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區份
區份信息
編輯區份 | 面積 (平方公里) |
人口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
中文 | 法文 | 1872年 | 1954年 | 1999年 | 1872年 | 1954年 | 1999年 | |
第一區
(皇宮區)[註 1] |
I.
Arrondissement du Louvre |
1.826 km2(0.705 sq mi) | 74,286 | 38,926 | 16,888 | 40,593 | 21,271 | 9 228 |
第二區
(證券所區) |
II.
Arrondissement de la Bourse |
0.992 km2(0.383 sq mi) | 73,578 | 43,857 | 19,585 | 74,321 | 44,300 | 19,783 |
第三區
(教堂區) |
III.
Arrondissement du Temple |
1.171 km2(0.452 sq mi) | 89,687 | 65,312 | 34,248 | 76,656 | 55,822 | 29,272 |
第四區
(市政廳區) |
IV.
Arrondissement de l'Hôtel-de-Ville |
1.601 km2(0.618 sq mi) | 95,003 | 66,621 | 30,675 | 59,377 | 41,638 | 19,172 |
第五區
(先賢祠區) |
V.
Arrondissement du Panthéon |
2.541 km2(0.981 sq mi) | 96,689 | 106,443 | 58,849 | 38,067 | 41,907 | 23,169 |
第六區
(盧森堡區) |
VI.
Arrondissement du Luxembourg |
2.154 km2(0.832 sq mi) | 90,288 | 88,200 | 44,919 | 41,994 | 41,023, | 20,893 |
第七區
(波旁宮區) |
VII.
Arrondissement du Palais-Bourbon |
4.088 km2(1.578 sq mi) | 78,553 | 104,412 | 56,985 | 19,206 | 25,529 | 13,933 |
第八區
(愛麗舍區) |
VIII.
Arrondissement de l'Elysée |
3.881 km2(1.498 sq mi) | 75,796 | 80,827 | 39,314 | 19,535 | 20,832 | 10,132 |
第九區
(歌劇院區) |
IX.
Arrondissement de l'Opéra |
2.179 km2(0.841 sq mi) | 103,767 | 102,287 | 55,838 | 47,600 | 46,921 | 25,614 |
第十區
(倉庫區) |
X.
Arrondissement de l'Entrepôt |
2.892 km2(1.117 sq mi) | 135,392 | 129,179 | 89,612 | 46,848 | 44,699 | 31,008 |
十一區
(波潘庫爾區) |
XI.
Arrondissement de Popincourt |
3.666 km2(1.415 sq mi) | 167,393 | 200,440 | 149,102 | 45,611 | 54,616 | 40,627 |
十二區
(勒伊區) |
XII.
Arrondissement de Reuilly |
16.324 km2(6.303 sq mi)[註 2] 6.377 km2(2.462 sq mi)[註 3] |
87,678 | 158,437 | 136,591, | 13,764 | 24,872 | 21,443[註 4] |
十三區
(戈布蘭區) |
XIII.
Arrondissement des Gobelins |
7.146 km2(2.759 sq mi) | 69,431 | 165,620 | 171,533 | 9,711 | 23,164 | 23,991 |
十四區
(天文台區) |
XIV.
Arrondissement de l'Observatoire |
5.621 km2(2.170 sq mi) | 69,611 | 181,414 | 132,844 | 12,342 | 32,166 | 23,554 |
十五區
(沃日拉爾區) |
XV.
Arrondissement de Vaugirard |
8.502 km2(3.283 sq mi) | 75,449 | 250,124 | 225,362 | 8,897 | 29,496 | 26,576 |
十六區
(帕西區) |
XVI.
Arrondissement de Passy |
16.305 km2(6.295 sq mi)[註 5] 7.846 km2(3.029 sq mi)[註 6] |
43,332 | 214,042 | 161,773 | 5,478 | 27,060 | 20,452[註 7] |
十七區
(巴蒂尼奧勒-蒙索區) |
XVII.
Arrondissement de Batignolles-Monceau |
5.669 km2(2.189 sq mi) | 101,804 | 231,987 | 160,860 | 17,955 | 40,915 | 28,370 |
十八區
(蒙馬特區) |
XVIII.
Arrondissement des Buttes-Montmartre |
6.005 km2(2.319 sq mi) | 138,109 | 266,825 | 184,586 | 22,980 | 44,397 | 30,713 |
十九區
(肖蒙區) |
XIX.
Arrondissement des Buttes-Chaumont |
6.786 km2(2.620 sq mi) | 93,174 | 155,028 | 172,730 | 13,722 | 22,832 | 25,439 |
二十區
(梅尼爾蒙唐區) |
XX.
Arrondissement de Ménilmontant |
5.984 km2(2.310 sq mi) | 92,772 | 200,208 | 182,952 | 15,514 | 33,480 | 30,594 |
市內 | 86.99 km2(33.59 sq mi) | 1,851,792 | 2,850,189 | 2,125,246 | 21,287 | 32,765 | 24,431 | |
布洛涅森林 | Bois de Boulogne | 8.46 km2(3.27 sq mi) | 不適用 | |||||
文森森林 | Bois de Vincennes | 9.95 km2(3.84 sq mi) | 不適用 | |||||
巴黎 | 105.40 km2(40.70 sq mi) | 1,851,792 | 2,850,189 | 2,125,246 | 17,569 | 27,042 | 20,164 |
歷史
編輯1795年至1860年的巴黎區份
編輯1795年10月11日,巴黎第一次被劃分為12個區。此次劃分一直維持到1860年市郊併入巴黎導致重新分區。
當時,有9個區位於塞納河右岸,3個區位於塞納河左岸,基本上按照從西向東、從北向南依次增大的順序進行編號。這12個區的面積差異很大,形狀與今天的劃分相比更無規則。每個區又被劃分為4個街區,直接沿襲自1790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48個巴黎區劃。
1860年巴黎的擴建
編輯擴張計劃的演變
編輯奧斯曼男爵自1853年起擔任塞納省省長,每天往布洛涅森林方向堵塞的車水馬龍讓他感到擔憂,於是他計劃從1856年開始將帕西和訥伊等區段併入巴黎,以此來擴大星形廣場的面積,並將入市稅徵收處遷移至馬約門。
拿破崙三世則構想一個包括整個塞納省以及默東和塞夫爾在內的「大巴黎」。他創建了一個由亨利·西蒙伯爵(Comte Henri Siméon)擔任主席的委員會,dont le rapport préfigura les aménagements de la capitale et son agrandissement[1]。
幾年之前,梯也爾城牆的修建導致一些市鎮被城牆一分為二。此外,時任法國內政部長克洛德-阿方斯·德朗格勒認為,位於梯也爾城牆和包稅人城牆之間的轄區的經濟繁榮完全歸功於巴黎[2][3]。
1859年,原定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給各區編號的計劃被捨棄了,因為這種編號方式會使今天的16區成為13區,而13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1860年前第13區還不存在的時候,有一句俗語「與13區區長結婚」(se marier à la mairie du 13e arrondissement),意為「與人姘居」,即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4],當時住在巴黎西邊——尤其是帕西——的一些有權勢的人物對此不滿。帕西市長讓-弗雷德里克·波索提議按照螺旋形從巴黎最中心開始編號,這樣一來13就被分給了巴黎東南部居民最多的一個區。
關於巴黎擴張的法令
編輯巴黎的邊界從包稅人城牆一直拓展到了梯也爾城牆,儘管位於巴黎邊界上的一些市鎮表示反對。該決定在1859年6月16日以法令形式通過,包含11個條款[5]:
巴黎的邊界被拓展至防禦性城牆(即梯也爾城牆)的前沿帶腳下
根據該法令的第2條,巴黎市包含20個區,由同樣數量的選區組成。該法令的第3條確立了行政架構,包括一個有60名成員的市政議會[6],每個區至少2人。
巴黎從1859年的3 438公頃變為1860年的7 802公頃,即擴展了4 365公頃;若扣除塞納河所佔的面積,則從3 228公頃增長為7 088公頃[7]。
該次擴展的日期通常被認為是1860年1月1日,然而,這個觀點只是部分正確。實際上,上述頒佈於1859年11月3日的法令,在11月5日即生效,且該法令只規定了一個在次年1月1日生效的條款,即入市稅徵收處的地點擴展至城市新邊界[8],這一點出現在該法令的第4條。
巴黎近郊的工廠和商鋪在五年裏享受免稅,該政策的目的是制止工業界留在近郊或駐入巴黎,以便減少工人階層的人數。出於同樣的動機,美麗城和聖安托萬郊區被分成了兩部分。
界限
編輯1860年1月1日,隨着1859年6月16日法令的施行,位於曾經的包稅人城牆以外直到梯也爾城牆的巴黎近郊併入巴黎市區,使得巴黎各區重新進行劃分。在全新的城市邊界上,新增了8個區,且制定了螺旋式排序法。
共有24個市鎮受到該擴展的影響。其中4個被完全取消,被併入巴黎,它們的名稱現在僅表示街區。對於被梯也爾城牆一分為二的20個市鎮,法令刪除了其中7個,將其轄域重新分配於巴黎和臨近市鎮之間。另外13個市鎮則失去了它們位於城前內部的轄域,但保留了原先的名稱。
以下市鎮全部或部分被併入巴黎:
- 分配於巴黎和相鄰市鎮之間[9]:
- 部分併入巴黎:
1860年以後的變化
編輯1860年以來,巴黎各區基本上沒有變化,只是隨着巴黎輕微地擴展,一些區的邊界也向外延伸。巴黎在1954年達到今天的城市邊界[10],面積達到10 540公頃,而1859年和1860年分別為3 438公頃和7 802公頃[7]。
2016年啟動的改革
編輯2016年2月,巴黎市長在巴黎議會提出了一項設想:在2020年前將巴黎最中心的4個區合併為一個約有十萬多居民的區[11]。2016年2月巴黎議會對這項改革提案進行了投票表決[12]。
該提案涉及的4個區中,第三區是人口最多的,因此該區區政府所在地從2017年2月開始進行了翻新。2018年,斯普勒街(rue Spuller)的馬路和行人路一律進行了翻新,用來給第三區的區政廳提供門前廣場。另外,博多瓦耶廣場(place Baudoyer)的第四區區政廳,也將提供新區政廳的服務。這兩個區政廳都位於洛保街(rue Lobau)且彼此相距僅300米。而第一區和第二區的區政廳則被認為面積太小。
2018年5月,這4個區的選民將通過信件的方式在第三區和第四區的區政廳之間進行投票,並選出合併後新區的名稱。從2018年10月8日至14日之間這四個區的居民提出的名稱中,巴黎市政廳以及各區區政廳選出了四個:巴黎中心(Paris Centre)、巴黎之心(Cœur de Paris)、巴黎第一區(Premiers arrondissements de Paris)和巴黎1 2 3 4(Paris 1 2 3 4)。最終確定的名稱為巴黎中心(Paris Centre),區政廳則被確定在第三區[13]。
該提案於2016年8月提出,並於2016年下半年進行辯論[14][15]。該提案最終獲得通過,法律於2017年2月頒佈[16][17]。
這項改革將從2020年第二輪市政選舉的次日開始實施[18],前4個區並不會被刪除[19],而是合併成為一個行政區及選舉區,該區擁有一個議會、一個共同的區政廳。巴黎的議員數量不變。
於是,巴黎的轄區被劃分為17個區,覆蓋範圍與當前的20個區完全重疊。國民議會法律委員會已規定,各區編號應與相應原先編號相同[19],因此編號從1直接跳到5。
備註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Pinon, Pierre; Le Boudec, Bertrand; Carré, Dominique. Atelier parisien d'urbanism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Éditions du pages, Paris bibliothèques , 編. Les plans de Paris : Histoire d'une capitale. Paris. 2004: 135. ISBN 978-2-84742-061-6.
- ^ Chadych, Danielle; Leborgne, Dominique. Parigramme , 編. Atlas de Paris, évolution d’un paysage urbain. Paris. 1999. ISBN 978-2-84096-154-3 (法語).
- ^
Delangle, « Rapport à l'Empereur », dans Préfecture de la Seine, Documents relatifs à l'extension des limites de Pa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aris, Charles de Mourgues Frères, 1859, sur GallicaLa construction d'une nouvelle enceinte impliquait toutefois si clairement la destruction de l'ancienne, l'annexion à Paris des communes comprises entre les deux lignes semblait une conséquence si naturelle, si directe de la loi des fortifications [...] - ^ Anecdote rapportée par Michel Carmona, « Le Paris d'Haussmann », Université de tous les savoirs, Canal-U, 2003, minute 48.
- ^ 7072 — Loi sur l'extension des limites de Paris (du 16 juin 185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ulletin des lois de l'Empire français, tome XIV, XIe série, n°738, 3 novembre 1859, p.747–751, reproduit sur Google Books.
- ^ L'article 3 établit que ce conseil est nommé « par l'Empereur ».
- ^ 7.0 7.1 Block, Maurice. Librairie d'Amyot , 編. Statistique de la France comparée avec les autres États de l'Europe 2. Paris. 1860: 399 [2020-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Demory, Hubert. Éditions L'Harmattan (collection : Histoire de Paris) , 編. Auteuil et Passy : De la Révolution à l'Annexion (préface : Pierre-Christian Taittinger). Paris/Budapest/Torino. 2005: 264–265. ISBN 978-2-7475-7992-6 (法語).
- ^ 9.0 9.1 Notice de la commune de Pa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ur le site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
- ^ Laurent Dominati et Solange Montagné-Villette (compte-rendu Guillaume Zwang), « Faut-il agrandir Paris ?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afés géographiques, avril 2003
- ^ Béatrice Jérôme. lemonde.fr , 編. Hidalgo propose de réduire à dix-sept le nombre d’arrondissements à Paris. 29 January 2016 [31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 ^ lemonde.fr (編). Le conseil de Paris vote le regroupement de quatre arrondissements. 15 February 2016 [2016-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 ^ 存档副本. [2020-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Projet de loi relatif au statut de Paris et à l』aménagement métropolitain , n°815, déposé le 3 août 2016 (voir le dossier législati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ur le site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 ^ lemonde.fr (編). La réforme du statut de Paris doit donner plus de pouvoir à la capitale. 3 August 2016 [30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lemonde.fr (編). Accord définitif du Parlement à la réforme du statut de Paris. 16 February 2017 [16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Loi n°2017-257 du 28 février 2017 relative au statut de Paris et à l'aménagement métropolitain (lire sur Légifra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Arrondissements du centre : découvrez le nom et l'emplacement de la mairie. [02-06-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19.0 19.1 Commentaire de l'article 17, rapport n°42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ait au nom de la commission des lois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par Jean-Yves Le Bouillonnec et Patrick Mennuc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