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六戰區

抗日戰爭第六戰區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應戰爭形勢,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1937年設立,實際未能正式組建。1939年設立不久,便歸入抗日戰爭第九戰區。直到1940年才為屏障拱衛重慶穩定下來。

1937年

編輯

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任命意外遭到西北軍將領反對,使戰區遲遲未能籌建。因此於1938年2月正式撤銷。

1939年以後

編輯

1939年10月,為防禦日軍進攻湘西,再次設立第六戰區,陳誠為司令長官。戰區參謀處處長戴朴

敵後戰場建制游擊總指揮、挺進軍[1]:409-410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商震代任司令長官。

1940年4月併入第九戰區。06月,宜昌失陷。07月1日,第三次設立第六戰區,轄區為:鄂西、鄂中、鄂南、湘北湘西川東、黔東,陳誠為司令長官。

1943年2月,陳誠轉任遠征軍司令,孫連仲代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1944年

編輯
  • 司令長官:孫連仲
  • 作戰區域:湖北西部
  • 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吳奇偉
  • 直屬暨特種部隊

1945年

編輯

1945年9月17日由恩施移駐武漢,主持武漢地區及湖北全省的對日受降與接收工作。1945年9月13日訂定之受降計劃。9月15日, 該部所屬第十集團軍第六十六軍先行進入漢口、漢陽,第九十二軍進駐武昌,擔任武漢三鎮及其周圍地區之警備任務。第六戰區駐武漢期間司令長官為孫蔚如,副長官為王東原、郭懺(兼參謀長)、陳繼承,王陵基、周嵒。 9月18日,該部司令長官在漢口中山公園主持受降典禮,接 受武漢地區日軍的投降。在受降接收工作中,該部拒絕新四軍第五師參加,並成立第六戰區接管日方物資委員會(駐漢口慶平里6號),壟斷對日偽物資的接收,大量收編偽軍補充地方保安團隊和正規軍。

  • 司令部駐球場街上智中學(今市第六中學)
  • 政治部駐漢口中山路,政治部主任魯宗敬
  • 軍法執行監部駐漢口統一街32號,軍法監馮嶷
  • 第六戰區兵站總監部,總監劉翼峰。1945年9月第六戰區兵站總監部由恩施移駐武漢,駐漢口 江漢路2號,負責第六戰區轄區內部隊的後勤補給。總監劉翼峰。 下轄兵站分監部3個,兵站支部8個,甲分站24個,乙分站19個, 糧庫29個,軍械庫26個。1946年1月奉命改組為後方勤務總司令部第二補給區湖北供應局,駐江漢路2號,負責湖北省區內部隊的後勤補給。局長先後為劉翼峰、袁景凡。
  • 特種匯報秘書處駐漢口昌年裏特1號,處長張家駒
  • 炮兵指揮部駐中山路積慶里,指揮官劉倚衡。
  •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王敬久
    • 第十八軍 軍長胡璉。1945年10月底由湖南岳陽進駐武漢地區,至1946年6月擔任武漢警備工作。軍部駐武昌舊督軍署(今武昌造船廠),下轄第十一、十八、 八3個師,分駐咸寧、孝感、黃陂。
    • 第六十六軍 軍長宋瑞珂。1945年9月15日至10月底駐漢口。軍部及軍直 屬隊駐漢口璇宮飯店及日偽市政府附近;第一九九師駐礄口,擔任礄口地區及漢陽警備任務;第一八五師師部駐漢口一元路,該師第五五五團擔任六渡橋至舊日租界之間地區警備工作,該師第五五三團駐漢口姑嫂樹,第五五四團駐漢口劉家廟、諶家磯。10月,該軍推進至河南信陽地區,包圍新四軍第五師。
    • 第九十二軍 軍長侯鏡如。1945年9月15日至10月駐武昌。軍部駐武昌紫 陽湖烈士祠,直屬部隊駐起義門附近,第一四二師駐金口,第五十六師駐咸寧,第二十一師駐武昌司門口。10月,全軍空運至北平, 擔任北平警備任務,並搶佔戰略要點。
  • 第二十六集團軍 總司令周喦
  • 第三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馮治安
  • 第六戰區軍官總隊:1945年7月1日組建於鄂西建始,收訓整軍編餘的軍官,11月遷駐漢陽蔡甸。1946年1月改隸軍政部,稱軍政部第八軍官總隊,5月更名為中央訓練團第八軍官總隊。其任務為訓練編餘軍官及自新、無職軍官,使其轉業安置或重任軍職。 總隊轄11個大隊,軍官515人,兵士1410人。從將官到準尉的學員各期累計12964人。1947年元月底,第八軍官總隊撤銷,尚未處理與安置的學員有1865人,併入湖北金口第七軍官總隊。


1946年2月,該部奉命撤銷,改為武漢行營

合併

編輯

1945年底,合併入武漢行轅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翰:〈論抗戰期間國軍游擊隊與敵後戰場〉,《近代中國》第90期,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6月,ISBN 978-957-08-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