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之戰 (223年)
江陵防衛戰是三國中期曹魏和孫吳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荊州江陵,是魏帝曹丕三路討伐吳王孫權的一部分,從222年十月直到223年四月。[a]其中魏最關鍵的進攻聚焦於吳的江陵要塞。[4]
江陵防衛戰(223年) | |||||||
---|---|---|---|---|---|---|---|
曹丕伐吳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曹魏 | 東吳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曹丕 (屯宛城) 曹真 (前線統帥) | 朱然 | ||||||
兵力 | |||||||
30,000+[2] | ≈5,000[b] |
背景
編輯當221—222年蜀漢皇帝劉備在猇亭之戰中攻打孫權時,孫權派使者帶禮物前去表達歸順於220年結束漢朝建立魏的曹丕之意。孫權因而名義上為魏封臣,但實際上和以往一樣獨立管理吳政權。曹丕侍中劉曄建議趁孫權與劉備作戰時攻孫權,但曹丕認為孫權來稱臣反過來打他這樣的話有損魏國權威,以後還怎樣讓天下信服,於是拒絕了這項提議。
222年六月(8月)孫權敗劉備,曹丕開始不顧劉曄反對,計劃伐孫權。[5]222年九月,魏軍聚集,曹丕一直要求孫權派長子入魏為人質,促使孫權寫了一封謙遜的致歉信乞求納土去交州養老。但孫權不同意遣子入質,魏吳遂不復和談而開戰。[6][7]
九月,魏徵東大將軍曹休奉命攻洞口,大將軍曹仁奉命取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和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受命取南郡和荊州的共同治所江陵。[8]十月(11月),孫權自建年號黃武,正式獨立。[6][7]
戰役
編輯魏軍進軍
編輯魏軍向吳行進時,孫權試圖繼續與魏和談,但被拒絕,[9]於是於十二月遣使重新與劉備通好。[7]
魏軍的第一個目標是攻取南郡,從而得到攻陷江陵之機。曹真、夏侯尚和張郃攻江陵。十一月,曹丕也從魏都洛陽調軍前去宛城為後援。孫權派威烈將軍韓當守江陵東南,[2]將領孫盛督萬人據江陵中洲,為南郡外援,[7]但孫盛在223年正月被張郃擊敗,曹真遂分兵據江陵中洲並和夏侯尚破吳軍於牛渚屯,[6]魏軍主力連屯圍江陵。[10][11][12][13]
江陵圍城
編輯二月,夏侯尚乘船入渚中,渡百里洲上,分前部三萬人安營搭設浮橋,每天都有魏軍渡江。孫權派平北將軍潘璋、左將軍諸葛瑾和楊粲統軍往救江陵。潘璋說:「魏軍士氣正高,江水又淺,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和他們戰鬥。」然後下令軍隊移動到魏軍上流五十里,砍伐大量蘆葦達數百萬束,製成大筏,想將它們點上火順流放下燒壞浮橋。[2]諸葛瑾與夏侯尚隔江相望,諸葛瑾渡入江中渚,分水軍於江中。夏侯尚乘夜多設油船,率步騎萬餘人在下流秘密渡江攻諸葛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遂破諸葛瑾。[8]曹真軍也造浮橋切斷被困於城內的征北將軍朱然軍的補給。城內士兵多腫病,朱然手下能戰的只有五千人。曹真等起土山,鑿地道,在城邊立起樓櫓,箭如雨射入城內,[11]城內將士皆失色,朱然卻安然無懼,鼓勵官兵,還乘隙攻破魏軍兩屯。領兵守北門的江陵令姚泰見魏軍勢大,城中糧食將盡,便通魏欲為內應,未遂即事泄,被朱然處決。[4][10][13]
議論戰事的多以為夏侯尚浮橋已成,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卻上疏認為此舉犯兵家大忌,即使智勇過人的被追尊為魏武帝的故主曹操也不敢如此,魏軍精銳身處險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漲,夏侯尚軍就自身難保甚至為吳所有了。[4]於是曹丕詔夏侯尚趕緊出渚,在吳人攻擊下,魏軍勉強得脫,將軍石建、高遷僅以身免。潘璋本已製作好了蘆葦大筏準備點火後順流放下,因夏侯尚已退,也就沒有實行。[2]諸葛瑾攻曹真浮橋,曹真等退走。[14]十天後江水果然大漲,曹丕嘆服董昭審慎。[5][13]
三月(4月),魏軍營爆發瘟疫,曹丕下令各路魏軍撤退。當月,曹丕已回到洛陽。[11][13]江陵圍城前後共計六月。[4][10]揚武將軍滿寵因破吳有功,改拜伏波將軍,屯新野。[15]
《建康實錄》稱陸遜也奉命渡江抵禦魏軍,《曹真碑》稱曹真在此戰中「施陸議於嚴霜、奮朱然於雷霆」,似指曹真曾擊敗陸遜、朱然。宋傑《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認為陸遜當時繼續留守夷陵以防劉備再次來襲,故沒有參與江陵作戰。
後果
編輯魏軍自江陵撤軍之時,洞口和濡須的戰役也都以魏軍失敗告終,這兩路魏軍也撤退了。[13]曹魏討逆將軍文聘在隨夏侯尚圍攻江陵時,屯兵沔口,進軍石梵,抵擋吳軍。沔北原屬東吳的安陸、新市、雲杜、竟陵等地都被魏軍攻占。文聘因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16]而東吳江夏太守孫奐在這些戰鬥中的表現則全無記載,或系本傳諱敗。
朱然因此戰名震敵國,改封當陽侯。[10]但江陵亦遭戰爭和瘟疫重創,周邊百姓被遷到長江南岸,江陵以北的臨沮、旌陽二縣也被曹魏占領。
領土變更爭議
編輯清朝謝鍾英、王先謙、盧弼等學者根據諸葛亮說「孫權不能越江」及孫權曾攻打新市、安陸等地,認為曹魏在江陵作戰期間也占領了沔北的安陸、新市、雲杜、竟陵諸縣[17]。宋傑《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認為被曹魏攻陷的還包括石陽、邾。但《元和郡縣圖志》認為此戰前後安陸始終屬魏,[18]也有記載顯示竟陵位於江南而非江北[19],且直到晉滅吳才失守[20]。
參戰人員
編輯演義
編輯羅貫中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有簡略提到此戰。因在該書中,潘璋和朱然已在夷陵之戰中分別被關興和趙雲所殺,故未提及他們參與此戰,改為陸遜在城內、諸葛瑾在城外伏兵夾攻破敵;魏軍參戰將領也被簡化為只有曹真和夏侯尚。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ima (1084),vols. 69-70.
- ^ 2.0 2.1 2.2 2.3 2.4 《三國志》卷五十五韓當蔣欽潘璋等傳
- ^ 《三國志·朱然傳》: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
- ^ 4.0 4.1 4.2 4.3 de Crespigny (2004),第13頁.
- ^ 5.0 5.1 《三國志》卷一十四董昭劉曄等傳
- ^ 6.0 6.1 6.2 6.3 《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
- ^ 7.0 7.1 7.2 7.3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
- ^ 8.0 8.1 《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
- ^ de Crespigny (2004),第11頁.
- ^ 10.0 10.1 10.2 10.3 《三國志》卷五十六朱然傳
- ^ 11.0 11.1 11.2 《三國志》卷二
- ^ 《三國志》卷一十七
- ^ 13.0 13.1 13.2 13.3 13.4 《資治通鑑》卷七十
- ^ 《三國志》卷五十二諸葛瑾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 ^ 《三國志》卷二十六滿寵傳
- ^ 《三國志》卷一十八文聘傳:與夏侯尚圍江陵,使聘別屯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御賊有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
- ^ ◎謝鍾英曰:……及孫皎代程普督夏口,賜沙羡、雲杜、南新市、竟陵為奉邑,見《皎傳》。吳之全有江夏斷在此時。其後沔北地漸入魏。嘉禾五年,遣將軍周峻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見《陸遜傳》。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可知沔北之安陸、新市、雲杜、竟陵於黃武中皆入魏也。
◎王先謙曰:江夏郡,魏、吳分立,竟陵、雲杜、南新市、安陸四縣地在沔北。建安中屬吳,黃武時皆屬魏。洪亮吉、謝鍾英:《補三國疆域志補註》,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二十五史補編·三國志補編》,第487頁:又考魏始立襄陽郡,蓋無臨沮、旍陽。故《吳志》朱然、潘璋等傳皆云到臨沮禽關雲長。蓋自雲長敗後南郡復入吳,二縣或此時隸魏也。
◎(盧)弼按:○《魏志·文聘傳》:聘為江夏太守,屯沔口。○《吳志·魯肅傳》:肅子淑,為夏口督。○胡三省謂自孫權置夏口督,屯江南,而江北之夏口晦。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此數語,於當日情勢最為瞭然,故沔北之安陸、新市、雲杜、竟陵,黃武中皆入魏,與魏以漢水為界。文聘在江夏數十年,名震敵國,賊不敢侵,見《聘傳》,可證。……《夏侯尚傳》「荊州殘荒,外接蠻夷,而與吳阻漢水為境」,謝氏謂魏江夏郡境北界義陽、汝南,東界弋陽隙地,西及南皆阻漢水接吳,此實魏江夏郡之轄境也。
宋傑《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也指出,孫權派將領陳邵取襄陽時沒有受到臨沮、旍陽的阻攔,可見當時二縣屬吳。 - ^ 《元和郡縣圖志》:吳理武昌,曹魏與晉俱理安陸,故漢所理江夏郡前書多言在安陸。
- ^ 錢林書《續漢書郡國志匯釋》:竟陵大城即秦、漢竟陵縣,則在東荊河西岸、漢水西南岸。……當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北東荊河西岸、漢江南。
- ^ 《一統志》竟陵縣地屬江夏郡,後漢因之。三國吳為石城,置牙門戍。晉元康九年,置竟陵郡。
《元和志》:長壽城,本古之石城,背山臨漢水,吳於此置牙門戍。晉羊祜亦置戍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
《元和郡縣志》縣城本古之石城,背山臨漢水,呉於此置牙門戍城,羊祜鎮荊州亦置戍焉,即今州理是也。 - ^ 《三國志》卷二十五辛毗傳
- de Crespigny, Rafe. Chapter Seven: Claim to the Mandate 222-229. Generals of the South: 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 of Wu (PDF) internet.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018-12-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6-22).