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淮河鐵路老橋

蚌埠淮河鐵路老橋[2],又名京滬鐵路淮河大橋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3],或直接簡稱為大鐵橋,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龍子湖區的交界處,南距蚌埠車站1.9公里,西距老蚌埠港約500米[4],有京滬鐵路經過。本橋於1909年12月開工,1911年5月15日建成,是當時津浦鐵路上第二大的橋梁,僅次於同時期的濟南濼口大橋[4]。該橋的通車對溝通中國南北、發展經濟和鞏固國防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了蚌埠的城市象徵之一。同時,大橋也是目前中國大陸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歷史價值[4]

蚌埠淮河鐵路老橋
座標 32°57′16″N 117°21′17″E / 32.95457°N 117.35467°E / 32.95457; 117.35467
承載京滬鐵路
跨越淮河
地點 中國安徽省蚌埠市津浦鐵路832.415公里處
上游橋梁朝陽路淮河公路橋
下游橋梁解放路淮河公路橋
設計參數
全長586.28米(初建時)
930.27米(1988年改造後)
高度25.27米(從橋底至河床)
跨數9
橋墩數8[註 1]
負載限制古柏氏E-35
軌道特性
軌道1
電氣化交流電25千伏,50赫茲
歷史
開工日1909年12月
完工日1911年5月15日
地圖
地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1]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1
編號8-0594-5-078
認定時間2019年10月

歷史

編輯

設計與建造

編輯
 
1934年的津浦鐵路淮河大橋

橋梁由英方總工程司德紀(T.W. Tuckey)設計[5]:179。橋址原定在臨淮關附近,但當地百姓擔心鐵路會「破了地脈」,極力反對[6];另一邊,懷遠縣的地方鄉紳卻上書清政府,請求將鐵路大橋改在懷遠荊山和塗山峽間,以使古城興盛[6]。英方通過1908年的考察,發現鳳陽地勢低洼,易遭洪水淹沒,而懷遠的荊塗兩山之間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建橋風險太大;最終,施工方於同年4月確定在蚌埠建橋[2][6]

橋梁於1909年12月開工建造,1911年3月橋墩和橋台完工,2個月後全橋竣工,共歷時17個月[7]。為建設此橋,清政府從唐山市調來了一千多名鐵路工人,並從皖北招募了兩萬多名農民參與其中[8]。當時津浦線臨淮關(今鳳陽縣)以南尚未鋪軌通車,所用材料均靠數萬民工沿水路運至蚌埠。建橋共完成混凝土8806立方米、花崗石352立方米、石子508立方米、鋼材250噸;除鋼桁梁系購自蘇格蘭銳特赫德森公司外,其他各項器材均在國內購置,所用氣壓沉箱由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全橋共用款項不及100萬銀元,較原計劃110萬元節約10餘萬元。[2]

建成初期

編輯

淮河鐵路橋的建成連接了淮河的南北兩岸,使津浦鐵路成功貫通。這樣的條件使大橋通車後,蚌埠得以成功開埠,並從一個集鎮迅速發展為安徽的商業中心,又在50年代成為了安徽的工業中心[9];同時,蚌埠的人口也從鐵路通車初期的500戶人家,增長到1930年代的10萬人,1947年時更增長到30萬人,使蚌埠成功升級為城市[9]。於是,蚌埠市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9],大橋也就成為了城市的象徵[10]

戰爭破壞

編輯
 
1938年國軍炸毀蚌埠鐵橋
 
1938年,侵華日軍在炸毀的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旁修建臨時木橋通過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軍兵臨蚌埠。為阻止日軍前進,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七師在2月2日撤離蚌埠時炸毀該橋鋼梁7孔、橋墩6座。日軍侵占後,於同年9月修復。[2][11]修復後的淮河大橋曾一度成為了日軍的「刑場」[8]

1949年1月16日、淮海戰役結束後,國軍第96軍為阻止解放軍南下,炸毀該橋第3至第7孔桁梁及3個橋墩;其中第3、4、7 孔桁梁各炸落一端,第5孔中部炸斷落水,第6孔全部炸落水中。被毀各墩均被炸毀至墩頂以下約13米。當時解放軍即將發起渡江戰役,為保證運輸通暢,鐵道兵團和蘇聯方面的專家在討論後,決定在正橋上游30米處先修建一座半永久性的渡河便橋[註 2]。便橋於1949年5月1日正式開工,6月30日竣工,1950年8月20日拆除。當時列車只能以25公里/小時的速度通過。[2]

修復及改造

編輯
列車通過2002年建成的淮河下行橋和蚌埠站

1949年9月,正橋永久性修復方案啟動。工程由濟南鐵路局橋梁工程處的4個橋工隊負責施工,於1949年11月16日正式開工,1950年7月4日竣工,歷時237天,共用鋼材154噸、水泥286噸,鋪設軌道線路及兩端正線1193米。1950年7月11日,鐵道部滕代遠主持了落成典禮。為紀念便橋和大橋修復通車,鐵道兵團在南橋腳西側建立了一座紀念碑[2][3]

1957年後,鐵路部門又對鐵橋進行過10多次的改造和加固,其中1965年曾將第二孔鋼梁換成加拿大華倫式鋼梁英語Warren truss[12]

1970年1月7日,蚌埠淮河鐵路複線橋在下游5公里處動工興建,並於1975年6月1日和蚌埠東站一齊正式驗交使用[2][10]。新橋投入使用後,津浦線的貨物列車遂經由新橋和曹山線過河,不再駛經蚌埠站和老橋[5]:216

1987年,根據治理淮河規劃,確保洪峰流暢通過,淮河老橋北岸段河道取直。為此,淮河老橋向北擴孔340餘米、接長11孔,橋梁南端更換4孔柏式桁梁。此工程被稱為「退堤切灘」,於1987年4月1日開工,1988年7月30日竣工;擴孔後橋梁全長增為930.27米。施工期間,老橋封鎖停用,蚌埠站的旅客列車只能通過新橋迂迴運行。[12]

2002年,作為複線改造的一部分,一座緊挨着老橋、與老鐵路橋相似的新橋被建成[13]。新的複線橋全長2100米,其主跨為多孔鋼梁,採用浮托拖拉法一次架設就位,曾榮獲多項科技獎項[14]。因此,兩座橋也常被統一稱為蚌埠淮河鐵路雙橋

存在的問題

編輯

蚌埠老鐵路橋高程25.27米;在淮河水位為19.60米的時候,淨空高度只有5.67米[13]。同時,大橋附近的航道寬度也不足,容易引發事故。另外,大橋附近的河床底部還有岩石甚至大橋施工時遺留下來的部件[13]。這些原因使得大橋成為了淮河航道的「瓶頸」。

大橋早在設計時,就因為可能對淮河的航運造成影響而引發了爭論,甚至導致工期被拖延一年[13]。為解決此問題,通過此大橋下方的帆船只能放倒桅杆,用「兩船夾護一船」的方式通過,這才使爭論暫時平息[13]

在「十三五」期間,安徽省政府提出了相應的交通發展規劃,其中提高淮河幹流的通過能力成為了水運方面的重點[15];然而,目前大橋附近的航道甚至達不到三級航道標準[13]。為此,淮河航道局曾與鐵路方面多次溝通過。2012年時,淮河航道局曾提出將大橋拆除,但由於其重要的意義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對[13]。後來航運部門又提出對老鐵路橋進行改造,但鐵路方面未有回應[13]。另外,航道局曾提出在別處新建一座橋梁,並將京滬鐵路正線改道的計劃,也由於對鐵路運輸影響太大而被鐵路方面否決[13]

紀念

編輯
淮河大橋烈士紀念碑
 
蚌埠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蚌埠市龍子湖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50年
認定時間1982年10月8日

淮河大鐵橋建橋烈士紀念塔位於橋南端西側旁邊,為紀念在修建便橋和搶修主橋時犧牲的解放軍鐵道兵戰士,於1949年7月1日建成[3]。塔的底部為烈士紀念碑,該碑由碑基座、碑身構成。碑基座為磚混結構,外飾水磨石。碑文內容為鐵道兵團第三支隊搶修淮河鐵橋的過程,以及搶修時犧牲的戰士的名字[3][4][10]

注釋

編輯
  1. ^ 橋墩信息:
    • 材料:混凝土
    • 形狀:圓端形:
    • 施工方法:
      • 1至5號墩為氣壓沉箱
      • 6至8號墩為圓端形沉井
  2. ^ 便橋採用木樁、木籠填石及木籠填石固樁等基礎,木排架墩,全長500.38 米,設計年限不超過3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19-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第五节 桥梁和隧道. 安徽交通志. [2019年2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21日). 
  3. ^ 3.0 3.1 3.2 3.3 蚌埠廣播電視新周報. 老蚌埠-建桥烈士纪念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搜狐號. 2018-10-18 16:13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4. ^ 4.0 4.1 4.2 4.3 蚌埠市博物馆——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 蚌埠市博物館. [201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5. ^ 5.0 5.1 上海铁路局志.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4. ISBN 9787113053802. 
  6. ^ 6.0 6.1 6.2 蚌埠文化旅遊新媒體中心. 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竟集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于一体-腾讯网. new.qq.com.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7. ^ H. G. W. Woodhead; H. T. Montague Bell. The China Year Book 1914. George Routlege & Sons. 1914: 244 [2019-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8. ^ 8.0 8.1 《桥与城》——蚌埠篇 第一集 应运而生. 《見證》.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11年10月07日 01:01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9. ^ 9.0 9.1 9.2 安徽蚌埠开埠百年 “火车拉来的城市”迸发新活力_资讯频道_凤凰网. 人民網. 2011-06-16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10. ^ 10.0 10.1 10.2 蚌埠铁桥六十年. 人民網. 2009-07-03 [201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4). 
  11. ^ AP. Japan Reports Taking Pengpu in Hard Battle. The Republican Courier (newpaperarchive.com). 1938-02-03 [2019-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英語). 
  12. ^ 12.0 12.1 第一节 铁路交通基础设施. 蚌埠市志 卷七 交通郵電. [2019年2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18日).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水运节节攀升碍航瓶颈凸显 蚌埠“大铁桥”何去何从?. 鳳凰網. 2018年12月24日 09:54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 
  14. ^ 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路特大桥 - 国家优质工程. 中鐵四局. 2009-05-11 [2019-02-16]. 
  15. ^ 安徽省交通廳.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PDF): 30. 2017年3月 [2019年3月5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年3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