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一世 (俄羅斯)

俄国皇帝

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羅馬化Aleksándr I Pávlovich;格里曆: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第十任全俄羅斯皇帝及獨裁者、第十四任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統治者、第一任波蘭會議王國國王、第一任芬蘭大公國大公。在1801年3月23日至1825年11月19日期間作為俄羅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
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
俄羅斯帝國 全俄羅斯皇帝及獨裁者陛下
HIM the Emperor and 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s
亞歷山大一世
俄羅斯帝國 全俄羅斯皇帝及獨裁者
統治1801年3月23日-1825年11月19日(24年241天)
加冕1801年9月15日
前任保羅一世
繼任尼古拉一世
俄羅斯帝國 芬蘭大公國大公
統治1809年9月17日-1825年11月19日(16年63天)
前任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繼任尼古拉一世
波蘭會議王國國王
統治1815年6月9日-1825年11月19日(10年163天)
前任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奧古斯特
繼任尼古拉一世·帕夫洛維奇
出生(1777-12-23)1777年12月23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逝世1825年11月19日(1825歲—11—19)(47歲)
 俄羅斯帝國塔甘羅格
安葬1826年3月13日
配偶伊利沙伯·阿列克謝耶芙娜
1793年結婚—1825年結束)
子嗣婚生子女:
  • 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女大公
  • 葉麗薩維塔·亞歷山德羅芙娜女大公
私生子女:
  • 澤奈達·納里什金娜
  • 索菲亞·納瑞斯金娜
  • 伊曼紐爾·納里什金
  • 尼古拉·葉夫根耶維奇
  • 瑪麗亞·亞歷山德羅夫娜
  • 古斯塔夫·埃倫伯格
全名
亞歷山大·帕夫洛維奇·羅曼諾夫
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Романовы
王朝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父親保羅一世·彼得洛維奇
母親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皇后
宗教信仰俄羅斯正教會
簽名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 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的簽名
軍事生涯
效命 俄羅斯
軍種
參與戰爭
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
的皇家敬稱
參考敬稱陛下
語體敬稱陛下
其他敬稱先生

亞歷山大一世為俄羅斯皇帝保羅一世·彼得洛維奇及符騰堡公爵腓特烈二世·歐根勃蘭登堡-施韋特的弗蕾德里克之女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皇后 (符騰堡的索菲·多蘿西亞)的長子。亞歷山大一世有三個弟弟及六個妹妹,其中包括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尼古拉一世。在1793年娶了伊利沙伯·阿列克謝耶芙娜(巴登的路易莎),只有兩個女兒。因此,亞歷山大一世死後,皇位就由弟弟尼古拉·帕夫洛維奇繼承。

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為拿破崙戰爭時期,在父親保羅一世·彼得洛維奇遇刺後繼位。在位初期,亞歷山大一世常使用自由主義的言辭,但是繼續實踐俄羅斯境內的專制統治。統治初期,亞歷山大推行了一些小的社會改革及自由教育改革,如建立更多的大學。亞歷山大一世還任命一位鄉村教師之子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作為顧問。米哈伊爾廢除合議院,以帝國議會取而代之,這是為了改進立法而創建的。還制定了建立議會和簽署憲法的計劃。

外交政策上,他在1804年至1812年間四次改變俄國對法國的立場,多次保持中立身份及反對法國或與法國結盟。1805年,他加入英國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但在奧斯特里茨戰役弗里德蘭戰役中慘敗後,他改變立場,根據提爾西特條約 與拿破崙結盟,加入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他在1807年至1812年間對英國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海戰,並在瑞典拒絕加入大陸封鎖之後與瑞典進行了一場短暫的戰爭。亞歷山大和拿破崙幾乎沒有達成一致,尤其是在波蘭問題上,聯盟於1810年瓦解。亞歷山大最偉大的勝利發生在1812年,當時法國入侵俄國的失敗對法國人來說是一場災難性的災難。作為對抗拿破崙的勝利聯盟的一部分,他在芬蘭和波蘭獲得了領土——並成立了芬蘭大公國及波蘭會議王國。他成立了神聖同盟來鎮壓歐洲的革命運動,他認為這些運動是對合法的基督教君主的不道德威脅。他還幫助奧地利的克萊門斯·馮·梅特涅鎮壓所有民族獨立運動自由主義運動

在他統治的後半段,亞歷山大變得越來越專橫、反動,並且害怕有人陰謀反對他。結果,他結束了之前進行的許多改革。隨着教育變得更加宗教化和政治保守化,他清除了外籍教師的學校。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被嚴格的炮兵檢查員阿列克謝·阿拉克切耶夫取代為顧問,他負責監督軍事定居點的創建。1825年12月,亞歷山大在前往俄羅斯南部旅行時死於斑疹傷寒。他沒有婚生子女,因為他的兩個女兒都在童年時去世了。他的兩個兄弟都不想當皇帝。在經歷了一段巨大的混亂之後(這預示着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失敗死後數周內的自由軍軍官),他的弟弟尼古拉·帕夫洛維奇繼位。

統治

編輯

亞歷山大一世由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撫養,父親被謀殺後即位。為維護君主專制、反對革命,亞歷山大採取自由主義的政策,設立所謂「非正式委員會」解決各類問題。1802年設各部大臣制。1803年頒佈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有可能得到解放。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喀山大學

對外政策方面,參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奧斯特里茨、弗里德蘭的會戰中失敗。1807年與拿破崙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之後得到法國支持,贏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戰爭,奪得芬蘭高加索的領地。1812年擊退拿破崙對俄羅斯的遠征。1814年率領俄羅斯軍隊進擊到巴黎。不久活躍在維也納會議上,作為有力的領導人之一,結成神聖同盟。1820年左右受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影響,排斥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公然推行反動政策,加強對國內和國外自由主義力量的壓制,改善了俄國的經濟,使俄國迅速從拿破崙東征的影響下恢復過來。

個人

編輯

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傷感,又極其自尊自傲,被稱為「斯芬克斯」。晚年沉溺於嚴重的神秘主義

家庭

編輯
 
在維也納會議的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和亞歷山大一世
 
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和亞歷山大一世

1793年10月9日,亞歷山大一世迎娶巴登的路易絲,在她皈依 東正教後被稱為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亞歷山大一世後來告訴他的朋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這場由他的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策劃的政治婚姻,不幸地被證明對他和他的配偶來說也是一場不幸。在他們的兩個女兒早夭後,共同的悲痛使兩夫妻更親近. 在亞歷山大一世晚年,在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的聰明和藹下二人關係和解,皇后對亞歷山大一世跟他的情婦瑪麗亞·納瑞斯金娜英語Maria Naryshkina所生的愛女索菲亞·納瑞斯金娜的死深表同情。1809年,傳聞亞歷山大一世與芬蘭貴婦烏拉·穆勒斯瓦德英語Ulla Möllersvärd有染,並與她生了一個孩子,但沒有得到證實。

  • 長女 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 次女 葉麗薩維塔·亞歷山德羅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參考文獻

編輯

Attribution:

外部資料

編輯
  • Hartley, Janet M. et al. eds. Russia and the Napoleonic Wars (2015), new scholarship
  • Lieven, Dominic. Russia Against Napoleon (2011) excerp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cConnell, Allen. Tsar Alexander I: Paternalistic Reformer (1970) online free to borrow
  • Palmer, Alan. Alexander I: Tsar of War and Peace (Faber & Faber, 2014).
  • Rey, Marie-Pierre. Alexander I.: the Tsar who defeated Napoleon (2012)
  • Zawadzki, Hubert. "Between Napoleon and Tsar Alexander: The Polish Question at Tilsit, 1807." Central Europe 7.2 (2009): 110–124.
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羅曼諾夫
出生於:1777年12月23日逝世於:1825年12月1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保羅一世·彼得洛維奇
全俄羅斯皇帝及獨裁者
1801年3月23日-1825年11月19日
繼任:
三弟尼古拉一世·帕夫洛維奇
前任: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芬蘭大公
1809年9月17日-1825年11月19日
前任: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波蘭會議王國國王
1815年6月9日-1825年11月19日
王位覬覦者
前任者:
保羅一世·彼得洛維奇
— 名義上的 —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
1801年3月23日-1825年11月19日
繼任:
三弟尼古拉一世·帕夫洛維奇
— 名義上的 —
奧爾登堡伯爵
1801年3月23日-182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