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 編輯
年
千紀: | 2千紀 |
世紀: | 13世紀 | 14世紀 | 15世紀 |
年代: | 1320年代 | 1330年代 | 1340年代 | 1350年代 | 1360年代 | 1370年代 | 1380年代 |
年份: | 1351年 | 1352年 | 1353年 | 1354年 | 1355年 | 1356年 | 1357年 | 1358年 | 1359年 | 1360年 | 1361年 |
紀年: | 丙申年(猴年);元至正十六年[1];徐壽輝天啟元年[2]或太平元年[1];張士誠天佑三年[1];韓林兒龍鳳二年[1];越南紹豐十六年[3];日本南朝正平十一年,北朝文和五年、延文元年;高麗恭愍王五年[註 1] |
大事記
編輯中國
編輯- 元朝[註 2](紅巾軍起義)
- 正月:
- 壬午朔,張士誠弟張士德陷常熟州[4]。
- 戊子,元順帝祭拜太廟[8]。
- 己丑,月球公轉穿過昴宿星區天區,接近「昴宿西第一星」[10][11]。
- 丁酉,元廷太保定住、太尉兼大宗正府札魯忽赤月闊察兒請辭官,皆不被同意[12]。
- 己亥,元廷命太尉阿吉剌開府,並設官屬[13]。
- 乙巳,元廷遼陽行省左丞相咬咬被任命為太子詹事,翰林學士承旨朵列帖木兒兼任詹事院同知[14]。
- 丙午,元廷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兼任大府監卿[15]。
- 戊申,雲南土司阿蘆降元,遣姪腮斡上貢[16]。
- 庚戌,因禿魯帖木兒揭發,元廷罷謀圖廢立的左丞相哈麻(哈瑪爾)。[17][18][19]。
- 辛亥,元廷免哈麻弟御史大夫雪雪(舒蘇)職[20][21][22][23]。
- 元廷行都水監添設少監、監丞、知事各一員[30]。
- 薊州地震十日,波及屬下四縣[註 7][33][34]。
- 倪文俊迎徐壽輝至漢陽(今武漢漢陽)建都[35][36]。
- 二月:
- 壬子朔,張士德陷平江路(今蘇州)[38]及湖州、松江、常州等路[39]。平江路守將逃離,元平江路總管貢師泰戰敗,也協印逃離,躲藏在海邊[40][41]。張士誠改平江路為隆平府,自高郵遷都至此,並以承天寺作宮殿[42][43]。崑山、嘉定、崇明等州則投降[44]。
- 癸丑,元廷禿魯帖木兒請辭官,失敗[45]。
- 同日,搠思監向元順帝奏哈麻兄弟罪惡[46]。
- 甲寅,元廷命定住以右丞相兼回太保職,「中書一切機務,悉聽總裁」[47]。
- 丙辰,定住與平章政事桑哥失里再奏哈麻、雪雪兄弟罪惡,哈麻二人出城領旨,先被元廷命令分別貶至惠州、肇州,後被命令杖殺,家產被抄沒[48][49][50][51]。
- 壬戌,元廷允許詹事伯撒里辭職[53]。
- 乙丑,元廷禁止銷毀、販賣銅錢行為[54]。
- 丙寅,元廷命翰林國史院、太常禮儀院制定順帝奇皇后之前三代的諡號及王爵位號[55]。
- 甲戌,元廷命六部等部門不限人等地舉薦一人,由中書省任用至地方,有過者降職[56]。
- 己卯,元廷命集賢直學士楊俊民祭曲阜孔子廟,並修葺廟宇[58]。
- 張士德陷常州,改常州路為毗陵郡[61]。
- 朱元璋遣部將常遇春奇襲採石元軍[註 8],主帥蠻子海牙(曼濟哈雅)遁逃[64]。
- 三月:
- 辛巳朔,元廷復設酒課提舉司[65]。
- 壬午,徐壽輝復攻襄陽[68]。
- 癸未,元廷接受台臣上奏之收回國有牧馬草地,並以大司農募人開發,收租以補國用的提議[69]。
- 丁亥,元廷買馬六萬匹以補軍用[71]。
- 戊子,元廷令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及威順王寬徹普化出兵守懷慶路,並各自進行賞賜[72]。
- 庚寅,朱元璋以馮國用為先鋒,先下蔣山,後陷集慶(今南京),元御史大夫福壽、參政伯家奴(伯嘉努)、達魯花赤達尼達思(達尼達斯)、治書侍御史賀方戰死(集慶之戰)[73][74],元水軍元帥康茂才欲逃往鎮江,未遂投降[75][76]。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徵辟十餘人[77]。
- 癸巳,張士誠從高郵遷都自隆平府立國,國號「大周」,自稱「周王」,頒行曆法,改至正十六年為天佑(天祐)三年,以李行素為丞相[79]。
- 丙申,元廷命搠思監管理承徽寺[80]。
- 丁酉,元廷在杭州設江浙行樞密院,以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木兒兼知行樞密院事,代行指揮諸軍民官[84][85]。
- 戊申,方國珍復降元廷,獲封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禦海道運糧萬戶[90][91],其兄方國璋獲封衢州路總管兼防禦海道事[92]。
- 有「兩日相盪」,兩個太陽來回移動的奇觀出現[93]。
- 元廷遣脫歡督答失八都魯河南軍。此時答失八都魯在圍攻亳州,與劉福通對壘,從早到晚大戰數個時辰,中途答失八都魯墜馬,其子孛羅帖木兒讓馬並掩護其逃離,直到半夜才回到營中[94]。
- 元濠泗義兵元帥張明鑑叛,部屬被稱為「青軍」、「長槍軍」,占據揚州,元鎮南王退至淮安[95]。
- 春季(不明月份)
- 四月:
- 辛亥朔,元廷任搠思監為中書左丞相[98]。
- 壬子,張士誠部將趙打虎陷湖州,改湖州路為吳興郡[99]。
- 丙辰,元廷命資正院使普化為御史大夫[100]。
- 丁巳,元廷命左丞相搠思監領經筵事、中書平章政事悟良哈台與普化並知經筵事[101]。
- 庚申,元廷任河南行省左丞相卜蘭奚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加答失八都魯為金紫光祿大夫[102]。
- 癸亥,火星公轉穿過(室宿)壘壁陣星官天區,臨近「壘壁陣西方第四星」[103]。
- 乙丑,朱元璋軍克金壇縣[87][104]。
- 丙寅,元廷命太子與陝西行省軍合攻均州、房州、南陽州[105]。
- 丁卯,元廷任陝西行台御史大夫朵朵為陝西行省左丞相、大司農咬咬為遼陽行省左丞相;知樞密院事實理門於濟寧分院、翰林學士承旨脫脫加官知詹事院事[107]。
- 壬申,元廷命豫王阿剌忒納失里與陝西行省軍共征義軍[108]。
- 己卯,元廷命悟良哈台兼職太子諭德[109]。
- 本月,順帝前往元上都[110]。
- 張士誠部將史文炳陷松江[111]。
- 五月:
- 六月:
- 夏季(不明月份)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戊寅朔,朱元璋將江淮府改回為鎮江府[156]。
- 庚辰,汝、穎起義軍李武、崔德等部破潼關,殺參知政事述律傑[157][158]。
- 壬午,豫王、同知樞密院事定住率元軍復潼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守關[159][160]。
- 丙申,潼關復陷,後李武、崔德等軍又被豫王部擊敗。[161][162]。
- 戊戌,起義軍攻破陝州、虢州[163]、封鎖殽山、函谷,後為元知樞密院事答失八都魯遣兵部尚書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攻打,元軍先拿下殽山、靈寶縣,後在平陸、安邑擊敗起義軍,起義軍於陽津縣相持數月,最終潰逃,城池被元廷奪回。察罕帖木兒本年已升為兵部尚書、嘉議大夫,戰後又官升中奉大夫、僉河北行樞密院事[164][165][166]。
- 元廷准設江州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命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火你赤建制[169]。
- 福建行省官署在福州路正式運行,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關停[170]。
- 秋季(未知月份)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未知時間:
- 元廷下詔免除沿海州縣三年田租,並賜年帛[205]。
- 因浙西被起義軍占領、浙江糧食無法北運,元廷命大司農司丞危素在雄州、霸州屯田補給大都,號「京糧」[206][207]。
- 元廷詹事院長史達禮麻識理升參議詹事院事[208]。
- 元廷中書左丞烏古孫良楨官升為榮祿大夫,被賜玉帶[209]。
- 元廷翰林學士承旨李好文上書元太子勸學,太子接受[210]。
- 哈麻死後,元廷迎回前丞相脫脫骸骨[211]。
- 元陝西行台監察御史李尚絅上表《關中形聖急論》十二條[212]。
- 大同路秦城鄉有水稻長出一莖多穗、多莖一穗[213]。
- 鄭州河陰縣河水決堤,沖潰官署民房[214]。
- 衍聖公孔克堅任山東道肅政廉訪使[215]。
- 秋季前,太不花駐軍南陽、嵩州、汝州,招降百萬人,大振軍威。[216][217]。
- 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將駐地自濟寧移至益都[218]。
- 太平本年改任遼陽行省左丞相,為大都送糧,「處置有法,所致甚多而民不擾」[219]。
- 元淮南行省右丞相余闕抵禦池州起義軍趙普勝兩次,雙方對壘一月,趙普勝退卻。元臣懷寧縣達魯花赤百家奴戰死[220][221]。
- 元建德路總管伯顏不花的斤升為衢州路達魯花赤[222]。
- 元樞密院判官董摶霄自安東州進軍,守泗州,進抵海寧,數敗起義軍,被元廷升為同僉淮南行樞密院事[223][224]。後就防禦起義軍之策上書元廷[225]。
- 元威順王自懷慶返軍武昌,後以水陸軍出軍沔陽、漢陽,中途擱淺於漢川縣雞鳴汊,被倪文俊突襲焚船,子報恩奴自殺、接待奴與佛家奴戰死,妻妾盡失於此戰,威順王逃至陝西[226][227]。
- 苗軍駐杭州時,放縱其軍士掠奪民眾。邁里古思在紹興斬殺數名搶掠之苗軍,使苗軍不敢再入境[228]。
- 元義兵元帥方家奴駐守杭州北關,殺人劫財,江浙行省平章慶童上書達識帖木兒控訴此事,方家奴因而被斬首[229]。
- 楊完者駐守杭州時,向慶童提親,欲娶其女,在達識帖木兒壓力下,慶童被迫接受此事[230]。
- 「蘇友龍。賊犯杭州,省臣皆遁,參政樊執敬獨以死自誓。友龍說執敬曰:「明公以身殉國,義則得矣,如一城百姓何?今城中健兒不下數十萬,府庫銀絹以萬計,募兵戰而不勝,死未晚也。」執敬不能用,策馬赴賊而死。友龍與掾李樞慕民殺賊,一賊首償錢二百五十緡,數日內殺賊萬計。未幾,平章教化復杭州,友龍口不言功。 」[231]
- 元翰林侍講學士丑的升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有事跡[232]。
- 四川辰州人楊漢降於完者都[233]。
- 婺州、處州大旱[234]。
- 元贛州路達魯花赤全普庵撒里升為江西行省參政,在贛州分省[235]。
- 溫州有大風災害[236]。
- 元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普顏不花先是改任江西廉訪副使,後被召回任為益都路達魯花赤,又改任山東廉訪使,最後任中書參知政事[237]。
- 元江西肅政廉訪使吳當調檢校章迪率兵與兵部尚書黃昭攻撫州,殺起義軍將胡志學,收復崇仁、宜黃,定建州、撫州地[238][239]。
- 元永春縣尹盧琦改任寧德縣尹[242]。
- 廣東起義軍黃常與黃仲剛攻打惠州,為何真所擊敗,黃仲剛戰死。何真因而升廣東道宣慰司元帥[243][244]。
- 正月:
- 1月3日——布拉邦特女公爵讓娜和公爵盧森堡的溫塞斯拉斯一世在布魯塞爾舉行入城慶典,並頒布憲章(荷蘭語:Blijde Inkomst van 1356),規定了布拉邦特境內城市的各項權利,限制領主權力。
- 1月6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率領軍隊離開紐卡斯爾,向被蘇格蘭王國占領的特威德河畔貝里克進軍(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貝里克圍城戰)。
- 1月1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在紐倫堡帝國議會上頒布了著名的憲章《1356年金璽詔書》的第一部分(第1-23章)[262],確立了日後神羅皇帝以選舉產生,帝國境內有七位選帝侯享有此重要權力,分別是美因茲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等三位教會選侯;波希米亞國王、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滕貝格公爵、勃蘭登堡藩侯等四位世俗選侯[263]。除此之外,這一部分的金璽詔書還明令禁止了任何形式的城市聯盟和其他公共同盟。
- 薩克森-維滕貝格公國因此被皇帝升格為薩克森選侯國。
- 1月13日——愛德華三世的軍隊奪回特威德河畔貝里克,貝里克圍城戰結束。
- 戰後,愛德華三世移師並駐紮於羅克斯堡。
- 1月20日——受英格蘭支持的蘇格蘭王位覬覦者愛德華·巴里奧將自稱的蘇格蘭國王頭銜讓予愛德華三世以換取退休金。
- 1月26日~2月——愛德華三世率軍向愛丁堡前進,在蘇軍的焦土政策與英軍的沿途洗劫下,洛錫安地區遭到嚴重破壞(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燃燒的聖燭節」)。
- 2月5日——在前任主教約翰·溫德洛克被暗殺後,阿爾伯特·馮·霍恩貝格與烏爾里希·馮·弗里丁根兩人被同時選舉為康斯坦茨主教。
- 2月末——溫塞斯拉斯一世在布拉班特的統治權得到確認[264]。
- 3月14日——荷蘭與烏得勒支在蘇斯特爆發了一場戰鬥,荷蘭最終勝利(魚鈎與鱈魚戰爭蘇斯特之戰)[265]。
- 4月5日——法王約翰二世以意圖謀反的理由在魯昂抓捕了納瓦拉的卡洛斯二世和他的支持者,並將他的四個支持者斬首。
- 4月18日——英格蘭與蘇格蘭達成新的停戰協定。
- 6月~7月——英法百年戰爭蘭開斯特的騎行劫掠行動,蘭開斯特公爵亨利率英軍渡過英吉利海峽,與被法軍抓捕的納瓦拉的卡洛斯二世的支持者們一同劫掠了安茹地區。
- 6月15日——佛蘭德伯爵路易二世為奪取布拉邦特公國而向女公爵讓娜宣戰,布拉邦特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 6月23日——巴伐利亞-施特勞賓公爵、荷蘭伯爵威廉一世從去世的母親,埃諾女伯爵瑪格麗特二世處繼承了埃諾伯國。
- 6月30日——荷蘭與烏得勒支簽訂停戰協議,荷蘭承認埃姆內斯等地歸屬烏得勒支。
- 8月——喬瓦尼·多芬在特雷維索被選舉為威尼斯總督。他後來成功突破匈牙利軍隊的包圍,回到威尼斯即位。
- 8月4日~9月19日——英法百年戰爭黑太子的騎行劫掠行動,黑太子愛德華率軍自波爾多出發,沿途洗劫了法蘭西大片土地。
- 8月17日——佛蘭德伯爵的軍隊於安德萊赫特附近的舒特擊敗布拉邦特軍隊(布拉邦特王位繼承戰爭舒特戰役)
- 8月18日——佛蘭德軍隊在舒特戰役後占領了布魯塞爾[265]。
- 8月20日——佛蘭德軍隊占領了梅赫倫[265]。
- 8月22日——佛蘭德軍隊占領了魯汶和菲爾福德[265]。
- 8月23日——佛蘭德軍隊占領了安特衛普和赫林貝亨[265]。
- 8月24日——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發生大地震[註 12],這場地震影響了安達盧西亞西部和葡萄牙南部,使塞維利亞城受到嚴重破壞。
同日——佛蘭德軍隊占領了蒂嫩和尼韋勒[265]。 - 9月初~9月8日——兩彼得之戰阿利坎特圍城戰,阿拉貢的費迪南與卡斯蒂利亞國王佩德羅分別從陸上和海上進攻阿利坎特,並於9月8日攻下阿利坎特城堡[266]。這是兩彼得之戰的第一場大戰役[267]。
- 9月19日——英法百年戰爭普瓦捷戰役,黑太子愛德華率領的英軍以少勝多擊敗法軍,當場俘獲法王約翰二世、法王四子菲利普等人。
- 10月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承諾支援布拉邦特[265]。
- 10月3日——蘭開斯特公爵亨利率領的英軍開始圍攻由法國盟友布列塔尼公國控制的雷恩(英法百年戰爭(布列塔尼繼承戰爭)雷恩圍城戰)。
- 10月4日——阿拉貢王國方的弗朗切斯科·德切爾維亞(加泰羅尼亞語:Francesc de Cervià)和休格·德切爾維亞(加泰羅尼亞語:Hug de Cervià)父子率軍收復了阿利坎特,阿拉貢的費迪南倖免並出逃。
- 10月17日——埃里克十二世受貴族擁戴自立為瑞典國王,與他的父親馬格努斯四世為敵。瑞典爆發內戰。
- 同日,阿拉貢的費迪南意欲奪回阿利坎特,但在附近的比亞爾戰敗。
- 10月18日——瑞士北部發生巴塞爾大地震,這場地震影響了法國與德國的廣大地區,造成約1000人死亡,巴塞爾城及周圍80餘個城堡毀壞嚴重。這場地震是中歐歷史上最強烈的地震[268] 。
- 10月24日——在查理四世承諾支援這一消息的鼓舞下,埃弗拉德·塞克萊斯帶領市民驅逐了布魯塞爾的佛蘭德人,恢復布拉邦特統治[265]。
- 未來數日被占領的布拉邦特諸城市都發生了類似的起義,使讓娜與溫塞斯拉斯成功恢復了除梅赫倫外布拉邦特各地的統治[265]。
- 11月15日——西蒙尼·波卡涅拉再度成為熱那亞總督。
- 11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於帝國自由城市梅斯召開了梅斯帝國議會。
- 11月26日——在布拉班特成功襲擊那慕爾後,那慕爾侯爵威廉一世與布拉班特簽訂停戰協定[265]。
- 12月25日——查理四世於梅斯帝國議會上頒布了梅斯法令(即《1356年金璽詔書》的第二部分(第24-31章))。
日期不明
編輯出生
編輯歐洲
編輯亞洲
編輯中國
編輯- 12月3日——秦愍王朱樉,明太祖朱元璋次子(逝世於1395年,39歲)
- 扎巴絳曲,西藏帕木竹巴王朝統治者(逝世於1386年)
- 明升,元末明初明夏政權末代皇帝、高麗政治人物(逝世於1391年)
- 孔訥,明朝政治人物、衍聖公(逝世於1400年)
- 王度,明朝政治人物(逝世於1402年)
- 林右,明朝政治人物(逝世於1409年)
- 梁潛,明朝政治人物(逝世於1418年)
- 鄭亨,明朝軍事將領(逝世於1434年)
- 李英,明朝軍事將領(逝世於1437年)
日本
編輯朝鮮
編輯逝世
編輯歐洲
編輯- 1月21日——約翰·溫德洛克,康斯坦茨主教,被暗殺(生年不詳)
- 1月25日——莫里斯·菲茨傑拉德,德斯蒙德伯爵(生年不詳)
- 3月12日——魯道夫一世,薩克森-維滕貝格公爵、薩克森選帝侯(出生於1284年)
- 4月5日(遭法王約翰二世處決)[272]
- 6月21日——博爾科二世,奧波萊公爵(出生於14世紀前)
- 6月23日——埃諾的瑪格麗特二世,埃諾與荷蘭女伯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出生於1311年)
- 8月8日——喬瓦尼·格拉代尼戈,威尼斯總督(出生於1280年)
- 8月11日——安德烈亞斯·馮·維斯利卡,什未林主教(生年不詳)
- 9月19日(於普瓦捷戰役中陣亡):
- 法軍:
- 皮埃爾一世,波旁公爵(出生於1311年)
- 戈蒂耶六世,布列訥伯爵、法蘭西王室統帥(出生於1304年)
- 讓·德克萊蒙特,尚蒂伊與博蒙領主、法國元帥(出生於1300年至1306年之間[274][275])
- 若弗里·德沙爾尼,法軍騎士,金焰旗掌旗官(出生於14世紀)
- 于格三世·德卡斯泰爾諾-卡爾蒙特,法軍貴族(出生於1294年)
- 讓四世·德沙托維蘭,沙托維蘭領主(出生於1326年)
- 杜拉佐的羅貝托,那不勒斯貴族,隨叔叔埃利·德塔列朗-佩里戈爾紅衣主教來和解雙方,後加入法軍作戰(出生於1326年)
- 尤斯塔斯·德里布蒙,里布蒙領主,法軍旗手(生年不詳)[276]
- 雷諾四世·德蓬,蒂雷訥與卡拉子爵、蓬鎮領主(共治),雷諾五世之父(出生於1291年)[277]
- 雷諾五世·德蓬,蒂雷訥與卡拉子爵、蓬鎮領主(共治),雷諾四世之子(出生於1330年左右)[278]
- 法軍:
- 11月——傑弗里·德哈考特,聖索弗子爵,戰死於百年戰爭(生年不詳)
- 11月9日——弗萊堡的弗里德里希,弗萊堡伯爵(出生於1316年)
- 日期不詳:
- 約翰三世,薩克森-貝格多夫-默爾恩公爵(生年不詳)
- 利波·梅米,意大利畫家(生年不詳)
亞洲
編輯中國
編輯日本
編輯- 1月24日——道昭,日本天台宗僧侶、歌人(出生於1281年)
- 4月2日——元觀,日本天台宗僧侶(出生於1281年)
- 7月11日——斯波家兼,日本武將(出生於1308年)
- 7月27日——菊池武澄,日本武將(生年不詳)
- 8月3日——卍庵士顏,日本僧侶(出生於1283年)
- 8月13日——澀川直賴,日本武將(出生於1335年)
- 10月7日——尊圓入道親王,日本入道親王(出生於1298年)
- 10月17日——吉良滿義,日本武將(生年不詳)
- 11月29日——堀川具信,日本公卿(出生於1332年)
- 12月17日——宇都宮公綱,日本大名(出生於1302年)
- 正月甲辰——益城府院君洪鐸,高麗貴族,高麗忠惠王夫人和妃洪氏父[279](出生於1295年)
- 七月戊申——印璫,高麗將領,被恭愍王殺死[280](生年不詳)
- 完原大君李子宣,朝鮮王國開國之君李成桂叔父(出生於1331年)
- 因謀反被恭愍王殺死:
- 受奇轍案牽連被殺:
印度
編輯波斯
編輯安納托利亞
編輯年曆
編輯年曆
相關
編輯- 1356 (小說),一本以1356年普瓦捷戰役為背景的歷史小說。
參考資料
編輯文獻
編輯朝鮮
編輯- 高麗史
- 東國通鑑(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88226)
- 東史綱目(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5660)
參考資料及原文
編輯- ^ 移至: 1.0 1.1 1.2 1.3 方詩銘. 元纪年表.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3年4月: 130–131. ISBN 978-7-5458-0726-4.
- ^ 章采烈. 論《玄宮之碑》的史料價值[J]. 江漢論壇, 1986(4):67-70.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七 裕宗皇帝:「紹豐……丙申十六年元至正十六年」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春,正月,壬午朔……是日,張士誠弟士德陷常熟州。」
- ^ 《元史》卷九十一:「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
- ^ 《元史》卷四十四、《新元史》卷二十五:「十六年春正月壬午,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福建行中書省。」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春,正月,壬午朔,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福建行中書省。」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戊子,親享太廟。」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戊子……命中書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提調國子監。」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己丑,太陰犯昴宿。」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正月己丑,太陰犯昴宿西第一星。」
- ^ 《元史》卷四十四:「丁酉,太保定住以病辭職,太尉、大宗正府扎魯忽赤月闊察兒以出軍中傷辭職,皆不允。」
- ^ 《元史》卷四十四:「己亥,詔命太尉阿吉剌開府設官屬。」
- ^ 《元史》卷四十四:「乙巳,以遼陽行省左丞相咬咬為太子詹事,翰林學士承旨朵列帖木兒同知詹事院事。」
- ^ 《元史》卷四十四:「丙午,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兼大府監卿。」
- ^ 《元史》卷四十四:「戊申,雲南土官阿蘆降,遣姪腮斡以方物來貢。」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庚戌,左丞相哈麻罷。」
- ^ 《新元史》卷二十五:「庚戌,左丞相哈麻有罪免。」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春,正月……庚戌,中書左丞相哈瑪爾罷。」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辛亥,御史大夫雪雪亦罷。」
- ^ 《新元史》卷二十五:「辛亥,御史大夫雪雪有罪免。」
- ^ 移至: 22.0 22.1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四:「十六年,哈麻兄弟密謀奉皇太子踐位,廢帝為太上皇。私語其父禿魯曰:「我兄弟位居宰輔,宜自惜聲名,今禿魯帖木兒專媚上以淫褻,為天下士大夫譏笑,我將除之。且上久不親機務,四方盜日起,皇太子年長,聰明過人,不若立為以帝,而奉上為太上皇。」其妹素詭譎,聞之,歸告其夫。禿魯帖木兒恐皇太子為帝,則已必誅死,即奏其事於帝,然不敢斥言淫褻事,第曰:「哈麻謂陛下年老。」帝大驚曰:「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老耶!」遂與禿魯帖木兒謀去哈麻、雪雪,計已定,禿魯帖木兒走匿尼庵中。明日,遣使諭哈麻、雪雪毋入朝。御史大夫搠思監,因劾奏哈麻兄弟罪惡,帝曰:「彼兄弟雖有罪,然侍朕日久,且與朕弟同乳,可姑緩其罰,令出征自效。」」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春,正月……辛亥,御史大夫舒蘇亦罷。」
- ^ 移至: 24.0 24.1 《庚申外史》卷下:「丙申至正十六年。哈麻既得相位,丑前所薦西天僧所為,恐為當世及後人所非議,乃以他事杖西天僧一百七,流於甘州,偽若初未嘗薦之者。又私念以為前薦西天僧所為秘密,惟妹婿禿魯帖木兒知之,莫若並去之,以滅其口。乃謬謂其父篤魯國公曰:「我兄弟二人,一薦而為丞相,一為大夫,皆祖宗德澤。但妹婿禿魯帖木兒在上前近行,慢褻無禮,為天下士大夫所譏笑,我兄弟何面目見人?盍除之以為我利。」不意其妹於屏間竊聞之,急歸告其夫。翌日有旨,哈麻休入台陽;又有旨,跟隨哈麻人吏都散;又有旨,令哈麻出城;又有旨,哈麻安置惠州,雪雪安置太甯。中途,皆杖殺之。」
- ^ 《元史》卷二百五:「明年二月,哈麻既為相,自以前所進蕃僧為恥,告其父禿魯曰:「我兄弟位居宰輔,宜導人主以正,今禿魯帖木兒專媚上以淫褻,天下士大夫必譏笑我,將何面目見人?我將除之。且上日趨於昏暗,何以治天下?今皇太子年長,聰明過人,不若立以為帝,而奉上為太上皇。」其妹聞之,歸告其夫。禿魯帖木兒恐皇太子為帝,則己必先見誅,即以聞於帝,然不敢斥言淫褻事,第曰「哈麻謂陛下年老故耳」。帝大驚曰:「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為老耶!」帝即與禿魯帖木兒謀去哈麻、雪雪,計已定,禿魯帖木兒走匿尼寺中。明日,帝遣使傳旨哈麻與雪雪,毋早入朝,其家居聽旨。 」
- ^ 《元史》卷四十四:「辛亥……以搠思監為御史大夫。復以定住為右丞相。」
- ^ 《元史》卷一百十三:「丙申十六年……搠思監二月除大夫。」
- ^ 《元史》卷二百五:「搠思監……至正……十六年,復遷御史大夫。」
- ^ 《新元史》卷二百一十:「十六年正月,復以疾辭太保,不允。是月,起為右丞相。二月,命定住依前太保,中書一切機務悉聽總裁。」
- ^ 《元史》卷九十二:「行都水監。至正……十六年正月,又添設少監、監丞、知事各一員。」
- ^ 《元史》卷五十八:「大都路……薊州,下。 唐置,後改漁陽郡,仍改薊州。宋為廣川郡。金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為薊州。領五縣:漁陽,下。倚郭。 豐閏,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衝要復置。二十二年,立豐閏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戶。 玉田,下。 遵化,下。 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
- ^ 《明史》卷四十:「薊州: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領縣四:玉田,州東南。……豐潤,州東南。……遵化,州東……平谷,州西北。」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是月,薊州地震。」、卷五十一:「稼穡不成……十六年春,薊州地震,凡十日,所領四縣亦如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春,正月……是月,薊州地震。」
- ^ 《元史》卷四十四:「十六年春正月……倪文俊建偽都於漢陽,迎徐壽輝居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春,正月……倪文俊建偽都於漢陽,迎徐壽輝居之。」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六:「十六年正月,文俊乃建都於漢陽,迎壽輝徙都之。壽輝性寬縱,權在群下。及鄒普勝死,以文俊為丞相,大權悉出其手,壽輝無如之何。」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二月,壬子朔,張士德陷平江路,據之。……張士德眾才三四千人,長驅而前,直造北門,弓不發矢,劍不接刃,明旦,緣城而上,遂陷平江路。」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春,二月,壬子朔,張士誠遣其弟士德陷平江路,並陷湖州、松江、常州諸路。」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七 貢師泰傳:「至正……十五年……時平江缺守,廷議難其人,師泰又以選為平江路總管。其年冬,甫視事,張士誠自高郵率眾渡江,直抵城下,攻圍甚急。明年春,守將弗能支,斬關遁去,師泰領義兵出戰,力不敵,亦懷印綬棄城遁,匿海濱者久之。」
- ^ 《新元史》卷二百十一:「十六年,張士誠陷平江,師泰懷印綬遁去。」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春,二月,壬子朔……改平江曰隆平府,士誠自高郵徙都之,毀承天寺佛像為王宮。」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二月,壬子朔……毀承天寺佛像為王宮,改平江路為隆平府,設省、院、六部、百司。凡寺觀、庵院、豪門、巨室,將士爭占而居,無虛者」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二月,壬子朔……既而崑山、嘉定、崇明州相繼降。」
- ^ 《元史》卷四十四:「二月癸丑,禿魯帖木兒辭職,不允。」
- ^ 《元史》卷四十四:「二月癸丑……搠思監糾言哈麻及其弟雪雪等罪惡,帝曰:「哈麻兄弟雖有罪,然侍朕日久,與朕弟懿璘質班皇帝實同乳,且緩其罰,令之出征自效。」」
- ^ 《元史》卷四十四:「甲寅,命右丞相定住依前太保,中書一切機務,悉聽總裁,詔天下。」
- ^ 《元史》卷四十四:「二月……丙辰……定住及平章政事桑哥失里等復奏哈麻兄弟罪惡,遂命貶哈麻惠州安置,雪雪肇州安置,尋杖殺之。、卷二百五:「命其兄弟出城受詔,遂詔哈麻於惠州安置,雪雪於肇州安置。比行,俱杖死。哈麻既死,仍籍其家財。」」
- ^ 《新元史》卷二十五:「二月……丙辰,安置哈麻於惠州,雪雪於肇州,尋皆杖殺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二月……癸丑……貶哈瑪爾惠州安置,舒蘇肇州安置,比行,俱杖死。」
- ^ 《新元史》卷二百一十:「十六年……初,哈麻兄弟擅作威福,台臣劾之,帝念其宿衛舊臣,命討賊自贖。至是,定住與平章桑哥失里等劾其罪惡,帝命杖殺之。」、卷二百二十四:「已而中書右丞相定住、平章政事桑哥失里,復執奏不已,乃詔哈麻於惠州安置,雪雪於肇州安置。比行,俱杖死。」
- ^ 《元史》卷四十四:「丙辰,以鎮南王孛羅不花自兵興以來率怯薛丹討賊,累立戰功,賜鈔一萬錠。」
- ^ 《元史》卷四十四:「壬戌,詹事伯撒里辭職。」
- ^ 《元史》卷四十四:「乙丑,禁銷毀、販賣銅錢。」
- ^ 《元史》卷四十四:「丙寅,命翰林國史院、太常禮儀院定擬皇后奇氏三代功臣諡號、王爵。」
- ^ 《元史》卷四十四:「甲戌,命六部、大司農司、集賢翰林國史兩院、太常禮儀院、祕書、崇文、國子、都水監、侍儀司等正官,各舉才堪守令者一人,不拘蒙古、色目、漢、南人,從中書省斟酌用之,或任內害民受贓者,舉官量事輕重降職。」
- ^ 《元史》卷四十四:「甲戌……命蠻蠻為靖安王,賜金印,置王傅等官。」
- ^ 《元史》卷四十四:「己卯,命集賢直學士楊俊民致祭曲阜孔子廟,仍葺其廟宇。
- ^ 《元史》卷四十四:「己卯……詔諭:「山東鹽法,軍民毋得沮壞。」
- ^ 《元史》卷四十四:「己卯……賜定住篤憐赤、怯薛丹三十名,給衣糧、馬匹、草料。」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常州豪民黃貴甫,間道歸款張士德,許為內應,寇至,不戰而城陷,改常州路為毗陵郡。」
- ^ 王崇武. 明本纪校注. 明本纪校注 第1版. 北京. 2017. ISBN 978-7-101-12302-9. OCLC 982054905.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春二月……丙子,上率常遇春等擊蠻子海牙於採石,時敵舟聯絡江上,勢甚盛,乃命遇春設疑兵,以分敵勢,而以大兵薄之,及戰,遇春率舟師衝其中,敵舟分為二,我師左右縱擊,飛礟中敵,舟輒糜碎,自辰至午,戰益急,敵大敗,俘獲萬計,盡得其舟艦,蠻子海牙以餘眾走集慶。」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常遇春攻官軍於採石,以奇兵分其勢,而以正兵與之合戰,戰則出奇兵搗之,縱火焚其連艦,大破之,曼濟哈雅僅以身免,自是扼江之勢遂衰。」
- ^ 《元史》卷四十四:「三月辛巳朔,復立酒課提舉司。」
- ^ 《元史》卷四十四:「三月辛巳朔……命中書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參知政事成遵等議鈔法。」
- ^ 移至: 67.0 67.1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辛巳朔,朱元璋率諸軍取集慶。自太平水陸並進,至江陵鎮,攻破陳兆先營,擒兆先,盡降其眾,得兵三萬六千人。」
- ^ 《元史》卷四十四、《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壬午,徐壽輝復寇襄陽。」
- ^ 《元史》卷四十四:「癸未,臺臣言:「係官牧馬草地,俱為權豪所占。今後除規運總管府見種外,餘盡取勘,令大司農召募耕墾,歲收租課以資國用。」從之」。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春……三月……癸未,至江寧鎮,先攻陳兆先營,大破之,進拔其柵,擒兆先,盡降其眾,得兵三萬六千人。」
- ^ 《元史》卷四十四:「丁亥,以今秋出師,詔和買馬六萬匹。」
- ^ 《元史》卷四十四:「戊子,命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以兵鎮遏懷慶路,各賜金一錠、銀五錠、幣帛九匹、鈔二千錠。」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辛巳朔,朱元璋率諸軍取集慶。……庚寅,城破……福壽遂遇害。」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三月……庚寅,進兵圍集慶,國用帥五百人先登陷陣,大敗元兵於蔣山,入其郛。元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戰,數敗,力不能支,城破,猶督兵巷戰,坐伏龜樓指麾左右。或勸之走,叱而射之,曰:「吾為國家重臣,城亡與亡,尚安往哉!」頃之,兵四集,遂遇害。元參政伯嘉努舊作伯家奴、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達尼達斯斯,舊作思亦死之。又有治書侍御史賀方,以文學名,同時殉焉。」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朱元璋之取集慶也,克城之日……水寨元帥康茂才等各率眾降,凡得軍民五十餘萬。」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三月……庚寅……康茂才欲奔鎮江,追及之,則帥其眾降,凡得軍民五十餘萬。」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朱元璋之取集慶也……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 ^ 《元史》卷一百四十四 福壽傳:「事聞,朝廷贈福壽金紫光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國,追封衞國公,諡忠肅。 」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癸巳,張士誠自高郵徙居隆平宮……改至正十六年為天祐三年,國號大周,歷曰《明時》,自稱周王。……以陰陽術人李行素為丞相,弟士德為平章。」
- ^ 《元史》卷四十四:「丙申……命搠思監提調承徽寺。」
- ^ 《元史》卷四十四:「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總兵官俺都剌遁。」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總兵官溫都喇遁。」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春……三月……丙申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
- ^ 《元史》卷四十四:「丁酉,立行樞密院於杭州。命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兼知行樞密院事,節制諸軍,省、院等官並聽調遣,凡賞功、罰罪、招降、討逆,許以便宜行事。」
- ^ 《元史》卷九十二:「十六年三月,置江浙行樞密院於杭州。知院二員,同知二員,副樞二員,僉院二員,同僉二員,院判二員。首領官:經歷、知事各一員,斷事官二員,經歷一員。」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三月……丙申,攻鎮江。丁酉,克之。元苗軍元帥楊鄂勒哲舊作楊完者出走,守將段武、平章定定戰死。」
- ^ 移至: 87.0 87.1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丁酉……是日,建康兵取鎮江路。朱元璋既定集慶,欲發兵取鎮江……於是命徐達為大將軍,率諸將浮江東下……達等頓首受命。進兵攻鎮江,翌日,克之,苗軍元帥鄂勒哲出走,守將段武、平章定定戰死。……遂分兵徇金壇、丹陽,下之。改鎮江路為江淮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鎮守其地。」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三月……已,復改江淮府曰鎮江府。」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六月……初,常州有奔牛鎮人陳保二者,聚眾鄉里,皆以黃帕裹首為識,號「黃包軍」。及徐達克鎮江,保二降。"
- ^ 《元史》卷四十四:「戊申,方國珍復降,以為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禦海道運糧萬戶。」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三月……戊申,方國珍復降,以為海道漕運萬戶。」
- ^ 《元史》卷四十四:「其兄方國璋為衢州路總管,兼防禦海道事。」
- ^ 《元史》卷四十四:「三月……是月,有兩日相盪。 」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 答失八都魯傳:「至正……十五年……十二月,調兵進討,大敗賊於太康,遂圍亳州,偽宋主小明王遁。……十六年……三月,朝廷差脫歡知院來督兵,答失八都魯父子親與劉福通對敵,自巳至酉,大戰數合,答失八都魯墜馬,孛羅帖木兒扶令上馬先還,自持弓矢連發以斃追者,夜三更步回營中。」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初,乙未歲,明鑑聚眾淮西,以青布為號,名「青軍」,人呼為「一片瓦」。其黨張監驍勇,善用槍,又號「長槍軍」。黨眾暴悍,專事剽劫,由含山、全椒轉掠六合、天長,至揚州,人皆苦之時,元鎮南王孛羅普化鎮揚州,招降明鑑等以為濠泗義兵元帥,俾駐揚州,分屯守禦。丙申三月,明鑑等以食盡復謀作亂,說鎮南王曰:「朝廷遠隔,事勢未可知,今城中糧乏,眾無所託,命殿下世祖孫當正大位,為我輩主出兵南攻,以通糧道,救飢窘。不然人心必變,禍將不測。」鎮南王仰天哭曰:「汝等何不知大義,若如汝言,我何面目見世祖於宗廟耶!」麾其眾使退,明鑑等不從,呼譟而起,因逐鎮南王,而據其城。鎮南王出走至淮安,為趙均用所殺。」
- ^ 《元史》卷五十一:「稼穡不成……十六年春,河南大疫。」
- ^ 《元史》卷五十一:「稼穡不成……十六年春,汴梁祥符縣牛生犢,雙首,不及二日死。」
- ^ 《元史》卷四十四:「辛亥朔,以搠思監為中書左丞相。」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四月……壬子,張士誠將趙打虎陷湖州。改湖州路為吳興郡。」
- ^ 《元史》卷四十四:「丙辰,以資正院使普化為御史大夫。」
- ^ 《元史》卷四十四:「丁巳,命左丞相搠思監領經筵事,中書平章政事悟良哈台、御史大夫普化並知經筵事。」
- ^ 《元史》卷四十四:「庚申,以河南行省左丞卜蘭奚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魯加金紫光祿大夫。」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四月癸亥,熒惑犯壘壁陣西方第四星。」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春……四月……乙丑克金壇縣」
- ^ 《元史》卷四十四:「丙寅,命阿因班太子與陝西行省官同討均、房、南陽。」
- ^ 《元史》卷四十四:「丙寅……遼陽行省平章政事奇伯顏不花加大司徒。」
- ^ 《元史》卷四十四:「丁卯,以陝西行臺御史大夫朵朵為陝西行省左丞相,大司農咬咬為遼陽行省左丞相。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分院濟寧,翰林學士承旨脫脫同知詹事院事。」
- ^ 《元史》卷四十四:「壬申,命豫王阿剌忒納失里與陝西行省官商議軍機,從宜攻討。」
- ^ 《元史》卷四十四:「己卯,命悟良哈台兼太子諭德。」
- ^ 《元史》卷四十四:「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四月……張士誠將史文炳,率兵自泖湖入古浦塘,破淀湖柵。苗軍一矢不發,夜中遁去,松江遂陷。」
- ^ 《元史》卷四十四:「壬辰,太白犯鬼宿。」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五月壬辰,太白犯鬼宿西北星。」
- ^ 《元史》卷四十四:「癸巳,亦如之。」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五月……癸巳,太白犯鬼宿積屍氣。」
- ^ 《元史》卷四十四:「甲午,太陰入斗宿。」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五月……甲午,太陰入犯斗宿南第二星。」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五月,丙申,倪文俊陷澧州路。」
- ^ 《元史》卷四十四:「丁酉,太陰犯壘壁陣。」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五月……丁酉,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一星。」
- ^ 《元史》卷四十四:「乙巳,賊寇辰州,守將和尚以鄉兵擊敗之。」
- ^ 康熙《薊州志》卷一祥異、道光《薊州志》卷三災祥:「至正……十六年丙申五月,有雨,曰相盪。」
- ^ 《元史》卷九十二:「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五月,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於福州,鑄印設官,一如各處行省之制。以江浙行中書省平章左答納失里、南臺中丞阿魯溫沙為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福建閩海道廉訪使莊嘉為右丞,福建元帥吳鐸為左丞,司農丞訥都赤、益都路總管卓思誠為參政。」
- ^ 《元史》卷四十四:「六月甲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參知政事楊完者以兵守嘉興路,禦張士誠。」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六月,乙丑,建康兵取廣德路,改為廣興府,以鄧愈守之。」
- ^ 《明通鑑》前篇卷一:「十六年……夏,六月,太祖命總管鄧愈帥邵成、華雲龍等攻廣德路,下之,改曰廣興府,以愈為廣興翼統軍元帥鎮守。」
- ^ 《元史》卷五十一:「十六年六月,彰德路葦葉順次倚疊而生,自編成若旗幟,上尖葉聚粘如槍,民謠云:「葦生成旗,民皆流離;葦生成槍,殺伐遭殃。」又有黍自生成文,紅稭黑字,其上節雲「天下太平」,其下節雲「天下刀兵」。」
- ^ 《新元史》卷二百十七:「十六年夏六月,長槍叛帥瑣南班、程述等渡江,欲襲宣城。」
- ^ 移至: 129.0 129.1 129.2 《元史》卷四十四:「秋七月……是月,張士誠遣兵陷杭州,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左答納失里戰死,丞相達識帖睦邇遁,楊完者及萬戶普賢奴擊敗之,復其城。」、卷一百四十 達識帖木兒傳:「十六年正月,張士誠陷平江。七月,逼杭州,達識帖睦邇即棄城遁於富陽。萬戶普賢奴力拒之,而苗軍帥楊完者時駐嘉興,亦引兵至,敗走張士誠。達識帖睦邇乃還。初,達識帖睦邇以完者為海北宣慰使都元帥,尋陞江浙行省參政,至是遂陞右丞。而苗軍素無紀律,肆為鈔掠,所過蕩然無遺,達識帖睦邇方倚完者以為重,莫敢禁遏,故完者矜驕日肆而不可制。」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一:「時完者渡江屯廣德,士誠又自福山港陷平江,東南大震。達識帖睦邇以江浙行省守杭州,不能御士誠,奔富陽。完者趨救,擊敗士誠,達識帖睦邇乃還。」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六月……張士德……自平望、烏墩直搗杭州。江浙丞相達實特穆爾,恃鄂勒哲兵強,漫不為備,寇至,城遂陷,達實特穆爾遁……鄂勒哲乃以苗軍及官軍分為三路:蔣英從大麻塘栖,董旺從硤石長安,身率劉震、朱誠從海鹽黃灣而進……士德知鄂勒哲分路而來,遂應接不暇,一敗於皋亭,再敗於謝村,三敗於央城巷,賊水從德清、陸從海鹽遁去。遂復杭州。」
- ^ 《元史》卷二百一:「黃仲起妻朱氏,杭州人。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寇杭州,其女臨安奴倉皇言曰:「賊至矣,我別母求一死也。」俄而賊驅諸婦至其家,且指朱氏母子曰:「為我看守,日暮我當至也。」朱氏聞之,懼受辱,遂與女俱縊死。妾馮氏,見其母子已死,嘆曰:「我生何為?徒受辱耳!」亦自縊死。繼而仲起弟妻蔡氏抱幼子玄童,與乳母湯氏皆自縊。及暮,賊至,見諸屍滿室,執仲起將殺之,哀求得脫。賊遂盡掠其家財而去。 」
- ^ 《國初群雄事略》卷三:「至正十六年丙申……六月,卜顏帖木兒復池州,以軍守之,尋卒」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六月……雷州地大震。」
- ^ 《元史》卷二百一:「吳守正妻禹氏,名淑靜,字素清,紹興人。至正十六年,徙家崇德之石門。淑靜嘗從容謂守正曰:「方今群盜蜂起,萬一不測,妾惟有死而已,不使人污此身也。」是年夏,盜陷崇德,淑靜倉皇攜八歲女登舟以避。有盜數輩奔入其舟,將犯淑靜,淑靜乃抱幼女投河死。」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秋,七月,己卯朔,建康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以御史台為府,置江南行中書省,元璋兼總省事,置官屬。以韓林兒自稱宋後,遙奉之,文移除授,悉以龍鳳紀年。」
- ^ 《新元史》卷二十五:「秋七月己卯朔……遣中書省斷事官撒迪罕諭高麗國王發兵討賊。」
- ^ 《元史》卷四十四:「秋七月癸未,以翰林學士禿魯帖木兒為侍御史。」
- ^ 《元史》卷四十四:「秋七月……丁酉,太陰犯壘壁陣。」
- ^ 《元史》卷五十一:「十六年七月,彰德李樹結實如小黃瓜。民謠云:「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七月……張士誠以舟師攻鎮江,吳統軍元帥徐達等御之。……達親督師,與戰於龍潭。……陣亂,士誠兵退走,遇伏,遂大敗。」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八月,己酉朔,張士誠將江通海降於吳。」
- ^ 《元史》卷四十四:「八月丙辰,奉元路判官王淵等以義兵復商州,陞淵同知關商襄鄧等處宣慰司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丙辰,奉元路判官王淵等以義兵復商州。」
- ^ 《元史》卷四十四:「己未,賊侵河南府路,參知政事洪丑驢以兵敗之。」
- ^ 《元史》卷四十四:「丁卯,太陰犯昴宿。」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八月丁卯,太陰犯昴宿西北星。」
- ^ 《元史》卷四十四、《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八月……庚午……倪文俊陷衡州路,元帥甄崇福戰死。」
- ^ 移至: 149.0 149.1 《元史》卷四十四:「甲戌,彗星見張宿,色青白,彗指西南,長尺餘,至十月戊午始滅。」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彗星見於正東,如軒轅左角大,色青白,彗指西南,約長尺餘,測在張宿十七度一十分,至十月戊午滅跡,西北行四十餘日。」
- ^ 《元史》卷四十四:「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 ^ 《元史》卷四十四:「黃河決,山東大水。」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八月……黃河決,山東大水。」
- ^ 《新元史》卷二百十七:「十六年夏六月,長槍叛帥瑣南班、程述等渡江,欲襲宣城。城中兵不滿數百,或勸澤民避去,廉訪使木八沙、周伯琦亦以為言,澤民曰:「昔江萬里寓鄱陽,大兵來,猶坐守不去,況父母之邦乎?」軍費不給,澤民從容一言,獲鈔萬錠,米三千斛。八月,江浙行省參政吉尼哥兒遣兵來援,城中恃援至,守懈,賊乘夜攀堞以上。城陷,執澤民逼之降,罵賊不屈,遂遇害,年八十三。」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八月……張士誠將史文炳,以水師數萬攻嘉興,楊鄂勒哲以大軍四伏,使小舟數百十艘餌之。賊檣櫓蔽天,排江而下,追至杉青東西岸,多積葦以待,適南風大作,岸上舉火,賊舟焚燎,至四十里不止,死者甚眾。遂舍舟登陸,進逼城下,戰於冬瓜堰,大破之,斬首萬七千級,俘者數千。」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九月,戊寅朔……改江淮府為鎮江府。」
- ^ 《元史》卷四十四:「九月庚辰,汝、潁賊李武、崔德等破潼關,參知政事述律傑戰死。」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九月……庚辰,汝潁賊李武、崔德等破潼關,參知政事舒穆嚕傑戰死。」
- ^ 《元史》卷四十四:「九月……壬午,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同知樞密院事定住引兵復潼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以兵守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壬午,豫王喇特納實哩,同知樞密院事定珠,引兵復潼關,河南平章伯嘉努以兵守之。」
- ^ 《元史》卷四十四:「九月……丙申,潼關復陷,伯家奴兵潰,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復以兵取之,李武、崔德敗走。」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丙申,潼關復陷,伯嘉努兵潰,豫王復以兵取之,李武、崔德敗走。」
- ^ 《元史》卷四十四、《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戊戌,賊陷陝州及虢州。」
- ^ 《元史》卷四十四:「九月……是月,察罕帖木兒復陝州及虢州,復襲敗賊兵於平陸、安邑,以功由兵部尚書陞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卷一百四十一:「十六年陞中書兵部尚書,階嘉議大夫。繼而賊西陷陝州,斷殽、函,勢欲趨秦、晉。知樞密院事答失八都魯方節制河南軍,調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往攻之。察罕帖木兒即鼓行而西,夜拔殽陵,立柵交口。陝為城,阻山帶河,險且固,而賊轉南山粟給食以堅守,攻之猝不可拔。察罕帖木兒乃焚馬矢營中,如炊煙狀以疑賊,而夜提兵拔靈寶城。守既備,賊始覺,不敢動,即渡河陷平陸,掠安邑,蹂晉南鄙。察罕帖木兒追襲之,蹙之以鐵騎。賊回扼下陽津,赴水死者甚眾。相持數月,賊勢窮,皆遁潰。以功加中奉大夫、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十六年,擢兵部尚書。賊入潼關,陷陝、虢二州。知樞密院事答失八都魯節制河南諸軍,調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赴援。察罕帖木兒西拔淆陵,立柵於交口。陝州阻山帶河,賊轉南山粟給食以堅守,攻之猝不可拔。察罕帖木兒乃焚馬矢營中,如爨煙以疑賊,夜率兵拔靈寶。城守既備,賊始覺,不敢動,乃渡河陷平陸,掠安邑,察罕帖木兒追襲之,蹙以鐵騎。賊回扼下陽津,溺死者從。相持數月,賊敗遁。遂復陝州及虢州。以功加中奉大夫、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 ^ 《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察罕帖木兒復陝州及虢州,復襲敗賊兵於平陸、安邑。」
- ^ 《元史》卷四十四:「九月……戊戌……詔以太尉納麟復為江南行臺御史大夫,遷行臺治紹興。」、《元史》卷九十二:「至正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命太尉納麟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御史大夫,以次官員,各依等第選用。是日,御史臺奉旨,移置行臺於紹興。」
- ^ 《元史》卷一百八十八 邁里古思傳:「會江南行台移治紹興,檄邁里古思為行台鎮撫。」
- ^ 《元史》卷九十二:「江州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六年九月奏准,宣慰使都元帥廷授,佐貳僚屬,命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火你赤承制署之」
- ^ 《元史》卷九十二:「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以九月至福州,罷帥府,開省署。」
- ^ 《庚申外史》卷下:「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其秋,下唐、隨、安陸、沔陽、德安以及蘄沔陽、德安以及蘄,升為湖南行省左丞相。」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一:「頃之,復拜湖廣行省左丞相,節制湖廣、荊襄諸軍,招捕沔陽、湖廣等處水陸賊徒。」
- ^ 《新元史》卷三十二:「湖廣行省……至正十六年丞相太不花」
- ^ 《元史》卷四十四:「冬十月丁未朔,大名路有星如火,從東南流,芒尾如曳篲,墮地有聲,火燄蓬勃,久之乃息,化為石,青黑色,光瑩,形如狗頭,其斷處如新割者,命藏於庫。」、《元史》卷五十一:「十六年冬十一月,大名路大名縣有星如火,自東南流,尾如曳篲,墜入於地,化為石,青黑光瑩,狀如狗頭,其斷處類新割者。有司以進,太史驗視雲「天狗也」,命藏於庫。」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冬,十月,丁未,大名路有星如火,從東南流,芒尾如曳彗,墮地有聲,火焰蓬勃,久之乃息,化為石。」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冬,十月……戊申,張士誠以兵敗於常州,遣其下孫君壽奉書至建康請和。」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冬,十月……鎮南王退駐淮安,趙君用自泗州來寇;乙丑,城陷,淮東廉訪使褚布哈死之,鎮南王被執,逾月不屈,與其妻皆赴水死。」
- ^ 《新元史》卷二百十八:「賊攻城日急,總兵者按兵不救。城中餓莩仆道上,即取啖之,一切草木、魚蟲、鳥獸及靴皮、鞍鞫、敗引之筋皆食盡,後老稚更相食。撤屋為薪,人多露宿,坊陌生荊棘。力盡城陷,不華中傷,見執,賊臠之。次子伴哥冒刃護之,亦見殺。時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不華守淮安五年,人比之張巡。」
- ^ 《元史》卷四十四:「冬十月……是月,詔罷太尉也先帖木兒。」
- ^ 《元史》卷一百十三:「丙申十六年……呂思誠十月除大司農卿。」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 答失八都魯傳:「至正……十五年……十二月,調兵進討,大敗賊於太康,遂圍亳州……十六年……十月,移駐陳留。」
- ^ 《元史》卷四十四:「十一月丙戌,以老的沙、答里麻失里並為詹事。」
- ^ 《元史》卷四十四、卷四十九:「丁亥,流星大如酒盃,色青白,尾跡約長五尺餘,光明燭地,起自東北,東南行,沒於近濁,有聲如雷。」
- ^ 《元史》卷四十四:「十一月……壬辰,太陰犯井宿。」
- ^ 《元史》卷四十九:「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至正……十六年……十一月……壬辰,太陰犯井宿東扇上星。」
- ^ 《元史》卷四十四:「十月……壬辰,太陰犯井宿。」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一月,張士誠將誘降吳兵七千人,因挾之以攻徐達、湯和壘。壬午,達勒兵與戰,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內外夾擊,大破之,擒其將張德,餘軍奔入城。」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一月……士誠復遣其將呂珍馳入常州,督兵拒守,達復進師圍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一月……劉福通遣將分略河南、山東、河北,京師大震。是月,河南陷。」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 答失八都魯傳:「至正……十六年……十一月,攻取夾河劉福通寨。」
- ^ 《元史》卷四十四:「是月,河南陷,河南廉訪副使俺普遁。置河南廉訪司於沂州,又於沂州設分樞密院,以兵馬指揮使司隸之。」、《元史》卷九十二:「樞密分院。至正……十六年,又置分樞密院於沂州,以指揮使司隸焉。」、「至正十六年……是年,置河南廉訪司於沂州。」
- ^ 移至: 192.0 192.1 192.2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 答失八都魯傳:「至正……十六年……十二月庚申,次高柴店,偪太康三十里。是夜二鼓,賊五百餘騎來劫,以有備亟遁。火而追之,比曉,督陣力戰,自寅至巳,四門皆陷,壯士緣城入其郛,斬首數萬,擒偽將軍張敏、孫韓等九人,殺偽丞相王、羅二人。辛酉,太康悉平,遣孛羅帖木兒告捷京師,帝賜勞內殿,王其先臣三世,拜河南行省左丞相,仍兼知行樞密院事,守禦汴梁;識里木,雲南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四川行省左丞;將校僚屬賞爵有差。」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二月,庚申,河南行省平章達實巴圖爾大破劉福通兵於太康。」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五:「十二月,答失八都魯次高柴店,福通屢戰皆敗,官軍遂進圍毫州。福通出精騎五百,夜襲官軍,答失八都魯設備甚嚴,賊奔潰。答失八都魯遂克毫州,擒偽丞相王顯忠、羅文素及偽元帥張敏等,福通挾林兒走安豐。」
- ^ 《元史》卷四十四:「十二月,倪文俊陷岳州路,殺威順王子歹帖木兒。」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二月……是月,倪文俊陷岳州路,殺威順王子岱特穆爾。」
- ^ 《元史》卷四十四:「十二月……湖廣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復衡州。」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二月……湖廣參政額森特穆爾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復衡州。」
- ^ 《明史》卷一百一十二 韓林兒傳:「十六年……既而元師大敗福通於太康,進圍亳,福通挾林兒走安豐。」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五 韓林兒傳:「十六年……十二月……答失八都魯遂克毫州,擒偽丞相王顯忠、羅文素及偽元帥張敏等,福通挾林兒走安豐。」
- ^ 《元史》卷九十二:「至正十六年……十二月,合臺官屬,開臺署事。」
- ^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三:「十二月……甯國路長槍元帥謝國璽寇吳廣興府,元帥鄧愈擊敗之,擒其總管武世榮,獲兵千餘人。」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十二月……寧國路長槍元帥謝國璽寇廣興府,元帥鄧愈擊敗之,禽其總管武世榮,獲兵千餘人」
- ^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至正十六年……十二月,長槍賊謝元帥寇廣德,鄧愈擊敗之,俘其總管武世榮及軍士千餘人。尋遣裨將費子賢攻武康、安吉,皆下之。」
- ^ 《元史》卷四十四:「是歲,詔:「沿海州縣為賊所殘掠者,免田租三年。賜高年帛。」」
- ^ 《元史》卷四十四:「命大司農司屯種雄、覇二州以給京師,號京糧。 」
- ^ 《庚申外史》卷下:「危素為司農司丞,於京師、雄、霸等州,屯聚糧給京師,號曰「京糧」。為浙西被陷,浙糧不通故也。」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五 達禮麻識理傳:「至正……十五年,拜監察御史,出僉山北道肅政廉訪司事,未行,留為詹事院長史。俄遷工部員外郎,復留為長史。明年,除中議,尋陞參議詹事院事。」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七 烏古孫良楨傳:「至正……十六年,進階榮祿大夫,賜玉帶一。 」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三 李好文傳:「至正……十六年,復上書皇太子,其言曰:「臣之所言,即前日所進經典之大意也,殿下宜以所進諸書,參以貞觀政要、大學衍義等篇,果能一一推而行之,則萬幾之政、太平之治,不難致矣。」皇太子深敬禮而嘉納之。」
- ^ 《庚申外史》卷下:「上始悟哈麻譖脫脫,令脫脫骸骨還京師。」
- ^ 《元史》卷四十四:「陝西行臺監察御史李尚絅上關中形勝急論,凡十有二事。」
- ^ 《元史》卷五十一:「稼穡不成……十六年,大同路秦城鄉嘉禾生,一莖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異莖而同穗者。」
- ^ 《元史》卷五十一:「水不潤下……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
- ^ 《新元史》卷兩百十一:「十六年,起(孔克堅)為山東道肅政廉訪使。」
- ^ 《元史》卷四十四:「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駐軍於南陽嵩、汝等州,叛民皆降,軍勢大振。」
- ^ 《庚申外史》卷下:「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軍南陽、篙、汝,招降叛民百萬,軍聲大振。其秋,下唐、隨、安陸、沔陽、德安以及蘄,升為湖南行省左丞相。」
- ^ 《元史》卷一百四十 太平傳:「至正……十五年,詔命太平為江浙行省左丞相。未行,改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樞密院事,總制諸軍,駐於濟寧。時諸軍久出,糧餉苦不繼。太平命有司給牛具以種麥,自濟寧達於海州,民不擾而兵賴以濟。議立土兵元帥府,輪番耕戰。十六年,移鎮益都。」
- ^ 《元史》卷一百四十 太平傳:「至正……十六年……未幾,除遼陽行省左丞相。糴粟以給京師,處置有法,所致甚多而民不擾。」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三 余闕傳:「池州趙普勝帥眾攻城,連戰三日敗去,未幾又至,相拒二旬始退,懷寧縣達魯花赤伯家奴戰死。」
- ^ 《新元史》卷二百十八:「十二年,江淮盜起,行省平章政事脫忽兒不花承制起(余)闕,權淮西宣慰副使、僉都元帥府事,分兵守安慶。闕對使者曰:「為臣死忠,正在今日,闕曷敢辭。」……十六年,池州賊趙普勝為攻,連戰卻之。未幾又至,淮寧縣達魯花赤百家奴戰死。 」
- ^ 《元史》卷一百九十五 伯顏不花的斤傳:「伯顏不花的斤……同知信州路事,又移建德路……以功陞本路總管。至正十六年,授衢州路達魯花赤。」
- ^ 《元史》卷一百八十八 董摶霄傳:「至正……十六年,剿平北沙、廟灣、沙浦等寨。尋進兵泗州,不利。賊乘勝東下,斷我軍糧道,乃回軍屯北沙,糧且絕,與賊死戰,凡七晝夜。賊敗走,奪賊船七十餘,乃得渡淮,保泗州。時方暑雨,湖水溢,諸營皆避去,而摶霄獨守孤城,賊環繞數十里攻之。摶霄坐城上,遣偏將以騎士由四門突出賊後,約曰:「旗一麾即還。」既而旗動,騎士還,步卒自城中出,夾擊之,賊大敗。然賊寨猶阻西行之路,乃結陣而往,翊以奇兵,轉戰數十合,軍始得至海寧。朝廷嘉其功,升同僉淮南行樞密院事。」」
- ^ 《新元史》卷二百十八:「董摶霄……十六年,剿平北沙、廟灣、沙浦等寨。已而戰不利,賊乘勝東略,斷我軍糧道。乃回屯北沙,糧且絕,與賊死戰七晝夜,賊卒敗走。奪賊船七十餘,乃渡淮,保泗州。時暑潦,湖水溢,摶霄獨守孤城。賊環攻之,摶霄坐城上,遣偏將率騎士突出賊後,約曰:「旗一麾,即還。」既而旗動,騎士還,步卒自城中出。夾擊之,賊大敗。乃結陣而行,以奇轉戰,日數十合,始得至海寧。論功,擢同僉淮南行樞密院事。」
- ^ 《元史》卷一百八十八 董摶霄傳:「摶霄建議於朝曰:「淮安為南北襟喉、江淮要衝之地,其地一失,兩淮皆未易復也。則救援淮安,誠為急務。為今日計,莫若於黃河上下,並瀕淮海之地,及南自沭陽,北抵沂、莒、贛榆諸州縣,布連珠營,每三十里設一總寨,就三十里中又設一小寨,使斥堠烽燧相望,而巡邏往來,遇賊則併力野戰,無事則屯種而食。然後進有援,退有守,此善戰者所以常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又海寧一境,不通舟楫,軍糧惟可陸運,而凡瀕淮海之地,人民屢經盜賊,宜加存撫,權令軍人搬運。其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一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負米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給米一升,可供二萬人。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又江淮流移之民,並安東、海寧、沭陽、贛榆等州縣俱廢,其民壯者既為軍,老弱無所依歸者,宜設置軍民防禦司,擇軍官材堪牧守者,使居其職,而籍其民,以屯故地。於是練兵積穀,且耕且戰,內全山東完固之邦,外御淮海出沒之寇,而後恢復可圖也。」
- ^ 《元史》卷一百十七:「十六年,命寬徹普化與宣讓王帖木兒不花以兵鎮遏懷慶,各賜黃金一錠、白金五錠、幣帛九匹、鈔二十錠。未幾,復還武昌,命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餘隻水陸並進,至沔陽攻徐壽輝偽將倪文俊,且載妃妾以行。兵至漢川縣雞鳴汊,水淺,船閣不能行,文俊以火筏盡焚其船,接待奴、佛家奴皆遇害,而報恩奴自死,妃妾皆陷,寬徹普化走陝西。 」
- ^ 《新元史》卷一百十四:「十六年,詔與宣讓王帖木兒不花以兵防懷慶。未幾,復還武昌,率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攻倪文俊於漢陽、載妻妾以行。至雞鳴汊,舟膠,賊縱火焚之,接待奴、佛家奴被害,報恩奴自殺,妻妾皆沒。既而文俊陷岳州,答帖木兒死之。寬徹不花脫走。」
- ^ 《元史》卷一百八十八 邁里古思傳:「邁里古思者……至正十四年進士,授紹興路錄事司達魯花赤。苗軍主將楊完者在杭,縱其軍鈔掠,莫敢誰何,民甚苦之。俄有至紹興城中強奪人馬者,邁里古思擒斬數人,苗軍乃懼,不敢復至其境。」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 慶童傳:「至正……十六年,平江、湖州陷。義兵元帥方家奴以所部軍屯杭城之北關,鈎結同黨,相煽為惡,劫掠財貨,白晝殺人,民以為患。慶童言於丞相達識帖睦邇曰:「我師無律,何以克敵?必斬方家奴乃可出師。」丞相乃與慶童入其軍,數其罪,斬首以徇,民大悅。繼而苗軍帥楊完者以其軍守杭城。丞相達識帖睦邇既承制授完者江浙行省右丞,而完者益以功自驕,因求娶慶童女。慶童初不許,時苗軍勢甚張,達識帖睦邇方倚以為重,強為主婚,慶童不得已以女與之。」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 慶童傳:「至正……十六年……繼而苗軍帥楊完者以其軍守杭城。丞相達識帖睦邇既承制授完者江浙行省右丞,而完者益以功自驕,因求娶慶童女。慶童初不許,時苗軍勢甚張,達識帖睦邇方倚以為重,強為主婚,慶童不得已以女與之。」
- ^ 《新元史》卷二百一十九
- ^ 《新元史》卷二百一十四:「至正十六年,除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為政務持大體,慨然曰:「天下太平,則糾劾官邪,職也。今日之事,宜安靖以綏輯之。」會行台移杭州,吏白檄有司供給,丑的曰:「如此則擾民矣!」乃出公帑市於民,悉予其值。杭州三關曰昱嶺、獨松、千秋,控扼宣、歙諸郡,丑的議增築堡壘,嚴兵為守御計。後賊由宣、歙來犯,輒敗去。時苗軍暴橫,白晝殺市人,攫其金,聞丑的來,皆斂戢,且相戒曰:「監司大人不可犯也。」丑的語其帥,徒營於北關外,築五壘以居之,苗軍始戢。杭州司稅者多市井無賴,布於遠近,以漁獵商賈,丑的悉禁之,物價頓平,倉吏歲當更有司,輒視貧富為去取,丑的廉知其弊,革之,民大悅。」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六:「十五年春,玉珍以斗船五十艘,率所部糴糧於夔州。明年,辰州人楊漢率精兵五千人,降於重慶帥完者都。」
- ^ 《元史》卷五十一:「金不從革……至正……十六年,婺州、處州皆大旱。」
- ^ 《元史》卷一百九十五 全普庵撒里傳:「全普庵撒里……授贛州路達魯花赤……至正……十六年,以功拜江西行省參政,分省於贛。」
- ^ 《新元史》卷四十五:「至正……十六年,溫州大風。」
- ^ 《元史》卷一百九十六 普顏不花傳:「普顏不花……至正……十一年,遷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十六年,除江西廉訪副使。頃之,召還,授益都路達魯花赤,遷山東廉訪使,再轉為中書參知政事。 」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七 吳當傳:「至正……十六年,調檢校章迪率本部兵,與黃昭夾攻撫州,剿殺首寇胡志學,進兵復崇仁、宜黃。於是建、撫兩郡悉定。」
- ^ 《新元史》卷一百七十:「至正……十六年,調檢校章迪率本部兵,與黃昭夾攻撫州,復崇仁宜黃。於是建、撫兩郡悉定。」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七 吳當傳:「至正……十六年……是時,參知政事朵歹總兵撫、建,積年無功。因忌當屢捷,功在己上,又以為南人不宜總兵,則構為飛語,謂當與黃昭皆與寇通。有旨解二人兵柄,除當撫州路總管,昭臨江路總管,並供億平章火你赤軍。火你赤殺當從事官范淳及章迪,將士皆憤怒不平,當諭之曰:「上命不可違也。」而火你赤又上章言:「二人者,難任牧民。」尋有旨當與昭皆罷總管,除名。」
- ^ 《新元史》卷一百七十:「至正……十六年……是時,參知政事朵歹總兵積年無功,忌當屢捷,功在己上,又以為南人不宜總兵,構飛語,謂當與黃昭皆通寇。乃除當撫州路總管,照臨江路總管,並供億平章火你赤軍。火你赤殺當從事官范淳及章迪,將士焉皆憤怒不平。當諭之曰:「上命不可違也。」火你赤又上章誣劾二人,詔當與昭皆罷總管,除名」
- ^ 《元史》卷一百九十二 盧琦傳:「盧琦……登至正二年進士第。十二年,稍遷至永春縣尹……十六年,改調寧德縣尹而去。 」
- ^ 《國初群雄事略》卷十四:「至正十六年丙申,廣東叛將黃常寇惠州,真率兵解惠州之圍,逐黃常,復惠州,升廣東道宣慰司元帥。」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七:「惠州人黃仲剛與叛將黃常據惠州,民怨其虐,迎真守惠州。真乃逐常,殺仲剛,遂有循、惠二州之地。」
- ^ 《日本國史略》後光嚴天皇記:「延文元年……以文和五年三月廿八日改元。」
- ^ 《高麗史》卷三十九:「五月……丁酉,太司徒奇轍,太監權謙,慶陽府院君盧頙,謀反伏誅,親黨皆逃。」
- ^ 《高麗史》卷三十九:「五月……丁酉……尋以故縱奇、權、盧支黨,下顥、可貴,沔城君具榮儉於獄,殺之,籍其家。」
- ^ 《高麗史》卷三十九:「五月……罷征東行中書省理問所。以評理印璫,同知密直司事姜仲卿為西北面兵馬使,司尹辛珣、兪洪,前大護軍崔瑩,前副正崔夫介為副使,攻鴨江以西八站。」
- ^ 《高麗史》卷三十九:「五月……以密直副使柳仁雨為東北面兵馬使,前大護軍貢天甫,前宗簿令金元鳳為副使,收復雙城等地。」
- ^ 《高麗史》卷三十九:「六月癸丑,印璫引兵渡鴨綠江,攻婆娑府等三站,破之。」
- ^ 《高麗史》卷三十九:「六月……乙亥,停至正年號。教曰:「洪惟我太祖創業,列聖相承,咸能繼述,衣冠禮樂,燦然可觀。比來國俗一變,惟勢是求,奇轍等憑震主之威,撓為邦之法。選調隨其喜怒,政令由之伸縮,人有土田則攘之,人有人民則奪之。斯豈寡人無德之所致歟,抑紀綱不立,無術以御之歟?無乃理亂循環,必極而變,天道之然耶?深惟玆故,每用惕然。日者,幸賴祖宗之靈,轍等伏辜。釋器非止庶孽,又系私婢所出,而倚望謀逆,若孫守卿等,亦置典刑。自今伊始,勵精圖治,修明法令,整頓紀綱,復我祖宗之法,期與一國更始。敷實德於民,續大命於天,二罪以下,一切除之,其轍、頙、守卿等詿誤連累者,亦從原免。太祖及歷代先王加上尊號,修其祀事,務盡精潔,守陵人戶,復其徭役。社稷山川諸祠在祀典者,亦加德號,其諸淫祀,一皆撤去。賊臣之奴,倚其主勢,占奪土田,役使平民,多聚良家子女,成群逞惡,存撫按廉,究治渠魁,撤毀屋舍,量罪罪之。良家子女,歸其父母,籍沒家產,以贍國用,所占民戶,仍令安業,以從公役。漕運不通,凡所轉輸,皆從陸路,宜令有司,量地遠近,營立院館,復其土田。又以行省及逆賊所占人民,廬其旁,以便止宿。於戲!撥亂反正,宜施寬大之恩,任賢使能,庶致隆平之治。」元囚本國節日使金龜年於遼陽省,聲言發八十萬兵來討,西北面兵馬使印璫,請濟師以備。」
- ^ 《高麗史》卷三十九:「秋七月……乙酉,置忠勇四衛。」
- ^ 《東國通鑑》卷四十六:「秋七月,復舊官制。」
- ^ 《高麗史》卷三十九:「秋七月……丁亥,復改官制。」
- ^ 《東史綱目》卷十四下:「官名皆復舊,而多從文宗官制。」
- ^ 《高麗史》卷三十九:「秋七月……丁亥……東北面兵馬使柳仁雨陷雙城,摠管趙小生,千戶卓都卿遁走,收復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及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鎮。咸州以北,自高宗戊午,沒於元,今皆復之。」
- ^ 《高麗史》卷三十九:「秋七月……丁酉,元遣中書省斷事官撒迪罕、尚衣奉御朵歹,到鴨江,傳帝旨曰:「高麗自我世祖混一之初,灼知天命,舉國臣服,爰結婚親,於今百年。邇者,奸民遽生邊釁,越我封疆,擾我黎庶,焚我傳舍,阻我行人。揆諸天憲,討戮何疑,尚慮叢爾賊徒,或得罪爾邦,逋逃嘯聚,或從他國,妄稱汝民,盜用兵戈,以閒世好。若不詢問情偽,大兵一臨,玉石俱焚,誠所不忍。特遣撒迪罕等前去,爾其毋生疑貳,發爾士卒,就便招捕,或約我天兵,並力挾攻。期于靖國安民,永敦前好,具悉奏聞。」」
- ^ 《高麗史》卷三十九:「秋七月……戊申,斬西北面兵馬使印璫,附表撒迪罕,表曰:「下愚嗇命,但要生全,大聖原情,儻加存恤?肆陳瞽說,庶感聰聞。竊惟小邦,邈處東極,隋唐之盛,羈縻而已。世祖龍興,灼知天命,首先歸附,世著微勞,東漸恩澤,日新月盛,不意賊臣奇轍,與盧頙、權謙謀為不軌,生我禍階。切詳轍等,連姻掖庭,假威大朝,氣焰熏天,脅制國主,人有人民,不奪不已,人有土田,不奪不饜。臣畏天朝,一不敢問,群黎百姓,怨豈在明?轍等自知罪盈惡積,人所不容,而又妄意,天下擾攘,甲兵方熾,一朝勢去,身不能保,乃謀自安,務固其權,中外官司,皆置親戚,凡曰要職,無非腹心。擅造兵器,閒習射御,公然為之,不少隱匿,扇動訛言,惑亂眾聽,今年五月十八日,召集無賴,一時俱起,舟載兵器,已至江口,又令數輩,詐為天使,稱有詔旨,已至宮門,將欲殲我君臣,以逞己欲,安危死生,閒不容發。尚賴聖德,粗能應變,既獲賊徒,恐有他變,不暇申聞,俱致於法,誠惶誠恐,無地措躬。又慮邊鄙之民,乘釁妄動,或有奸人往來,亂我情實,故置關防,以謹出入,而其吏士,過江劫掠,實非本意,考其罪人,以正邦典。伏望,弘天地之仁,霽雷霆之怒,垂蕩蕩之洪恩,保哀哀之微喘。則四千餘里,永為薄海之藩,億萬斯年,專祝如岡之壽。」
- ^ 《高麗史》卷三十九:「冬十月甲寅,元復遣撒迪罕等,齎詔來,王盛陳兵衛,出迎於宮門外,詔曰:「昔我世祖皇帝,混一區夏,爾高麗國,率先效順,建為東藩,請婚帝室,帝亦允從。今將百年,錫貢相望,靡有閒言,玆夏,爾國游兵,入我疆域,毀我驛置,邊民不寧。是用遣使,往告厥由,使還附奏具稱:『近者境上,乘閒侵軼之徒,已正其罪。』又言『事釁之生,在於倉卒,志圖靖難,不及稟命。』其閒應變之狀,中書悉以告朕,肆朕察其事情。追惟,我祖宗憫下之惠,先臣慕義之誠,詎以一眚,輒虧舊恩?然裁以至公,若爾初獲首事,具罪以聞,善善惡惡,朕與天下共之,奚肯徇私,以紊大法?如雲倉卒,不遑陳奏?事定之後,盍先馳聞?事既已往,況能悔罪陳情,玆示寬容,特釋爾咎,自今伊始,小心敬愼,率順彝章,撫我黎庶,固我東圉。勿替朕命,惟爾之休,於戲!赦過宥罪,廣推大造之心,懷遠招攜,誕布至仁之德。」王與公主宴元使。戊午,遣政堂文學李仁復如元,上表曰:「乾坤洪造,曲全庶物之生,父母至仁,旋棄痴兒之過。賊子亂常,殆將覆國,愚臣應卒,不及聞天。伏蒙推視遠之明,廓包荒之度,揆事機之非所得已,矜情實之無可柰何。霽雷霆之威,既往不咎,霈雨露之澤,咸與惟新,乾坤全物之生,父母棄兒之過,亦不可為喩也。人非石木,豈不知感哉?臣謹當布德音於臣庶,以寧一邦,修職貢於歲時,無替萬世。」又上書曰:「近者,逆臣奇轍等,謀動戈兵,欲危社稷,專憑聖德,得遏禍萌,然而失火之家,迫於救焚,倉皇無以先告,弄兵之子,幸而脫死,惶恐難於自言。跼天蹐地,無所措躬,伏蒙特降赦恩,糜身粉骨,奚足以報?既荷天地父母再造之恩,敢陳國病,冀達天聰。切惟,世皇征東,令國王為丞相,行省官吏,委國王保舉,不入常調,非他行省比。其後,續立都鎮撫司、理問所、儒學提舉司、醫學提舉司,比來,省官皆托婦寺,濫受朝命,擅作威福。小邦有監察司、典法司,掌刑聽訟,糾正非理,而省官聽人妄訴,拘取諸司所斷文券,以是為非。莫敢誰何,人疾之如狼虎。況今省官,有與逆賊謀者。願自今,其左右司官,令臣保舉,勿蹈前弊,其理問所等官司,一切革去。世皇東征日本時所置,萬戶、中軍、右軍左軍耳,其後,增置巡軍、合浦、全羅、耽羅、西京等萬戶府。並無所領軍徒,佩金符,以夸宣命,召誘平民,妄稱戶計,勒令州縣,不敢差發,深為未便。如蒙欽依世祖皇帝舊制,除三萬戶鎮守日本外,其餘增置五萬戶府,及都鎮撫司,乞皆革罷。朝廷使臣,及府、寺、院、監司,所差人吏,多是小邦之人,不務宣上德意,專要誇耀鄕閭,威福自恣,恩仇必報。屈辱宰相,陵犯國主,經年不還,增娶妻妾,無惡不為。金剛山諸寺,歲再降香,勞民生事,反戾陛下求福之意。本國自有倭寇以來,備御無或小弛。樞密院所差、體覆使,亦宜停罷,宣徽院、資政院、將作院、大府監、利用監、太僕寺諸衙門,所差人吏,一切禁斷。其方物,可充用度者,明立額數,聽本國自獻,庶使站路邊民獲寧,雙城、三撒,元是小邦之境,先臣忠憲王戊午,趙暉、卓靑等,犯罪懼誅,誘致女真,乘我不虞,殺戮官吏,繫纍男女,皆為奴婢。父老至今言之流涕,指為血仇。比來,逆臣奇轍、盧頙、權謙,交結酋長,召集逋逃,及其謀逆,約為聲援,轍等既死,支黨多奔於彼,故令搜索,彼反用兵助逆,勢不獲已,以致行師,其緫管趙小生,千戶卓都卿,今在逃竄,竊恐構釁生事。恭惟朝廷,薄海內外,莫非王土,尺寸不毛之地,豈計彼此哉?伏乞歸我舊疆,雙城、三撒以北,許立關防。女真人等,於泥城等處,山谷之閒,越境來居,擾百姓,掠牛馬,導本國犯罪之人,逃閃莫追,即與雙城、三撒無異,乞立禁約,毋得擅入,似前侵害。祖王以來,庶孽之子,必令為僧,所以明嫡庶之分,杜覬覦之萌。今有塔思帖木兒,自謂忠宣王孽子,亦嘗剃髮,及長還俗,奔於京師,誘致本國群不逞之徒,扇起訛言,眩惑人心。若此人者,其於朝廷,豈有小益?乞將此人及其黨與,發還本國。」」
- ^ 《高麗史》卷三十九:「冬十月……丙寅,濟州加乙赤、忽古托等叛,殺都巡問使尹時遇,牧使張天年,判官李陽吉。」
- ^ Sen, Sailendra. A Textbook of Medieval Indian History. Primus Books. 2013: 103–106. ISBN 978-9-38060-734-4.
- ^ Luxembourg, Charles IV. The Golden Bull of 1356 AD. [2020-06-20]. ISBN 9781987027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5).
- ^ Bryce, James, The Holy Roman Empire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edition, 1978), p. 243
- ^ van Bree, Han; Velema, Willem. Het aanzien van een millennium. Kroniek van historische gebeurtenissen van de Lage Landen 1000–2000. Utrecht: Uitgeverij Het Spectrum. 1999: 28–30. ISBN 9027468443.
- ^ 移至: 265.00 265.01 265.02 265.03 265.04 265.05 265.06 265.07 265.08 265.09 265.10 Boffa, Sergio. Warfare in Medieval Brabant, 1356-1406.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 Brewer. 2004: 3–10 [2019-12-07]. ISBN 97818438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 ^ Bibiana, Candela Oliver. Cortes valencianas de finales del reinado de Pedro IV: actas de 1369-1371 y 1375. Publicaciones de la Universidad de Alicante. 2006: 60.
- ^ /guerra dels dos peres-enciclopedia.cat.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 ^ 1356 Basel Earthquake: A 650-Year Retrospective (PDF).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2006 [7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29).
The most damaging intraplate earthquake known to have occurred in central Europe
- ^ Encarta-encyclopedie Winkler Prins (1993–2002) s.v. "Brabant [geschiedenis] 1. §2. Geschiedenis". Microsoft Corporation/Het Spectrum.
- ^ The history of the Lord Chancellors of Ireland from A.D. 1186 to A.D. 1874. [202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0).
- ^ Jonynas, Ignas. Dimitras. Biržiška, Vaclovas (編). Lietuviškoji enciklopedija VI. Kaunas: Spaudos Fondas: 912–914. 1933–1944 (立陶宛語).
- ^ Françoise Autrand. Charles V, le Sage. Paris: Fayard. 1994: 177–179. ISBN 2-213-02769-2.
- ^ M. André Borel d』Hauterive, Notice Historique de la Noblesse, tome 2, page 391.
- ^ Philippe Contamine. Pages d'histoire militaire médiévale. Paris: Institut de France. 2005: 173.
- ^ Richard W. Kaeuper and Elspeth Kennedy. The Book of Chivalry of Geoffroi de Charny : Text,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6: 4. ISBN 978-0-8122-1579-3.
- ^ John Thomas Smith. Antiquities of Westminster: The Old Palace; St. Stephen's Chapel, (now the House of Commons). Containing 246 Engravings of Topographical Objects, of which 122 No Longer Remain.. London: T. Bensley. 1807: 246.
- ^ RENAUD [IV] de Pons. [2021-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 ^ RENAUD [V] de Pons. [2021-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 ^ 《高麗史》卷三十九:「五年春正月……甲辰,益城府院君洪鐸卒。」
- ^ 《高麗史》卷三十九:「五年……秋七月……戊申斬西北面兵馬使印璫。」
注釋
編輯- ^ 高麗原用元朝年號,但在本年間曾棄用,詳情見下文
- ^ 此處記載為元至正十六年之事件,下述月份均為農曆。所以可能有部分事件並不發生於公元1356年。同日不同事者,按發生地自北向南分順序先後。
- ^ 元代部分宣慰使司兼有都元帥府稱[5]
- ^ 哈麻已將番僧杖打一百七十下,並流放到甘州[24]
- ^ 元史上事述哈麻謀廢立是在「二月」,但前文又述其在一月已經罷官,其中必有一誤。
- ^ 《元史》卷一百十三宰相年表中稱搠思監二月任御史大夫,未知確切日期[27]。僅供參考。
- ^ 元代薊州下轄五縣:漁陽、豐閏(豐潤)、玉田、遵化、平谷[31],明代漁陽併入薊州,薊州轄剩餘四縣[32]。按《元史》(作於明代)載「所領四縣亦如之」,是薊州全境受影響,但作者誤按明代規劃稱作「四縣」;還是實際按薊州元代規劃,僅有四縣受地震影響,目前無從得知。僅供參考。
- ^ 《明本紀》[62]、《明實錄》[63]記載為朱元璋親自率軍攻打採石,蠻子海牙率殘軍退往集慶。
- ^ 《元史》至正十六年六月與七月都載「丁酉,太陰犯壘壁陣。」條,是誤記還是月球兩月均在壘壁陣星官區,不得而知。僅供參考。
- ^ 元史卷五十一處稱隕石「十一月……墜入於地」,疑為錯記。僅供參考。
- ^ 原文十月亦有「壬辰,太陰犯井宿」條[186],但十月沒有壬辰日,疑為誤記。僅供參考。
- ^ 又稱里斯本大地震
- ^ 又譯作波尼法爵、卜尼法斯九世。
- ^ 下述日期均照農曆
- ^ 按文獻完成時間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