縣副縣長,他積極為部隊籌糧,解決了部隊吃糧困難。鄖商縣委動員婦女組織起來,為部隊縫棉衣,做軍鞋,還辦了一個被服廠,一個月時間趕製了近千套棉衣。商山縣籌集了80多萬斤糧食。方正平將此情況報告中央。毛澤東親自批示:「速將銀花經驗通知一切部隊照辦,愈快愈好,迅速建立根據地。」
由於李先念病情日益惡化,中央決定由陝西省委書記汪鋒接替李先念的工作,李先念回延安治病。1946年9月22日,在封地溝召開團以上幹部和機關幹部出席的豫鄂陝邊區黨委擴大會議,正式宣佈成立豫鄂陝邊區黨委、豫鄂陝軍區和豫鄂陝行政公署。司令員文建武,政治委員汪鋒,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陳先瑞(後閔學勝任參謀長),副政治委員方正平,政治部主任張樹才。軍區機關駐今丹鳳縣大峪鄉封地溝,後遷蔡川鄉上莊坪。轄:[2]
- 第1軍分區:8月3日,中原局決定將安康、柞水、藍田、臨潼以西地區為一分區,由王震所率三五九旅在此創建根據地。三五九旅在襲占鎮安縣城後率部西進,於8月7日分兩路由鎮安縣挺進寧陝縣。8月11日從石泉縣兩河口渡過汶水河,進入洋縣境內。副旅長徐國賢率部取道寧陝縣北部,於8月11日在林口子(今屬四畝地鎮北部秦嶺山巔)進入周至縣境內。後經中央批准,三五九旅於9月17日回到延安。8月8日中原局在在鎮安縣七里峽(今米糧鎮駐地)以13旅38團重新成立第一軍分區,轄手槍隊和8個支隊。司令員吳世安,政治委員張樹才/蕭元禮,副司令員曾廣泰兼參謀長/秋宏,副政治委員蕭元禮兼政治部主任/胡明達。首先成立鎮(安)鄖(西)旬(陽)工作委員會、鎮鄖旬支隊和鎮旬游擊大隊,在安康、旬陽等地開闢根據地。1947年2月,第一軍分區撤銷。
- 第2軍分區: 1946年8月3日在今丹鳳縣留仙坪成立,轄商縣支隊、藍洛支隊、商洛支隊、商南支隊、古城支隊。司令員鞏德芳,政治委員劉庚(西北局派來的民運科長),副司令員夏世厚、薛興軍,副政治委員秋宏,參謀長賴春風,政治部主任夏農苔。中原局機關在以留仙坪、封地溝和北寬坪為中心的第二軍分區活動。1947年2月,第二軍分區撤銷。
- 第3軍分區: 1946年8月3日,在山陽縣中村吳家墳成立,轄第四十五團、商山支隊、鄖商支隊、鄖山支隊、山陽支隊。司令員周光策,政治委員方正平/王力,副司令員齊勇兼參謀長,副政治委員王力/丁先國,政治部主任許道琦。1947年2月,第三軍分區撤銷。
- 第4軍分區:黃霖奉命率領新四軍五師河南軍區主力2000人,會合閔學勝帶領的中原突圍南路部隊第一縱隊第3旅第8團、第2旅第6團、警衛團一部和第15旅一部渡襄河受阻轉道北上8月6日到達鄂豫陝根據地的2 500餘人,在西荊公路以東的豫西一帶開展游擊戰爭,在丹鳳縣庾家河創建豫鄂陝軍區第四軍分區。轄第六、第七、第八團和洛北支隊。黃霖為第四地委書記兼第四軍分區政委,閔學勝為軍分區司令員。四分區地處伏牛山、崤山、熊耳山的結合部,包括盧氏、靈寶、欒川、洛寧、嵩縣等。胡宗南在豫西成立了「十二縣聯防剿共指揮部」,以鄧縣、內鄉、盧氏、嵩縣等保安團向四分區包圍。至1946年11月將豫西十三縣聯防剿共指揮部各保安團全部擊潰,解放了大半個盧氏縣,打開了四分區的局面。1946年12月15日,中央軍委轉發四分區戰鬥總結通報,肯定四分區在開闢鄂豫陝根據地的過程中集中優勢兵為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經驗。1946年12月閔學勝調到鄂豫陝軍區任參謀長,黃霖兼任鄂豫陝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四分區部隊搞來棉衣什麼顏色都有。黃霖說:「甭管什麼顏色,穿在身上凍不着就行,有棉衣、有被子、有菜金,這已經比其它分區不知好多少倍了。」韓東山後接任政委,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水泉,副政治委員許子威/張忠,政治部主任吳釗統。1947年2月,第四軍分區撤銷。
- 第5軍分區:中原局指示突圍到鄂西北的第一縱隊第15旅旅長王海山率領第43、第44團入陝歸建,9月18日至19日,從房縣出發,經白河縣冷水渡過漢江,進入豫鄂陝邊區。按照9月19日毛澤東起草的中央軍委關於在柞水、鎮安、佛坪、寧陝四縣之間建立根據地的指示,豫鄂陝區委決定以寧陝縣東江口為中心建立第五分區,轄區為西安-柞水-鎮安-旬陽以西。 9月底在柞水縣在鎮安縣七里峽組成第5軍分區。1946年10月上旬,王海山率部經山陽、鎮安仁河口、安康縣馬坪、漢陰縣鐵爐壩(今屬寧陝縣),10月15日深夜,43團三營奉孫光團長命令,包圍了洵江鄉公所,16日拂曉發起攻擊,全殲鄉公所和一個保安中隊,俘敵20餘人,摧毀碉堡10餘座,繳獲步槍17支,子彈2900餘發,手榴彈10枚,電話機1部及稻穀9500多公斤。10月17日,十五旅主力到達江口,在東江口小學操場召開群眾大會。第五地委在此宣佈成立中共東江口中心縣委、東江口中心縣政府。十五旅供給部政委李震遠任縣委書記,陳任遠、劉昌煦、王心田、姚春亭為委員;五分區辦事處主任陳任遠兼任縣長,以十五旅四十四團1個連為基礎,組建縣游擊大隊,四十四團參謀長劉昌煦任游擊大隊隊長。[3]遭國軍大規模的進攻,縣委、縣政府無法立足,10月22日撤離東江口。第五軍分區轄第十五旅、第三支隊、第六支隊、第九支隊、長柞游擊隊、東江口中心游擊大隊和機關支隊。司令員王海山,政治委員湯成功,副司令員孫光,參謀長寇惠民,政治部主任李慶柳。1947年2月,第五軍分區撤銷。
- 第一野戰縱隊:1946年12月,豫鄂陝軍區以第二、第三、第四軍分區主力5000餘人為基礎,組建豫鄂陝軍區第一野戰縱隊,下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隊。司令員黃霖,政治委員方正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夏世厚,政治部主任翁可業。1947年1月14日,野戰縱隊在盧氏縣五里川召開誓師大會。會後,黃霖率5000餘人的第一野戰縱隊跳出包圍圈東進。1月18日晚,佔領欒川鎮。19日,擊潰廟子鎮敵兩個保安大隊。20日,攻克南山核桃凹寨。22日,野戰縱隊在欒川一帶度過了1947年春節。2月14日,豫鄂陝軍區根據中央的指示,決定第一野戰縱隊北渡黃河。黃霖率野戰縱隊經蘭草、白土、義馬到達黃河南岸狂瀾渡。在太岳軍區獨立第12旅進抵隴海鐵路的接應掩護下,第一野戰縱隊及邊區直屬機關3500餘人,於2月20日由新安縣劉皇嶺地區北渡黃河。1947年3月,第一野戰縱隊到山西晉城後撤銷。
- 豫鄂陝軍區陝南指揮部:1947年2月5日,豫鄂陝邊區委決定成立該指揮部。司令員鞏德芳,政治委員劉庚。豫鄂陝軍區機關隨主力部隊北渡黃河後,指揮部統一指揮豫鄂陝邊區的軍事鬥爭。
1946年11月初,太岳軍區奉命組織了一支二三百人的隊伍南渡黃河,尋找剛剛組建的豫鄂陝軍區部隊,為豫鄂陝軍區領導送去了密電碼,從而溝通了兩個軍區的聯繫。
1947年2月5日,豫鄂陝區黨委和軍區在河南魯山縣瓦屋街召開會議,提出主力撤至黃河以北休整,待機南返,並將上述意見致電毛澤東、鄭位三、李先念。經中共中央批准,2月7日李先念以中原局的名義電示豫鄂陝區黨委和軍區,對北渡事宜作了詳細的指示,並要求做好兩種準備:「一是準備北渡......二是準備北渡不成,在河南、陝西堅持游擊。」李先念還一面請求中央軍委予以支持,一面主動聯絡太岳軍區,請他們調集船隻並派出部隊接應。得到中央批准北渡黃河的指示後,豫鄂陝區黨委和軍區對北渡和堅持根據地鬥爭的工作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決定主力部隊分兩批北渡黃河,同時成立中共陝南工委和陝南指揮部,統一指揮豫鄂陝區的游擊鬥爭。
接到掩護接應中原突圍部隊北渡黃河的指示後,1947年2月13日,太岳軍區副司令員孫定國率軍區獨立第十二旅和太岳四分區獨立二團進駐邵原地區,在王屋縣委、縣政府的配合下,偵察敵情、籌備物資、修造渡船、組織船工,用十來天時間就做好了一切準備。2月19日晚,十二旅與獨立二團分兩路發起突然襲擊,一舉殲滅黃河南岸敵河防守備部隊後,留少量部隊控制沿黃渡口,主力急行軍進抵隴海鐵路沿線。2月20日上午,在新安縣劉皇嶺與豫鄂陝軍區司令員文建武、豫鄂陝區黨委書記兼豫鄂陝軍區政委汪鋒所率的第一批突圍部隊約5000餘人會合。當晚,掩護「文、汪」部由垣曲、濟源之間順利北渡。原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司令部機要科長江濤在整理當年的日記中寫到:「2月中旬轉戰洛寧、伊川一帶準備相機渡河。待太岳軍區部隊過河接應工作準備好後,決定2月20日第一批北渡黃河。我們19日夜急行軍,從洛陽西鐵門跑步越過隴海鐵路,中午到達河邊。小木船擺渡,過河速度很慢,掩護部隊一直催促快過。」在王屋縣稍加補充休息,於3月6日進入晉城休整。3月上旬,第二批渡河部隊與太岳軍區取得聯繫。1947年3月11日,毛澤東急電:「劉伯承、鄧小平和陳賡、謝富治等,陳、韓所率突圍部隊3000餘人,有被敵殲之危險,務必派部隊援救。」此時黃河對岸的敵人遭我接應部隊第一次偷襲後,已加強了河防守備。3月12日夜晚,對岸東沃守敵在村內看戲未歸,太岳四分區獨立二團迅速渡河攻下石井鎮,直插硫磺嶺一帶制高點,很快控制了澠池、新安縣北部方圓30多里的地區。豫鄂陝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陳先瑞、河南軍區司令員韓東山帶領的第二批突圍北渡部隊按原計劃接近黃河時,有一股敵人假冒太岳接應部隊,突然發動襲擊。「陳、韓」部情況不熟、地理不熟,立即重返伏牛山區。而獨立二團卻被敵當成了突圍部隊,集中四個保安團和一個正規團向硫磺嶺和橫山撲來。獨立團依靠有利地形,以一個團的兵力打退敵五個團的五次進攻,後感覺接應無望,經請示上級後趁天黑時分撤回。3月19日,「陳、韓」部趁敵麻痹,再次從嵩山出發,日夜兼程重返黃河渡口,終於與我接應部隊接上頭,順利渡過黃河。原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三旅三十七團三營的趙新孝回憶說:部隊「於三月上旬向東轉戰伏牛山區,17日冒着敵人重兵堵截和飛機的轟炸掃射,在鐵門鎮附近殺過隴海鐵路,經兩天急行軍,甩開敵追擊部隊,於19日在曲沃鎮冒着敵機轟炸,強行北渡黃河,進入太岳解放區,與先期北渡的豫鄂陝軍區主力部隊勝利會合」。
至此,鄂豫陝軍區部隊分兩批在豫西渡黃河進入晉冀魯豫解放區,在陽城作短暫休整。太岳軍區副司令員孫定國代表太岳部隊在歡迎大會上講話。當年只有15歲的原中原軍區警衛團五連宣傳員阮靖華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們啟程向陽城進發,走在解放區的土地上,我們個個精神煥發,沿途軍民男女老少,像歡迎親人和英雄一樣夾道歡迎我們。鄉親們不斷地向我們懷裏塞雞蛋、紅棗和核桃等,不停地對我們每個人從頭到腳打量着。看到我們個個蓬頭垢面,眼窩凹陷,穿着各色各式破爛衣服的樣子,不停地發出『嘖嘖』的讚嘆聲……到達陽城的當晚,全城幾處澡堂專門為我們開放,大家通通快快地洗了個熱水澡」。在陽城作短暫休息後,部隊即進入晉城整休。接到中原突圍部隊來晉城整休的通知後,中共晉城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立即組織人員安排部隊駐地及軍需糧草等工作。突圍部隊來到晉城後,分別駐紮在縣城的西關、西街、西巷、驛後、後河、曉莊,以及縣城周邊的黃頭、劉家川、東武匠、西武匠、司徒、七嶺店、北石店、南石店等村莊,軍區司令部等首腦機關設在北石店鎮南石店村。為減輕晉城人民的負擔,突圍部隊積極開展了生產自救。1947年初春,部隊在南石店村五樓閣前召開生產自救動員大會,軍區領導號召突圍部隊發揚「南泥灣」精神,開荒種地,自辦工商,自己解決部分錢糧給養。會後,軍區領導親自帶領戰士去磨石坡、五穀山、武莊嶺、大嶺頭開荒種地。與此同時,部隊還自籌資金,在縣城內辦起了德泰油坊、裕華商店、皮革廠、副食加工廠,以減輕群眾負擔。部隊剛到晉城,就拿出800元現大洋幫助南石店村群眾建起了兩座煉鐵高爐,又用煉鐵賺得錢買了幾頭騾子跑運輸,解決了群眾的一部分生活困難。
1947年3月17日,李先念、陳少敏等率領中原局機關四百餘人離開延安藍家坪 ,經山西離石、河北邢臺向晉城進發。途中,1947年5月16日,中央復電同意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為中原局常委,書記鄧小平、鄭位三、李先念、李雪峰為第一、第二、第三副書記。標誌着以鄭位三為書記的前中央局的結束。同時任命李先念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5月23日,李先念、陳少敏、戴季英、劉子久率前中原局機關人員由武安、涉縣、長治、高平抵達晉城。此前,任質斌、鄭位三已於5月上旬相繼到達晉城。中原局決定在晉城召開一次團以上幹部會議(「晉城高幹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統一部隊思想。5月29日,「高幹會議」在晉城南石店村正式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總結中原突圍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經驗教訓,學習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指示,介紹全國各個戰場勝利地鬥爭形勢,以及太行、太岳地區土改運動等情況。鄭位三、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等均在會上講話。中原局部分領導人對中原突圍既堅持敵後游擊鬥爭的巨大戰略意義認識不足,過分強調喪失根據地和部隊減員一面,甚至別有用心,煽風點火,把矛頭指向李先念,批評所謂「單純軍事觀點」、「路線問題」,助長了部分幹部本已存在的相互埋怨、相互指責的情緒。轉戰陝北的毛澤東來電:「會不要再開了,部隊整頓一下,準備新的戰鬥」。8月1日這次長達兩個月的會議草草結束,未能起到鼓舞士氣、增強團結的積極作用,反而起了一些削弱團結、渙散人心的消極作用。[4]
1947年7月25日,鄭位三、李先念致電「劉鄧並徐滕薄王、中央」,報告豫鄂陝軍區主力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標誌着豫鄂陝軍區歷時1整年結束。1947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組建第8、第11、第12縱隊。8月3日豫鄂陝軍區主力7000餘人正式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司令員趙基梅,政治委員文建武(未到職)/劉建勛,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韓東山,副政治委員鄭紹文,政治部主任張樹才。
- 第34旅:第二縱隊第13旅及第15旅第45團一部改編。旅長吳世安,政委楊煥民。原13旅的37、38、39團依次改編為100、101、102團。38團團長曾廣泰、39團團長汪昌桂 100團參謀長馬凱(1947年11月27日光山潑陂河阻敵犧牲)
- 第35旅:由原豫鄂陝軍區第四、五分區部隊組成。第3旅第7團、第15旅第45團、第1縱隊第3旅第8團合編。旅長閔學勝/李學先,政委湯成功,副旅長李學先。 105團團長吳琨(1947年11月27日光山潑陂河阻敵犧牲)。原第四分區之七團、第五分區三支隊和六支隊(原中原軍區十五旅四十三團、四十四團)、第四分區之八團依次改編為103、104、105團。
- 警衛團
- 教導大隊:陝南籍500餘人
1947年8月4日上午,部隊召開「追悼死難烈士和部隊挺進中原」誓師大會,由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李先念致悼詞,鄭位三作動員報告,舞台中央懸掛着「打回中原去,為死難烈士報仇"的橫幅。東西兩廂的牆壁上,掛着潔淨的白布,上面寫着死難烈士的英名,會場前面擺放着李先念、鄭位三等首長及晉冀魯豫邊區、軍區、太行區、太岳區和晉城縣各界送來的花圈和輓聯。8月5日,第12縱隊離開晉城,繞道陵川向河南進發。進入河南黃縣時,中央軍委電示十二縱暫歸陳(毅)粟(裕)指揮,相機南進。8月底,由河南清豐地區抵達山東西部邊境的觀城、朝城地區,與經長治、邯鄲,走冀南繞道而來的部分後續部隊會合。9月22日,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曹縣以南的土山寨進行圍殲國軍整編第十一師的戰鬥,十二縱奉命阻擊整編第十師的增援,完成了阻擊任務,取得了反攻中原以來的第一個勝仗。9月25日,華東野戰軍命令十二縱攻克通許縣城。由第三十五旅擔任主攻。9月28日子夜突擊登城,但因城高牆陡,幾次攻城未果。攻城部隊隨即改變方案,由戰壕挖地道到城基,採用爆破攻城。29日拂曉,103團戰士們挖通地道,800斤黑色炸藥炸塌東門半邊城牆,該團迅速衝進城內展開巷戰。105團在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掩護下,攀登雲梯,攻上城頭。104團也趁勢攻入城內。上午十時許,戰鬥結束,共斃傷俘河南省保安二團、通許縣保安大隊、區中隊等武裝兩千餘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及軍用物質。十二縱繼續南下,在河南光山縣文殊寺與劉鄧主力會師,回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序列。11月下旬,十二縱奉命在信(陽)潢(川)公路再次阻擊整編第十師,掩護王宏坤第十縱隊順利進入大別山。12月初,劉伯承、鄧小平在李先念的陪同下,看望了這支經過中原突圍及轉戰重返中原的部隊,並向營以上幹部講話,向十二縱下達了進軍漢江,建立根據地,在外線實行戰略展開的任務。1947年12月6日,第十二縱隊在黃安縣華家河,與在堅持敵後游擊鬥爭的中原獨立旅會師,奉命組成新的漢江軍區,共一萬一千餘人,趙基梅任司令員,劉建勛任政治委員,張才千任副政治委員,韓東山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樹才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成立了新的中共漢江區黨委和行署。當時漢江地區無國民黨正規軍,僅有一個保安旅、四個保安總隊及各縣自衛隊,江漢軍區部隊趁機展開攻勢,大量殲滅敵地方武裝,摧毀偽政權,並發動群眾。僅三個月,軍區部隊接連攻克8座縣城,下轄的三個軍分區共建立了15個縣政權。至1949年5月湖北軍區成立時為止,漢江軍區部隊奮戰一年零五個月,先後作戰近五百次,計殲國軍四萬六千餘人,創建了面積達五萬餘平方公里、人口約八百萬的根據地,部隊發展到四萬三千餘人。
參考文獻
編輯- ^ 「陝西寧陝縣江口烈士陵園 毛澤東侄子毛楚雄犧牲後長眠於此」,搜狐網,2019-03-26
- ^ 陝西省軍事志編纂委員會:《陝西省志·軍事志》 (下冊),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在陝人民解放軍」。[失效連結]
- ^ 「黨史遺址:中共東江口中心縣委舊址」,安康黨史網,2019-04-20
- ^ 閆書軍:「李先念晉城整軍的前前後後」,來源:晉城黨史網,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