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言
生平
編輯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歲喪父,家徒四壁。九歲離家,至常州城中依伯父張思楷讀書。[1]十四歲為童子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娶國子監生吳承紱之女為妻。次年,十七歲補縣學附生,十九歲補廩膳生。為文初學司馬相如、揚雄。後改宗韓愈、歐陽修。年近三十,改治經學。深於易學,與惠棟、焦循被後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2]張惠言亦治《禮經》,主鄭玄之說。乾隆五十一年,鄉試中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赴禮部會試,取中正榜,任景山宮官學教習,教授內務府佐領以下官宦子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奔母喪,兩年後,應富陽縣令惲敬之邀,至浙江富陽縣編修縣誌。嘉慶初年至歙縣金榜家授課。[3]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應學生金應珪、金應珹要求講授詞學,並編選唐宋詞名篇成《詞選》一書作為教材。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第七次會試,中進士,授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六年,散館授編修,嘉慶七年(1802年)六月,卒於任上。易學著作有《周易虞氏易》九卷、《周易虞氏訊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周易鄭荀義》三卷、《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易緯略義》二卷、《易圖條辨》一卷等。又輯有《易義別錄》十四卷、《周易荀氏九家》三卷,訂正《周易鄭氏注》三卷、《周易鄭注》十二卷。禮學著作有《儀禮圖》六卷、《讀儀禮記》二卷。另有《茗柯詩文集》、《茗柯詞》、《七十家賦鈔》等。
文學
編輯嘉慶二年(1797年),張惠言館於金榜家中,編詞集《詞選》,選錄唐宋四十四家詞,凡一百十六首。張氏在《詞選序》中提出「比興寄託」,主張「意內言外」,人稱常州詞派始祖。[4]譚獻說他:「胸襟學問,醞釀噴薄而出,賦手文心,開倚聲家未有之境。」[5]
張惠言既是常州詞派領袖,又是深通易學,主虞氏易,這使得他的詞學帶有學究氣息。張惠言在《詞選》中以為詞可以傳達「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6]並為描寫女性與愛情的詞,都加上載道言志、道德的解說。例如他把溫庭筠描寫美女的《菩薩蠻》,解作「此感士不遇也」。張惠言的解釋往往牽強附會,王國維就批評他講詞太頑固。[7]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文獻
編輯- ^ 《先妣事略》載:「日暮歸,無以為夕饗,各不食而寢。遲明,惠言餓不能起。先妣曰:『兒不慣餓憊耶,吾與而姊而弟,時時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
- ^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可以代表清儒《易》學者不過三家,曰惠定宇,曰張皋文,曰焦里堂。」
- ^ 《重刻詞選序》:「嘉慶二年,余與先兄皋文先生同館歙金氏,金氏諸生好填詞,先兄以為詞雖小道,失其傳且數百年,自宋之亡而正……同館歙金氏。」
- ^ 徐珂《近詞叢話》云:「乾嘉之際,作詞者約分浙西、常州二派。浙西派始於厲鶚,常州派始於武進張惠言。」
- ^ 《篋中詞》卷三
- ^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33。
- ^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頁20-23。
- 葉嘉瑩:〈從一個新角度看張惠言與王國維二家說詞的兩種方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