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1][2]
《論持久戰》最初於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雜誌第四十三、四期合刊上公開發表。隨即上海租界孤島以及國統區大量轉發。1938年8月23日《論持久戰》在上海《每日譯報》和《導報》公開發表,9月又以「譯報叢書」的名義出了單行本。日本國內最早刊載《論持久戰》日文版的是日本最大的綜合雜誌《改造》雜誌於9月初發行的1938年10月號上全文登出,譯者增田涉,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準確的對《論持久戰》進行翻譯,對於毛澤東採用辯證法、矛盾論等哲學思想分析戰爭規律的內容,論述中國的正義性,批判日本侵略性,分析日本不利因素和戰況,論述戰爭和政治的關係、戰爭動員以及戰爭形式的精華部分內容,一律沒有翻譯。
1938年中國女記者楊剛有將《論持久戰》翻成英文。《譯叢周報》(The Translation)第四十一期特大號於1938年10月就將《論持久戰》譯為英文(How China Can Win)。《論持久戰》英文版1939年2月由上海英文報《公正評論》發表。
影響
編輯黨內影響
編輯吳玉章在回憶錄里說:「《論持久戰》的發表,使毛澤東贏得了全黨同志發自內心的、五體投地的讚許、佩服甚至崇拜,從而最終確立了在黨內無可替代的領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這種認同與擁戴,「與一般的組織安排不可同日而語。」
陳雲1941年10月8日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說:「過去我認為毛澤東在軍事上很行」「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後,我了解到毛澤東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3]
任弼時1943年11月4日寫的整風筆記也講,他過去只覺得毛澤東「有獨特見解、有才幹」「讀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認識到毛澤東的一貫正確是由于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思想方法」。[3]
全國影響
編輯林默涵回憶在《解放》周刊讀到《論持久戰》的情景時說:「我看到的時間也就是1938年7、8月的樣子……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分析了日本,分析了中國,分析了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分析了中日戰爭的性質、世界各國的動態,回答了為什麼不會亡國、又不能速勝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分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在這三個階段各應採取的辦法等等,毛澤東都作了非常詳盡的論述。我過去怎麼也想不清的問題,現在覺得一下了解清楚了,心裡有底了。」林默涵1938年秋去了延安。他回憶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那一年發表的,它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指出了抗戰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也使我的思想產生了一次最大的變化。我就是因為看了《論持久戰》,才萌發了去延安的願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