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形目學名Lagomorph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有兩個科:兔科(Leporidae)和鼠兔科(Ochotonidae)。兔形目的學名源自古希臘語,由lagṓs(λαγώς, 即『兔』,『兔子的』)和morphē(μορφή,意為『類型』或『形態』)組成。

兔形目
化石時期:晚古新世至現代
東部棉尾兔 (Sylvilagus floridanus)
大耳鼠兔 (Ochotona macroti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演化支 齧型類 Gliriformes
大目: 齧形大目 Glires
上目: 雙門齒上目 Duplicidentat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Brandt, 1855
下屬分類

見正文

兔形目是哺乳動物中一個存在譜系歸置困難的目。早期它被歸屬到齧齒目下,構成一個超科。後來發現兔形目跟齧齒類的之間存在趨同演化。建立兔形目與其他真獸各目之間的發生學關係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用分子生物學方法也得不到總結性的認識。根據兔形目的基因研究,可以近似地認為它的譜系地位介乎於奇蹄-偶蹄-鯨-食肉這一系與齧齒類這一系之間。很多跡象表明兔形目的原始形態很可能早在白堊紀就已經與別的真獸類產生顯著差異。

最早的兔科動物出現在古新世歐亞大陸,然而重要的輻射卻發生在第三紀後期的北美大陸。在上新世達到鼎盛。鼠兔出現在漸新世歐亞大陸腹地,也在上新世擴散到歐洲和北美。鼠兔的鼎盛期在中新世,其後轉衰,其生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新世時候鼠兔的生境包括濱岸地帶,而後萎縮至山地。導致鼠兔類衰落的原因迄今仍不明確。

兔類是演化時間跨度與持續度俱佳的動物。在中新世大草原時代兔進化出高齒冠牙,適應於草食。兔類總共產生了10個屬,63個晚近種。Vaughan 認為兔形目沒有產生適應輻射是和受到大型食草動物的生態排擠有關[1]

兔形目與囓齒目的主要區別

編輯

兔形目的上顎有兩組門齒,第二組門齒在第一組門齒正後方。囓齒目的上顎則只有一組門齒。換句話說,兔形目的上下顎共有6顆門齒,囓齒目則共有4顆門齒。

下屬分類

編輯

本目包括以下科:

科的地位未定的屬: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Terry A. Vaughan: Mammalogy, 1st ed, 1972, ISBN 0-7216-9011-4.

來源

編輯
書籍
  • Bernhard Grzimek, et al. (2003): Grzimek's Animal Life Encyclopedia (2nd ed.), vol. 15, ISBN 0-7876-5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