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治·克里蒙梭

法国政治家,前法国总理

佐治·邦雅曼·克里蒙梭(法語: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法語發音:[ʒɔʁʒ bɛ̃ʒamɛ̃ klemɑ̃so],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人稱「法蘭西之虎」或「勝利之父」,法國政治人物,曾於1906-1909年和1917-1920年兩度出任法國總理(當時稱作部長會議主席)。

佐治·克里蒙梭
Georges Clemenceau
法國 第32任法蘭西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任期
1917年11月16日—1920年1月20日
總統雷蒙·普恩加萊
前任保羅·潘勒韋
繼任亞歷山大·米勒蘭
任期
1906年10月24日—1909年7月24日
總統阿爾芒·法利埃
前任費迪南·薩里安
繼任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戰爭部長
任期
1917年11月16日—1920年1月20日
總理本人兼任
前任保羅·潘勒韋
繼任安德烈·約瑟夫·里菲爾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內政部長
任期
1906年3月14日—1909年7月24日
總理費迪南·薩里安
前任費爾南·杜比耶
繼任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個人資料
出生1841年9月28日
法蘭西王國旺代省穆耶龍昂帕雷
逝世1929年11月24日(1929歲—11—24)(88歲)
法國巴黎十六區
墓地 法國旺代省穆尚佐治·克里蒙梭墓法語Tombe de Georges Clemenceau
政黨激進共和派(–1901)
激進黨(1901–1929)
專業記者、醫生

簡介

編輯

佐治·克里蒙梭於1841年9月28日出生於穆耶龍昂帕雷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其父班哲文·克里蒙梭從醫,也是一名進步主義共和主義者,曾參與過七月革命,自然對第二帝國深感失望。儘管因政治活動數次入獄,其父仍孜孜不倦地將共和、革命思想灌輸給他的子女們。

1865年5月13日,佐治·克里孟梭同父親般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7月25日,他乘船前往英國,在那他父親將其介紹給了夏拔·史賓賽;接着他又去往美國,在斯坦福一所女子中學教法語和騎術,同時擔任時代報法語Le Temps (quotidien français, 1861-1942)的聯絡員。在那裏他愛上了自己的學生Mary Plummer法語Mary Plummer,二人在1869年6月20日結婚。新婚六天後,他攜妻女返法。美國民主制度也對他日後政見產生了很大影響。

7月,普法戰爭爆發。他放下家庭而作為一名激進共和派投身政治,積極參與了8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被艾迪安·阿拉戈法語Étienne Arago在9月任命為巴黎第18區的區長。在此期間他認識了路易斯·米歇爾,並任命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為巴黎國民自衛軍第169營營長,緊接着巴黎圍城戰爆發。10月末,普魯士在梅斯圍城戰的決定性勝利與梯也爾凡爾賽臨時政府意圖與普議和的消息傳到巴黎,引民眾義憤填膺,他張貼佈告怒斥之為「背叛」。同日,來自無產階級社區的起義國民自衛軍試圖佔領巴黎市政廳,被茹費理指揮資產階級社區的國民自衛軍阻攔,二人從此成為政敵[來源請求]

從1871年3月起,他在新立的巴黎公社與凡爾賽臨時政府間來回奔走,試圖調解二者的衝突[1];這反而導致他兩頭不討好,既在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選舉法語Élections municipales du 26 mars 1871 à Paris中失利,也影響了他後來幾年的政路。公社被鎮壓後,他支持對巴黎公社社員的大赦

1875-1876年當選巴黎市議會主席,1871年和1876至1893年任法國國民議會議員。作為一名反教權主義者,他主張政教分離;同時他也反對殖民擴張,自1883年推行殖民主義的茹費理成為總理兼外交部長後,兩人開始了長達多年的政治爭論。1885年3月法軍於中法戰爭中失利並放棄諒山,史稱東京事件法語Affaire du Tonkin,克里蒙梭趁機大力施壓詰難,推動茹費理於3月30日辭去總理皆外交部長的職務。

1880年1月13日,他創立了正義報法語La Justice (journal);他也常在1897年Ernest Vaughan創立的曙光報法語L'Aurore (journal français, 1897-1914)上刊文,尤其在屈里弗斯事件中力挺阿弗列·屈里弗斯。1902年他在瓦爾省當選參議員,直到1920年卸任(雖然他原來一直批評法國的參議院制度)。

1906年擔任內政部長,同年繼任總理(仍兼內政部長)直至1909年。任內他平息了數次大罷工,尤其是1905年法國政教分離法決定將教會財產收歸國有而導致的騷亂和衝突法語Querelle des Inventaires,故得暱稱「老虎」,他也自稱是「法蘭西第一警察」。

1913年創自由人報(L'Homme libre)法語L'Homme libre,主張德國威脅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報因攻擊法國政府「抗戰不力」被審查,他怒而將其改名為「囹圄人報」。1917年時又以76歲高齡擔任法國總理(1917~1920),其組建的政府決心與德繼續作戰,在戰爭中穩健的表現為他贏得「勝利之父」的封號。及後在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中主張嚴懲德國「賠至最後一個馬克」,並為是次和會的三巨頭之一(另外兩位是美國總統活羅·韋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萊·佐治),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克里蒙梭支持從德意志帝國手上重奪阿爾薩斯-洛林,並且對蘇聯建立名為「防疫地帶」的包圍圈[2]

1919年他通過了八小時工作制法案法語Loi des huit heures並帶領中右翼政黨聯盟贏得了當年的眾議院選舉法語Élections législatives françaises de 1919。2月19日,遭一名為Emile Cottin的男子刺殺,未遂。 儘管在輿論中享譽盛名,他卻因1920年1月17日議會在盧森堡宮的預選法語Élection présidentielle française de janvier 1920中缺乏支持(868票中只拿到了53票)而拒絕參加當年總統競選,從此不涉政治,投身於旅行和著書立作。

1929年10月24日,他因腎衰竭死於自己在巴黎班哲文-富蘭克林路8號的住所中,享齡88歲。其遺囑寫到:「我死後, 請將我的遺體葬在我父親貝雅曼·克利孟梭的墓地旁邊。我的遺體應當直接從太平間送到墓地,不進任何教堂,不搞任何有儀式的葬禮。我的墳墓應與我父親的一樣,不立墓碑,只安一圈鐵柵欄即可。」

軼事

編輯

克里蒙梭是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內的仰慕者與摯友,在莫奈晚年時予以很多幫助和建議,如他的第二次白內障手術。莫奈死後,克里蒙梭曾扯下其棺柩上的黑布,喊道:「莫奈不能有黑色!黑色不是一種顏色!」[3]並將黑布換成了花布。[4]

相關頁面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LEMENCEAU ET LA COMMUNE DE PARIS. [202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9). 
  2.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叢書·瓜分世界》 二戰前帝國主義新危機 3.巴黎陰謀
  3. ^ Wildenstein 1996,第456-458頁.
  4. ^ Raphaël Sorin, Claude Monet-Georges Clemenceau: une histoire, deux caractères, d』Alexandre Duval-Stalla (« L』Infini », Gallimar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