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郅隆(1868年—1923年),字祝三直隸省天津縣大沽人,清朝中華民國商人、政治人物。[1]

王郅隆

生平

編輯

王郅隆少年時,進入糧行學徒,後來任外櫃。此後,王郅隆從事糧商、木商的「跑合」(相當於業務員)生意,其後開辦了元慶木行,並賺了很多錢。清朝末年,王郅隆捐得候補道銜,歷任黑龍江省、湖北省、安徽省等省鹽務榷運局總辦。[1]

1915年,王郅隆準備興辦紡織公司,起名「裕亨」,但由於英國不履行已經簽訂的引進紡織機的合同,故未能開工。其後,王郅隆力勸段祺瑞倪嗣沖等人投資工業。他還親赴上海,向申新紗廠資東、「面紗大王」榮宗敬請教辦廠的方法。1916年9月,英斂之將《大公報》售予股東之一的王郅隆。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報》。1916年,他在小劉莊購入262畝土地,1917年8月建成了裕元紗廠,定名為「裕元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會由段祺瑞倪嗣沖徐樹錚等人組成。王郅隆、倪嗣沖等數人投資了200萬元。1918年4月,紗廠建成並投產,紗錠7.5萬枚,為當時天津資本最多、紗錠最多、獲利最厚的紗廠,王郅隆擔任總經理。[1]

1923年,王郅隆等人赴日本大倉洋行洽談借款事宜,遭遇關東大地震身亡。此後,裕元紗廠由於經營不善,被日商大倉洋行吞併,1936年又被轉賣給日商鍾淵公大實業株式會社,裕元紗廠乃告結束。[1]

1926年,裕元紗廠為了紀念創建人王郅隆,製作了《故總理王公祝三紀念碑》,樹立在廠內。該碑由杭縣朱是撰文,銅山張伯英書寫,北京琉璃廠李月庭刻石。該碑直到1963年前後仍然樹立在天津棉紡二廠(由裕元紗廠演變而來)廠區內,後來被埋入地下,2006年天津棉紡二廠拆遷時被挖掘出土,遷至位於空港物流加工區的天津高新紡織工業園內。[1][2][3]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