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跡器官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7月16日) |
痕跡器官(英語:vestigial organ)又稱退化器官(rudimentary organ),是指生物經過進化後為了適應環境,較不需要的器官會漸漸退化,直到失去功能。但仍殘存在生物體可作為生物演化的證據。[1][2]
痕跡器官例子
編輯人類痕跡器官例子
編輯以下列出了一些人類的痕跡器官:
器官名稱 | 大概位置 | 原用途 | 現在用途 |
---|---|---|---|
盲腸及闌尾 | 腹部右下方 | 消化草和葉子等食物 | 貯存腸道益生菌[3] |
智齒 | 口腔後方 | 幫助咀嚼草和葉子 | 無用途 |
動耳肌 | 耳朵前、後和上方 | 移動耳廓 | 固定耳廓 |
立毛肌 | 全身皮膚底下 | 立起毛來保溫和使自己看似更大 | 無用途 |
尾椎 | 臀部後方 | 支撐尾巴 | 支撐身體 |
體毛 | 全身皮膚表面 | 保暖 | 無用途 |
瞬膜 | 眼睛邊上 | 清理眼睛表面 | 無用途 |
其它動物痕跡器官例子
編輯器官名稱 | 生物 | 原用途 | 現在用途 |
---|---|---|---|
後肢 | 鯨魚和海豚 | 走或奔跑獲得食物 | 無用途(完全沒入體壁內)[4][5][6] |
視網膜視錐細胞 | 哺乳動物(除了靈長類動物) | 看見色彩 | 無用途[7] |
翅膀 | 家雞、渡渡鳥、鴕鳥 | 飛 | 無用途[8] |
參考文獻
編輯- ^ Bernard Delahousse; Martin Meganck. Engineering in Context. Academica. 2009: 270 [2015-10-21]. ISBN 978-87-7675-7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9).
- ^ 痕迹器官. 2011-04-06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0).
痕跡器官不僅提供了生物進化的證據,也有助於確定生物進化所經歷的途徑。
- ^ 蟲垂は無用の長物にあらず、免疫に重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サイエンスポータル 2014-4-11
- ^ Thewissen, J. G. M., et al. "Developmental basis for hind-limb loss in dolphins and origin of the cetacean bodypl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2 (2006): 8414-8418.
- ^ 張鈞翔; 章晨玫; 黃姿菁; 嚴中佑. 海陸奇緣—鯨豚如何演化重返海洋?. 科技大觀園. 《科學發展》2015年1月,505期,42 ~ 46頁. [202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
- ^ 痕迹器官. 2011-04-06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0).
生活在海中的鯨的後肢已經完全退化,但在體內還有腰帶骨、股骨和脛骨等後肢骨的遺蹟。
- ^ Clutton-Brock, J. Dorling Kindersley Handbooks - Mammals. : 26, 27. ISBN 978-7-5057-2025-1.
- ^ TerraNature | New Zealand Ecology - Moa. [2007-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