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經濟學

经济学流派

主流經濟學(英語:Mainstream economics),又稱為正統經濟學(英語:orthodox economics),泛指廣泛被學術界接受並在大學中教授的經濟學,與非主流經濟學相對。

現代主流經濟學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派凱恩斯經濟學派相結合而成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為基礎,1970年代出現的淡水學派與鹹水學派共同形塑了主流經濟學。

簡介

編輯

經濟學學科傳統上與古典經濟學聯繫在一起。[1]然而,有觀點認為當前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如博弈論、行為經濟學、產業組織學、信息經濟學等,與古典經濟學的初始公理幾乎沒有共同點。[2]

經濟學一直以多種經濟思想流派為特色,不同的流派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突出地位。「主流經濟學」一詞的使用是二戰後時代特有的,特別是在英語世界。

詞源

編輯

「主流經濟學」一詞在20世紀後期開始使用。塞繆爾森所著的教科書《經濟學》2001年版的「經濟學的譜系」封底內頁中,描繪了凱恩斯(1936年)和新古典經濟學(1860-1910 年)的「現代主流經濟學」。[3]新古典綜合」一詞也首次出現在該教材的1955年版中。[4]

歷史

編輯

在古典經濟學發展和盛行之前,歐洲佔主導地位的學派是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一組鬆散的相關思想,而不是制度化的學派。

18世紀晚期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後,英國經濟學得到發展並被現在所謂的古典學派所主導。從《國富論》到大蕭條,英語世界的主導學派是古典經濟學及其後繼者新古典經濟學。[5]在歐洲大陸,法國重農主義者的早期工作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德國經濟歷史學派的後期工作也是如此。整個19世紀,英國經濟學一直存在反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派的聲音,尤其是消費不足學派

大蕭條和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在消費不足學派的工作基礎上的凱恩斯經濟學派受到關注,成為新古典綜合的一部分。二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和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合併為新古典綜合,盛行於50年代到70年代。[6][7]

20世紀70年代,由於新古典綜合理論未能解釋滯脹現象,宏觀經濟學的共識瓦解,隨後出現了兩個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第二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兩者都試圖用微觀基礎重建宏觀經濟學,即用微觀經濟學解釋宏觀經濟現象。 [8][9]

80—90年代,宏觀經濟學家圍繞一種稱為新新古典綜合(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的範式聯合起來,該範式結合了新凱恩斯主義第二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要素,並構成了當前共識的基礎,涵蓋了以前有爭議的宏觀經濟學領域。[10]圍繞這一綜合建立的共識的特點是在方法論問題上達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意見,例如都認為需要從計量經濟學角度驗證模型。在此之前,這種一致在歷史上一直避開宏觀經濟學,即使在新古典綜合期間也是如此。[1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avid C. Colander (2000). Complexity and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35.
  2. ^ Colander, David. The Death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June 2000, 22 (2): 127–143 [2023-03-12]. ISSN 1053-8372. S2CID 154275191. doi:10.1080/10427710050025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30) (英語). 
  3. ^ Paul A. Samuelson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1), 17th ed., Economics
  4. ^ Olivier Jean Blanchard (1987), "neoclassical synthesi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634–36.
  5. ^ The precise distin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a debated point. Suffice to say that these are the ex post facto terms used to refer to successive chronological periods of an interrelated group of theories.
  6. ^ Fonseca, Gonçalo L. Neo-Keynesian Synthesis. www.hetwebsite.net.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7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7. ^ Clark, B. (1998). Political-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Westport, CT: Preager.
  8. ^ Rotemberg, Julio J. The New Keynesian Microfoundations.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87, Volume 2 2. The MIT Press. 1987: 69–116 [2023-03-12]. S2CID 154005964. doi:10.1086/ma.2.4623707. hdl:1721.1/48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2).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9. ^ Chapter 1. Snowdon, Brian and Vane, Howard R., (2005). Modern Macroeconomics: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SBN 1-84542-208-2
  10. ^ Kocherlakota 2010,第12頁.
  11. ^ Woodford, Michael, Convergence in Macroeconomics: Elements of the New Synthesis (PDF),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2009, 1 (1): 267–79 [2023-03-12], doi:10.1257/mac.1.1.26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