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柴維爾
布拉柴維爾(法語:Brazzaville,法語發音:[bʁazavil];剛果語:Balazavile),簡稱布拉柴,位於剛果共和國南部剛果河畔的斯坦利湖[註 1]北岸,與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隔河相望。
布拉柴維爾 | |
---|---|
首都 | |
剛果(布)地圖中布拉柴維爾的位置 | |
坐標:4°16′4″S 15°17′31″E / 4.26778°S 15.29194°E | |
主權國家 | 剛果共和國 |
首都區 | 布拉柴維爾 |
政府 | |
• 市長 | 迪厄多內·班欽巴 (Dieudonné Bantsimba) |
面積 | |
• 總計 | 263.9 平方公里(101.9 平方英里) |
海拔 | 320 公尺(1,050 英尺) |
人口(2015年)[1] | |
• 總計 | 1,696,392人 |
• 密度 | 6,428人/平方公里(16,649人/平方英里) |
電話區號 | 242 |
網站 | www |
地理
編輯布拉柴維爾對岸(即剛果河左岸)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兩國首都相距5到6公里,僅次於羅馬和梵蒂岡之間的距離,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對隔河相望並能互相看見的首都。兩座城市規模差距懸殊,2024年的布拉柴維爾人口為兩百萬,而金夏沙人口已經超過1700萬。
為區別剛果河兩岸的兩個以「剛果」為國名的國家,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被稱為「剛果(布)」或「原法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被稱為「剛果(金)」或「原比屬剛果」。
布拉柴維爾位於赤道以南,距大西洋506公里。市區地形較為平坦,海拔317米,周圍是廣闊的稀樹草原。
布拉柴維爾聚集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全國40%的非農業人口。行政上是剛果(布)的一個獨立市鎮,為普爾區包圍。
歷史
編輯這一地區幾個世紀以來都是非洲要地。在拉里人(Lari)的語言中,姆福阿和姆皮拉地區被稱為馬武拉(Mavula),即「發財的地方」,這個名稱至今仍為拉里人使用;但雖然這種語言的使用者數量占布拉柴維爾第一名,卻並未在憲法中列為國語。不過,1880年時,拉里人已經不在這一地區居住,取而代之的是泰凱(Téké)移民,他們稱這裏為恩庫納(Nkuna)。
布拉柴維爾始建於1880年9月10日,由法籍意大利探險家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建立;這一天,當地的馬科科(Makoko)國王與之簽署協議,將其王國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四年後,為與河對岸比利時人興建的利奧波德維爾(今金夏沙)競爭,城市開始興建。1880年10月至1882年5月,這裏由塞內加爾人馬拉米納·卡馬拉(Malamine Camara)率領的小部隊佔領,以避免比利時侵佔。
法國對這一地區的正式佔領始於1884年的柏林會議,這裏成為法屬剛果和後來的法屬赤道非洲(包括加蓬、中非和乍得的聯邦)首都。1911年升格為市鎮,1912年建立市政廳,1929年在時任市長安東內提(Antonetti)將軍時期首次擁有了城市規劃。1924年,剛果大洋鐵路投入使用,將布拉柴維爾與黑角連接起來。
1940年,布拉柴維爾成為自由法國的象徵性首都。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與法屬非洲殖民地代表在布拉柴維爾舉行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重定二戰後法國及其非洲殖民地的關係,黑非洲擺脫殖民統治的思想萌發。1944年和1958年,戴高樂在布拉柴發表講話,成為法屬黑非洲獨立的前奏。
20世紀60年代之前,城市分為歐洲人區(市中心)和非洲人區(波多-波多、巴剛果和馬凱萊凱萊)。1962年至1963年修建新市政廳[註 2]。1980年,布拉柴維爾脫離普爾區,獲得區級地位。
這座城市經歷過多次剛果(布)國內、剛果(金)和安哥拉之間的多次武裝衝突。20世紀90年代的剛果內戰中,這裏發生了血腥大屠殺,數千人死亡,數十萬人成為難民。
2012年3月4日發生爆炸事件,事故造成至少200人死亡。
氣候
編輯布拉柴維爾位於熱帶乾濕季氣候帶,雨季從10月至次年5月,其餘時間為旱季。七、八月是最乾旱的季節,無明顯降水。全年溫差不大。
布拉柴維爾(馬亞-馬亞國際機場,1961–1990, 極端數據1932–現在)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37.5 (99.5) |
36.3 (97.3) |
37.5 (99.5) |
36.8 (98.2) |
37.3 (99.1) |
34.3 (93.7) |
33.8 (92.8) |
40.2 (104.4) |
39.5 (103.1) |
38.9 (102.0) |
35.8 (96.4) |
40.2 (104.4) |
40.2 (104.4) |
平均高溫 °C(°F) | 30.5 (86.9) |
31.3 (88.3) |
31.7 (89.1) |
31.8 (89.2) |
30.9 (87.6) |
28.4 (83.1) |
27.0 (80.6) |
28.5 (83.3) |
30.4 (86.7) |
30.8 (87.4) |
30.4 (86.7) |
30.2 (86.4) |
30.2 (86.4) |
日均氣溫 °C(°F) | 26.0 (78.8) |
26.4 (79.5) |
26.7 (80.1) |
26.8 (80.2) |
26.2 (79.2) |
23.8 (74.8) |
22.4 (72.3) |
23.6 (74.5) |
25.5 (77.9) |
26.1 (79.0) |
25.9 (78.6) |
25.8 (78.4) |
25.4 (77.7) |
平均低溫 °C(°F) | 21.4 (70.5) |
21.5 (70.7) |
21.7 (71.1) |
21.9 (71.4) |
21.6 (70.9) |
19.3 (66.7) |
17.8 (64.0) |
18.8 (65.8) |
20.6 (69.1) |
21.4 (70.5) |
21.4 (70.5) |
21.5 (70.7) |
20.7 (69.3) |
歷史最低溫 °C(°F) | 17.0 (62.6) |
14.5 (58.1) |
17.7 (63.9) |
18.6 (65.5) |
17.0 (62.6) |
12.7 (54.9) |
10.5 (50.9) |
10.3 (50.5) |
15.2 (59.4) |
13.7 (56.7) |
18.2 (64.8) |
17.7 (63.9) |
10.3 (50.5)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60 (6.3) |
137 (5.4) |
167 (6.6) |
191 (7.5) |
118 (4.6) |
8 (0.3) |
3 (0.1) |
4 (0.2) |
34 (1.3) |
139 (5.5) |
261 (10.3) |
172 (6.8) |
1,394 (54.9) |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 10 | 8 | 11 | 12 | 8 | 1 | 0 | 0 | 4 | 9 | 14 | 12 | 89 |
平均相對濕度(%) | 81 | 80 | 79 | 81 | 81 | 79 | 77 | 73 | 71 | 76 | 81 | 82 | 78 |
月均日照時數 | 171 | 167 | 192 | 181 | 177 | 141 | 127 | 133 | 145 | 152 | 157 | 154 | 1,897 |
數據來源1:德國氣象局(濕度, 1951–1990)[2][3][註 3] | |||||||||||||
數據來源2:Meteo Climat (極值紀錄)[4] |
行政區劃
編輯布拉柴維爾分為以下七個區:
馬凱萊凱萊(Makélékélé)
編輯布拉柴第一區,人口最多、面積最大,位於市區南部外圍,朱埃河畔。現任區長毛里斯·毛雷爾·基文祖(Maurice Maurel Kiwoundzou)。
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總部位於朱埃河畔。
巴剛果(Bacongo)
編輯最早的區之一,擁有全市最大的市場——le Marché Total。該區街道以法國名人命名。三法郎大街(L'Avenue des 3 Francs)因被殖民者付給移殖民的貢金而得名,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戴高樂曾於二戰期間住在本區,其別墅「Case de Gaulle」由羅歇·埃雷爾(Roger Erell,1907-1986)設計,位於剛果河畔,現為法國駐剛果(布)大使官邸。區內還有羅塞爾聖母院等教堂,均是法國-剛果風格建築的精品。
巴剛果也是20世紀90年代眾多衝突事件的中心,1993-1997年的剛果內戰中經歷嚴重破壞和屠殺,導致族群同質化。
現任區長為雷蒙·庫巴(Raymond Kouba)。
波多-波多(Poto-Poto)
編輯第三區,也是最老的區之一,建於1900年左右,原為沼澤和奧基拉村(Okila)。
剛果聖安娜大教堂建於1949年,位於1944年興建的菲利克斯·埃布埃體育場附近,二者均為羅歇·埃雷爾設計,是城市象徵性建築。
現任區長雅克·埃利翁。
穆恩加利(Moungali)
編輯第四區,商業氣氛濃厚,聚集眾多酒吧、迪廳。現任區長塞萊斯蒂娜·庫阿庫阿(Célestine Kouakoua)。
烏恩澤(Ouenzé)
編輯第五區,區名來自林加拉語,意為市場。現任區長馬塞爾·加農哥(Marcel Ganongo)。
塔朗加伊(Talangaï)
編輯第六區,位於北郊,人口居全市第二。區名在林加拉語中意為「看我」(「tala」意為「看」,「ngaï」意為「我」)。區內混雜着危房和權貴的別墅。
現任區長普利瓦·恩德凱(Privat Ndeke)。
姆菲盧(Mfilou)
編輯第七區,位於西北郊。帕斯卡爾·利蘇巴時期是其民兵控制區。
現任區長阿爾貝爾·桑巴(Albert Samba)。
交通
編輯布拉柴是全國兩條主幹公路(布拉柴-黑角、布拉柴-韋索)的起點,距剛果第二大城市黑角的道路距離為512公里,也是剛果大洋鐵路終點站,設有火車站。這裏也是重要的河港,擁有通往金夏沙和途徑因普豐多至班吉的渡船,但由於下游朱埃河匯入剛果河處有李文斯頓瀑布,因此無法航行至大西洋。
布拉柴擁有馬亞-馬亞國際機場,機場IATA代碼為BZV。目前開通至法國、肯雅、埃塞俄比亞、喀麥隆、貝寧、安哥拉、南非等地的定期航線。
市內主要交通方式為小客車和出租車,車況參差不齊、普遍較差,大部分採用上白下綠的本市統一塗裝。小客車由私人運營,無固定線路及班次,日本車佔壓倒多數,主要是豐田考斯特和豐田Hiace。出租車單程價格視距離在700到1500中非法郎間浮動(約合1到2歐元),無計價設備,也有拼客的出租車。出租車約佔全市機動車數量的70%。市內不少道路路況較差。
教育
編輯馬里安·恩古瓦比大學是剛果共和國第一所大學,得名於剛果共和國總統馬里安·恩古瓦比[5]。
排名
編輯根據Mercer對215個城市的生活質量調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9年布拉柴維爾排名第211,僅高於乍得恩賈梅納、中非共和國班吉和伊拉克巴格達;2008年排名第213,2007年排名為214。
友好城市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Répartition de la population par. www.cnsee.org. [2020-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Klimatafel von Brazzaville (Flugh.) / Kongo (PDF). Baseline climate means (1961–1990) from st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Deutscher Wetterdienst. [24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2-11) (德語).
- ^ Station 64450 Brazzaville/ Maya–Maya. Global station data 1961–1990—Sunshine Duration. Deutscher Wetterdienst. [24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October 2017).
- ^ Station Brazzaville. Meteo Climat. [24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法語).
- ^ 董天琦. 刚果语言学研究简况. 《國外語言學》. 1981, (4): 77. CNKI DDYX198104010 .
來源
編輯- G. Balandier, Sociologie des Brazzavilles noires, Fo.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rééd. 1985;
- R. Bazanguissa-Ganga, Les Voies du politique au Congo, Ed. Karthala, 1997;
- G. Houlet, Guide bleu Afrique centrale, Ed. Hachette, 1962;
- P. M. Martin, Loisirs et société à Brazzaville pendant l'ère coloniale, Ed. Karthala, 2005, 308 P.;
- M. Petringa, Brazza, A Life for Africa, Ed. AuthorHouse, 2006.
- M. Soret, Histoire du Congo-Brazzaville, Ed. Berger-Levrault, 1978;
- B. Toulier, Brazzaville la Verte, Images du Patrimoine n°62, Paris, 1996, 48 p.;
- R. Frey, Livre d'or du Centenaire de Brazzaville, Brazzaville, 1980, 354p.
- Chavannes, Charles de.(1929)《Le Sergent Sénégalais Malamine》Annal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Coloniales,3:159-187卷
- Petringa, Maria.(2006)《Brazza, A Life for Africa》(2006) ISBN 978-1-4259-1198-0
- Tiepolo, M.(1996)《Cities》中的《City Profile: Brazzaville》13卷,pp. 117–124
- H. Brisset-Guibert, Hervé(2007)Histoire de Brazzaville identité coloniale identité nationale,Université de Poitiers,1988,257頁;《Brazzaville petit guide historique》,網站www.presidence.cg(總統府)
外部連結
編輯- BRAKIN, the fusion city of Brazzaville and Kinshas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城市分析討論和向量地圖,TU Darmstadt,2009
- Maria Petringa's 1997 biographical article on Savorgnan de Brazza,描述了肇造布拉柴維爾的事件
- IZF - 布拉柴維爾地圖
- 維基導遊上有關布拉柴維爾的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