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舒爾策

皮特·舒爾策(德語:Peter Scholze德語發音:[ˈpʰeːtʰɐ ʃɔlʦə],1987年12月11日),德國算術代數幾何學家,數學領軍人之一[2][3][4]。他提出了狀似完備空間英語perfectoid space理論,並在動機英語Motive (algebraic geometry)理論和朗蘭茲綱領這兩個代數幾何學的大方向上有傑出貢獻。他於2018年獲得菲爾茲獎,現任教於德國波恩大學[5]

皮特·舒爾策
Peter Scholze
皮特·舒爾策
出生 (1987-12-11) 1987年12月11日37歲)
{{DDR}德勒斯登
國籍德國
母校波昂大學
知名於狀似完備空間英語perfectoid space
兒女1個女兒
獎項SASTRA拉馬努金獎(2013年)
柯爾獎(2015年)
費馬獎(2015年)
萊布尼茨獎(2016年)
突破獎(2016年)
菲爾茲獎(2018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數學
機構波昂大學
馬克斯·普朗克數學研究所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論文([//web.archive.org/web/20180920124816/http://www.math.uni-bonn.de/people/scholze/PerfectoidSpaces.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狀似完備空間](2011)
博士導師麥可·拉坡坡特[1][需要較佳來源]
受影響自安德魯·懷爾斯

經歷

編輯

舒爾策在東德德勒斯登出生,在腓特烈斯海因長大,後因成績優異進入位於柏林的海因里希-赫茨-強化高中(Heinrich-Hertz-Gymnasium)就讀。[6]他在學生時代積極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3金1銀:2004年銀牌,2005年滿分金牌,2006、2007年金牌。[7]他的高中老師覺得他已經出色到老師無法指導他了,所以將他推薦給柏林自由大學的克勞斯·奧特曼(Klaus Altmann)教授。[8]舒爾策極強的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給奧特曼留下了非同一般的印象,能讓許多博士研究生倍感吃力的代數幾何教材卻能被當時還是高中生的舒爾策只憑自學看懂。[8]2007年中學畢業後[9],他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數學。他只用3個學期完成本科課程,2個學期完成碩士研究生課程。2012年,他在邁克爾·拉坡坡特(Michael Rapoport)的指導下,憑藉碩士論文,破例獲得了波恩大學數學博士學位。

2012年,剛畢業不久的舒爾策以24歲的年齡成為德國最年輕的正教授。[2][10][11][12]

成果

編輯

舒爾策的工作集中於算術幾何中的純局域特性(purely local aspects),屬於朗蘭茲綱領的範疇,比如p-進數的幾何及其應用。他將格爾德·法爾廷斯讓-馬克·方丹及基蘭·凱德拉雅(Kiran Kedlaya)等人的工作以更緊湊化的形式表述。他在圭依·恩尼亞(Guy Henniart)、邁克爾·哈瑞斯(Michael Harris)和理查·泰勒等人的基礎上,補充了朗蘭茲局部域聯絡(法語:correspondance de Langlands local)的一種新表示方法。他在博士論文中引入了一種名為狀似完備空間英語perfectoid space的新概念及相關技術[13][14],可將局部域上的算術問題簡化表示為特定的特徵及特徵域的組合。他在論文中利用此技術導出了皮埃爾·德利涅的「權重單值性猜想」(英語:weight-monodromy conjecture, 法語:conjecture de monodromie-poids)在一個特殊情形下的解。[15]應用該技術也可將霍奇理論中的法爾廷斯「近純定理」(法語:théorème de presque pureté)加以推廣。[16]此外,此技術也能提供新角度展現其它問題,在志村簇或由拉坡坡特(Rapoport)和欽克(Zink)引入的空間中都可找到實例。

個人生活

編輯

舒爾策與一位女數學學者瑪麗-施密特結婚[17],育有1女[18]

逸聞

編輯
  • 培訓過他的大學教師K·奧特曼(Klaus Altmann)說他高中時就記性特別好,甚至從不做筆記。[8]他在布朗大學的同學海爾曼(Hellmann)也說舒爾策上課沒有做筆記的習慣。[19]
  • 在2007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頒獎儀式上,童心未泯的舒爾策手捧着一隻玩具泰迪熊一起去領獎。2008年,再次參賽獲獎的舒爾策又一次這樣做。此後,特意帶着玩具熊去領獎成為德國參賽隊伍的慣例。[20]

評價

編輯
  • 柏林自由大學教師克勞斯·奧特曼(Klaus Altmann)評價高中時代的舒爾策說:「他能以俯瞰的視角輕易跨越難題,令人難以置信。而且他的頭腦(理解力)很瘋狂。」[8]

獎項與榮譽

編輯

出版物

編輯

作者作品

編輯

參見其官網。

相關作品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eter Scholze數學譜系計畫的資料。
  2. ^ 2.0 2.1 Mathematiker Peter Scholze (24) nimmt Ruf nach Bonn an – als jüngster deutscher W3-Professor. idw-online.de. 15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7) (德語). 
  3. ^ Professor Dr. Peter Scholz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6 January 2016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英語). 
  4. ^ Peter Scholze to receive 2013 Sastra Ramanujan Priz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5. ^ HCM: Prof. Dr. Peter Scholze. Hcm.uni-bonn.de.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6). 
  6. ^ Mit ihm kann man rechnen. tagesspiegel.de. 2005年8月3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22日) (德語). 
  7. ^ Scholzes results at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IMO official.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英語). 
  8. ^ 8.0 8.1 8.2 8.3 Professor about Peter Scholze as a student: "I have never experienced such a person" [教授談論學生時代的皮特·舒爾策:「我先前從未遇到過這號人」]. Spiegel online. 2018年8月3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19日) (英語). He oversees complicated problems with incredible ease. And he has a crazy mind. There is a standard book on algebraic geometry, which I have given Scholze. It's our Bible, so to speak. Even for many doctoral students it is difficult to work through this text completely. 
  9. ^ Mathematikunterricht am Heinrich-Hertz-Gymnasium. Heinrich-Hertz-Gymnasiu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9) (德語). 
  10. ^ 24-Jähriger wird Deutschlands jüngster Professor. Der Spiegel. 2012-10-16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2) (德語). 
  11. ^ Mathe Genie Peter Scholze Juengster Professor Bonn. Bild.d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德語). 
  12. ^ Torsten Harmsen. Hochschule Mathematikgenie aus Berlin. Berliner Zeitung英語Berliner Zeitung. 2012-10-15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德語). 
  13. ^ Perfectoid spaces, Publ. math. de l'IHÉS 116 (2012), no. 1, 245–313.
  14. ^ Bhargav Bhatt 2014.
  15. ^ Perfectoid spaces: A survey, to appear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2 conference on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Mathematics (pdf) (Ph.D論文). 2012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25) (英語). 
  16. ^ Fontaine & 2011-2012.
  17. ^ Schmundt, Hilmar. Bildung: Lieber Mathe als Rockband. Der Spiegel. 23 April 2016 [15 August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德語). 
  18. ^ Klarreich, Erica. The Oracle of Arithmetic. Quanta Magazine. 28 June 2016 [15 August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英語). 
  19. ^ Erica Klarreich. The Oracle of Arithmetic Works Best Without Writing Down a Thing [最溜的數學無需記錄筆記]. Wired; Quanta Magazine. 2016年7月3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20日) (英語). 
  20. ^ IMO Mannschaftsfotos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人物圖集]. 德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官方網站. [201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8日) (德語). 
  21. ^ Peter Scholze. claymath.org.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英語). 
  22. ^ College de France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法語). 
  23. ^ Peter Scholze to Receive 2015 AMS Cole Prize in Algebra. 美國數學學會. 2014年12月4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7月13日) (英語). 
  24. ^ The Ostrowski Prize for the year 2015 is confered to Peter Scholze. Ostrowski Found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英語). 
  25. ^ Fermat Prize 2015. 2015年11月25日 [2017年12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9日) (英語及法語). 
  26. ^ Leibniz Prizes 2016: DFG Honours Ten Researchers.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2015年12月10日 [2016年1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1月26日). 
  27. ^ 2016 Breakthrough Prizes. breakthroughprize.org. [2015年11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4月30日). 
  28. ^ Fields Medals 2018 [2018年菲爾茲獎]. 國際數學聯盟. [201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8月5日)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