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稀缺
後匱乏(英語:Post-scarcity)是一種迄今為止還未實現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裏,商品、服務、資訊都可以被人們無償佔有,貨幣也將不復存在。人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由於在後匱乏社會裏,物質、能量、資訊都大量的存在,並且存在自動系統,使人們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動即可獲取日常用品和其它產品。這些自動系統使得產品的生產有如軟件複製般簡單方便。
可以這麼認為:即人類現在已處在一個有足夠多的能量、物質、資訊的世界,能夠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過上舒適的生活。但是就算未來產生一種社會能使全球的資源被均勻的分配到每一個人的手中,這種社會還不能被稱為「後匱乏」社會。這是因為在一個真正的「後匱乏」社會裏,人們是可以不用勞動就可獲取日常用品和其它產品的。當然,對於某些專業人群而言屬於「自願型」或是「享受型」的勞動(比如文學家創作一部新的小說或是軟件工程師撰寫最新的開源軟件)仍將大量存在於「後匱乏」社會中。
諸如「後匱乏經濟學」一類的術語是自相矛盾的。這是因為「匱乏」是當代經濟學的重要特徵。在萊諾·羅賓寫於1932年的論文《論經濟科學的本質與重要性》中,「經濟學」的定義是:「探討為了在生活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一類人類行為的科學」[1]。
方法
編輯未來的科學技術
編輯有多種未來的的科學技術可以導致後匱乏社會的到來。未來某些先進的納米科技,比如可以自我複製的分子組裝機器或納米工廠,可以允許一個人在荒郊野林里用水、樹皮、草根直接快速合成碳水化合物,從而生產出糧食。樹皮、草根里的碳原子可以被改造成鑽石結構,用來生產磚塊為此人在荒郊野林里建造住所。沙漠的沙粒里所富含的的矽原子可以被納米工廠用來生產太陽板、計算機和玻璃,從而解決此人的一切能源,娛樂和容器需求。總而言之,分子組裝機器可以使一個人在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人的幫助的情況下過上非常舒適的生活。他/她將不再需要通過為他人工作來換取錢幣以購買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所有一切都可以通過分子組裝機器從周遭環境中無償獲取[2]。在納米科技的高級形式到來之前,製造實驗室和高級工廠自動化程控技術也可以在人們投入勞動不多的情況下生產出大多數人類所需的產品[2]。
同理,未來的遊走於小行星帶中的可以自我複製的小行星礦物開採機器可以使地球的物質走向後稀缺時代。聚變反應堆和軌道太陽能可以使地球的能量走向後稀缺時代,特別是當軌道太陽板可以不經人力而被大量生產。[2]
數位時代的資訊後匱乏
編輯可以說,隨着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等資訊技術的日益普及和成熟,人類已經步入了一個資訊後匱乏時代。由於數位軟件產品可以零邊際成本而無限制且不失真的複製,因此只要使用得當,人們可以輕易地從網路上免費獲取各種影視、音樂、軟件、圖像、照片、書籍、資訊。而所有這些在1990年代網絡與電腦普及以前都是不可以想像的。
資訊的創造者曾經並且仍舊在使用實體的原材料創作傳統資訊產品:畫家用顏料和帆布作畫,雕塑家用泥土和石頭雕刻,建築師用墨水和鋼筆制草圖。資訊創造者的勞動最終造就了一個所謂「真跡」的資訊產品。而對於這些「真跡」的大批量複製(所謂「拓本」),就算是可能的(通過印刷或影印的手段),也仍舊是很昂貴的。
與傳統資訊產品不同,數位資訊產品擁有低廉到可以忽略不計的複製代價。但是資訊的創造者可能需要使用一些新的方式來創造數字資訊產品:畫家用圖像軟件作畫,雕塑家用快速建模軟件製作新的雕塑,建築師用CAD/CAM軟件製草圖。並且對於已經存在傳統資訊產品,可以通過對其所謂的「數碼化」,使其成為數字資訊產品。比如古騰堡計劃掃描舊書製作電子書籍以及把老電影轉換成rmvb格式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真跡」的創造是費時費力的,一旦「真跡」製作完成,對於它的大批量複製只需人們輸入「複製」和「粘貼」即可輕鬆完成。
數字資訊產品所擁有的低廉到可以忽略不計的複製代價帶來了兩個重要的問題,即數字資訊產品的最終用戶應該支付多少錢才能購買一個實際上可以被免費複製的產品?以及消費者對於他們自己已經擁有的數字資訊產品是否有權進行無限制的複製?有些人認為消費者不應有這個權利,而且他們會用諸如數字版權管理之類的技術把他們的這個觀點強加於消費者的身上。也有些人認為消費者應該擁有這個權利,他們相信資訊產品應該被人們所廣泛的無償擁有(參見copyleft),他們也相信諸如數字版權管理之類的技術是資本家為了在數字資訊產品時代保持自己的盈利而把傳統商業模式強加於信息產業之上所創造出的一種人為匱乏。
開放原始碼運動即是「資訊產品應該被人們所廣泛的無償擁的」這個理念的一種實踐。有許多開放原始碼程式設計師都表達過他們對於後匱乏社會的期待。GNU以及自由軟件運動項目的締造者,GNU作業系統設計者,著名程式設計師理查德·馬修·斯托曼在《GNU宣言》中[3]就熱切地表達了他對於後匱乏社會的憧憬:
“ | 長遠來看,免費提供軟件是邁向後匱乏世界的第一步,在那個世界裏沒有人需要為了生計而辛勤工作。在每星期花固定的十小時做些必要的工作,如立法、家庭會議、修理機械人和勘探小行星資源後,大家會有時間從事些有趣的活動,例如寫程序。那時候就不須要靠寫程序來過活了。 | ” |
後果
編輯經濟轉型
編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都將伴隨着後匱乏時代的到來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禮物經濟[4][5]。在禮物經濟中,人們相互交換的僅限於諸如社會地位、名聲、特別技能等非物質性物體。
許多科幻小說也描述了後匱乏時代的的經濟轉型[6]。在後匱乏時代裏,人們將會對於日常用品的損毀和遺失不那麼在意,因為人們可以輕易的複製出替換品繼續使用。貨幣系統也將不復存在。許多科幻作品把這種轉型看成是一種使人類擺脫辛勞和貪婪的正面力量。但是也有一些科幻作品認為來得過於容易的物質繁榮會把人類寵壞,使人類失去奮進向上的動力,最終被自然界淘汰。
不可避免的匱乏
編輯有些事物就算在後匱乏時代到來之後還將是匱乏的。一個小組、社區、國家的領導者在同一時間只可能由一人擔當。世界上只有一個真正的耶路撒冷城可供沙漠一神諸教信徒居住。全球只有一份清明上河圖的真跡。
不加控制的人口增長也會導致匱乏。保羅·埃爾利希、艾伯特·巴特利特以及其他學者指出世界人口的幾何級數增長可以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裏耗盡任何有限的資源,包括整個宇宙的資源。如果世界人口按照1994年的速率增長,那麼在1900年之內人類的總質量將會與地球的總質量相等,在6000年之內人類的總質量將會與可觀察到的宇宙的總質量相等,當然,後者的發生需要以人類發現超光速旅行方法為前提[7]。所以後匱乏社會的到來也就代表着人口的低增長或者是零增長的到來。
在幻想作品中的出現
編輯烏托邦作品
編輯虛構的後匱乏社會包括科利·多克托羅所作《魔術王國的下和出》小說[8]中的Bitchun社會,威爾·麥卡錫所作《Sol女王國》小說中的Sol女王國,查爾斯·斯特羅斯所作《奇點天空》中的「Festival」社會,以及《星空奇遇記》系列中的星際聯邦。
金·斯坦利·魯濱遜的火星三部曲描寫了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社會的開始。在這個高度自動化的社會裏只有少數幾種物質是以它們的純度來衡量的。
虛構的機器,如《星空奇遇記》系列中複製器或者是其他的納米製造機器是可以被用來創造任何產品的。有些作品中甚至描繪後匱乏社會在太空中創造新的生活空間,例如《文明》小說中的「軌道」生活空間[6]或者是拉瑞·尼文所作《環形世界》小說中的環形世界[9]。
尼爾·斯蒂芬森的《鑽石時代》探討了在邁向後匱乏社會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個中間階段。在這部小說里納米製造機器已經可以允許任何人製造任何的產品,但是原材料與能源還是被緊緊的控制在了貴族的手中,直到一種被稱之為「蛋白質種子」的技術到來之後。「蛋白質種子」技術允許納米製造機器使用周遭環境裏的土壤、石塊、太陽能進行生產,從而打破了貴族對於原材料與能源的壟斷,使得書裏的社會邁入後匱乏時代。
詹姆斯·P·霍根創作了幾部以後匱乏社會為主題的小說。《來自去年的航程》小說描述了「喀戎」社會,其中,南門二系上的太空胚胎殖民者選擇了後匱乏生活方式。《土星的懷抱》小說及其後續《憤怒的拂曉》小說描述了"Kronians"──一個殖民土衛六的偽宗教社會──在土衛六上發展後匱乏社會的過程。這些故事的中心思想都是後匱乏社會成立非常困難。這些故事都認為只有殖民新的星球,才能迫使人們放棄對於金錢和財產慣性思維。
魯迪·拉克描述了一種名為Realware的機器。這種機器可以複製任何它所看到的產品。這種機器的到來導致了商店的恐慌,它們把貨架的玻璃窗塗成黑色,試圖防止路過的行人利用Realware機器複製它們的貨品。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為商品一旦被售出,就立刻被街上的Realware機器所複製了。
反烏托邦作品
編輯也有一些反烏托邦小說描述後匱乏社會。在這些小說里,後匱乏社會的優越的物質生活把人類變為廢物。比如E·M·福斯特於1909年所作的短篇故事《機器停止了》, 阿瑟·C·克拉克的1956年的小說《城市與蒼穹》,菲利浦·荷西·法默的1967年的小說《紫色工資的騎士》,斯坦尼斯瓦夫·萊姆的小說《Cyberiad》。在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小說《時間機器》中,時間旅行者根據他對Eloi人的觀察認為人類已經運用高等的後匱乏技術征服了整個自然界。
中文作品
編輯中國古代民間有關聚寶盆的傳說即反映出中國古代人民對於後稀缺技術的嚮往。在佛教經典中對於他化自在天諸天的描述中也有關於天人意念一動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但是這些描述均屬脫離科學的空談,並非嚴格意義上對於「後匱乏」社會的描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社會並非「後匱乏」社會,這是因為桃花源裏的人們仍需通過從事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才能獲取食物。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Robbins, Lionel.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PDF).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45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6-11)., p. 16
- ^ 2.0 2.1 2.2 三思藏書架 -- 創造的發動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 Anchor Books, 1986
- ^ GNU宣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在線閱讀)- Richard Stallman; March 1985
- ^ 禮物經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Vaughan, Genevieve, Ms. magazine, 1990
- ^ 以禮物經濟形式出現的黑客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在線閱讀)- Raymond, Eric S., April 1998
- ^ 6.0 6.1 The Culture小說系列 - Banks, Ian M.; 1987-2000
- ^ Muir, Patricia. Cornucopian versus New Malthusian perspectives. 2007年11月1日 [2008-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7).
- ^ 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免費下載) - Doctorow, Cory, January 2003
- ^ 拉里.尼文(Larry Niven)著,張京生、楊柳譯,《環形世界》,桂林:灕江出版社,2001。
外部連結
編輯- Effortless Economy: Abundance Without Labor
- The (Needed) New Economics of Abundance
- 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
- The Tragically Neglected Economics of Abunda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Energy Certific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Technocracy Technate suggestion for a post scarcity economy
- A Place To Live In. Wilton Ivie Technocracy Digest Nov.195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Economics of Science Fi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Post-Scarcity / Culture of Abundance Reading List v2.2
- Infinity Is Your Friend in Econom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ontains links to a series of Techdirt articles on economics when scarcity is removed
- Nanofactory Regulation - ideas on preventing post-scarcity through extensive DRM-like legal restrictions on nanofactories
- Imagining Futures, Dramatizing Fe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lassic science fiction stories about highly automated societies, most of them pessimistic
- Automating Femin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aragraphs 20-28 (and footnotes 12-20) discuss interest in post-scarcity amongst the New Left in the 1960s/1970s
- Post-Scarcity Princet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satirical essay including suggestions on transform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into a post-scarcity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