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液晶
倍速液晶是為減輕液晶顯示器的遲滯現象而開發的技術。由JVC在2005年12月在業界首次推出。現在生產的大屏幕液晶電視和部分高檔液晶顯示器基本都是用了倍速液晶技術。
概要
編輯液晶技術是通過對液晶施加電場,改變液晶的偏光特性控制光線的通過來顯示圖像。跟從前的陰極射線管(顯像管)和等離子技術相比遲滯明顯。初期的液晶遲滯時間(顯示前後兩幀圖像的間隔時間)是50~100毫秒,以PAL制式為例(50Hz)[1]要顯示活動圖像遲滯時間必須達到20毫秒以下。而NTSC制式更是需要達到16.7毫秒以下。
使用不同性質的液晶和通過調整液晶中各種成分的含量比可以提高反應速度,但是反之也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液晶的對比度和鮮艷程度。通過生產廠家的不斷嘗試和努力,終於研製出物理上的等速(PAL制式20ms,NTSC制式16.7ms)和倍速(PAL制式10ms以下,NTSC制式8.3ms以下)液晶。現在TN液晶的最高反應速度為4ms,VA液晶的最高反應速度為6ms,IPS液晶的最高反應速度為5.8ms左右,也就PAL制式與NTSC制式所要求速度的4倍。
如前述PAL制式和NTSC制式每秒最多傳輸50幀和60(59.94)幀圖像信號。所以倍速液晶必須對圖像進行補幀(Motion interpolation)處理。主要有如下兩種方式。
- 前後畫像補正。採用數碼訊號處理器(DSP)通過前後畫像信號計算出中間畫像的位置和色彩。這樣顯示出的圖像過渡平滑,但是顯示速度依賴於數碼訊號處理晶片,成本比較高。松下,索尼,夏普,東芝和三菱電機採用這種技術。
- 前畫像補正。前畫像降低亮度後重複顯示。雖然實現簡單,成本低,但是圖像發暗。只有日立製作所採用這種技術。
註釋
編輯- ^ PAL制式電視圖像為每秒50幀。NTSC制式電視圖像為每秒60(59.94)幀。
外部連結
編輯這是一篇與科技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