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窯

窯體的結構為細長型、圓筒狀的窯

龍窯,又稱為「蛇窯」、「蜈蚣窯」,是一種窯體的結構為細長型、圓筒狀的窯爐,因其斜臥於山上,如龍似蛇,故而得名,命名為蛇窯一說是過去民間認為只有官窯才能叫做「龍窯」,故民間所用者稱為「蛇窯」[1][2]。龍窯外形並不彎曲,而其長度可達100公尺以上,大多蓋在山坡上利用其坡度,所以窯體上下兩處有高低落差,上方接著高聳的煙囪,下方為燃燒口,中間窯身擺放要燒的坯胎,而一般龍窯的斜度大約15度[1]。窯體傾斜設置本身就起着煙囪的作用,所造成幾何壓頭克服料垛阻力,使窯在接近零壓狀態操作減少了漏氣吸氣,同時燃燒段逐漸後移,有效地利用了煙氣熱量和產品熱量,在同等燃料下可以達較高溫度效率。[3]

龍窯縮比模型

結構

編輯

龍窯大致上可分為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其中窯頭有觀火眼、投柴口、通風口,是擺放燃料生火之處,而窯室位在中段,內部沒有間隔,空間設計上是前面低窄,中段增加高度及寬度,後段則繼續增加高度但減少寬度,至於窯門則大多設於窯室中段處[1]
窯尾是整個龍窯中所在地勢最高者,為排煙的功能性地域,主要有煙囪、擋火牆、煙道等部分,煙囪的作用是產生抽力使燃料充分燃燒,煙囪的高度決定抽力的大小,煙囪越高,抽力越大。[4]由於龍窯本身有斜度可產生抽氣效果,且可用排煙孔輔助控制溫度,有學者認為龍窯沒有煙囪也能夠燒製瓷器,不可因現代龍窯多數有煙囪來判斷古代龍窯一定有煙囪。[5]但亦有學者認為古代龍窯尾部均設有煙囪,其高度通常作為窯床首尾高差所具有的「管道效應」強度的必要補充。[6]

 
龍窯窯床及窯尾部分

古代龍窯

編輯
  • 龍窯最早出現於中國商朝,根據現有資料,商周時期的龍窯僅分布於浙江、廣東、福建、江西、湖北五地,其中以浙江數量最多。[7]此時期的窯既燒制印紋硬陶,又燒制原始青瓷,是陶瓷合窯燒製,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大型龍窯,一次可以燒製上萬件作品,早期龍窯一般長10米左右,最長者可達15米。[7] 唐宋時期龍窯窯身的長度及傾斜度已經趨於穩定,此時的龍窯長度一般長約50米,2013年在景德鎮南窯發現唐朝最長的龍窯,已達78米。[8]2014年在江西贛州七里鎮窯發現宋代特大型龍窯遺存,其保留了較為完整的龍窯建造技術信息,為研究古代龍窯提供了重要資料。[9]

相關條目

編輯

中國大陸地區

編輯

台灣地區

編輯

新加坡

編輯

拓展書目

編輯

《南方龍窯》寧鋼,吳秀梅著. 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7.10
《台灣的蛇窯》鄧淑慧,盧泰康著.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2008.05.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苗栗縣文化資產手冊》. 苗栗縣文化局. 2005年12月: 64-65頁. ISBN 986-00-3372-2. 
  2. ^ 竹南蛇窯—— 什麼是蛇窯. [201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3. ^ 钱江晚报-宁波发现千年龙窑.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劉毅力. 唐至元代景德鎮地區龍窯結構與技術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16.
  5. ^ 沈岳明.龍窯生產中的幾個問題[J].文物,2009(09):55-64+1
  6. ^ 李剛. 古代龙窑研究. 東方博物. 2004: 22. 
  7. ^ 7.0 7.1 劉敬微. 商周龍窯形制、結構及裝燒技術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5.
  8. ^ 新華網-景德鎮南窯發現唐代最長的龍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肖發標,余盛華,劉龍. 破解宋代龍窯建造技術之謎[N]. 中國文物報,2015-02-27(004).
  10. ^ 硕果仅存的陶光龙窑. 暢遊行. 《暢遊行》. 2020 [202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