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叢報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4年7月23日) |
《新民叢報》,是近代大型綜合性半月刊雜誌,由梁啓超於戊戌變法流亡日本後所籌辦。1902年2月8日在橫濱出版[1],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後終刊[2]。其內容廣博,包括政治、經濟、時事、道德、軍事、法律、學術、宗教、思想、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雜說、筆記及古今中國知識。初期以介紹西方政治體制、支持變法維新、抨擊滿清政府為主,後期改為保皇立憲,反對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立場[2]。
新民叢報 | |
---|---|
類型 | 保皇會政論機關刊物 |
版式 | 半月刊雜誌 |
持有者 | 維新立憲派 |
出版商 | 橫濱新民叢報出版社 |
編輯 | 馮紫珊 |
主編 | 梁啟超 |
作者群 | 韓文舉、蔣智由、馬君武等 |
創刊日 | 1902年2月8日 光緒二十八年 |
停刊日 | 1907年11月20日 光緒三十三年 |
語言 | 中文(繁體) |
總部 | 日本橫濱 |
發行量 | 共96期;高峰期時達一萬六千冊 |
歷史
編輯《清議報》遭遇大火停刊後,梁啟超於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橫濱辦起了大型綜合性半月刊《新民叢報》。在創刊號上刊登的《本報告白》中宣佈:
“ | 本報取《大學》『新民』之意,以為欲維新中國,當先維新我民。中國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開藥治之。務采合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原本。本報以教育為主腦,以政論為附從,但今日世界之所趨,重在國家主義之教育,故於政治亦不得不洋,惟所論務在養吾人國家思想,故於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辭費也。本報為中國前途期間,一以國民公益為目的,持論務極公平,不偏與一黨派。不為灌夫罵座之語,以敗壞中國者,咎非專在一人也,不為危險激烈之言,以導中國進步當以漸也[3]。 | ” |
1902年《新民叢報》共出版24期,卷首插圖80幅;
與《民報》論戰
編輯1904年後,由於革命思想的蔓延,持改良觀點的《新民叢報》與其發生衝突,為了中國未來的命運前途,與革命報刊——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展開長期論戰。梁啟超主張新民,認為中國人民程度不夠,不能行共和制,如行共和必引起多年的內亂和軍閥割據。[4]《民報》創刊後,陸續有小規模論戰。《民報》第三期發表《<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一文,列舉雙方在12個問題上的根本分歧,認為這些是攸關中國存亡的大問題,並表示「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辯駁」。後代史學界歸納兩報論戰的三大議題:
- 是否推翻清政府,實行反清民族革命。《民報》認為滿人統治是對漢人壓迫,只有實行民族革命方能「推翻民族牢獄,才能達到真正愛國的目的」而《新民叢報》認為革命必將帶來內亂和亡國。
- 是否實行民主共和制。
- 是否實行民生主義,土地國有。
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在清廷宣佈預備立憲後終刊。
編輯
編輯編輯人員
編輯《新民叢報》剛創刊時,編輯人員缺乏,具體事務幾乎由梁啟超一人操辦,「每日屬文以五千言為率」[5]。
版面編排
編輯早期《新民叢報》共分四大欄目:
- 「圖畫」
- 「論著門」
- 「批評門」
- 「叢錄門」
影響
編輯1904年,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首提中西航海與現代化比較研究。不僅宣揚了鄭和七下西洋的事跡,也為近現代中國研究世界現代化發展歷史提供了新的方向[6]。
對梁啟超個人
編輯《新民叢報》是梁啟超一生中辦得時間最長的一份報紙。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系統闡釋他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新民說》(連載34期),號召樹新民是中國第一要務,此外還發表闡述其辦報思想的《敬告我同業諸君》。同時梁本人文章較維新時期更為成熟,有「新民文體」之稱。《新民叢報》時期的梁啟超被稱為「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
參考/註釋
編輯- ^ 影印《民报》《新民丛报》再现昔日报刊革命保皇之争. news.sina.com.cn.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2.0 2.1 1902年2月8日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 news.sohu.com.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5).
- ^ 劉家林. 中国新闻通史.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9: 195. ISBN 7-307-02122-6 (中文).
- ^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 ^ 丁文江等編. 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光绪二十八年十月,载于:《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上册. 台北世界書局. 1972: 149 (中文).
- ^ 专家分析:梁启超为何写《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mil.news.sina.com.cn.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