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山燕霧堡會戰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馬鳴山燕霧堡會戰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發生於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六月十三日至廿三日之戰役,天地會反官軍駐紮馬鳴山,並以紅旗為幟,與揮舞白旗的民間團練以及清軍交戰,會戰地點遍布馬鳴山、埔姜崙秀水莊荊桐腳口莊等,此戰役落幕後,紅軍與白軍暫以白沙坑莊(今彰化縣花壇鄉)為南北界線。

燕霧堡會戰 (第一次)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彰化縣秀水鄉益源陳家大宅,舊馬興莊南倚馬鳴山,東邊與莿桐腳莊接壤。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六月十三日至廿三日。
地點
台灣彰化縣 (清朝)馬芝堡線東堡燕霧上堡交接地帶
(今彰化縣鹿港鎮秀水鄉彰化市花壇鄉交接地帶)
結果 天地會(紅旗方)大敗,燕霧二十四莊悉數附官軍。
參戰方
天地會 鹿港聯莊 大清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 葉虎鞭
  • 陳大戇
  • 陳捷魁
  • 曾玉明
  • 黃炳南
  • 參戰單位
  • 天地會部眾
  • 馬鳴山四莊民練
  • 橋仔頭莊民練
  • 鹿港本庄民練
  • 燕霧二十四莊
  • 福建金門鎮水師
  • 背景

    編輯
    1925年代,臺中州(含今臺中、彰化、南投)之古地圖。
    1930年代,臺南州(含今雲林、嘉義、臺南)之古地圖。

    清朝官軍因長期在臺灣駐軍短少、戰力低落 [1],鎮壓民亂成敗仰賴地方團練支持與否[2]:101-103;同治元年(1862年)春,戴潮春偕天地會在大墩一帶倡亂,吸引不少地方團練支持反抗軍,導致臺灣道道員孔昭慈淡水同知秋曰覲接連殉難[3],天地會反抗軍更在農曆三月二十日佔領彰化縣城,反抗官方勢力一時蔓延臺灣中路,截至同年五月之前,臺灣接連爆發阿罩霧攻防戰鹿港聯莊戰役嘉義圍城等戰事不休[4]閩浙總督慶瑞遂派曾玉明來臺平亂,曾玉明在五月十三日抵達臺灣。[3][5]

    曾玉明來臺

    編輯

    曾玉明時任福寧鎮總兵,原在閩、浙一帶處理太平天國軍務。[2]:123曾玉明在咸豐11年(1861年)調升福寧總兵之前,原在彰化縣城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副總兵官),當時天地會首領戴潮春亦在北路協擔任稿識,當過曾玉明屬下;而反抗軍另外一名首領林日成,因林家前厝、後厝曾爆發械鬥之爭,曾玉明負責出面調解,所以曾玉明和林日成也是舊識。[4]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曾玉明率 600 兵勇抵達鹿港,正式督辦鹿港防務。[4]根據奏章紀錄,原護理福建陸路提督石棟是派撥 1000 名「水陸精兵」隨曾玉明赴臺,但實際上僅 600 名兵員,而且並非曾玉明所熟悉的臺勇,兵源乃由石棟提供,而曾玉明也收到新任福建巡撫徐宗幹的指示,他來臺任務是「意在剿撫兼施,帶兵勇無多。」於是曾玉明工作也以策反、離間天地會部眾為主。根據臺灣學者柯志明《熟番與奸民.下冊》一書中,敘述曾玉明來臺之後,幾乎僅守鹿港一方之地,少見戰功,被清末鄉紳林豪不時批評,吳德功亦評價不高,但柯志明卻認為曾玉明在僅有 600 兵員的條件下,能堅守一方,並多方彙整戰場狀況反應予朝廷,更與民間各路村莊建立聯絡管道,實屬不易。[6]:843-846

    曾玉明早於戴、林作亂期間,便曾寫私信予戴潮春、林日成,希望二人能深明大義,接受官軍招撫。[4][7](給予戴潮春的信是寫戴希望討伐林日成以請賞、寄予林日成的信件則是林日成藉由擊殺戴潮春來獻功。[8]

    相傳林日成得曾玉明手書之後,隱隱心動,便和因大墩烏日莊之役落敗而囚居四塊厝林得成(時任臺灣北路協副將)商議,林得成力勸林日成接受招降,林日成尚在猶豫,忽然收到戴潮春寄來的黃馬褂、劍印和令旗來府,林日成遂率領五百親兵赴往戴潮春所在的彰化縣城,與戴潮春會談;會晤中,謀士江有仁對林日成提出建言:「天下十八省[a],已有十三省倡亂,官兵實在不足畏懼。[b]」林日成遂銳意謀反,並要求其黨羽刺字於面,以示反清決心,林得成眼見苦勸無望,於五月間伏劍自殺。[4][8]

    戴潮春南下

    編輯

    林得成自盡後,林日成自鑄銀章虎狃印,戴潮春亦鑄銅章獅狃印,林日成審度時情,便對戴潮春說道:「自古帝王皆是南征北討,現在鹿港有二十四莊泉人不服,南方尚有林向榮(時任臺灣鎮總兵)盤據嘉義縣,我們若安守彰化縣城,如何能建功立業?」戴潮春鑒於林日成兵力強盛,只得讓出彰化縣城,自己率眾返回故居(拺東四張犁)。林日成趁此時入駐臺灣北路協鎮公署,自稱「千歲」(亦載「大元帥」),大封親族好友為官,任命江有仁為軍師,並封各地土豪為「將軍」、北勢湳洪欉更為「元帥」,戍守四方。[4]

    嗣後,戴潮春有感被林日成藐視,頗為忿然,問計曾於彰化縣縣府衙門擔任書辦的莊天賜,莊天賜建議戴潮春,我軍應南下進軍,先取斗六、後圖府城,並檄召林日成,進攻大甲、以窺淡水[8]林日成同意此議,五月間發動大甲戰役[7]

    戴潮春自披黃袍,拜莊天賜為丞相,亦離開四張犁,赴往南北投(今南投市草屯鎮)、沙仔崙(今田中鎮)和水沙連等處,派送糧餉攏絡,亦授予各處土豪「將軍」、「都督」等銜,並獲得水沙連劉三均(劉參筋)、牛朝山(今民雄鄉)嚴辦、石榴班莊(今斗六市)張竅喙、柳仔林莊(今水上鄉)黃豬羔、水堀頭莊(今水上鄉)黃豬等股首舉起紅旗響應,一時之間,反抗軍聲勢極為浩大。[4][8]

    曾玉明備戰

    編輯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曾玉明抵達鹿港,要求前彰化知縣高廷鏡續辦彰化縣事務,同時接見各處鄉紳,期招兵買馬,以備戰務。[4]當時臺灣中路[c]被反抗軍盤據、陸路運輸受阻,臺灣府與鹿港往來僅能依靠水路,洪毓琛乃派員循水路接濟曾玉明,並函飭鹿港鹽館,盡數提撥鹽款予曾玉明,供其所用。[7]此外,亦有鹿港舉人蔡德芳、貢生林清源支援官軍,鄉紳蔡媽胡辦理總局,抽厘金贊助軍餉。[4]

    五月間,北有大甲戰役、南有嘉義圍城,曾玉明鑒於秋曰覲輕出戰死之故,亦未敢輕出鹿港;當時事態未明,人心未定,各路村莊有從賊或從官皆有。有義首李章慈提拿白旗,約同打鐵山李利攻打詔安厝(位於鹿港鎮海埔厝[9]:122-123),意圖奪回彰化縣城,卻被彰化縣城部眾知悉,出擊攻打李章慈、李利,此役李章慈陣亡、李利逃返打鐵山(鹿港鎮)。[8]

    曾玉明本籍泉州,與鹿港本庄諸勇多為同籍貫,亦以和美線莊沿海、燕霧二十四莊等泉籍村莊為招募對象,獲得陳捷魁(燕霧二十四莊大總理,茄苳腳人)、廩生李華文生員陳宗庭、嘉寶潭職員陳耀(鹿港舉人陳宗潢之子)響應,親赴鹿港大營領取「義民」白旗。原天地會降清成員葉虎鞭、陳大戇則奉曾玉明命令,其部眾留守鹿港。[4]

    六月初八日,臺灣鎮總兵林向榮嘉義縣城之圍,因燕霧二十莊同意附官,並提供鉛彈、火藥等武器運往鹿港,卻屢遭馬鳴山、山寮等賊軍在大崙截搶,曾玉明遂調葉虎鞭、陳大戇引兵紮營秀水莊[4][8]

    交戰過程

    編輯
     
    1935年繪製,彰化郡秀水莊地圖。

    第一階段

    編輯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三日,曾玉明下屬金門水師左營守備黃炳南率領水師 400 人,以及葉虎鞭、陳大戇臺勇 1000 人,連破馬鳴山、後湳、馬芝遴菁埔仔四莊。六月十七日,天地會反抗軍進攻頂番婆莊(今鹿港鎮),黃炳南自率中隊,以都司胡松齡、游擊游紹芳為左師,臺勇葉虎鞭、陳大戇為右翼,三路再攻馬鳴山四莊。此次進犯頂番婆莊反抗軍,菁埔仔王姓大族為四莊聯軍主幹,王家諸軍聞四莊被攻,立時退兵,但曾玉明已下令焚毀當地房舍、四莊被夷為平地,莊中男婦老幼悉數啼哭逃生,反抗軍亦撤退至彰化縣城西南方,在十四甲(今秀水鄉[9]:123)、後港仔莿桐腳(今彰化市[9]:124)等地屯軍。[4][8]吳德功書記載此役陳大戇之妻蔡員亦有上陣督戰,被曾玉明誇耀為女孫吳[8]

     
    臺灣總督府頒定,通用於 1901 年至 1909 年間的臺灣縣彰化廳區域圖(本圖繪製於1905年),此行政區域尚屬臨時過渡時期,大體延續清制。本圖亦記錄許多清代的古地名可索驥。

    第二階段

    編輯

    六月十九日,天地會副帥戴彩龍、大將軍鄭玉麟前往燕霧堡一帶發送糧餉,隨行200 餘人,夜宿燕霧下堡大村莊武舉人賴登雲家中(今彰化縣大村鄉)。燕霧上堡橋仔頭莊(今花壇鄉)股首李炎依附天地會,引賊軍至茂才陳宗文宅邸索賄,態度甚為橫逆。茄苳腳莊(今花壇鄉)頭人拔貢生陳捷魁乃私下聯絡燕霧堡二十四莊頭人,密約唐允文、白培英等紳董,共同立誓「效命報國」。[4]

    陳捷魁、唐允文、白培英等率領村中壯丁伏擊,鳴鑼擊鼓,引火開銃,天地會眾陣勢大亂,唐允文令眾壯丁包圍,莫使逃逸。是時天落傾盆大雨,天地會火繩、火藥盡濕,眾村丁見敵軍無火器可恃,便上前肉搏相鬥,順利生擒李炎。戴彩龍突破重圍,腳卻被莿竹刺所傷,落得跛足而行,被村丁擒拿。鄭玉麟驍勇善戰,持雙刀斬殺莊丁數人,最終仍寡不敵眾,被刺殺致死。戴如璧趁亂避藏於草岸之內,仍被莊丁搜出。此役,天地會損傷慘重,死者約 250 餘人,佔軍隊十之八九,僅有一、兩成人逃脫,倖免於死。[4]

    翌日,陳捷魁率領莊丁曾溪等帶鄭玉麟首級,以及押解戴彩龍、李炎、戴如璧來曾玉明營帳中請賞,其中李炎已被燕霧堡人割去耳、鼻,在曾玉明面前已奄奄一息。曾玉明下令斬首戴彩龍、李炎、戴如璧三人,並頒令凡提來賊首,一顆頭得賞銀二元,莊民遂將賊黨屍首和溺水而亡者悉提來鹿港請賞,共計有 250 餘顆首級。[4][8]

    第三階段

    編輯

    六月廿一日,天地會首領戴潮春獲知戴彩龍、李炎等慘死,悲憤交加,遂進攻白沙坑莊興師報復,但白沙坑莊防守嚴密,屢攻不克;六月廿三日,改攻口莊,口莊亦是壁壘堅固,口莊民丁黃南伏身竹圍,率丁追殺五人(一說二人),逼得賊軍棄攻撤退。天地會尚有一隊進攻三家春,但沿途遭遇許多伏襲,又聞白沙坑、口莊接連進攻失利,遂全數撤軍。[4][8]

    後續

    編輯
     
    馬興益源大厝,為陳培松家族所有。馬興莊為燕霧二十四莊之一,馬興莊頭人陳培松曾於咸豐年間中過舉人,並於戴潮春事件支持官軍剿匪,後獲「賞戴藍翎五品頂戴」軍功。[10]

    此役落幕後,燕霧二十四莊部分村莊原在紅軍、白軍之間搖擺、舉棋不定,但天地會要員戴彩龍(戴雲從)、戴如璧及鄭玉麟悉數葬身此役,天地會對燕霧二十四莊恨之入骨,自此結仇;後天地會(紅旗方)與官軍、燕霧堡民兵(白旗方)便以大岸頭、浦尾為界,而白沙坑、口莊則為官軍通道,佈有嚴陣以防。[4][8]

    鹿港聯莊列表

    編輯

    戴潮春事件之中,林豪東瀛紀事》將「馬芝遴堡」、「線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武東堡」、「武西堡」區域戰事悉統稱鹿港戰役[7];鹿港作為臺灣中路彰化縣戰區樞紐,在今彰化縣境內村莊常互有兵糧馳援行動,多由鹿港扮演要角,本表以蔡青筠《戴案紀略》提及,與清軍(白旗)聯手抵禦戴潮春天地會的村莊(領導人多為泉籍),茲列表如下:[4]

    鹿港聯莊列表
    鹿港聯莊 領導人 根據地 身份 兵勇數量 備註
    鹿港本庄 蔡德芳 鹿港街 舉人郊商
    蔡廷元 貢生 400
    蔡廷魁 蔡廷元之弟
    黃季忠 富戶
    林清源 貢生
    蔡媽胡
    陳宗潢 舉人、慶昌號主人
    陳耀 嘉寶潭職員 陳宗潢之子
    楊清時 生員 400
    施姓家族 郊商
    許姓家族 郊商
    黃姓家族 郊商
    燕霧二十四莊

    (白沙坑二十四莊[11]

    陳捷魁 茄苳腳 拔貢生 燕霧二十四莊大總理
    葉虎鞭(葉保國) 原附天地會
    賴登雲 大村莊 武舉人
    白培英
    唐允文
    沈炎
    陳培松[10] 馬興莊 舉人
    陳宗文 三家村 生員
    陳清泉
    李炎 橋仔頭 附天地會
    黃開安 白沙坑莊 白沙坑總理
    同安寮十二莊 陳化機(王鹿養) 同安寮 同安寮十二莊大總理
    陳捷元(陳越獅) 牛牯嶺 游擊
    快官三十五莊

    (社口三十五莊)

    陳大戇 原附天地會
    張赤 南門口 800 原附天地會
    社口
    張俊標 快官莊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天下十八行省」係指大清帝國行政疆域區劃,有所謂「漢地十八省」的說法,大多承襲大明帝國舊有疆域,但不包含蒙古、西藏、青海等「藩部」。
    2. ^ 《戴案紀略》原文:「晟(林日成)以發逆勢大,天下已破十三省,清政府兵盡糧竭,斷無餘力到此,實不足畏。」
      《戴施兩案紀略》原文:「天下十八行省,已亂十三省,官軍實不足畏。」
    3. ^ 「中路」為台灣清領時期綠營劃分軍區名詞,根據乾隆53年(1788年)頒定,「中路」泛指斗六門嘉義縣城、台灣縣、岡山汛一帶;即北至今雲林縣斗六市,南迄今高雄市岡山區。(許雪姬,1987:18-1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許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54. 台北市: 聯經.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臺灣)). 
    2. ^ 2.0 2.1 喬安娜·麥斯基爾(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譯. 台北市: 蒼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臺灣)). 
    3. ^ 3.0 3.1 許毓良. 〈戴潮春事件〉.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蔡青筠 (編).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2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臺南市: 遠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臺灣)). 
    6. ^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臺灣)). 
    7. ^ 7.0 7.1 7.2 7.3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 [2022-02-2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吳德功(吳立軒).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2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9.0 9.1 9.2 蔡培慧; 陳怡慧; 陸傳傑 (編).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李昭容. 〈陳培松〉. TBDB 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中文(臺灣)). 
    11. ^ 顧雅文、蔣敏全. 〈陳捷魁〉. TBDB 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