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森級鐵甲艦

薩克森級鐵甲護衛艦(德語:Panzerkorvetten der Sachsen-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70年代末至1880年代初建造的四艘鐵甲護衛艦所使用的船級薩克森號巴伐利亞號符騰堡號巴登號這四艘同級艦被設計作為海岸協防網絡的一部分進行運用。它們的目的是要從設防的海軍基地出擊英語Sortie,以破壞敵人的封鎖或登陸企圖。這些艦隻還配備有六門260毫米口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旨在與同等條件下的敵對鐵甲艦抗衡。

巴登號石板畫
概況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皇帝級鐵甲艦
次級 奧爾登堡號鐵甲艦
建造期 1875-1883年
服役期 1878-1910年
完成數 4
退役數 4
技術數據
船型 鐵甲護衛艦
排水量 7635噸
船長 98.2米
型寬 18.4米
吃水 6.32米
動力輸出 5600匹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單脹蒸汽機
船速 13節
續航力 1940海里以10節
乘員 32名軍官、285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在1878-1883年投入服役後,四艘姊妹艦於1880年代和1890年代與艦隊一同進行了多次訓練演習和巡航。它們也曾擔任德皇威廉二世外訪時的護航工作,分別於1880年代末到訪英國和1890年代初到訪波羅的海諸城。在1890年代末,四艘艦均被大規模重建,它們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實現了現代化,推進裝置也得到了升級。它們於1902年至1910年間撤出現役,降為擔任次要職能。其中薩克森號和巴伐利亞號成為靶艦、符騰堡號成為魚雷教練船,這三艘艦於1919年至1920年間拆解報廢。巴登號則在1910年至1920年擔任靶艦期間,一度被改造為布柵英語Net laying ship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它一直留存至1938年才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薩克森級艦隻示意圖

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結束後,步兵上將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出任帝國海軍部長;他立即着手根據1867年批准的先前計劃,起草了一份新的艦隊計劃。施托施認為海軍的作用主要是防禦:將一支鐵甲艦隊部署在德國水域,便足以抵禦丹麥海軍英語Royal Danish Navy普丹戰爭期間以及法國海軍在普法衝突期間實施的那種封鎖。施托施的艦隊計劃於1873年定稿,計劃總共需要八艘遠洋鐵甲巡防艦和六艘較小的鐵甲護衛艦。遠洋部分的配額由皇帝級來滿足;但護衛艦在當時則僅有一艘已開建,即漢薩號。施托施早在1872年就指示設計人員開始設計下一艘護衛艦,而後轉變為薩克森級的設計工作則一直持續到1874年。它們將成為德意志統一後,由帝國政府建造的第一批軍艦。[1][2]

作為施托施提出的海岸協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艦隻旨在用於波羅的海作戰。他指定艦隻為「突擊護衛艦」(Ausfallkorvetten),以表明它們的預期用途。一旦與更強的海軍力量發生戰爭並遭到海上封鎖,薩克森級艦隻就會從設防的基地出擊,攻擊封鎖線。它們還將承擔反登陸的任務。德國鐵路網將這些基地連接在一起,以便地面部隊可以迅速轉移到敵人的登陸地點。[3]施托施曾設想利用胡蜂級炮艦來支援他們,但後者在服役中的表現令人失望。[4]

薩克森級的角色定位對艦隻造成了一些設計上的限制。它們被設計用於沿海地區行動,這就需要較淺的吃水,以便能夠進入波羅的海沿岸的任何港口。它們還需要裝備重型武器,足以令其能夠與同等條件下的任何敵對鐵甲艦交火。由於施托施設想僅在當地部署這些艦隻,所以它們的燃煤貯存量有限,因為他們可以很容易地獲得補給。[3]儘管如此,它們還是為德國艦隊帶來了兩項革命性發展:這是第一批採用雙螺旋槳裝置和首批完全不設帆具德語Takelage主力艦[4]

整體特徵及推進裝置

編輯
 
薩克森級艦隻的船體中部框架

薩克森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93米和98.2米,舷寬為18.4米,有6.32米的前吃水和6.53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7635噸,滿載排水量則在7742噸-7938噸之間。艦隻的船體採用橫向艙壁和鐵質雙層縱骨架構造;鍍鐵層以柚木作背襯。船體被劃分為十六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艦隻長度比重為60%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5]

帝國海軍將薩克森級視作拙劣的海船,其顛簸嚴重,並易於落水。但是,這些艦隻的轉向半徑很小,並且能迅速響應舵機的指令。它們的標準船員編制為32名軍官及285名水兵,在擔任總隊旗艦時還可增編8名軍官和34名水兵。而在1890年代重建後,其船員編制顯著增加,達到33名軍官和344名水兵,後來又增加至35名軍官和401名水兵。這些艦隻還搭載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1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1艘機動艇英語Launch (boat)、1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2艘短桅帆船、1艘高低桅帆船以及1艘小划艇英語Dinghy[6]

四艘同級艦的推進裝置均由設於兩個獨立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內的兩台臥式三缸單脹蒸汽機組成;各自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5米的四葉螺旋槳。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八台筒狀的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給,它們被匯集至四個煙囪,成對排列在艦舯的一個方塊內。這種布局也使艦隻獲得了「水泥廠」(Zementfabriken)的綽號。艦載裝備有三台電壓為65伏特發電機,可輸出69千瓦的電能。根據設計方案,薩克森級艦隻的發動機額定功率為5,600匹公制馬力(5,500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3(24公里每小時)。在實際的測試中,全部四艘艦均超出設計速度的半節至1節。這些艦隻的設計燃煤貯存量為420噸,但可通過改裝以貯存700噸燃煤。它們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940海里(3,590公里);若以最高速度航行,其航程則會縮短至700海里(1,300公里)。[5]薩克森級的四艘姊妹艦是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完全依靠發動機推進的大型鐵甲軍艦。[7]

 
艦隻裝甲分層示意圖

武器及裝甲

編輯

薩克森級艦隻的主炮為安裝在艦艏和艦舯兩個裝甲炮座內的六門260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其中兩門位於艦艏炮座,四門位於艦舯位置。這些武器共配備480發彈藥,可以降低至-7°俯角和提升至16.5°仰角,這使其最大射程可達7400米。[6]從理論上講,炮座的布局可以在夯撞英語Ramming攻擊中提供四門炮同時從艦舯向前開火,但由於艦炮自身的衝擊波破壞過於嚴重,實際操作中並不允許這樣做。[8]為了防禦魚雷艇攻擊,艦隻還配備有六門87毫米24倍徑箍炮和八挺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6][9]

艦隻的裝甲由鍛鐵製成,並以柚木為襯墊。裝甲帶則由四層鍛鐵和柚木交替組成。外鐵層在艦舯有203毫米厚,背襯200毫米的柚木;內鐵層的厚度為152毫米,並以230毫米厚的柚木作背襯。在皮帶的任一端都有254毫米厚的艙壁封蓋。裝甲甲板德語Panzerdeck的厚度從50至75毫米不等。前司令塔的側部裝甲原為140毫米厚,但在經過現代化改造後,側部已增至200毫米厚,並增加了50毫米厚的頂部。後司令塔的裝甲也有所強化,但僅提供彈碎保護:側部和頂部的厚度分別為15毫米和12毫米。主炮的炮座由254毫米厚的鍛鐵和250毫米厚的柚木構成。[2]

設計改動

編輯

1886年以後,每艘同級艦都安裝了三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置於艦艉的樞轉支架上,另外兩具則以浸沒式置於艦艏的水線下方。它們合共配備12枚魚雷。後來,兩邊舷側也安裝了一對置於水線上方的450毫米魚雷管。[6]

這些艦隻在1890年代後期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它們更換了發動機,鍋爐也被導入一個單座的大煙囪。相關改進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提升為14.5至15.4 kn(26.9至28.5 km/h)。87毫米24倍徑箍炮則被替換為同等數量的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每艘同級艦還使用由克虜伯開發的鎳鋼英語Krupp armour替換了舊的鍛鐵加柚木裝甲,這大大提高了它們抵禦炮彈攻擊的能力。[6][9][10]

建造

編輯
 
巴伐利亞號下水

四艘同級艦的建造合同分別被授予了斯德丁伏爾鏗船廠基爾帝國船廠。由於伏爾鏗船廠的建造速度較新成立的帝國船廠要快得多,因此合同代號為「B號鐵甲艦」(Panzerschiff B)的薩克森號出人意料地成為了這一船級命名艦。它於1875年開始架設龍骨,1877年7月21日下水,至1878年10月20日投入艦隊服役。同樣由伏爾鏗船廠承建的符騰堡號也緊隨其後於1876年開始架設龍骨,1878年11月9日下水,並於1881年5月9日入役。[6]

合同名稱為「A號鐵甲艦」的巴伐利亞號事實上是第一艘開建的同級艦。它於1874年開始在基爾帝國船廠架設龍骨,建造序號為3。但由於建造進度緩慢,艦隻直至1878年5月13日才下水,較其姊妹艦薩克森號晚了將近一年。它於1881年8月4日完工,成為第三艘入役的同級艦。巴登號是同級的第四艘艦暨末艦,於1876年開始在帝國船廠架設龍骨,1880年7月28日下水,至1883年9月24日投入艦隊服役。[6]

由伏爾鏗船廠建造的薩克森號和符騰堡號分別用了三年和五年完工;而帝國船廠承建的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工程則分別耗時八年和七年。造艦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造船廠的經驗:伏爾鏗船廠是一家成熟的商用造船商,而帝國造船廠是最近才成立的,在建造大型軍艦方面仍然缺乏經驗。[11]

同級艦

編輯
艦隻 造船廠 命名來源 動工年份 下水日期 入役日期 結局
薩克森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薩克森王國 1875年 1877年7月21日 1878年10月20日 1919年5月5日作廢鋼出售
巴伐利亞號 基爾帝國船廠 巴伐利亞王國 1874年 1878年5月13日 1881年8月4日 1919年在基爾拆解報廢
符騰堡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符騰堡王國 1876年 1878年11月9日 1881年5月9日 1920年在威廉港拆解報廢
巴登號 基爾帝國船廠 巴登大公國 1876年 1880年7月28日 1883年9月24日 1938年在基爾拆解報廢

服役歷史

編輯

儘管薩克森號在1878年便已入役,但它只在1880年參加過一次年度艦隊演練,之後四艘同級艦直至1884年才被分配參加艦隊演習。這主要是由於薩克森號在1880年演習中的糟糕表現以及這一船級的負面聲譽所造成的。[12]薩克森級艦隻暴露出來的其中一大問題是,由於其船底平坦,容易發生危險的橫搖,這大大降低了火炮的精度。即便與同時代的艦隻相比,它們的裝甲也很薄弱。此外,這些艦隻的速度緩慢,機動性差。[13]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這四艘姊妹艦都跟隨艦隊輪換使用,然後於1886年全數退出現役,成為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的一份子。[14]除了由薩克森級衍生的奧爾登堡號之外,帝國海軍中斷了主力艦的建造,直至1880年代末才開建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15]鐵甲護衛艦的性能不佳,加上綠水學派的崛起,導致後任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放棄了主力艦的建造,轉而選擇魚雷艇[16]

1880年代後期,這些艦隻獲重新啟用,以履行一些禮儀性職能,其中包括出席了1887年6月的威廉皇帝運河開鑿典禮,以及在1888年為剛剛加冕德皇威廉二世的波羅的海之旅提供護航。[17]在1890年代,全部四艘薩克森級姊妹艦都返回艦隊服役,並被編入第一總隊,直至全新的勃蘭登堡級戰列艦於這一年代中期入役。然後,四艘薩克森級艦隻被轉移至第二總隊。[18]至1890年代末,這四艘艦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其副炮裝備完成了現代化改造,並使用新的機械裝置重構推進系統,從而提高了它們的航速。[6]

四艘薩克森級艦隻一直留在艦隊直至20世紀初。薩克森號於1902年退役,並在1911年至1919年被用作靶艦。巴伐利亞號於1910年2月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並同樣擔任靶艦直至1919年。符騰堡號於1906年被改裝為魚雷教練船,配備有七具安裝在不同支架上的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它按此一直服役至1919年,期間也曾擔任海軍輜重隊德語Tross的旗艦。這三艘艦均在1919年至1920年間拆解報廢。巴登號的留存時間最長,1910年以後被改造為布柵英語Net laying ship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1920年以後又成為一艘靶艦。它一直留在德國海軍序列內,直至1938年才作廢鋼出售。[6]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Dodson,第23–24頁.
  2. ^ 2.0 2.1 Gröner,第7頁.
  3. ^ 3.0 3.1 Sondhaus,第113頁.
  4. ^ 4.0 4.1 Dodson,第23頁.
  5. ^ 5.0 5.1 Gröner,第7–8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Gröner,第8頁.
  7. ^ Hovgaard,第111頁.
  8. ^ Dodson,第24頁.
  9. ^ 9.0 9.1 Gardiner,第245頁.
  10. ^ Sondhaus,第219頁.
  11. ^ Gardiner,第244頁.
  12. ^ Sondhaus,第161頁.
  13. ^ Sondhaus,第135–136頁.
  14. ^ Sondhaus,第162–163, 171頁.
  15. ^ Gröner,第8–10頁.
  16. ^ Sondhaus,第160–165頁.
  17. ^ Sondhaus,第171, 177頁.
  18. ^ Sondhaus,第194–198頁.

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