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又作南海I號)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約1160年代)運送瓷器的商船,於廣東江門市台山至陽江市海陵島一帶外海失事沉沒。它於1987年最初被發現,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由於其上裝載有八萬餘件[1] 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極具價值,後至2007年該沉船被整體打撈出水,出土了包括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大量文物[2]。現藏於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一號沉沒於水下僅23米深處,船身覆蓋了近2米的淤泥,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質結構(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宋代船隻沉船。
南海一號的處置始末
編輯1987年4月17日,中國政府指派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簽訂《關於合作打撈兩艘沉船所載貨物的協議》[3] ,開始聯合在廣東陽江海域找尋荷蘭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Rijnsburg);至1987年6月,此合約正式簽訂,雙方對於沉船的探索也正式開始。廣東救撈局的工作船「穗救201」進入川山群島(即大廣海灣經濟區外海)開始進行沉船的探索,但在探索「萊茵堡號」的同時,卻發現了另外一艘文化性質以及歷史價值更為重要的沉船——南海一號。當時南海一號被泥沙及魚網覆蓋,潛水員難以在水下採集標本,因而利用船上的「抓鬥」來進行試探性的文物採集。[4]在出水的文物中,發現了鍍金腰帶、水銀釘、瓷器蓋、瓷瓶、瓷盤、瓷蓋等,且這些陶器具有鮮明的中國文物特點,並非原先欲探之沉船萊茵堡號的貨物,因而立即停止此次打撈,南海一號的首次發掘便於此時結束。
1989年8月,經過嚴謹的調查,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的考古學研究所聯合成立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由兩國專家進行進一步的定位。此次的調查中雖然確定了精確的地理座標,但海中能見度過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以及資金的不足,此次探察行動並未得到良好的成效便被擱置。[5] 於下次探察進行前,為保護南海一號不受破壞以及避免文物的偷盜,解放軍方面甚至謊稱水底有炸彈以防止漁民捕魚及人員的靠近。
1999年,進行水下調查的潛水員張松經常至香港購買相關的潛水配備,張松便向店家老闆陳來發介紹了南海一號的存在。而在張松不斷勸說之下,陳來發透過自身的動員於香港成立了「中國水下考古探索與研究協會」,並且提供經費來支援南海一號的探查。自此,對南海一號的調查又再次展開;2001年確定了位置與先前的調查一致,而後於2002年的3月開始了對南海一號的試掘,雖然於此試的調查中發現許多文物,但是「該如何保存」此問題隨之而生。於隨後的四年中,有了對南海一號「整體打撈」的聲音,因而對如何打撈、打撈後存放於何處等問題有相當多的討論。最後決定建設「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來進行出水後南海一號的保存。南海一號於2007年開始進行整體的打撈,耗費近二十年的打撈行動終於動工,而廣東省政府也耗資兩億人民幣興建亞洲唯一大型水底考古博物館,用來展示隨着南海一號挖掘出來的古文物。[6]
打撈計劃
編輯南海一號的打撈計劃啟動於2007年5月8日,按照預計,於2007年12月中旬進行整體打撈,南海一號將裝進特製的鋼箱體(沉箱),由起重船華天龍號將連同船體共重4000餘噸的鋼製沉箱整體打撈,隨後平移到專門修建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特製水晶宮中。由於人造的環境與沉船原處的環境有不小差異,沉船是否能適應新環境引發了各界的爭論。[7],一種觀點認為,現有技術能夠保護沉船,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沉船在25米以下的充滿鹽分和微生物的水域共存的800多年,突然換成人造環境,會加快沉船的破損。後來由於天氣原因和先期水下調查的失誤,導致沉井遲遲不能就位,將打撈期限延長。[8]
由於各方面原因,沉井起吊工作安排到2007年12月21日。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12月21日上午9:10華天龍打撈作業船提前起吊,10:55南海一號首次出水,沉箱露出海面大約1米;為把沉箱投放到「重任1601號」的底托架上,上午11時南海一號再次投回海下2米,中午13:00當「華天龍」號駛到「重任1601號」旁,南海一號再次出水,1:40完成作業;[9]由於當時只有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南方日報的記者在場,另有七十多家中外媒體的上百名記者被放鴿子,又於12月22日上午10時舉行南海一號出水儀式,11:30沉箱整體浮出水面,南海一號正式出水。[10]
出水文物
編輯考古學者發現從南海一號挖掘出保存完好的瓷器有許多都源自宋代最頂級的瓷窯,還有許多受到西方、阿拉伯文化影響的瓷器。透過分析這些瓷器的來源可以看見當時宋人與外商交易的情況,也許便能據此推測宋代瓷窯為了外銷而專門對瓷器的風格進行調整。瓷器也是南海一號目前所挖掘出的文物中最多樣與重要的種類。除了瓷器外,銅鐵打造的生活器物也非常受歡迎,可以出口到國外。在南海一號上可以看見大量的鐵鍋與鐵釘,剛好吻合廣東在宋代中國鋼鐵行業中的地位。除了鐵器的成品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不少銅製半成品,有可能是準備運往海外進行加工。我們想或許可以從這一點去假定中國在當時貿易網絡上的產業鏈層級位居上游,也可能有較高的人工費用與技術。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重點是交易的貨幣,透過南海一號上發現的銅錢,可以概約推論中國的銅幣是當時區域貿易的主要貨幣。
依照浙江日報於2016年4月8日的報導中,總計1980年代至2016年間的全部水下考古發掘文物共有14000餘件、標本2575件、凝結物55頓。而瓷器佔所有文物中的最大多數,有13000餘件,如瓷壺、瓷瓶、瓷盤、瓷碗以及其他青白瓷器等。種類繁多,且製作工法以及細緻度皆十分地高,可見南海一號便是典型的宋代商船,且是航運於國際間的貿易船隻。另外還有金器151件(套)、銀器124件(套)、銅器170件、鉛錫器53件、鐵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銅錢約17000枚,以及大量動植物標本和船木等[11]。
謎團
編輯圍繞南海一號,主要有以下謎團,[12][13] 其一是沉船之謎,有人考察國外一些沉船事件後,懷疑南海一號是否也是因為超載而沉沒。其二是出發地之謎,歷史學家根據出水的瓷器主要產自景德鎮、浙江以及福建,認為船並不是從廣州出發,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區。其三是船所攜帶的歷史信息之謎,南海一號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14] 其四是船沉沒的確切時間,因為船上發現了來自不同時期的錢幣,時間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還有漢初的錢幣。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雖然不清楚沉沒的具體時間,專家還是大致推斷船沉沒於距今860年前,一艘木質的貨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爛。對於此,猜測可能是由於船體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絕氧氣的環境所致。
發掘進度
編輯船舯部兩側船舷經過清理,船艏部位於沉箱南側(大海方向),已經顯示出中國古船特有的多重魚鱗搭接的結構,艏部上翹起弧,基本保留至水線甲板,推測船體保留的垂線高度(型深)具有一定的尺度;已發現揭露的最大船寬約9.55米,船長21.58米(殘長),已發現的船體隔艙板12道,各艙的跨度在1.2—1.8米之間,船載貨物品種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除艙內貨物外,部分貨物應是甲板貨。在器物品種上除瓷器外,金屬製品、錢幣、漆器等都具有相當的數量;沉船的艉部收到嚴重破壞(1987年打撈),外露的凝結物及瓷器碎片均是當時抓斗破壞後推入海中的遺存;歷年來漁民生產作業中的拖網反覆拖掛,也造成網具和遺址形成疊壓,對水下文物具有相當的破壞性;遺址存有大量凝結物分佈,上在船體外側均有散落的船貨存在。[15]
爭議
編輯發掘或整體打撈之爭
編輯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 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就地保存。然而,南海一號上面具有珍寶的消息已經傳開,存於水下難以避免他人的覬覦。同時也難以清楚地釐清中國船隻與海上絲路的關係。調查對曾經考慮過的方法曾有「分段拆解挖掘」、「逐件採取」、「圍堰」等提案,經過多方爭論,最後採用整體打撈離水保存至水晶宮中的「創舉」。而之所以會採取就地整體打撈的方案之因不僅在於此法能夠盡量將沉船於海中的環境盡可能複製,同時也由是廣東地方學來的方法;其於節慶結束後,便把龍舟塗滿泥漿再放入水中,明年端午時再直接取出。而南海一號整體取出之法也是基於先前的科學經驗。
整體打撈可能的負面因素與文化資產價值
編輯儘管目前南海一號的狀態在放置於博物館後依然保存尚好,但這種方式卻曾引來其他專家的批評,包括如何保存沉船在取出時如何避免破壞、南海一號在壓力變化時如何保持、水體中微生物、溫度、鹽度的改變對船體造成的影響,以及採用人工方式長期保存的巨大成本等皆成為專家學者對此提出批評的原因,[16] 且無人能夠承擔日後沉船若因保存失當而毀壞的責任。再者,南海一號經過媒體大肆炒作,在尚未釐清學術價值前,其文化觀光價值便被吹捧抬升。考古學術價值與觀光文化價值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可能讓考古學術的成果因為非專業因素被過高或過低的評價。
畫廊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有各種計數,如6萬、10萬
- ^ “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在港展出. 新華網. 2024-08-20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3).
- ^ 李岩、陳以琴,《南海I號浮沉記——繼往開來的航程》,北京:文物出版社,頁4。
- ^ 李岩、陳以琴,《南海I號浮沉記——繼往開來的航程》,北京:文物出版社,頁8。
- ^ 李岩、陳以琴,《南海I號浮沉記——繼往開來的航程》,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8。
- ^ 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開幕 南海一號重現水晶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蘋果日報 最後造訪:2016-6-13。
- ^ 打撈之爭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人民網 2007年5月8日
- ^ 南海一號打撈推遲緣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搜狐 2007年6月22日
- ^ 南海一號提前出水 「首航」400米 上午兩次露出海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華網 2007年12月21日
- ^ 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全程記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華網 2007年12月22日
- ^ 俞吉吉. “南海一号”.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浙江日報. 2016-04-08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 ^ 三大謎團的另一版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華網 2007年2月6日
- ^ 三大謎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搜狐 2007年5月6日
- ^ 南海一號帶熱海上絲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搜狐 2007年5月7日
- ^ 「南海I號」沉船考古發掘與保護[永久失效連結]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14年5月1日
- ^ 臧振華,〈從「南海一號」談水下考古〉,《中華水下考古學會會訊》第5期(台北:中華水下考古學會),2008,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