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對美國宣戰
1941年12月11日,即日本偷襲珍珠港和美國對日宣戰四天後,納粹德國和意大利同時對美國宣戰(德語:Kriegserklärung Deutschlands und Italiens an die Vereinigten Staaten),納粹德國方面表示宣戰是為了回應美國的一系列挑釁和藉口。美國在珍珠港被偷襲後決意介入戰爭。宣戰的決定是阿道夫·希特勒做出的,顯然是一時衝動,幾乎沒有經過協商。那天晚些時候,美國對德國宣戰。
背景
編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德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這不可避免地是由於美國和英國之間的合作不斷增加所致。基地驅逐艦協議、租借法案、大西洋憲章、將冰島的軍事控制權從英國移交給美國、泛美安全區的擴展以及兩國之間發展的特殊關係的許多其他成果。理論上仍是中立國家的美國與第三帝國之間的關係緊張。護送前往英國的美國補給艦的美國驅逐艦已經捲入了與德國U型潛艇的事實上的戰爭[1]。羅斯福不顧有影響力的美國孤立主義遊說團體的反對,以及國會施加的阻止直接參與戰爭的法律障礙,仍希望幫助英國,這導致美國與傳統的中立限制作鬥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對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和軍事基地發動攻擊,同日入侵了香港和菲律賓,日美戰爭爆發。儘管日本大使在12月初告知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美國與日本帝國之間的關係已經岌岌可危,但日本在襲擊發生前並未通知其盟友德國。那場戰爭迫在眉睫。他奉命要求德國承諾在發生這種情況時根據三方條約的條款宣戰。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一直敦促日本進攻並占領新加坡從英國手中奪走,其理由是這樣做不僅會傷害英國,而且還有助於讓美國遠離戰爭[2]。
動因
編輯根據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內的協議條款,如果第三國攻擊日本,德國有義務參與軍事援助日本,但如果是日本攻擊第三國,則沒有這樣的承諾。里賓特洛甫提醒希特勒這一點,並指出對美國宣戰會增加德國的敵人數量,但希特勒認為這種擔憂並不重要,並且幾乎完全沒有協商,他選擇對美國宣戰,想要在羅斯福對德國宣戰之前就這樣做[3][4][5]。
事實上,希特勒的宣戰讓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鬆了一口氣,因為他擔心可能會發生兩場平行但互不關聯的戰爭——英國和蘇聯在歐洲對抗德國,美國和英國同時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對抗日本帝國,這將大大削弱大英帝國的力量。隨着納粹德國針對美國的聲明生效,美國作為正式盟友在這兩個戰區向英國提供的援助得到了保證。正如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回憶的那樣,這也讓美國政府的事情變得更加簡單[6]:
當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我們(羅斯福的顧問們)感到絕望……我們都處於痛苦之中。美國人民的情緒是顯而易見的:他們決心懲罰日本人。我們可能被迫將所有努力集中在太平洋地區,此後只能向英國提供外圍援助。三天後希特勒向我們宣戰,真是令人驚訝。我無法告訴你我們勝利的感覺。這對他來說完全不合理,我認為他拯救了歐洲。
希特勒在沒有義務的情況下向美國宣戰的理由有很多。一是情緒反應:日本在不宣戰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的策略吸引了他:1941年6月他在巴巴羅薩行動攻擊蘇聯時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事實上,他告訴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我們應該儘可能猛烈地進攻,而不是浪費時間宣戰。」此外世界大戰的前景助長了希特勒的宏大思維傾向,並強化了他作為世界歷史命運人物的感覺。正如他在德國國會大廈的宣戰演講中所說[7]:
我只能感謝上帝,它讓我在這場歷史性的鬥爭中發揮領導作用,在接下來的五百年或一千年裡,這場鬥爭將被描述為決定性的,不僅對德國的歷史,而且對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
宣戰文本
編輯1941年12月11日,帝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向美國駐柏林臨時代辦利蘭·伯內特·莫里斯遞交了一份外交照會,正式宣戰:
代辦先生!
自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引發歐洲戰爭爆發以來,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公然違反所有中立規則,並越來越多地有利於德國的反對者,並且美國不斷對德國進行最嚴重的挑釁有罪,它終於訴諸公開的軍事侵略。1941年9月11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公開宣布,他已命令美國艦隊和空軍立即向任何德國戰艦開火。
在10月27日的演講中。他也明確確認該命令已經生效。根據這項命令,自9月初起,美國戰艦有系統地攻擊德國海軍。美國驅逐艦,例如「格里爾號」、「卡尼號」和「魯本·詹姆斯號」按計畫向德國潛艇開火。美國海軍國務卿諾克斯先生本人證實,美國驅逐艦襲擊了德國潛艇。此外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奉其政府之命,將公海上的德國商船視為敵船並劫持它們,這違反了國際法。因此,帝國政府聲明:
儘管德國在整個戰爭期間嚴格遵守針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國際法規則,但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最終從最初違反中立行為轉向公開行為對德國的戰爭。這樣做其實造成了戰爭狀態。帝國政府因此終止與美利堅合眾國的外交關係,並宣布,在羅斯福總統發起的這種情況下,德國也認為自己從今天起與美利堅合眾國處於交戰狀態。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里賓特洛甫,1941年12月11日[8]
MR. CHARGE D'AFFAIR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ing violated in the most flagrant manner and in ever increasing measure all rules of neutrality in favor of the adversaries of Germany and having continually been guilty of the most severe provocations toward Germany ever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European war, provoked by the British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on September 3, 1939, has finally resorted to open military acts of aggression.
On September 11, 1941,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ly declared that he had ordered the American Navy and Air Force to shoot on sight at any German war vessel. In his speech of October 27, 1941, he once more expressly affirmed that this order was in force. Acting under this order, vessels of the American Navy, since early September 1941, have systematically attacked German naval forces. Thus, American destroyers, as for instance the Greer, the Kearney and the Reuben James, have opened fire on German submarines according to plan. The Secretary of the American Navy, Mr. Knox, himself confirmed that American destroyers attacked German submarines.
Furthermore, the naval fo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order of their Government and contrary to international law have treated and seized German merchant vessels on the high seas as enemy ships.
The German Government therefore establishes the following facts:
Although Germany on her part has strictly adhered to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her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every period of the present war,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initial violations of neutrality has finally proceeded to open acts of war against Germany.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reby virtually created a state of war.
The German Government, consequently, discontinue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declares tha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brought about by President Roosevelt Germany too, as from today, considers herself as being in a state of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cept, Mr. Charge d'Affaires, the expression of my high consideration.
December 11, 1941.
RIBBENTROP.
參考資料
編輯- ^ Bullock, Alan (1992) Hitler and Stalin: Parallel Lives. New York: Knopf. pp.766-67
- ^ Bullock, Alan (1962) 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 London: Penguin. pp.661-64. ISBN 0-14-013564-2
- ^ Kershaw (2007), pp.444-446
- ^ Fest, Joachim C. (1975) Hitler New York: Vintage. pp.655-57 ISBN 0-394-72023-7
- ^ Burleigh, Michael (2000) The Third Reich: A New Histor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p.731-732 ISBN 9780809093250
- ^ Galbraith, John Kenneth, interviewed by Gitta Sereny (1995) Albert Speer: His Battle with the Truth New York, Knopf. p.267-8. ISBN 0-394-52915-4
- ^ Bullock, Alan (1962) 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 London: Penguin. pp.661-64. ISBN 0-14-013564-2
- ^ Vgl.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Der Zweite Weltkrie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